鞋子破了,到楼下就能修;车胎爆了,在路边就能修;钥匙丢了,到楼下就能配……曾经,这些“小修小补”摊位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然而随着城市发展,它们却渐渐难觅踪迹。今年二月,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让适老化服务、休闲娱乐等设施更加丰富,使居民生活消费更便利。大半年过去了,那些小修小补店铺如今怎么样了?农视网记者进行了探访。
记者、编辑|崔竞旖
3.5万元的租金让陈阿姨望而却步
她唯一的心愿
就是有个能通电的“正经”摊位
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院一小区的“陈麻麻修衣修鞋”店。陈阿姨的位置并不好找,也没有标志性的牌子,在一拐角车棚的角落里,记者看到了她的摊位,陈阿姨正在缝纫机前做活。
陈阿姨正在缝补衣物 农视网记者摄
陈阿姨今年59岁,干这行有30多年了,年轻时跟丈夫从重庆老家来到北京投奔亲戚,因为在老家就有这门手艺,来到北京后就一直在这个小区干补衣、修鞋的活。缝个扣子、改个裤脚,根据不同需求,5元、10元都有。附近的居民也对陈阿姨的手艺非常认可,一位老顾客还给陈阿姨写过诗,这首诗也一直被陈阿姨细心地珍藏着。
顾客为陈阿姨写的诗 农视网记者摄
以前,附近的居民只要有缝缝补补的活都会想到陈阿姨,而现在很多顾客却找不到陈阿姨的摊位了。
去年5月,陈阿姨从待了7年的经营点被清了出来,原来的地方被人承包开了超市, 陈阿姨以前的摊位也被摆满了各类商品。
陈阿姨原来的位置现在已被摆上各类商品 农视网记者摄
由于居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社区居民曾联名书写“诉求书”给社区,请求社区能够为陈阿姨提供一个可以经营的摊位。社区建议陈阿姨在附近的超市租一个位置继续经营。超市的位置在小区外的地下,陈阿姨的顾客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她觉得在地下的位置对于老人们会很不方便,每年3.5万元的租金也让她望而却步,于是陈阿姨便没有了“正经”的摊位。
居民联合给社区写诉求书 受访者供图
今年二月,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让适老化服务、休闲娱乐等设施更加丰富,使居民生活消费更便利。听闻这一消息,陈阿姨找到社区居民委员会,询问是否有相关的安排,但社区表示,并没有位置提供。后来,陈阿姨又陆陆续续找了多次,得到的回应都是一样的。
陈阿姨说,其实自己年纪也大了,不干也可以,可是附近居民和一些老顾客都说需要她,小修小补的工作看似不起眼,但确实能够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也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陈阿姨正在给顾客的裤子加内衬 农视网记者摄
住在院里的居民张阿姨说,现在院里老年人居多,不是什么东西坏了一点就买新的,修修补补的活对院里的居民来说非常需要,陈阿姨在院里干了三十来年了,彼此都很熟悉也很信任,如果陈阿姨不干了,院里的老人会很不方便,也很不舍。
由于居民需求旺盛,陈阿姨不得已就在在小区车棚的一个角落支起了缝纫机,继续为附近居民提供服务,但是工作时间就没有那么固定,大多时间会在每天下午1点到5点这个时间段。
以前熟悉的位置找不到陈阿姨身影,有热心的居民便自发为陈阿姨组建了便民服务群,有时还帮陈阿姨处理群里的事务。
邻居帮陈阿姨打理群内事务 农视网记者摄
但令陈阿姨担忧的是,到了冬季天气寒冷,在户外缝补手脚都会冻得僵硬,陈阿姨对此表示很无奈。陈阿姨说,由于车棚内没有通电,做起活来终究是不方便,无法使用电动缝纫机,也无法为顾客熨烫衣物。她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能有一个通电的小地方,能遮风挡雨,可以更好地服务邻里。
“互联网+小修小补”赋能
让小芳改衣店不愁客源
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熙旺中心A座5层的“小芳改衣店”在一家老商场内经营。
小芳改衣店 农视网记 者摄
小芳改衣店在商场内卫生间旁边一个5、6平米的空间里,每年租金一万多元。店主小芳姐说,她的“小芳改衣店”已经经营了5年,自己19岁就出来学手艺,现在已经50岁了。以前是给别人打工,会做高级定制的衣服,后来自己逐渐摸索出门道就开了店。
小芳姐在缝纫机前为顾客改裤腰 农视网记 者摄
从早上10点到晚上6点,前来店里找她的顾客不但有附近的居民,还有很多通过大众点评上搜索过来的顾客。小芳姐分享自己的经验说,现在的人找什么东西都在网上搜,他们这样的小修小补的店铺也会在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上传相关信息。为了让更多人能知道自己的店,自己也花了一些钱在大众点评上做推广。
