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衰落
美女 美景 美食 美 女 美 景 美 景 美 景 美 食 历史变迁概要 扬州有2480多年文字可考的历史。 春秋时期,今扬州市区附近称邗国。公元前486年,吴灭邗,筑邗城,开邗沟,连接长江、淮河。越灭吴,地属越;楚灭越,地归楚。公元前319年,楚在邗城旧址上建城,名广陵。秦统一中国后,设广陵县,属九江郡。 汉代,今扬州称广陵。江都,长期是王侯的封地。吴王刘濞 “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开盐河(通扬运河前身),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了加强民族关系,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嫁到乌孙国,比王昭君嫁到匈奴还早80多年。东汉末年,张婴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在广陵一带转战十余年后,虽被广陵太守张纲诱降,但不久,许多农民起义军又响应黄巾起义。 三国时期,魏吴之间战争不断,广陵为江淮一带的军事重地。 经过三国时期的战乱 南北朝时期,广陵屡经战乱,数次变为“芜城”,但由于劳动人民数百年的辛勤开发,经济地位在恢复中不断提高。北周改广陵为吴州。山东青州、充州一带的移民南迁广陵一带,促进了扬州的经济发展。 公元589年,陈灭,建立了统一的隋政权。隋改吴州为扬州,置总管府。炀帝时,开大运河连接黄河。淮河、长江,扬州成为水运枢纽,不仅便利交通、灌溉,而且对促进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流域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起到重要作用,奠定了唐代扬州空前繁荣的基础。公元605年一616年,隋炀帝三下江都(今扬州)。 618年被部下宇文化及所杀,最后葬于雷塘(今扬州近郊)。隋末农民起义军李子通建都扬州,国号吴。公元626年,复称扬州,治所自此在今扬州。 鼎盛的唐朝 唐代的扬州,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出现了大量的工场和手工作坊。不仅在江淮之间“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时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州即今成都)。扬州是南北粮、草、盐、钱、铁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曾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道采访使和淮南节度使治所,领淮南。江北诸州。在以长安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中,扬州始终起着枢纽和中心的作用。作为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扬州专设司舶使,经管对外交往和友好往来。唐代扬州和大食(阿拉伯)交往频繁。侨居扬州的大食人数以千计。波斯、大食、波罗门、昆仑、新罗、日本、高丽等国人成为侨居扬州的客商。日本遣唐使来扬州和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交流。扬州人李善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注释的《文选》,旁征博引,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已散失的重要文献资料。其子李邕,不仅文章、诗歌很有影响,也是继虞世南、诸遂良之后的大书法家之一。张若虚为“吴中四杰”之一,仅《春江花月夜卜首,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公元684年,徐敬业。骆宾王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执政。 混乱的五代时期 唐末五代,军阀混战,扬州遭到严重破坏。杨行密在扬州建立政权,史称“杨吴”,有短时间的经济恢复。不久,又陷人战争的破坏之中。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商业进一步繁荣,扬州又再度成为中国东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与都城开封相差无几。商业税收年约8万贯,在全国居第三位。公元 1127年,高宗赵构在金人的进逼下,迁都扬州一年,更促进了扬州的繁荣。1275-1276年,李庭芝、姜才率军队与扬州人民一起向元军开展了不屈的斗争,不幸殉难,扬州城只剩数千人。100多年间,扬州一直是抗金、抗元的战场。韩世忠、刘琦、岳飞等南宋名将在这一地区进行了艰苦的斗争。战争使经济和社会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局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扬州的经济又不断恢复发展。在文化上,欧阳修、苏轼、秦观、姜夔、王令等在扬州留下大量传世名作。 