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晶晶对虾养殖及渔药使用技术.doc
赵晶晶对虾养殖及渔药使用技术
百 问 百 答
一 对虾养殖池塘生态环境的管理
1、何谓池塘的生态环境,包括哪些因子?
就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而言, 除了养殖对象外,其周围水体内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因子统称为对虾的生态环境。它们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构成一个统一、完整的生态系统。南美白对虾就是依靠这个生态系统生存和生长,同时又反过来影响这个环境。生态环境的质量好坏会直接影响对虾的生理功能, 从而左右着对虾的生存和生长。也就是说要想养好南美白对虾首先应为其创造一个适合其生存的生态环境。池塘中生态环境主要分为水环境和生物环境。水环境是指水体的物理和化学因子。最重要的有水温、盐度、溶解氧、含氮化合物、硫化氢,和底土条件等。生物因子主要有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一些敌害生物。这些因子与南美白对虾生死攸关,是日常巡视虾池应重观察的内容, 也是重点管理工作内容。
2、怎样监测和控制水温?
南美白对虾是变温动物,其体内新陈代谢的速度直接受水温的限制。在适温范围内新陈代谢的速度随水温的升高而加快。养殖南美白对虾最适水温是25-32℃,低于9℃高于43.5℃均会使对虾受到伤害或者引起死亡。所以养成期应严密监测与调控池水温度。需要监测的池水温度包括日最低和最高水温两种,每日测定两次,即日出前及午后2各测定一次,并且应测定池水中层的温度,因此,需要用特制或仿制的水温表或者用电导温度计测定。
大池塘控制水温较为困难。小的精养池塘可以利用塑料大棚(吸收太阳能)保温。养虾池采用保温设施可提早放苗或推迟收获,以此做到延长养殖期或进行反季节生产。工厂化养殖除塑料大棚外,还可利用锅炉、地热和发电厂余热等热源加温。
水温调节在养殖过程中有时侯是必需的。在温度变化激烈的季节,应提高池水水深,以保持温度的稳定;春天为了提高水温,池内可以少灌水;秋季为了防止冷空气的影响,可增加池水深度。
3、何谓盐度,怎样测定和控制盐度?
海水为何又咸又苦,这是因为海水中含有70多种元素和由这些元素构成的盐类、氧化物、分子及离子等物质的缘故。如其中的氯化钠是咸的,硫酸镁是苦的。这些物质的含量多少叫盐度,盐度过去用“S‰”表示,但最近已统一将盐度改为用“S”表示,其单位是g / kg。正常海水的盐度,大洋水是35,近海水32左右,内湾水则随季节变化甚大,旱季可达36-40左右,雨季常在10以下。海水的盐度通过渗透作用决定着其中生物的种类,而其中生物又因对渗透压适应能力的不同分为高盐生物、低盐生物及广盐生物,南美白对虾就是广盐性生物,可适应盐度0.5-50的范围,近年养殖生产证明, 甚至可逐渐地过渡到0.5以下的微盐水中,但绝对不能在纯淡水中生存。
测定盐度可以用化学分析法,此法的好处是比较精细,但操作比较复杂,不适于基层生产单位使用。在基层可使用折射型盐度计和电导盐度计测定,但最便宜的是使用海水比重计或尿液比重计。因海水比重受温度影响较大,同一份海水, 水温高时比重低温低时比重高,所以测比重的同时还需测定水的温度。海水盐度测定的公式如下:
当被测水温在17.5℃以上时,
S=1305(比重-1)+0.3(水温-17.5)——————(A)
当被测水温低于17.5℃时,
S=1305(比重-1)-0.2(17.5-水温) —————— (B)
怎样控制池水盐度呢?如上所述,南美白对虾属于广盐性生物,可以在盐度幅度变动较大的水体内生活。但是, 也不能让盐度波动太大,因为当水体盐度发生变动时,南美白对虾必须调节体内的渗透压,以适应新的环境。这就必须消耗体内的能量, 也势必降低其自身的抗逆力而引起潜伏感染疾病的暴发。所以,养殖过程中不能让盐度反复地波动。
利用淡水池塘养虾时,初期加水30cm左右,用盐场出盐前的卤水或优质“海水素”将盐度调至30‰左右,放入虾苗适应数日后开始添加淡水,但加淡水不应过急,每次加淡水量以不超过原水量的10%为宜。也可先将虾苗逐渐加淡水驯化到盐度为5以下,再将虾苗直接放入淡水池塘。连续大雨或暴雨时应由上表层排出部分雨水。
4、何谓溶解氧,其消长原因是什么,怎样测定溶解氧?
