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哈石油基地建设对中心城市的影响吐哈油田是继塔里木、准噶尔油田之后新疆第三大储油盆地,其石油勘探开发被列为我国石油工业战略西移的重点地区之一,前景看好。吐哈油田生活基地综合各方面条件,选择在哈密市区西北部312国道北侧落址,基地占地面
吐哈石油基地建设对中心城市的影响吐哈油田是继塔里木、准噶尔油田之后新疆第三大储油盆地,其石油勘探开发被列为我国石油工业战略西移的重点地区之一,前景看好。吐哈油田生活基地综合各方面条件,选择在哈密市区西北部312国道北侧落址,基地占地面积646公顷,东半区为生活区,西半区为工业区,基地自1993年建设以来,初步具备了教育、医疗、科研、机修、培训、生活服务等综合功能。吐哈石油基地的建设,已成为哈密市城区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对哈密市发展城市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基地建设促进了哈密市城市化进程(1)石油基地建设推动了哈密市经济的发展。目前,哈密市生产总值为26.61亿元,比基地建成前增长了4倍以上,年均增长23.1%,其中第二产业增长4.2倍,第三产业增长4.5倍,人均GDP增长3.5倍,财政收人增长2.6倍,投资总额增长两倍以上;从经济联系上看,其职工的来源及石油的输出都依托东部甘肃玉门石油基地,从而加快了哈密市“东联”的步伐,与区外特别是本部的合作项目增长了3.5倍以上。
2.石油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哈密市的基本职能 随着本区域石油勘探的大规模开发,工业的兴起,尤其是石油化工行业的相继上马,为哈密市城市产业提供了选择的机遇。由于老城区仍是整个区域内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最集中的地方,因此,老城区为石油基地提供为之配套服务的相关产业。老城区与新城区产业结构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2)基地建设促进了哈密市的城市建设。石油基地内建起了为石油工业企业和居民生活服务的商业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科研机构、教育中心和现代化的住宅小区,集产业开发、商贸经营、文化和生活设施为一体,使哈密市的城市面貌大为改善。随着石油基地的建设,哈密市城市面积扩大了8平方千米以上,城市人口增长了1.7倍,已达到24万人,有力地推动了哈密市由现今的县级市向地级市的升级过渡和发展。
哈密地名初见于西辽的哈密力,元代又称合迷里、渴密里等。明代作哈密。维吾尔语称“库木勒”,含义来历尚待考证。也有认为哈密一名源自公元前乌孙族王“昆莫”,“昆莫”居住之地则称为“昆莫勒”,意为“像太阳一样的统治者”。一说系古伊朗语,意为“盆地、洼地”。又据《西域词文志》:为“哈勒密勒。之转音,意为“回语”的“瞭望台”。此说恐误。据《辛卯侍行记》:“缠回之称哈密,皆曰哈木尔或呼库木耳。元和志伊州纳职县北有俱密山,是哈密因山得名。……哈木尔,即明初之哈梅里。”一说为早期间尔泰语,意为“大门”,因地处西域大门而命名。
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哈密升为直隶厅。民国二年(1913年),改厅为县,通判改称知事,隶镇迪道。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哈密县隶属哈密行政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划哈密县天山以北的吐葫芦等6区为伊吾县行政区域。 1949年成立哈密专员公署,驻哈密。1961年,国务院决定以哈密镇为基础成立哈密市(县级)。次年11月奉命撤销,恢复哈密镇建置。 1977年1月,国务院决定恢复哈密市,划哈密镇、城郊公社及回城公社大营门大队、陶家宫公社上阿牙大队、红星三场为市区,面积58平方千米。中共哈密市委、市政府于当年3月组建成立。
唐贞观四年(630),唐置西伊州。两年后改称伊州,辖伊吾(今哈密)、纳职(今四堡)、柔远(今沁城)二县。唐末转附西汉金山国(为河西汉人张承奉所建)。后又依附于西州回鹘。宋时,州将陈氏家族统治哈密。元时称哈密力,隶甘肃行省。明永乐二年(1404年),诏封元裔安克贴木儿为忠顺王,哈密成为明王朝统治下的一个地方王国。两年后置哈密卫。哈密地方王国从受封至被吐鲁番汗攻占,经11世,凡135年。明末清初,哈密转属叶尔羌汗国。叶尔羌汗国灭亡后,哈密又先后被准噶尔蒙古汗噶尔丹和策妄阿拉布坦势力所控制。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哈密维吾尔族首领额贝都拉摆脱准噶尔统治,归附清朝。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额贝都拉长子郭帕伯克在巴里坤生擒噶尔丹之子及其部属,押送北京。清政府封额贝都拉一等札萨克,颁札萨克印,赐红纛。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设哈密厅。同时派驻钦差办事大臣、协办大臣各一员。
哈密古称“昆莫”,曾为乌孙王昆莫游牧地,后演变为昆吾。汉时称伊吾或伊吾卢,为匈奴呼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