短暂的复兴 元、明两代,扬州经济发展加快。来扬州经商、传教、从政、定居的外籍人日渐增多,其中仍以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为最。元时,几次整治运河扬州段,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走向,恢复了曾一度中断的漕运,扬州又迅速繁华起来。明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了资本主义关系的盟芽。扬州的商业主要是两淮盐业的专卖和南北货贸易。盐税收人几乎与粮赋相等。商业扩大到旧城以外。手工业作坊生产的漆器、玉器、铜器、竹木器具和刺绣品、化妆品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为防止倭寇再次入侵,公元1556年,扬州又建“新城”。在文化上出现了睢景臣等一批杂剧、小说家。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张士诚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坚持了16年。明朝灭亡后,为阻止清兵南进,南明督师史可法率军坚守扬州,宁死不降,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城陷后,清军屠城10日,死者数十万。 清前期的繁荣 清代,康熙和乾隆多次“巡幸”,使扬州出现空前的繁华。当时的扬州,居交通要冲,富盐渔之利,盐税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关系极大。各地商人增多,纷纷在扬州建起了会馆,各有营业范围和地方特色。同时兴起的还有会票——信用汇兑。在文化上,一些盐商广结文士,爱好藏书,修建府学、县学,恢复名胜古迹,对扬州的文化发展有一定贡献。这期间出现了以金农、李蝉、高翔、郑燮、罗聘等“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以阮元、焦循、汪中、任大椿和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为代表的“扬州学派”。扬州戏剧历史悠久,至清代大盛。1790年,为庆祝乾隆皇帝80寿辰,以宝应高朗亭为班主的三庆班进京演出,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扬州的评话、清曲、扬剧、木偶和棋。琴均在清代形成自己的特色,促进了扬州成为当时中国文化中心的形成。 近代扬州的衰落 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运河山东段淤塞,漕粮改由经海上运输,淮盐改由铁路转运,加上其它方面的原因,扬州在经济上逐渐衰落。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扬州府属地的瓜洲、仪征等地人民奋起抵抗英军的侵略。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先后3次在扬州一带抗击清兵南北大营的分兵合击。在孙中山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中,1908年11月,扬州人熊成基组织领导了著名的安庆马炮营起义。孙天生与同盟会联系,发动武装起义,史称“扬州光复”。 下面是一段灰常,极其,极其灰常重要的一段 Attention please 为神马介么说年,因为它扯到了咱伟大滴共产党 所以,你们懂的 PS:鉴于哥也是一位大约 还有几年就能成为一名伟 大的 中国 共产党的入党 积极分子,大家莫怪莫怪哈, 小小的殷勤一下哈 跪求机会啊!!!! 民国元年(1912年)废扬州府,置江都县。1922年扬州境内第一条公路兴建完成。1931年洪水泛滥,长江和运河沿线决口 60余处,死于水灾、饥饿和疫病者数十万。1925年中国共产党在扬州一带组织、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占据扬州。1938年,新四军陈毅、粟裕奉命率部北渡长江,开辟苏中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扬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特别是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48年底至1949年4月,扬州各县相继解放。l月25日,市区解放,设置扬州市 古代扬州的兴盛 首先,宏观上讲,扬州的兴盛乃至南方的整体发展与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有关 晋室南渡,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中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随着东晋政权在南方的建立,北方人口向南方迁移的规模更大。截至南朝刘宋初年,南渡人口已近30万户,达到90多万,占当时南方总人口的1/6。