溶解于水中的氧气称为“溶解氧”。溶解氧是水生生物新陈代谢的能源助燃剂,对虾必须不间断地从水体中吸取氧分子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除了上述功能外,溶解氧对于改善水质、底质都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又是保证对虾顺利生长和防止虾病发生的极为重要的水环境因子。
池塘中溶解氧的来源最主要是浮游植物及底栖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当水中溶解氧低于正常值时,空气中的氧气可溶入水中,换水时也可带入部分氧气。
水体内溶解氧的消耗可以归结为生物耗氧和化学耗氧两大类。前者大致包括:池内养殖对虾的呼吸耗氧、池中其它动、植物的呼吸耗氧、池内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的分解(矿化作用)耗氧等;后者则包括池内无机物的氧化、还原(各种化学反应)引起的氧消耗等。有时侯,池中溶解氧达到过饱和时,一部分氧气会逸散到空气中。但这种情况与氧消耗不属同一概念。
水中溶解氧含量(DO)通常是指每升水中含氧气的毫升数(ml / L)或毫克数(mg/L)。正常海水池塘内的溶解氧含量一般在5-10mg/L 范围内。上述海水中溶解氧的消长和分布规律是:晴天高,阴天低;底层水最低,表层20cm处最高;一天内的变化规律是:黎明时最低,午后2-3时最高(指晴天条件下)。
测定溶解氧最精确的方法是碘量法(化学分析法),但基层往往不具备此种条件。养虾生产中比较适用的方法是采用溶解氧测定仪和比色测量。前者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但价格昂贵,并且需要经常维修(易失灵);后者价格便宜,操作方便,但精确度较差。化学分析法和比色法都应使用底层采水瓶取底层水样测定。
5、何谓对虾浮头,有何预兆,怎样保证池塘中的溶解氧含量和抢救浮头?
南美白对虾体长51.3mm时耗氧量为0.69mg / 尾小时,耗氧率是0.47mg/克小时;体长70.9mm 时,分别为1.23mg / 尾小时和0.41mg/克小时。当溶解氧降至2mg / L 时, 对虾便会成群地浮于溶解氧较多的水面处吸收氧气,这种现象称为“浮头”。如果溶解氧继续下降到0.34mg / L和1.02mg / L时(S=0.8,T=27.8℃),上述体长的南美白对虾便会因窒息而死亡。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应严加注意!
对虾缺氧浮头是有预兆的,常见的有:池水的透明度小于20cm或者因浮游动物繁殖吃光了浮游植物而使水的透明度大于100cm时;水质败坏,水色白浊;鱼类、糠虾会首先或前一天出现“浮头”,螺类爬出水面,海鸥成群地在池上盘旋;傍晚,水中溶解氧浓度在3mg / L以下,黎明时对虾常会浮头。除此外对虾浮头与气象因素也有关系,如水温高、低气压、连续阴雨天、夜间闷热无风等,均有浮头之危险。为了防止浮头,南美白对虾养成期间应使池内溶解氧的含量,始终保持在5mg/L以上, 甚至使其经常保持在近饱和状态。增加溶解氧多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使用鼓风机或富氧机充气增氧。该法多适用于工厂化养殖,每分钟的鼓风量应是养殖水体的0.5%以上
(2)精养池塘多使用增氧机增氧。水深2m以上的可使用叶轮式或潜水式射流增氧机。高位池多使用水车式增氧机,后者不仅可以增氧还可使池水旋转流动,将虾粪、残饵等集中至池中央的排污口。
根据放苗密度的大小,每亩池设置1-2KW动力的增氧机,高密度精养池还有每亩设四台1KW的增氧机
(3)适量换水。在浮游藻类及有机物较多的情况下,适当换水可以降低水中有机物含量和池内溶解氧的消耗量。换水还可以带入部分溶解氧。为了切断传染源,水源应是经过砂滤和消毒的无病原体的清净水
(4)适量投喂饲料,及时排污, 减少它们对池内溶解氧的消耗发现“浮头”后,即要更换新鲜海水、暴气或者向池中投放增氧剂。如过氧化钙、过碳酸钙或双氧水等。紧急缺氧时还可投‘速氧’等快速增氧剂抢救,每亩l-2kg
6、何谓pH值,对对虾有什么影响,怎样调控?
