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可可托海镇,哈萨克族牧民的转场队伍正在行进,走在最前面的是一位骑马的哈萨克妇女。每年,哈萨克人都要循着祖辈探出的轨迹,迁徙至适合放牧的草原,俗称“转场”。转场以家为单位,日出动身,日落择地而居,一般要连续数日。
在新疆,人们这样形容传统的哈萨克游牧部落:世界上路走得最多的是哈萨克人,世界上搬家最勤的也是哈萨克人。对于哈萨克人来说,转场这种逐水草而居的传统,承载着游牧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而这种方式已经延续了千年。
迁徙转场的目的非常明确,每年5、6月是去山区寻找水草丰美的草场,每年9月、10月则是寻找避风和雪薄的区域过冬。
转场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增强牲畜的体质,但是途中也不得不克服恶劣的天气和旅途的劳顿。 同时转场也非常艰苦,为了保证牛羊不走丢或者混入别人家的群中,一家老小都要一路小心照看。
为了防止丢失,家里的骆驼身上写上了字,马和牛身上则烙上了印记。
这种游牧生活看似自由浪漫,更被在路上自驾和徒步的城里人心生羡慕。在他们眼里,这更像是一场心灵和身体的放逐。但是当羊群挤满山间道路,这时候跟在羊屁股后面的车子就只能望“羊”兴叹。
这种游牧生活看似自由浪漫,更被在路上自驾和徒步的城里人心生羡慕。在他们眼里,这更像是一场心灵和身体的放逐。但是当羊群挤满山间道路,这时候跟在羊屁股后面的车子就只能望“羊”兴叹。
赶着牛羊经过富蕴县塔拉特村的哈萨克牧民铁列别克。 他今年35岁,有二个孩子,家里有150只羊,二匹马,七只牛。他自己的家在萨尔托海,夏天去可可托海西沟放牧,每年冬天都要这样赶着牛羊回到家里过冬。
可可托海西沟,大部分牧民都已经转移走,之前牛羊遍野的牧场变得空荡荡的。
可可托海以“地质矿产博物馆”享誉海内外 ,是中外地质学者心目中的“麦加”。而三号矿坑则在上世纪60年代,曾为国家偿还了前苏联47%的债务。三号矿坑旁的小道,则是一条使用年限上千年的古老牧道。
在长途跋涉中,只有肥壮的牲畜才能走完全程。因为大多数牧道是在山里行走,一路上尘土飞扬,前行的羊有的会得肺病,其中老弱的羊会被提前淘汰掉。
有时候牧民为了轻便,在转场途中也开始使用便携的户外帐篷。
传统牧道上的一位牧民。随着新公路的修建,很多牧民已经使用货车来进行转场。
五岁的哈萨克族小孩子阿曼在和他的猫一起玩耍。为了防止猫在转场途中丢失,母亲用绳子把它拴在桌子上。当天全家人都在河边扎营,妈妈把茶烧好之后,就去山里帮父亲赶牛去了。
以前牧民在转场途中通信不便,相互联系非常不容易。如今公路沿途和部分山区都有手机信号,转场途中的牧民就可以时刻保持联系。
一家牧民毡房门口停着各种车辆和摩托车。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新疆就开始扶持和鼓励哈萨克族牧民定居。游牧生活更让哈萨克牧民的医疗、教育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让完全依赖草地资源的地区已经由游牧转为定居,通过牲畜圈棚、饲草饲料,可以提高牧草利用率。新疆定居已经使得哈萨克人的传统文化发生了变化,年轻的牧羊人已经不骑马而改骑摩托车了。
可可托海隧道。道路交通越来越便利,以前作为转场主力的骆驼已经不再受到青睐。
富蕴县铁迈克乡一个在搬家的牧民把民族乐器:冬不拉放在车顶,而车子的下层是用来拉牛的。移居城镇后,定居房屋、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已经让哈萨克人的生活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有些地方政府也开始借助转场这一传统活动,来开发当地民俗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