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第(二十一)课/小节 第(一)课时
课题
21.文言文两则?伯牙鼓琴
学习目标
总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背诵《伯牙鼓琴》,通过《伯牙鼓琴》的学习,用类似的方法学习《书戴嵩画牛》。
2.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文化艺术之美。
一课时目标:
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背诵《伯牙鼓琴》
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重难点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古文大意,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学习任务
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课前五分钟
讲一讲和知音有关的故事
学习小组展示
准备充分
讲解清楚明了
1.导入
任务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1.(1)读好课题,强调“鼓”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鼓琴”“伯牙鼓琴”的意思,引导质疑。
2.(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理解“复”“足”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读题解题
2.高山流水遇知音
任务二:读懂伯牙、子期的
1.感受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呢?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2)聚焦“鼓”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富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太山”“流水”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巍巍乎,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太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②流水在古文里边特指江河。我们会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者诗句?
2.体验“知音”。
(1)理解“善”和“志”,体味古今异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善哉”,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①理解锺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
②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
③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④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能够准确找到相应句子
通过“鼓”,感受一字多义
体会古今异义
4.举一反三
3.破琴绝弦祭知音
任务三:理解为什么“破琴绝弦祭知音”
1.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 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2.想象补充。
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你又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
3.纵情朗读。
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
体会伯牙失去知音子期的难过
通过联想想象,丰富伯牙形象
能够通过朗读,读出伯牙人物形象
4.朗朗诵歌怀知音
任务四:用朗读读出感情
1.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它!
2.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能够有感情朗读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第(七)单元 第(二十一)课/小节 第(二)课时
课题
21.文言文两则?书戴嵩画牛
学习目标
总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背诵《伯牙鼓琴》,通过《伯牙鼓琴》的学习,用类似的方法学习《书戴嵩画牛》。
2.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文化艺术之美。
二课时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
2.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感受绘画之美。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学习任务
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课前五分钟
介绍和绘画艺术有关的故事
小组成员展示,生听、评,师总结
准备充分
选材精彩
表达清晰大方
1.欣赏名画,激趣导入。
任务一:学会以良好的心态欣赏名画,并谈自己的感受
1.多媒体出示几幅名画:《清明上河图》《蒙娜丽莎》。
2.学生欣赏,谈感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名画有关的一则文言文《书戴嵩画牛》。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能够自信大方表达自己的想法
懂得以欣赏的姿势看待艺术作品
2.梳理学法,自学课文
任务二:学习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懂得用学过的学习方法学习类似的文章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伯牙鼓琴》的?
一是要多读课文;二要结合注释理解句意;三要把句意串起来读懂全文;四要明白一个道理或意境。
3.学生自学课文。
整体把握
回顾学习方法并试着举一反三
3.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任务三:准确理解具体词义,并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谈自己的感受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好: 所宝: 曝: 拊掌: 云: 奴: 婢:
2.交流共议。
①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从这句话中你看出了写什么? 蜀中:四川。 戴嵩牛:戴嵩画的牛。
预设:四川有个姓杜的有德才的人收藏了几百种书画。
这位杜处士收藏了戴嵩的名画《牛》,他特别喜欢,他用锦缎缝制了画套,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从课文哪两个地方能看出杜处士特别喜欢戴嵩的《牛》?
