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之陋室铭》教案_
课文出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16课 课 型 精读课 教学目标 1、能通畅地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疏通文义,了解铭这种文体。
2、诵读品味,理解作者所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了解兴这种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诵读品味,理解作者所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难点 仿写一篇铭文,了解铭文的节奏性和文采性。
教学准备 教师提前做好导学案并发给学生预习,做好PPT,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疏通文义,了解作者生平事迹,并完成导学案。
课时目标 共需 1课时, 此为第 1课时 1、能通畅地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疏通文义,了解铭这种文体。
2、诵读品味,理解作者所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了解兴这种表现手法。
设计意图 本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所选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阅读这些课文,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人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学习《陋室铭》,感受铭文的文言美及韵律美,仿写铭文,进而彰显这个文本的独特价值。同时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联系生活,辩证地看待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关系,这也是这篇文章的时代意义的一种体现。
教 学 设 计 师 生 互 动 教材资源利用说明 一、入题导入 著名的画家、诗人郑板桥曾说过:“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须大”,有一座房子,它没有金碧辉煌的设计,也没有珠光宝气的点缀,但是就是这样一座房子,成就了著名的诗人刘禹锡的千古名篇《陋室铭》。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课文,一起感受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平乐道的情趣。(教师板书)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课题《陋室铭》。
二、作者作品 说到刘禹锡,大家并不陌生。初一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诗歌,讲秋天比春天好,是哪首诗歌呢?(学生会回答道《秋词》)那我们一起来背诵《秋词》。
接下来,我们再深入的了解作者,一起齐读作者简介。
三、了解铭文 我们知道这篇文章是一篇铭文,大家一起齐读铭文的介绍。
四、诵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 首先由老师跟着配乐示范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当中,同学们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读音及朗读课文的节奏。
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2分钟,注意读音、节奏,之后会请同学来朗读课文。
全班齐读课文。
五、疏通文义,把握重点字词 多媒体PPT展示全文,并且用红笔标注出重点字词,用开火车的形式请学生一句句的翻译,并且翻译红色字体的重点字词。
六、自学合作,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由山水类比陋室, 引出下文对陋室的描写。同时运用了“兴”的写作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PPT展示“类比”和“兴”这两种手法的含义。
(2)陋室陋室,真的陋吗?(从主人、环境、交往、生活四个方面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分析) 主人——德馨 环境——静雅 交往——儒雅 生活——高雅 (3)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先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 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文章最后为什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以古代名贤自比。
(5)句末引用孔子的话作结,有何作用? 结构上——总结全文,呼应前文。
内容上——再次印证作者的“德馨”。
七、拓展训练 根据范文仿写一篇铭文。
学生铭:天赋不高,有志则行。成绩不佳,发奋则灵。斯是求学,唯苦唯勤。读破万卷书,学得圣人经。勤为书山径,苦坐学海舟。可以明事理,冶性情。无杂声之乱耳,无喧闹之扰心。学海巧为舟,书山行捷径。吾辈云:“何乐不为?” 八、课堂小结 学习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不必因为贫穷而自卑,也不必因为富贵而骄傲,只要不断地去努力和高尚的品德,就会有充实的人生。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你们是怎样看待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紧扣 “陋”字解题、读题。
这两部分主要是通过PPT展示,让学生齐读来初步了解作者及铭文。
通过朗读体会文言文的美感及初步感知文本,老师的示范朗读更有感染力。学生的朗读主要是采用学生互评及学生示范形式。
首先用一面PPT展示五个问题,给学生5分钟的思考时间。然后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审清题目,规范答题。最后督促学生做好笔记。整个过程中,第二题是难点,并由此得出本文的中心句。
学生思考练习5分钟,然后展示。通过训练,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感受铭文的美。
让学生由文本走向生活,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 禹 锡 高洁/ 德 \安贫 傲岸/ 馨 \乐道 环境 |__|主人 生活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公开课。我当时的教学设想是要带学生进行一次朗读的盛宴和品德的修行。为此,我在设计教学上,紧紧围绕“朗诵课文”这根线,让学生把握两点:一是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精彩绝伦;
二是感受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从本课教学的整体过程看,整堂课进行的还是较为顺利,也得到了学生的积极配合。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整体节奏上的把控不是很到位,呈现出前阶段教学流畅,后阶段教学较仓促的现象;
二是教学过程中的过渡语言使用较少;
三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在对学生朗读课文及自学合作过程中的精彩表现,学生间的互评较多,教师点
- VIP免费下载
- 下载文档
- 收藏
- 分享 赏
- 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