海水是溶解液,可以溶解各种盐类物质。后者通常以不同的离子态形式,存在于水体中。其中使水体呈碱性的有OH—(氢氧根离子) 、CO3—(碳酸根离子)等,使水体呈现酸性的则为H+ (氢离子)。它们含量的多少决定着海水的酸碱程度。酸碱度以“pH”值表示,它代表海水中H+离子活度的负对数。因此其值越小,表示氢离子浓度越高,酸性越强,pH=7时为中性,超过7为碱性,其值越大碱性越强。海水的pH值一般在7.5-8.4之间,属于弱碱性溶液。
海水的pH值对许多物质的化学平衡及生物生命活动过程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氢离子浓度的高低能影响生物新陈代谢的过程。例如在酸性环境中许多种鱼的食物吸收率下降;对虾在低pH环境中也不容易养成。南美白对虾最适合pH为7.8-8.3,但在8.6以下均可顺利生长。
影响海水pH值变化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i..水生生物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与水分子结合形成碳酸,使水变酸,pH值下降;ii..池底土壤为潜酸性,遇水后水体便成为酸性。我国海南、广西沿海许多地方都属于这种土壤,在此处修建的虾塘,严重时pH值可降至4左右,这样的水池很难养好对虾;iii..池中有机物分解产生酸类。例如,红树根、叶的分解会放出单宁等酸性物质,使水体pH值下降。iv..除了造成上述池水酸化的原因外,pH升高(池水碱性化)也是经常可以遇到的,养虾池内引起pH值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浮游植物过量繁殖的光合作用吸收了水中的大量二氧化碳所致,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藻类密度较大的富营养水体中,严重时池内表层水体的pH值可以高达10。pH值的测定方法可使用酸度计或便携式pH计,也可以采用试剂盒比色测定。
调整酸碱度的方法有换水、充氧、投放化学物质和除酸剂等。外海海水的pH值较为稳定,适量换水,可以使池内海水的酸碱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池内海水的碱性过高时,除了采用及时换水的方法外,还可以通过强烈充气或增氧,补充池内二氧化碳,增加酸性物质以及用络合铜控制浮游植物过量繁殖和施放白云石粉、沸石粉和酸性土等降低pH值,使池内环境威胁得到缓解;酸性水对对虾危害较大,对于由酸性土壤引起的海水pH过低,可以在放苗前向池内投放白云石粉或农用石灰(石灰石粉),每亩的投放量为100-200kg。养殖过程中如果呈酸性水,可根据酸性强弱选用除酸剂。例如pH在6.5以上时可使用珊瑚石粉或农用石灰,pH在6.5以下应使用生石灰,浓度为10-20g/m3,根据情况可连用多次,直至pH值达7.8左右为止。
7、池塘中氨氮是如何产生的,有什么危害,怎样消除?
氨氮是养虾池中对虾的粪便、残饵、死虾以及死亡的浮游生物尸体等有机物分解产生的。分解过程中除了氨氮外,还有许多含氮的中间产物,如屍胺、组胺、腐胺等,都具有强烈的毒性。但因这几种物质分析测定有一定的难度,一般多以氨氮作为含氮有机物的代表,来衡量水质的优劣程度。氨氮在水中是以离子态铵(NH4+-N)和非离子态氨(NH3-N)两种形势存在的,它们在水中形成动态的平衡,反应式如下:
NH3 + H2O ? NH4+ + OH-
由以上反应式可知,当池水pH升高时反应向左进行非离子氨增多,反之,pH降低时反应向右进行,离子氨增多。
许多含氮化合物对鱼、虾是具有毒性的。例如,不带电荷的非离子态氨(NH3)与对虾组织的亲和力强,可破坏鳃丝上皮,使鳃丝肿胀、脱落,血淋巴流失。氨还会刺激皮肤和胃的粘液细胞,使之分泌大量粘液;离子态氨(NH4+)会抑制体内钠离子的运输,阻止NH3的排泄;亚硝酸氮(NO2-)则会降低血液的输氧功能,使对虾的代谢功能下降。总之,以上含氮化合物对鱼虾的毒性都是很大的,它们不仅能影响对虾正常的生理功能,还会降低机体的抗病力,使对虾白斑病毒病更易暴发。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求氨氮总量不超过0.5mg/L。
池内减少氨毒的方法有:i..在中午前后趁浮游植物光合作用较强, 水的pH升高时, 向池内强力充气增氧,使一部分氨气逸出水体,另一部分氨氧化为硝酸盐类;ii..利用吸附和离子交换法,向池内投放沸石粉,后者能起到吸附氨(NH3)及交换吸附离子氨(NH4+)的作用。沸石粉的投放量视污染的轻重而定, 每亩水池内投10-150目的沸石粉20-500kg不等;iii..彻底清污,增加换水量,将过多的含氮化合物排走。
8、池塘中硫化氢的来源和危害,怎样消除硫化氢?