补充讲解戴嵩和《斗牛图》,学生明确其地位和价值。
②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
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有什么反应?(拊掌大笑)一般人见了戴嵩画的牛会是什么表现?(惊叹,夸赞戴嵩画得好。)
牧童在笑什么?(他笑戴嵩画错了。)
牧童为什么认为戴嵩画错了?(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
牧童怎么知道斗牛的样子?(因为牧童经常观察斗牛,熟悉斗牛的样子。)
你相信牧童的话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议论,引导学生深度分析牧童的话。)
听了牧童的话,杜处士有什么反应?先想象一下,再回答。(杜处士没有生气,他笑了,认为牧童的话有道理。)
指导:我们要学习杜处士,遇到问题不要急躁,冷静思考,认真分析。
③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这句话中的“奴”“婢”分别指什么样的人?(结合注释理解)
句子的大意是“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并且说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
故事已经结束了,作者为什么要写上这句话?(这是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他想把他的启示告诉我们,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积极参与竞赛。
大胆展开联想想象。
3.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
4.再读课文,体会道理。
任务四:练习朗读
1.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2.通过这篇古文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不要迷信权威;要勤于观察;要正确对待不同意见;遇到问题要冷静分析。)
1.大胆展示自己的朗读才华
2.勇于谈论自己的心得体会
板书设计
书戴嵩画牛
技艺高超
课后反思
第( 七 )单元 第( 二十二)课/小节 第( 一)课时
课题
22.月光曲
学习目标
总目标:
1.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能体会到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2.学习掌握“谱、莱”等8个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词语,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画面。
3.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一课时:
1.通过自学课文,梳理字词,掌握生字词,并能够整体感知,理清文章层次。
2.通过范读、听同学读等方式,能够正确朗读课文。
重难点
1.通过引导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2.通过引导体会由实在事物展开的适当的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通过课堂学习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体会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难点)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学习任务
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课前五分钟:
贝多芬的故事
学习小组做课前五分钟汇报,其他学生倾听、评价、补充
1.主持人统筹安排
2.主讲人精心准备
3.其余同学认真倾听、客观评价、师总结提升。
1.小组成员准备是否充分?
2.小组分工是否合理
3.声音是否洪亮?
4.表达是否清晰流畅
1.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任务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师由“月光”导入,回忆和月光有关的诗句
板书课题
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做好了听课准备;诗词积累是否丰富
2.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任务二:自学课文,课后提问
出示自学要求
读准字音,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先圈起来,放到句子中去读几遍,试着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句子先做上记号,课堂中认真听,及时问
出示生字词
检查认读情况
出示引导性的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预习是否充分
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情况
3.划分文章结构
任务三:理解结构,引导分段
1.这一自然段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一句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2.课文哪些段落写了这个传说?
3.那么课文可以分成几大段?
段意:①总的介绍。②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是否能找准重点句子并理解
是否能按照主要内容分层
4.体会作曲者的内心
任务四:进入情境,体会内心
1.通过教师描述,带入情境
2.这儿离热闹的地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我们就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这小路就可以说幽静的小路。
3.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4.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呢?(他听到了一个姑娘和一个男的对话后,走进了茅屋。)
5.现在让我们跟着贝多芬来到茅屋的窗口,便听到了两个人的对话。
(1)男女生分角色读。
(2)读后指导:
过渡:那有多好啊!这句话要把姑娘渴望能听到贝多芬弹琴的心情读出来。
谁能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同桌对读。
6.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
7.从哪一个词里说明他一点儿也没有犹豫,(就)说明他对穷苦人是非常同情,很有感情的。
8.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动,哪些词语说明茅屋里的姑娘和男的确实太穷?自己说说看,把这些词语画下来,再练习读读。(一支、微弱、正在、旧、瞎)
指点: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吧,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因为弹琴的是个盲姑娘。
是否正确理解幽静
是否理解为什么要走进茅屋
练习分角色朗读是否认真
是否能够入情入境地展开联想
5.是否理解琴声为什么是“断断续续的”
5.回顾本堂课的重点内容,梳理总结
任务五: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教师总结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能认真倾听、回顾、思考,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板书设计
月光曲
总起(1) 过程(2-10)
课后反思
第( 七)单元 第(二十二 )课/小节 第( 二)课时
课题
22.月光曲
学习目标
总目标:
1.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能体会到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2.学习掌握“谱、莱”等8个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词语,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画面。
3.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二课时目标:
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重难点
通过课堂学习,展开联想与想象,体会贝多芬当时的心境。
通过和同学合作学习,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学习任务
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课前五分钟
介绍贝多芬
进一步了解贝多芬
组员展示
其他同学倾听、点评、补充
教师小结
1.小组成员准备是否充分?
2.小组分工是否合理
3.声音是否洪亮?
4.表达是否清晰流畅
1.导入
任务一:学会前后衔接,进入新课
1.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贝多芬走进了低矮的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曲子,那么激动,那么兴奋。上一课我们提到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还说,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3.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
1.是否认真聆听,专心听讲
2.回答问题是否条理清晰
2.感受情境,享受艺术
任务二: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感受情景,感受艺术
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钢琴曲呢?