大量流民涌入巴蜀地区,巴蜀的土著居民又大批流亡到荆、湘地区,“时流人在荆州十万余户”,给南方注入了新的活力,促使江南“火耕水耨”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向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土地利用率。 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发生在唐安史之乱以后。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但天宝十四年(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与同伙史思明发动叛乱,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少数民族驰骋中原,并趁唐朝边备空虚而大量内迁;唐末五代时期,少数民族与地方割据势力争权夺利,百姓生灵涂炭,家园被毁,只好背井离乡,到远离政治中心、相对安定的南方寻找安居之所。这是我国历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时期,根据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估计,由安史之乱引发的中国第二次人口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里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地理分区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1127年北宋的靖康之变及宋室南渡导致了中国第三次人口南迁高潮。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使社会一直潜伏着“积贫积弱”的危机,辽、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虎视眈眈。钦宗靖康二年(1127),在金军的强势攻击下,徽、钦二宗被俘,北宋覆亡,这就是“靖康之变”。康王赵构逃到临安(今杭州)宣布即位,建立南宋。北方广大沦陷区的人民不堪忍受金朝贵族的统治和民族压迫,被迫举族迁移,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大量尚未垦种的可耕地吸引了渴望安居乐业的各地人民,大批王族、官员、士民涌向南方荆湖、两浙等地,归于南宋。“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几千万人”,以至于“建炎(1127-1130)之后,江浙湘湖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到这时,随着北方大量劳动力和先进垦殖技术的南迁,原先的“蛮荒之地”大都变成了“鱼米之乡”,在风俗习惯上南北方互相融合,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 其次,就是历代王朝的发展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今扬州市西北的蜀冈之上筑邗城,这是见诸史籍的最早的扬州城池。 秦汉之际,项羽曾改广陵为江都,据说是项羽曾想在此建立都城,遂取其临江的都城之意。 汉初,高祖刘邦封其侄刘濞为吴王,领有3郡53城,以广陵城为吴的都城。刘濞在广陵精心经营40年,他召集流亡百姓,兴修水利,恢复农业,发展手工业与商贸业,使广陵城迅速兴旺起来。汉景帝时刘非为江都王,汉武帝时刘胥为广陵王,均以吴王的都城为江都国和广陵国的都城。东晋以后,大批北方移民接踵而来,广陵成为接纳移民的重要侨郡所在,南北文化在此得到广泛交融。陈宣帝太建十年(578),北周大将王轨取得淮南之地后,改广陵为吴州。 此后在公元619年,农民起义军李子通也建都扬州,国号吴。五代十国中的吴也是以扬州为都城,史称“杨吴”,开创者杨行密(852—905) 唐代“安史之乱”以后,经济中心南移,朝廷所需经费及物资,大多集于扬州发运,形成扬州的空前繁荣。扬州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都会。 唐末,昭宗天复二年(902),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在扬州受封吴王。天祜十六年(919),杨渭(隆演,杨行密次子)正式建吴国,以江都为国都,改扬州为江都府,改元武义。吴天祚三年(937),南唐灭吴,以金陵(今南京市)为国都,以扬州为东都。南唐保大十五年(957),后周改江都府仍为扬州。 乾隆六次南巡每次都到过扬州,还出现了乾隆游扬州路线图 乾隆十八年,即公元1753年,扬州盐商于天宁寺西园兴建行宫,三年而成。宫前建御码头,乾隆游瘦西湖于此登船。御码头为青石所砌,历经二百多年风雨,完好无损,坚固如初,现为著名的“乾隆水上游览线”的起点。 清代乾隆皇帝六次南巡,都在扬州经停。扬州的地方官和盐商们看到圣上之乐在于山水之间,便不惜挥洒黄金,集天下名工巧匠,大兴土木,挖池堆山,在瘦西湖南岸建起了一座座美丽别致的园林,从瘦西湖到平山堂呈现出两岸花堤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盛况。今天,这里已成为一条独具特色的扬州乾隆水上游览线,水线十里碧波,二十四景,像一条曲折逶迤的飘带,缀连着一串闪光的珍珠。