硫化氢(H2S)也是由池塘底层沉积的虾粪、残饵、生物尸体等含硫蛋白质(如胱氨酸和半胱氨酸),在缺氧情况下腐败分解的产物。具有臭鸡蛋味(被污染处的底土黑色),对生物体具有强烈的毒性,其毒理是硫离子易与鱼类血红素中的铁结合,阻碍正常呼吸,使水生动物窒息而死。茂野(1975)实验证明,当水中硫化氢的浓度达0.1-2.0mg / L时,日本对虾失去平衡,达4mg/L时立即死亡。另有调查说明,当池底2cm深的底泥间隙水中,硫化物的浓度达到10mg/L和池水中含量在0.037-0.093mg / L时日本对虾便陆续死亡。所以对虾养殖中硫化氢含量在底层水中一般不应超过0.01mg / L。
控制硫化氢含量的最好方法是:(1)合理投饵,不留残饵;(2)及时排污,尽量使池底无沉积物(水泥池和池底铺塑胶膜便于彻底排污);(3)延长增氧机的开机时间,使硫化氢从水体中逸出,增加底层溶解氧,防止有机物的缺氧分解;(4)使用沸石粉吸附硫化氢,或者使用净水菌(例如光合细菌)促进有机物的分解, 后者可利用硫化氢作供氢体,将硫化氢消耗掉;(5)增加换水量,尽量从底层排出污水。
9、水色是怎样形成的,它对对虾和水质有什么影响?
池塘的水色除与池底、天空颜色及亮度等有关外,主要与其中生存的浮游生物的种类和密度有关。如绿藻为优势种时池水呈绿色,密度低为浅绿色,密度高为深绿色。蓝藻为优势种时池水呈蓝绿色,其中红束毛藻成优势种时水呈红色。硅藻为优势种时水呈黄色或褐色。甲藻为优势种时池水也呈褐色,在水中呈云雾状,并且常随阳光的方向而转移。金藻大量繁殖时有的呈金黄色,有的种也呈褐色的云雾状。有时蓝藻与硅藻同时存在,池水呈黄绿色,这应是较佳的水色。原生动物中的中缢虫大量繁殖时水呈红色的云雾状。轮虫、夜光虫大量繁殖时水色呈粉红色。绿藻、蓝藻、金藻、硅藻等均是有益的光合藻类 ,它们不仅光合作用放出大量氧气,吸收水中的营养盐类外,还是水中生产力的基础,为对虾繁殖饵料生物,它们是对虾养成池中不可缺少的生物。甲藻中的许多种类如裸甲藻、膝沟藻等可分泌对鱼虾有毒的物质。有些种类在一般密度下并无毒性可言,但常常过度繁殖,形成池塘内的“赤潮”,当它们衰落死亡时会败坏水质,造成对虾缺氧死亡。总之,水色与对虾养殖成败密切相关,是日常观测的重点内容。还应该说明一点,池塘中的水色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水环境如水温、盐度等的变化,适者生存,不适者衰退,产生种类的更新,水色也随之改变。有时一个优势种繁殖到一个高峰期后便要进入衰退期,弱势种便会趁机繁殖起来,水色也会改变。有时原生动物如纤毛虫类、轮虫等繁殖起来,吃光了原有的浮游生物也会使水色改变。除上述由浮游生物形成的水色外, 微生物也会形成水色,当池内细菌大量繁殖时池水呈白浊色,同时溶解氧含量下降, 这也是很危险的,常常造成对虾的浮头死亡。在污染严重的池塘, 有时光合细菌中的红螺杆菌大量繁殖时, 池水呈红色或浅红色,此时也会好事变成坏事,造成池水缺氧。
水色的调控方法是:(1)水色过淡时可通过施肥促进藻类的繁殖, 可施用硝酸肥加磷肥及硅酸盐类。氮、磷及硅的比例可为100 :10-20 :5-10 ;(2)水色过浓可通过加大换水量解决;(3)有毒藻类大量繁殖时或有益藻类过量繁殖时,可用2g / m3的络合铜或0.3-0.5g / m3的农用硫酸铜毒杀。毒杀之后换进新水,带进新的藻种,或者从临近浮游生物组成好的池塘引水带入好的藻种;(4)池塘中细菌大量繁殖时可用消毒剂杀除,如用1g / m3的二氧化氯或漂白粉消毒, 也可使用0.3g / m3的漂白精杀除。
10、何谓透明度,怎样测定和控制透明度?