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理解“清幽”
读第二节,并展开联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
3.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过渡: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4.练习朗读。
学生读写实的部分:课件出示: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指名读。引导学生体会这两处写事实的课文,从内容上讲是连贯的。
5.从事实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
6.下面,我们先看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几个画面。
7.用简易画创设情境,理解课文词句,体会感情。
(1)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小屋里,站在盲姑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想象自己也看到了课文上的一幅幅画面。老师轻声地慢慢地哼唱《月光曲》起始句,我们也好像看到了大海,还看到了什么?
(2)第一幅画面:月亮应该画在哪儿?为什么要画在海平线上?(理解水天相接)
指导想象画面: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上的月夜,你们想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
(3)第二幅画面。
叙述:贝多芬继续弹着,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她仿佛看到了什么?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微云是小云吗?从整个句子看,是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一想,这儿的“微”是什么意思?(薄)一缕一缕的微云又是什么样的?
这时贝多芬的琴声,一定比开始时怎么样?
(4)第三幅画面:
描述: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结合学生回答作画: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涌向岸边(见右图)
过渡:可见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人激动的情景。
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8.描述性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
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广阔自由的天地呀!
9.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
指点: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向往的那个光明美好的情景。这一点还表现在哪里?(恬静的脸上。)
解释恬静:盲姑娘脸上是恬静的,表示心里很舒适的,很安逸的。这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没有看到过?
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快乐得入迷了,时间比较长,程度比较深,忘掉了一切,就叫陶醉。
这里运用重复,强调看到得是她从来没有看到的景象。
10.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男生读写实部分。
女生读联想部分。
11.照应前文指点;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12.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他也很激动?(飞奔)。
贝多芬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低矮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弹了一首又一首,这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这个动人的传说本身,同样是一首很美的《月光曲》,这也表达了人民对贝多芬的爱。所以课文用《月光曲》做题目,是很有道理的。
1.能否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
2.能否展开联想进行场景想象
3.入情入境体会情感
4.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5.想象画面
3.描述情景
任务三:学习有感情地描述
1.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哥哥或者妹妹,与贝多芬先生之间发生了这么一段故事,现在,贝多芬回旅馆了,你的心情怎样?
2.创造性描述:
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时,当时他可能怎么写?怎么想?请你写一段话描述。
能否通过联想与想象,表现贝多芬回到旅馆时的心情
4.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任务四:学习概括总结
总结:
学习了这个美妙的传说,我们知道了贝多芬对劳苦大众的感情是很深的。课文本身写的是关于《月光曲》创作的传说,其实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动人的《月光曲》。
能用自己的话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板书设计
月光曲
聆听谈话(同情)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创作《月光曲》 月亮升高 卷起巨浪
(感动)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课后反思
第( 七 )单元 第(二十三)课/小节 第(一)课时
课题
23.京剧趣谈
学习目标
总目标:
1.学习并积累“驰骋、尴尬、虚拟、约定俗成、凸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京剧表演中马鞭的应用和亮相的艺术特色。
3.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了解艺术带给人们的享受。
重难点
1.了解京剧表演中马鞭的应用和亮相的艺术手法。
2.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京剧表演特点的说明方法。(难点)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学习任务
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课前五分钟
了解京剧
1.导入激趣
任务一:对京剧进行了解
说起中国的国粹,有些同学可能会想起京剧。京剧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丰厚文化底蕴,每一位中国人无不为此而感到骄傲与自豪!京剧艺术不仅深受炎黄子孙的喜爱,同时,她那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魅力,征服了全世界各国酷爱艺术的人们。这节课,我们就走近京剧,了解一下京剧的艺术特色。
认真聆听
及时补充
2.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任务二:读通课文
1.课文从哪两个角度讲了京剧表演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驰骋 尴尬 虚拟 高扬 低垂 装饰 约定俗成
绱鞋底 酒宴 唯恐 不可开交 戛然而止 越发
预习是否充分,生字词是否读得准确
3.学习马鞭部分
任务三:了解京剧特点
1.出示第一部分《马鞭》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京剧表演骑马时,为什么不用真马?
(2)京剧表演中,用什么道具来表演骑马?