小芳姐说,平时商场自带的流量都是老年人多一些,消费力较低,小店主要盈利还是靠网上搜过来的人。通过搜索过来的客人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因身材发生了变化,原来的衣服不合身了,或者网购的衣服不合体,就找过来改。因为小芳姐有手艺,平时也会接一些定制服装的单子,还有很多年纪大一点的顾客找来改西装和礼服。
价格方面,小芳姐坦言,在附近区域她的定价算是偏高的,普通改裤边20元,双线针织运动裤改裤边30元,但相对于全国连锁的改衣店,她的价格也算是便宜的。
小芳改衣店价格表 农视网记者摄
小芳姐表示,目前的从业者大多是70后和60后的人,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加入他们这行,一方面这个工作比较枯燥,做起来也比较辛苦;另一方面收入也不算高,经营起来比较费心,相比之下年轻人更愿意选择去超市做收银员、外卖员。小芳姐说,他们那个年代选择没那么多,自己会一门手艺是很了不起的事情,现在年轻人工作选择更多了。小芳姐有维生的手艺也不想改行了,而后继无人是小修小补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
社区为刘师傅提供
便民维修的“小网点”
解决周边居民生活“大问题”
刘师 傅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街道科春社区附近修车、配钥匙,有20年多了。他告诉记者, 以前他在 小区门口的一个路边摊,但总是被人投诉占道经营、影响市容。2020年开始,中关村街道制定了便民维修网点管理办法,为小修小补摊位找到了合适的地方,既不会占据道路、影响通行,也因坐落在居住密集区,方便了附近居民。
科春社区便民维修点路标 农视网记者摄
目前,社区给刘师傅免费提供了维修场所,作为便民维修点。
科春社区便民维修点 农视网记者摄
中关村地区便民维修点公示牌、管理规定 农视网记者摄
刘师傅表示,他这里能修车、配钥匙,但是总体修车的人要比配钥匙的人多。配钥匙3元、5元都有,复杂一点的也有20元一把的,智能锁的门禁卡也能配。每到工作日下班高峰时间,很多骑行下班的上班族车子出了毛病都会找过来。打气、修刹车、安装挡泥板等不需要更换零件的小活基本都不收费,其他维修则根据复杂程度收取费用。记者在采访时正好有一小伙子在修车,他的车子更换了2个轮胎,花了70元。
刘师傅正在为顾客配钥匙 农视网记者摄
刘师傅表示,他的维修点也挂在了网上,很多人也会通过网上找过来。有的顾客车子坏在半路或者要求上门开锁,他也会上门服务。
刘师傅正在为顾客修车 农视网记者摄
住在附近的大爷也对刘师傅赞不绝口“刘师傅人很热心,跟附近的居民也都是老熟人了,很多老人修代步车什么的都找刘师傅,不光修车、配钥匙,附近老人有需要帮忙的事情,刘师傅也都会搭把手。”
给“小修小补”一席空间
让城市更精细
老百姓过日子,都是鸡毛蒜皮的事,件件看着不大,但哪样也不能少。对大家生活中的“边边角角”,不能轻视,更不能忽视。必须承认,如今的时代背景下,小修小补的服务确实算是“小众业态”,但同时居民对小微服务的需求却长期存在,特别对一些老年人来说,需求更是迫切。城市规划每一个细小处,都要精雕细琢。某种程度上,“精”就在于对微小需求的精准精确捕捉,“细”就在对民生工作的细致巧妙安排。
刘师傅在便民维修点修车 农视网记者摄
今年7月,商务部等13部门发布了《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规划》提出,要补齐“一菜一修”,支持菜市场(菜店)标准化、智慧化改造,拓展服务业态,提升环境、卫生和质量,促进放心消费、惠民消费。规范有序发展集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于一体的社区工坊,明码标价,提供平价维修服务。眼下,从相关部门到各个城市,从细处着眼,开始推动“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正当其时。
陈阿姨的摊位 农视网记者摄
给“小修小补”留下空间,如何破解民生之需与市场规则、城市风貌等之间的矛盾,考验治理智慧。对此,一些社区已经做出了尝试,在社区找地方专门设立“小修小补站点”,手艺人入驻,并实行公益性免租。如此既解决了从业者的经营难题,也便利了周边群众、保障了市容环境,值得推广借鉴。此外,“小修小补”等民生服务如何更好触群上网?老“手艺人”如何触网对接年轻人?这些问题也需要探索新思路、新招法。
政府“扶持”
社区“助力”
再辅以减租、免税等优惠政策
就一定能让“小修小补”行业
重新焕发新活力
给大家的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责编丨常瑞民
主编丨蒋 琳
监审丨钟 倩
*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遇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转载请注明来源“农视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