透明度是指池水的透明程度,它可反映水中浮游生物的数量,是一种间接测定浮游生物密度的方法,该法使用方便、实用,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日常观测的重要内容之一。
测定透明度可自制透明度板。方法是用铁板裁成直径20-30cm的圆板,由中心划为四等份,用油漆涂为黑白相间,由中心和边上三点栓上塑料绳,中心绳做上长度标记,如每10cm繫上白线,5cm处繫上红线,总长度2m左右即够用。
透明度测定,应在光线明亮时, 在池内的向阳处进行, 工作人员站在船上或栈桥上向水中慢慢地沉入透明度板, 直至看不见透明度板时, 记下其深度,继续下沉一段距离后,再由下向上提透明度板,至刚刚看到该板时记下其深度,下沉和上升两次深度的平均值即为其透明度值。养殖前期的透明透在30-50cm为宜,中后期以30cm左右为宜,但不应低于20cm。
调整养殖水透明度首先应查明原因,透明度过大时应检查水中有无栉毛虫、盐生蚕豆虫和轮虫等动物,如有应杀除。纤毛虫类可用甲壳净杀除,用量按说明书使用;轮虫则需用1.5g / m3的硫酸铜杀除。如水中无上述生物则可能是营养盐不足,应通过施肥解决, 亦可能是浮游植物衰败造成的,应按前述方法引进藻种。透明度过低时最好是通过换水解决,也可用1-1.2g/m3络合铜杀死部分藻类。
11、对虾对池塘底质的理化性质的需求,怎样改造以足虾类生存和生长?
对虾类都是底栖动物,它们中的许多种类都有潜底的习性。因此,对底质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
从对虾栖息地底质的物理性质来看,日本对虾喜潜入清净的砂质或泥砂底,中国对虾喜软泥底,南美白对虾虽然也具有潜底的习性,但要求不严格, 甚至在塑胶膜池和水泥池内也能很好地生存和生长。因此南美白对虾不仅可以在池塘中养殖,也是工厂化养殖的一个理想的虾种。
从底质的化学性质来看,可分为酸性、潜酸性、中性和碱性土壤。其中酸性和潜酸性土壤对养虾危害最大。酸性水不仅会直接影响对虾的生命活动,而且还往往会释放出铁和铝,它们会与磷酸和其它藻类必需的营养盐相结合,使藻类不能利用,降低池塘的生产能力,影响对虾的生长。所以建池前要对土壤的性质进行鉴定,必要时进行土壤改良。通用的办法是向底层土壤内掺农用石灰(石灰石粉)。酸性较弱的可于放苗前投撒生石灰、白云石粉或珊瑚礁粉等。
12、污染的底质对对虾有什么影响,怎样控制和改良底质?