(3)演员拿着马鞭代替真实的骑马有什么好处?
(4)作者为了说明虚拟的道具也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举出了哪两个例子?
2.小组交流,明确问题答案。
3.指名汇报,教师点拨指导:
舞台方圆太小,马无法驰骋,所以只能找一样东西来替代,马鞭是比较合适的。(板书:虚拟)
演员手拿马鞭,骑马人特定和优美的姿态能鲜明地表现出来,演员有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随心所欲,不受限制。(板书:马鞭)
作者为了说明虚拟的道具也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举出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拾玉镯》中小姑娘绱鞋底用的线是虚的,一个是宴席上举杯喝酒是虚的。
(板书:绱鞋底 举杯饮酒)
3.全班交流,了解用马鞭虚拟表演的特点。
上课注意力集中,认真思考问题
2.积极参加小组交流活动,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4.体会京剧特色
任务四:感知表达方法
1.自由读《马鞭》部分,思考作者由马鞭说起,为的是说明京剧表演中的什么特色。
2.读第二、三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写出这两个自然段的意思。
(二、演员表演绱鞋底,针线都是虚的,但感觉可以使用。三、演员表演举杯喝酒,实际上并不真喝。)
3.作者说京剧中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一样感觉可以使用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举例子,一是绱鞋底,二是举杯喝酒。)
4.京剧欣赏,看表演领悟京剧表演的艺术特色。
(1)多媒体播放:【课件4】京剧中骑马、绱鞋底、举杯饮酒的图片。
(2)学生谈观看后的体会。
能通过自学解决提出的问
阅读时专注
5.体会京剧表演的特点
任务五:通过学习体会表演特点
1.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亮相》部分,要求读懂这部分内容后,把重点讲给别人听。注意讲清楚:
这一部分讲了京剧表演中哪两种奇特场面?
这两种表演有什么好处?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讲给别人听。
3.师生评议。(板书:亮相 静止 杂技)
4.片段欣赏,体会好处。
多媒体播放:【课件5】相关的京剧片段,学生结合文字描述体会这种表演方法的好处。
能够沉下心来思考,加深对相应部分文字的理解
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京剧的艺术特色
板书设计
23.京剧趣谈
虚拟:马鞭 绱鞋底 举杯饮酒
亮相:静止 杂技
课后反思
第(七)单元 第( / )课/小节 第(一)课时
课题
口语交际:聊聊书法
学习目标
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了解古代著名书法家和名家作品。
2.在交际过程中感受书法的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重难点
感受书法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学习任务
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课前五分钟
介绍一位书法大家
小组展示,学生听评,教师小结
准备充分
分工明确
表达清楚
1.出示图片导入
任务一:学会欣赏名家作品
1.出示图片
一组古代书法家作品图。
2.教师谈话:书法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一朵奇葩,在世界各国文字书写中,没有任何其他文字的书写,像汉字的书写一样,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并且源远流长,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释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
3.今天我们口语交际的主题就是:聊聊书法(板书)
1.懂得欣赏风格多样的书法作品,
2.听老师讲书法艺术的魅力专注
3.产生浓浓的民族自豪感
2.认识书法名家
任务二:认识书法大师
1.小组内同学自由发言,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古代书法家以及他们的故事。
2.谁知道王羲之,能和大家说一说吗?
