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江县农村初中历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编号:
连江县农村初中历史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研究
开 题 报 告
2015年10月
《农村初中历史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研究》是连江县教师进修校组织的省级课题《农村初中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研究》下的专项课题。课题负责人是县林宜清老师,有丰富的教科研工作经验,在农村初中任过教,自任教研员以来就长期指导农村初中的教科研工作,熟悉农村校教学情况。
为使课题研究在为期两年的时间中顺利、有序的、有效的进行,我们进一完善了研究方案,下面谨让我代课题组做课题研究的开题告,请各位专家、领导对报告内容及实施方案进行点评、指导。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核心概念的界定、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1、课题提出的背景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农村生源开始减少,班额自然成为“小班”,教师数量出现较多的充裕,如何充分利用、优化配置教育资源,调整班级规模、改善教育环境,势必为实施小班化教学带来了良机,同时也有利于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小班化教学是教育发展的趋势。20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率先实施“小班化教学”, 作为提高基础教学质量的一大举措,并制定了相关的法规加以保障。随后,北美、西欧等国家也相继采用了“小班化教学”,小班化教学已成为了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在我国,1996年,上海市率先开展小班化教育实验研究,随后,北京、杭州、南京等经济发达城市也开始此项实验,取得一定的成果。研究表明,小班化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
但是,由于长期从事大班教学,很多农村中学历史教师逐渐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传统教学模式,例如“重教不重学”的讲授式教学方式,“我讲你听”的秧田式座位形式,为大面积提高质量而采取的“抓两头带中间”的整体发展策略等,这些都阻碍着小班化教育优势的发展。为此我们决定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以讲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策略进行改革,以期探索一种符合我县农村初中历史教学高效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
2、核心概念的界定
“小班化”教学是指在“小班”配置条件下(班级人数一般在30人以下),按照一定的教育活动体系开展的教育活动。不仅仅是当下农村初中教学班学生人数和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环境的改变,更重要是教师的思想观念,并于此支配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内容、教学手法和教学评价的改变,以此实现关注个体、提高教学效益的目标。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典型、稳定的教学程序或阶段,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良教学而逐步形成的,它源于教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探求基于关注学生个体、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及其发展规律有重要意义。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
3、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研究发现,国外更多的是对小班化教学的教学环境、教学策略、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国内的研究集中在“小班化教学”的师生关系、课堂组织形式、课堂教学评价、小班化的网络教学和资源配置、小班化教学与课程改革、小班化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对于研究连江县的小班化教学策略,探索小班化的实践范式,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支撑。
小班化教育是推进新课改的需要。新课改强调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小班化教学由于班级学生数的减少,使得教师比较容易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越受老师关注的条件下越容易取得成功。这与我们目前所实践的新课程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小班化教育的实施将进一步诠释并贯彻了新课程理念,使面向全体,面向学生的全面,让每一个学生得生动主动地发展成了可能。
研究价值
(1)教学的互动性加强,参与的密度、强度、效度得到提升。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关注,每一个体有较多的表现以及展现才能的机会,心理健康发展,合作意识增强,综合能力提高,提升学生“学习力”。
(2)教师的教学较为从容,心理氛围宽松,身心健康发展,职业幸福感增强。教师开展同伴互助,业务成长加快,教科研能力得到提升。
(3)探索出有参考价值的历史“小班化”教学模式,在本县域总结交流、推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理论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越受老师的关注越容易取得成功(皮格马利翁效应)。小班化教学因班级学生数少,所以教师有条件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个性。
2、教育学理论基础。“新基础教学”(叶澜教授)认为: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这种关系是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的;“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教学过程的内在逻辑。小班化教学使得学生的自主探究成为可能,也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更加充分。
3、建构主义理论。现代建构主义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古宁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学习要建构关于事物及其过程的表征,但它并不是外界的直接翻版,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构成的。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更多地强调在具体情景中形成的非正式的经验背景的作用,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新课程实施中的有效课堂教学研究,就是将这一教学理论实施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4、教学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教学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1)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概念;(2)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基础;(3)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原则;(4)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程序;(5)预防和克服学生成绩不良而采取的最优化措施;(6)对优秀学生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途径。该理论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5、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有效课堂教学研究就是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具体的策略和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三、课题设计论证
(一)研究的目标、内容与创新点
1、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研究的首要目标,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研究的重点;将自主、合作、探究、质疑、交流、解惑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进行研究。
学生人人参加学习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特别是主动探索、合作学习、互相交流成为一种学习的主要形式,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充分地发挥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学生学习兴趣浓,掌握的知识更丰富,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更新教育观念,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
2、研究的内容
(1)传统教育理念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特点等现状研究。
(2)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3)学生的个性差异研究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研究
、研究原则
均等性原则:教学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主体,对每一个学生实行等距离教育,即教师对各类学生的爱要一视同仁,尊重个性,让每个人学有专长,都有所发展。充分性原则:将“小班化教学”渗透到思品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增强师生间互动的时空密度,让学生在教师的关怀辅导中充分发挥自身潜能。
合作交往型原则: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平等合作,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学习场所,更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彼此沟通、彼此交流的场所,以此促进学生的交往和合作能力。
个性发展原则:充分考虑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及发展的不平衡,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习水平、不同学习速度和兴趣趋向给于学生不同的引导和帮助,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激励性原则:创设条件满足学生的成功心理需要和教师的工作成就需要,激励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文献法:通过查阅资料,学习课改的理论和别人的经验应用于指导自己的课题实验。行动研究法:教师要将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教师参与研究和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掌握实验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班课题申报表方案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知识,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开始执行每月听课制度;创建课题,便于网络资源共享和交流;组织研究班级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收集学生对小班化教学的反馈意见;邀请领导、专家莅临课堂,研讨“小班化”教学成效;组织教师定期交流教法与学法,对典型个案进行跟踪调查和重点分析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知识,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开始执行每月听课制度;创建课题,便于网络资源共享和交流;组织研究班级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收集学生对小班化教学的反馈意见;邀请领导、专家莅临课堂,研讨“小班化”教学成效;组织教师定期交流教法与学法,对典型个案进行跟踪调查和重点分析
五、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主持人和课题成员都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均与教科研有不解情缘。课题负责人是县历史科教研员便于组织管理、开展研究;联系人、成员分别是各农村小班化教学实验学校的一线教学骨干,都处在学校管理与教学的第一线,前期已进行过小班化教学实践。课题组成员中有四位是高级教师、三位连江县历史学科中心组成员,组织保障有力。
课题组成员具体构成如下:
林宜清 历史科兼职教研员 高级教师
徐贞武 晓沃中学 历史中级教师
邢光稿 坑园中学 历史中级教师
游江涛 东湖中学 历史中级教师
郑南生 道沃中学 历史中级教师
江鸿辉 下屿中学 历史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