与水质污染一样,底质污染的根源仍然是对虾的粪便、残饵及生物尸体。尤其是在精养情况下,对虾密度较大,投饵多,粪便多,浮游生物体多。这些物质沉于池底,往往堆积得很厚,其内层物质只能在缺氧状态下进行腐败分解,由此而产生的屍胺、氨氮、硫化氢等也特别多,它们直接毒害着对虾。许多养虾池尽管后期饵料、水质均可足,但对虾生长缓慢,产量无法提高,其原因就在于此。更严重的是底质污染的养虾池内,对虾很易暴发多种疾病,引起大量死亡,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解决池底污染的最好办法是随时排污。工厂化养殖和高位池可通过排污口将大部分污物排出,死角区的沉积物可以通过人工清扫和吸污排出池外;无排污口的精养池也可定期地用虹吸或水泵将污物吸出;较大的半精养池可在晴天的中午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强时,用铁链或扒子将池底搅起,利用水中充足的氧将其氧化分解(池底已经发黑的不采用此法)。也可利用“底质改良机”吸起沉积物,喷向空中使之氧化分解;无法除污的池塘可使用微生物促进其分解。最好采用含有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硝化菌及光合细菌等混合菌种的净水剂。用前加水20倍将细菌活化2-4小时,泼入池内,或者与泥土搅拌后撒入池内,每次每亩用1-2kg,每月1-3次。在底质恶化时还可施沸石粉、麦饭石粉或生石灭吸附和改良底质。
13、池塘内的水草和杂藻的利害关系,用什么办法清除?
养虾池塘中常见的水草和杂藻类有芦苇、沟草、刚毛藻、浒苔等。芦苇经常在池边浅水区生长;沟草是广盐性种子植物,生长速度极快,可在池塘内大量丛生;刚毛藻属绿藻类,绿色或黄绿色,外观似棉絮状,也可以在池内大量繁殖。后两种植物在养虾过程中的危害较大;有时侯喜欢高盐分的浒苔(还有石莼),也会在虾塘中出现,但数量不多。上述水草和藻类,在数量不多时利大于弊。它们可以为对虾繁殖饵料动物,进行光合作用和吸收池内过多的营养盐类。但大量繁殖时会将池内营养盐类耗尽,妨碍单细胞生物的繁殖,使池水清沏透明,虾类无处蔵身,甚至还会缠绕对虾,影响对虾生长。
控制上述水生植物的方法,最好是限制其繁殖体(种子和孢子)的萌发和生长。如早些加深池水,施肥繁殖起浮游生物,使底层无光,它们便不可能萌发和生长。其繁殖初期也可使用除草剂, 例如每亩施用0.5-1.0kg的捕草净。已经大量繁生时,只有靠人工拔除(像沟草)或者用工具捞取(像刚毛藻),当然也可使用除草剂,但草死后必须捞出,以免腐烂分解败坏水质。如果池中出现浒苔时,还可使用一种叫‘养帮’的粒状池底消毒剂,按1-1.2g / m3的浓度投撒(浒苔多的地方可以多投一些)。粒状消毒剂沉至水底后,缓慢溶解并发挥药效,使浒苔基部枯死、腐烂,约24小时后成团的浮至水面,此时可由人力捞出。此法既可除掉浒苔,又可消毒池底,且不影响单细胞藻类的繁衍;虾体表附着有丝状藻类时,可用茶籽饼,每立方水体10-15克,浸泡6-8小时,连渣一并均匀泼洒全池,促进对虾连壳将丝状藻类一并脱去。
14、池塘水为什么会发光,危害怎样,如何治理?
近年来,对虾养殖过程中常常出现夜间池水发光的现象。造成发光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发光藻类,如夜光虫和多种甲藻;另一种是发光细菌,如亮弧菌、哈维氏弧菌、萤光极毛杆菌等等。这两类发光生物可以在显微镜下鉴别,也可以根据发光的特点进行鉴别。夜光虫的发光多在受刺激时发生,诸如划船、投石和浪击等等,有明显的发光点(犹如夜空星星发出的灿烂光点那样);而发光细菌所发的却是弥漫光,看不出明显的发光点,对虾游动时在水体内可以见到一条明亮的光带,从细菌发光池内捞出的对虾死后,其身体会继续发光(夜间清楚)。上述两类发光生物的危害性不一样。夜光虫一般不构成危害(密度过大时除外),而发光细菌侵入虾体后会造成对虾的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夜光虫发光,轻者不必治疗,严重时可用0.5g / m3的硫酸铜杀除;发光细菌可使用消毒杀菌剂,如漂白粉、漂白精、二氧化氯和海因类等灭杀。用药量分别为:漂白粉1-2g / m3;漂白精用量减半;二氧化氯1g/m3;其它种类可按说明书使用。使用消毒剂时,撒药一定要均匀。可开增氧机搅拌。一般连用2-3次,每半天或每天一次。如细菌已侵入虾体内,还必须内服抗菌药物。
15、虾池内混进害鱼该怎么办?