(王羲之,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他的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广采众长,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3.谁还知道其他书法家,到讲台前来给大家说他一说。(板书:王羲之 柳公权)
讲故事大方自信,条理清晰
3.欣赏书法作品
任务三:学会欣赏
出示古代名家书法作品。
欧阳修、柳公权、颜真卿、赵孟頫的作品。
学生欣赏,说一说自己欣赏后的体会。
懂得欣赏,并能真实地说出自己的感受
4.交流学习感受
任务四:懂得大方交流
1.你学习过书法吗?把你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2.指名书法好的同学谈自己的学习感受。
示例1.学书法,如果真的投入当中的话,你可以感受很多的乐趣。我们起初接触到的是篆书,然后过渡到隶书,接下来是楷书,每种书法字体都有它的特点。我觉得篆书的笔画是非常优美的,隶书是比较柔和的,而楷书是挺拔有力,有气势的。而且我个人比较偏爱楷书,特别是颜真卿的楷书,因为我能感受到它的神,所以每次我写的时候,都能胸有成竹的写好每个笔画的形,写的时候注意起笔、顿笔、提笔和收笔,但只要心中有它的形就比较容易掌握了。
示例2.我觉得学好书法,也得有一定的审美要求,写出来的作品要有美感。要在追求美的风格中不断超越自我。在书法学习和创作中,追求美的风格,看一幅书法作品美不美,既要看每个字的形体结构,也要看整幅作品中是否有变化,结体、点划不雷同,肥瘦适当,肥而能秀,瘦而能腴,风姿潇洒,达情尽性,神采飞扬。由于每个人爱好和审美观的不同,必然有各自不同的看法、要求和追求。由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讲,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风格,不断地超越别人、超越自我,才能从容地走进这一人类书法艺术的殿堂。)
(板书:感受乐趣 超越自我)
懂得了一些练习书法的技巧,增进了了解,提高了鉴赏能力
5.畅谈学习书法的益处
任务五:自由畅谈学习书法的好处
1.学生小组内自由发言,谈一谈自己感受到的学习书法的好处。
2.教师总结:
(1)培养耐力和自信心
(2)开发智力,培养协调性
(3)提高人的整体能力
(4)提高个人修养与文化素质
谈论时逻辑清晰,思路清楚
声音洪亮,自信大方
板书设计
聊聊书法
王羲之 柳公权
感受乐趣 超越自我
课后反思
第(七)单元 第( / )课/小节 第(一)课时
课题
习作:我的拿手好戏
学习目标
学习在习作时写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能够通过学习列出作文提纲。
重难点
1.写作前怎样列出合理的提纲 。
2.明确写作顺序,知道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难点)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学习任务
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课前五分钟
介绍一项自己喜欢的艺术项目
代表详细介绍自己喜欢的艺术项目
准备是否充分
说得是否清楚、明白
1.揭示课题
任务一:明白“拿手好戏”的意思,并说说自己擅长的技能
1.看看下面十八般武艺中,有你的拿手好戏吗?你的拿手好戏是什么?
2.今天,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拿手好戏写下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大方自信地说出自己的拿手好戏
2.审清课题
任务二:学会审题
首先看清题目中的关键词:我 拿手好戏
2.分析:文章要写“我”而不是别人;写“拿手好戏”即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准确抓住字眼审清题目
3.弄清选材
任务三:找准中心
应该怎样来写好这次作文,首先弄清这次作文的中心是自己的拿手好戏,所以,按照这个要求选自己做得最好的事情,写自己的一件本领
应该怎样选材
该选哪些具体材料
怎样选择具体材料。比如:我的拿手好戏是钓鱼,要写什么内容才能让别人看出钓鱼是我的拿手好戏
小结:选材时,要注意选择最能表达中心的事例
3.请同学们说出要选择的材料
懂得从哪几方面选材
4.写作指导
任务四:学习详略得当
怎样写好同学们所选的材料(板书:按顺序写)
思考讨论:《我的拿手好戏》选择的材料有哪些?这些材料哪些要先写,那些要后写?(根据文章需要确定,要让读者能一眼就看明白记叙的事情,还要能引人入胜,吸引读者读下去。)
思考讨论:哪些内容要详细写,哪些内容要简略写呢?(最能表达中心思想的内容要详细写,其他略写)
懂得写作要注意详略得当
5.例文评析
任务五:通过分析例文,梳理习作思路
出示例文
思考:例文的中心是什么
这中心能否符合这次作文的要求?是不是写自己做的事?是不是写最拿手的事?
例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
例文一个突出特点是什么?
从哪几个方面写具体?
小结:写具体主要是吧经过(发展)写具体
找准例文中心、顺序、突出特点
明白要把经过写具体
6.列提纲
任务六:学习列提纲
仔细阅读提纲示例
说说这个提纲安排合理吗?
根据同学们所选的材料,列出提纲
说说怎样把材料经过部分写具体(主要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行动、神态等)
懂得列提纲
板书设计
我的拿手好戏
精心选材
按顺序写
详略得当
课后反思
第(七)单元 第( / )课/小节 第(1-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