从城北梅花岭畔当年乾隆南下时的行宫和御花园旧址的天宁寺开始,依次经过冶春园、红园、卷石洞天、绿扬城廊、西园曲水、大虹桥、长堤春柳、徐园、四桥烟雨、月观、小金山、吹台、凫庄、五亭桥、白塔晴云、玲珑花界、望春台、熙春台、二十四桥、石壁流淙、最后抵达千年古刹大明寺 自春秋时代依靠盐业就很发达西汉时期,吴王刘濞都扬州,成为“东南第一大都会”,当时天下银钱有一半出自吴国,隋炀帝更是着迷于江都的繁华死在了这里,唐朝末年更是有“扬一益二”之称!长安,洛阳也只能望其项背,明清时代的扬州盐商更是把这座城市辉煌推向了“雄富冠天下”的顶峰。 正 清代扬州盐商又称淮商、扬商,是两淮地区盐业商人资本的统称,其中的总商,是两淮盐业垄断集团的首领、扬州盐商的总代表。 雍正时,扬州盐商已是全国最大的商业资本之一。乾隆时,扬州盐商声势煊赫、盛极一时。“富者以千万计”,“百万以下者,皆谓之小商”。他们“向有数百家”,“蓄资以七、八千万计”。两淮食盐总额为160多万引,而有的盐商一家就能“挟巨资行江西吉安等四府三十万引盐”,占总额1/6以上。当其时,扬州盐商在经济上实力雄厚,富可敌国;政府上享有特权,亦官亦商;生活上奢侈豪华,穷极糜烂。 当然最重要是运河带来的极其便利的交通 古城扬州和古老的大运河同年,早在2400多年前,吴王夫差在筑邗城的同时开挖了邗沟。邗沟南连长江,北接淮河,其故道至今仍然保留在扬州城内,这条运河对于扬州城意义重大,扬州得以发展繁荣,正是以邗沟为起点的。 以后在这基础上不断向北向南发展、延长尤其经隋朝和元朝二次大规模的扩展和整治,基本上完成了今日京杭运河的规模。京杭运河的许多河段是利用原来的天然河流和湖泊,部分河段是人工开挖的,运河水流主要从沟通的天然河道中得到补给。 扬州是里运河的名邑,隋炀帝时在城内开凿运河,从此扬州便成为南北交通枢纽,藉漕运之利,富甲江南,为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古代扬州的衰败 主要在于战争 李子通建都扬州 唐武德二年(619),李子通率领农民起义军击败降唐隋将扬州总管陈棱,攻克扬州,自称皇帝,国号吴,改元明政。次年,李子通渡江南征。 徐敬业起兵扬州 武周光宅元年(684),徐敬业、骆宾王等人会集扬州,起兵反武氏篡政,首先斩杀扬州长史陈敬之,成立匡复府、英公府和扬州大都督府,集兵10余万。武则天遣大将李孝逸带兵30万讨伐。徐军溃败,徐敬业被部下斩首。 李庭芝抗元 南宋德元年(1275),元军围困扬州,淮东制置使兼知扬州李庭芝领兵坚守城池,城中粮尽。其间,元军先后5次招降,均被拒绝。后以制置副使留守扬州,自率7000人突围东走。扬州守将降元,扬州失守。李到泰州,泰州守将开城降元,李庭芝被俘,在扬州就义。 张士诚起义 元至正十三年(1353),泰州盐工张士诚率盐民起兵反元,攻占高邮。次年在高邮自称诚王,国号周,建元天佑。至正十七年(1357),张士诚降元,受封为太尉。至正二十三年(1363),攻占安丰(今安徽寿县),自称吴王。后屡被朱元璋击败。二十七年(1367),被俘至金陵(今南京),自缢死。 扬州十日 清顺治二年(1645),明弘光元年四月二十五日,清豫亲王率军攻克扬州,坚守城池的史可法被俘不屈而死。四月二十五日至五月五日,清兵在扬州城内大肆屠杀,城内沦为一片废墟,死数十万人,史称“扬州十日”。 太平军三进扬州城 清咸丰三年(1853)二月,林凤祥、李开芳率领太平军从南京沿江东下,于二十二日攻下仪征,二十三日第一次攻陷扬州。十一月二十六日,太平军撤离扬州。咸丰六年(1856)三月一日,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李秀成向清军江北大营发起攻击,第二次攻下扬州,俘扬州知府世?。三月十三日,太平军撤离扬州。咸丰八年(1858)八月二十八日,太平军在江浦击溃江北大营后,在李秀成的指挥下,攻下仪征。九月三日,第三次攻占扬州,九月十五日退出扬州。 近现代扬州的衰落 1824年那年,东方古老中国的大运河上就发生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沿运河运往北京的粮船因为河道的严重淤积而被阻在黄河以南。1845年前后,运往京师的漕米开始由上海运往天津。 1853年,由于太平天国战争,清政府无暇黄河运河的治理,当年黄河改道,运河彻底淤塞。扑灭了太平军的清帝国发现,没有运河,大清经济似乎照样运转,运河放弃就放弃吧,反正海运也挺好,成本低,而且也没有时间水量的限制,况且上海、天津港口的海运也非常需要这笔业务,不用河运,也可省下大笔治河的花费。 1872年,清政府全部用海轮运漕,全面停止河运。 1908年沪宁铁路和1912年津浦铁路修通,彻底结束了京杭运河的历史使命,也彻底结束了扬州经济在中国的优势地位,扬州从全国性经济文化中心沦落为普通的地区性城市。上海的崛起,开启了中国一个的时代,扬州的衰落则代表上一个时代的终结! 扬州的经济在嘉庆年间由极盛走向极衰,这主要表现在盐业上。曾仰丰先生《中国盐政史》云:“说者谓前清盐法坏于乾隆一朝,而致病之原,实‘报效’二字为险之厉,诚笃论也。”杨德泉先生《清代两淮盐商》云:“两淮盐商把大量资金用于奢侈浪费,为自身种了嘉、道以后纷纷破产的祸根。”王思治先生《清代前期两淮盐商的盛衰》云:“他们的疲惫和衰败,主要是由于无穷无尽的捐输,日益沉重的盐课负担和官吏的种种贪污勒索。”盐业萧条,经济崩溃,商人破产,市民困顿,加上农村连年荒歉,民不聊生,扬州乱弹失去了原来的经济基础。 关于扬州的未来我想这就要听听他们的想法了 以上仅做个人观点谢谢 * 制作:景飞 黄刚 解暾 季阳光 战国时期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