在对虾养殖过程中常会因清池不彻底或水闸漫水、过滤网破裂等原因混入鱼类。其中有些鱼有的是滤食性的,如梭鱼、鲻鱼、罗非鱼等。它们不吃虾,专吃池塘中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可减少池塘负荷,是有益的。但是它们也常惊动对虾,影响对虾的正常摄食。另一些鱼是肉食性的,如鲈鱼、茅尾鰕虎鱼、鲬等。专门吃对虾,属于害鱼。长成一尾鱼要损失数十斤对虾的产量。因此,当发现池塘内有害鱼时,应采取措施及早清除。
清除池塘害鱼可以采用钩钓,但不彻底。最好的方法是用药物毒杀。常用的药物是鱼籐精乳剂和茶籽饼粉。用法是:先排去部分池水,准确测量池内余水的体积,按每立方米水施含量7.5%的鱼籐精0.5-1.0毫升或茶籽饼粉10-15克 (先用水稀释和浸泡后均匀地泼入池中),在3-4小时内鱼类可被全部杀死,然后将死鱼尽可能地捞尽,再加新鲜海水,同时用增氧机强烈增氧(补充药物耗氧),以免池中缺氧。
采用鱼滕精和茶籽饼清鱼的好处是对鱼类的毒杀能力强,毒杀效果明显,但不会伤害对虾。
16、增氧机的作用有哪些,怎样正确使用增氧机?
增氧机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除了在养殖水体内增加溶氧之外,还兼有改良水质和底质的功能。正确发挥增氧机的作用,可以使对虾始终处在一个优良的生长环境之中(保证对虾吃得好、休息好、新陈代谢好,因而体质好、抗病力强,发病少)。因此,增氧机的使用是精养、高产、稳产、高效的一个极为重要技术手段,是我国对虾养殖第二个高潮形成中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
从增氧方面来说,增氧机强力的搅动,会增加气、水介面的表面积,使空气中的氧气更多地溶解于水中,加之其对水的搅动循环作用,使富氧水与整个池塘水充分混合,从而也提高了其增氧的效率。在增氧的同时还可将池内过多的有害气体如非离子氨、硫化氢等排于空气中,因此还具有改善水质的作用。另外充足的氧气除供对虾呼吸所需外,更多的是促进池塘内有机物质的良性循环,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为对虾的生存和生长创造一个优良的生态环境。增氧机的第二个功能是动水和搅水作用。水车式增氧机、潜水式增氧机、射流式螺旋增氧机等都具有较强的推水作用,使池水在池内转圈流动,可以将虾粪、残饵等旋至池中间,由中央排污口排出,并保持四周索饵场的清洁,增加对虾摄食量。而叶轮式增氧机是使池水上下循环流动,将底层低氧、富含毒气的水提至上层,经叶轮的破碎作用, 增加与空气介面的接触,进行优劣气体的交换, 并将池底沉积的有机碎屑搅入水中,增加被氧化的机会,也防止池底沉积有机物缺氧分解,产生毒物,从而该机也具有增氧和改善水质、底质的双重作用。
增氧机的使用也很讲究。安装位置很关紧要,要考虑怎样才能使水更好的流动和混合。为此,叶轮式增氧机应安装在池中央水最深的地方。水车式增氧机应安装在池塘四边处,离池边5米左右的地方。一池多机时应距离均匀,打水方向一致,使池水更好地流动。开机时间一般养殖早期不开或少开,晚期多开或全开,从早期到末期逐渐增长开机时间。一天中有两个时间开机最重要,一是中午前后,此时光合作用最强氧气最丰富,开机的目的是把表层的氧气输送到缺氧的底层,一方面氧化池底的还原层,另一方面把表层氧贮存到底层,所以此时开机最为重要。另一开机较好的时间是后半夜和黎明前,此时是池内溶解氧最低的时段,开机的目的主要是发挥增氧机的增氧作用,当然也包括其它作用。所以一般情况下,每天在上述两个时间必须开机并逐渐延长开机时间,在集约化养虾中后期甚至要昼亱连续开机。此外,开机时间还与天气有关,一般应掌握晴天少开,阴天多开;水温低少开,水温高多开;水质好少开,水质差多开;有风少开,无风多开的开机原则。
17、水质良剂有哪些,它们的作用机理是什么,怎样使用?
