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农村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很多人鄙视她的落后和贫苦,有人怀念她的淳朴善良。不管是怀念或者鄙夷,都是浅薄的。今天书享家推荐几本关于中国农村的书,让大家有更多视角去理解那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
费孝通《乡土中国》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经典社会学著作,通俗而不失深刻,虽然最早出版于1947年,但对今天的读者仍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蒋梦麟《西潮》
严格意义上说,这是北大校长蒋梦麟的自传。但本书的前几章对农村生活的观察深刻。对了解清末民初江浙一带的农村有一定帮助,作者文笔优雅,引人入胜。
曹锦清《黄河边上的中国》
本书是学者曹锦清1996年5月-11月期间深入河南地区的田野调查,是一部当代中国少见的实证考察著作。作者不是通过自上而下逐级召开座谈会,而是通过“亲友关系网”直达调查现场——村落、农舍、田间。这种田野式的访谈,村民没有疑虑,也无须设防。不设防的闲谈,最易获得社会真实,没有任何人为的包装,内容真实可信。
熊培云《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熊培云写的关于自己家乡江西的一个村庄的书,大量的调查和自己经历,加上作者一贯温暖、理性、自由的文字风格,让这本书上了当年很多好书榜。当然,作者也坦陈写这本书受到曹锦清的影响,想写一本“长江边上的中国”。
梁鸿《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
河南学者梁鸿写的关于自己家乡的书,为一个系列。前者主要写留在村庄里的人,后者集中写出梁庄闯荡的人。该书再现了一个真实的中部乡村,展现了中国农村和农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的现实危机。同熊培云一样,都是写自己熟悉的土地和人,笔端自然饱含感情。
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
一本散文集,刘亮程是真正的作家,也是真正的农民,是真正的农民作家。刘亮程揭开了掩盖在村庄平淡生活背后的诗意,以及诗意背后,在岁月河流中静静流淌的生命,他们接受农村生活的现实,又仿佛带着一点不满。这样的叙述不是乡愁,也没有对命运的感叹,有一种温暖,又有一点凄凉。
林耀华《金翼》
本书是用小说体写作,集真实性、历史性与理论性为一体的社会人类学学术专著,包含着作者的亲身经历和家族历史,是中国乡村社会与家族体系的缩影。书中的故事与人物,活动的年代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三十多年,场景主要是福建闽江中游的农村,舞台是从农业到商业,从经济到文化乃至政治。作者透过大大小小的事件叙述,从微观到宏观,超越了一个家族、一个地区的范畴,赋予其社会学上的普遍意义。
陈桂棣、春桃《中国农民调查》
《中国农民调查》,是批露中国农村的种种黑暗现象以及农民沉重的负担的纪实文学。《中国农民调查》在20个国家出版,并获德国尤利西斯国际报告文学大奖,曾一度遭禁。前总理朱镕基在2011年把此书赠送给清华大学,指此书引致很多对他的攻击,指税改政策让农民陷于贫穷。这本书受到很多国外异见分子的追捧,送书的目的是让同学们有批判意识,去认真的思考不要被异见分子的话所迷惑。
沈博爱《蹉跎坡旧事》
这本书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大时代中的农人的个人故事,告诉我们,迷失之后会发生什么。在那个时代,中国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农民,却很少有人出来讲述农人故事,作者非常特别,他罕见地在填补这个空缺。他生活在湖南乡村最底层,禀赋奇异,记忆超强,能写善画,关注细节,有天生的历史感,而他的年龄,恰恰连接了那个被革命风暴摧毁的传统社会,以及被经济大潮淹没了的一段五十年重要历史。我会想,也许是上天有意把他安放在这个位置上,让他见证,让他为千千万万的梦碎而无声消亡的人代言。
高默波 《高家村》
本书作者以自己的故乡高家村作为研究对象,近距离深描了这个江西的普通农村从1949年到1990年代中期各方面的情况和变迁。作者刻意回避宏大叙事而回归个体经验,力求站在高家村人的立场上,书写底层农民在这数十年间的真正经历和感受。作者本就来自农村,因此他的平民立场格外地自发自然,笔下的农民和农村也尤具说服力。在书中,作者展现了一幅迥异于国内外主流论述所塑造的农村图景。因此全书虽是白描式的日常叙述,却始终处在一种无形的论辩中。本书在还未进入中文世界之前,就已引起中国知识界的激烈论争,足见其背后蕴含的巨大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