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面条大产业,改变云阳近二十万人的命运,未来目标“千亿级”
改革开放之初,以江口、鱼泉、沙市一带为代表的云阳人带着致富梦想开始走出大山“看”世界。他们在西安、湖北、河南务工时,发现好些地方都是以面食为主食,但当地很少有面条加工坊,居民大都食用自己加工的手工面。
精明、勤劳的云阳人发现了其中的商机,他们尝试着把家乡的面条机和加工技术带到外地生产面条,这种加工面条食用起来省时又方便,很快受到当地人喜爱,也给首开面坊的云阳人带来了较为可观的收入。通过父带子、师带徒、传帮带等方式,云阳人开面馆、开面坊的“大军”风起云涌,初步形成了“云阳面条工”劳务品牌。
云阳面业迅速发展壮大,得益于云阳面条的技术含量和云阳人自身实力。一来,云阳面条品质好,品种多样。采用传统工艺加工的面条柔滑劲道、互不粘连,煮不浑汤。从种类来看,有面皮、碱水面、干面条、手工面、刀削面、活络面、拉面,满足各地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二来,云阳面机械化程度和生产效率高。面条生产一般都采用成套的机器设备,加工标准化程度高、质量稳定、成本低。此外,云阳面业从业者经营有方,销售灵活。他们大多掌握了鲜面店布局的规律,主要占据了各地农贸市场等人流聚集的有利位置,扩大了市场覆盖范围。销售方式也呈现多样化态势,既有市场零售,也有批发和订单加工配送,开拓了饭馆和超市配送等多样的销售方式。
不可否认的是,云阳面业的发展壮大还与云阳人的专注和吃苦精神分不开。每天凌晨1点,位于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水磨镇的一家面坊里,灯火通明、机器轰鸣,今年55岁的云阳人刘明安正忙碌着当天的鲜面生产、包装、配送。“做我们这一行,下半夜基本上没时间睡觉,都是午饭和晚饭后抽空睡会儿。因为要赶在每天早上4点前把制作的新鲜面条送到早餐馆。”刘明安说。
1976年出生于江口镇的冯小艳是吃着云阳面长大的,她告诉记者,当了学徒后才发现,做面比想象中更难,最开始做面的工艺并没有严格的标准,大都是靠经验和手感。从一袋面粉加多少水、加多少食用碱,到最后面皮的厚薄都是凭经验做,没有一定的功底,是拿不下来的。
刚到外地做面的云阳人几乎没有任何根基,面坊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支撑他们发展起来的最朴素的动力就是吃苦精神。正如刘明安所言:“ 人生就是要经历酸甜苦辣,一般人嫌累的工作,我们云阳人不怕累。”
云阳面匠职业技能大赛
在这个讲究“速度”“效率”“快”的时代,像刘明安和冯小艳一样的一代又一代人云阳面业从业者始终坚持一颗赤诚之心:做良心面,将云阳面推向更大的舞台。“一直以来,我做面都坚持品质为本,只有好品质才能让云阳面得到长足的发展。”回顾二十余年从业经历,如今已是云阳县连年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的冯小艳感慨地说,“最初选择这个行业是讨生活,而如今从事这行这么多年了,和它有了深厚的感情。我会继续发挥工匠精神,把云阳面做精、做细、做好。”
依面发展做强产业 金字招牌凝聚城市力量
“世人赞我玉面郎,金丝银线出作坊。五湖生根不做客,焉知家乡是云阳。”无论大江南北,形形色色的人们都从一碗“人间烟火”中获得过温暖。尽管云阳面业做得风生水起,但鲜少有人知道:这碗开启不少国人一天生活的面条,几乎都是来自云阳面工所“造”。
长久以来,云阳面工在外地大多“单打独斗”。面对当今竞争愈演愈激烈的市场环境,云阳面业也明显感到“危机不请自来”。一方面,云阳面业流通环节普遍存在信息孤岛、多级代理、传统物流配送等形式,另一方面,供应链中间环节成本居高、质量安全追溯难。此外,云阳面业品牌意识不强,在外地多打出“重庆鲜面店”或“三峡鲜面店”的牌子,几乎未提及云阳。
2019年,云阳县政府常务会审议并通过《云阳县面业大数据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协议》,这标志着云阳面条与大数据时代紧密结合,在五年内将建成全国面业交易中心和面业大数据中心,实现“全国面条看云阳”的市场格局。
一直以来,云阳坚持老百姓经济、富民经济的发展定位和价值定位,把发展面业经济作为“稳就业”的压舱石和稳定器,引领“云阳面匠”走出去勇闯全国大市场。云阳县政府借助东西扶贫协作、对口帮扶等渠道,全方位宣传推介“云阳面匠”品牌,采取劳务输出、就业转移等方式,积极支持“云阳面匠”到协作市和对口帮扶地区创业就业、开拓市场。同时,出台就业创业扶持政策,通过免费技能培训、提供创业平台、推荐就业等方式,鼓励有一定制面技能的贫困群众创业就业,推动“云阳面匠”向全国各地开枝散叶。如今,云阳面工大军广泛分布北京、上海、浙江、河南、湖北、陕西、内蒙等地。
政府出力,云阳面业从业者也暗自发力,做大做强“云阳面匠”的金字招牌。为此,以云阳面业协会为龙头,云阳面业从业者在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文化形象、做大做强品牌产业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建立完善的行业标准,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卫生质量和产品质量;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发展电子商务,以开放的心态打造云阳面业;整合资源做好品牌,让每一家面条厂成为符合国家标准的正规化企业。
从“有什么吃什么”到“想吃什么吃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居民食品消费逐渐多样化,也促进着行业的变化。冯小艳等一大批云阳面匠既恪守传统,又敢于创新,他们对传统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进行全方位改造升级,将现代科技和创新元素深度融入产品研发,先后开发出紫薯面、蕨根面、玉米面、魔芋面条等10多个不同口味的面条产品,努力做到“众口能调”。目前,云阳面已建成涵盖各大面系、覆盖全国市场、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产品体系和品牌体系。
抱团一批面业人,提升一域品牌力,聚强一个产业链,云阳面业的生命力在不断延伸。
云阳面今后怎么发展?云阳面业协会会长陈绍全说:“以前云阳人在全国各地大多从事鲜面加工,现在我们想把面条产业往餐饮的方向发展,形成一个自供自给的产业链,让更多人了解云阳面,推动云阳面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云阳面,对云阳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响当当的金字招牌,更凝聚着沉甸甸的城市力量,带给这座城市永恒的印记,陪伴着一代代云阳人的成长。
“吹尽狂沙始到金”,这是云阳游子在他乡脱贫致富的艰辛历程;“会当击水三千里”,这是云阳这座城市向多元化转型的动力。当前,云阳面业作为云阳的新产业正朝着“亿元级”目标奔跑:在2024年前,建成云阳(全国)面业大数据中心,实现交易额1000亿元、年收入10亿元。
小编和大家一起期待云阳的明天会更好~~~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及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