目前市场上的水质、底质改良剂种类繁多,但归纳起来可分为生物性的和非生物性的两类。其中,非生物性的又分为吸附剂和氧化剂。现将主要种类介绍如下:
(1)光合细菌。光合细菌简称PSB,是一群能在厌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而不放氧的菌群。共有18个属40余种。水产养殖中常用的是红螺菌类。它们能借太阳的能量,吸收低级脂肪酸、氨基酸和糖类等简单有机物和无机盐类建造自身,以H2S或有机物作供氢体,并吸收轻长波长的光为能源,因此它可以在光线微弱的水底,利用H2S等繁衍(消解硫化氢),从而也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特别适合高位池、工厂化养殖池使用,养殖中后期每10-15天施用一次,用量按说明书使用。
(2)复合菌净水剂。如上所述,光合细菌仅能利用简单有机物,而对生物尸体残饵的分解不起作用。为解决有机物分解的全过程,科学家们研究出能够对有机体全程分解和利用的混合菌群,如混有芽孢杆菌、酵母菌、乳酸菌等异养菌,先将有机体分解为简单有机物氨基酸等,再由光合细菌利用分解为无机盐如氨等,再由硝化菌和亚硝酸菌将其转化为无机盐硝酸盐而被浮游植物利用,完成有机质降解的全过程。因此,特别适用于不能排污的池塘使用,其净化池塘底质和水质的效果非常理想,复合菌净水剂还有一个好作用是抑制致病菌的繁殖,可起到防病的效果。因此,被养虾业广泛应用。选用时请注意细菌种类多少,作用是否全面,每克中细菌总数多少,决不能只贪图便宜。用法多数是每亩每次1-2kg,用水泡开后全池泼撒,在污染严重的地方多撒一些,有的产品使用前还需先放在温水中活化2-4小时再泼入池,为了使其多在池底发挥作用,还可与泥砂混合后再撒入池内。使用复合净水菌后会增加耗氧量,应增加增氧强度,并且在10天内不能使用抗菌药物和消毒杀菌剂。
(3)氧化剂类。例如过氧化钙、过碳酸钙及其制剂。氧化剂放入池水中会释放出氧气,除供白对虾呼吸所需外, 还可加速有机物的分解,氧化有毒物质,具有较好地保护和改良池底的作用。养殖中后期可定期使用,或者在池底污染严重时使用。投放量视池底污染程度的不同而异, 一般每亩一次使用5-10kg,浮头时10-20kg。紧急情况下也可用‘速氧’急救,每亩1-2kg。
(4)沸石粉。沸石是一种含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铝硅酸盐矿石。多为白色或粉红色,有时还呈红色或棕色。有钙沸石、方沸石等40多种。沸石含有钙、硅、铝、铁、锰、钾、钠和氧等多种元素,其内部由很多的大小均一的空隙和通道,因此具有离子交换和吸附的功能,可吸附有机腐化物、氨氮、细菌、硫化氢等有毒物质。为了改良水质和底质,养殖中后期每月施用1-3次,每次每亩投20-50kg,污染严重时每亩可多至500kg。另外,在饲料中添加1-2 % 能促进消化、吸收代谢毒物,有利于对虾健康。
(5)生石灰。生石灰(氧化钙)具有改善水质和底质的作用。其遇水后生成氢氧化钙,可以提高海水的pH值、减少硫化氢含量、促进厌氧菌群对有机物的矿化作用。在水中还可与二氧化碳作用生成碳酸钙,是水中一种比较好的缓冲剂,后者能保持池水体酸碱度的稳定。生石灰还能与某些重金属离子如铜、锌、铁等络合, 减少它们在水中的毒性。在池边青苔(地皮)大量繁殖形成危害时,撒上生石灰可以杀除或抑制其繁衍。
生石灰的用量:放养前为了改良土壤,每亩可撒100-150kg,放养虾后为了改善水质,(应视水质情况而定),投放量为10-20g/m3 ,先将生石灰加水搅匀后均匀泼入池内即可。
18、暴雨对南美白对虾有什么影响,应怎样对付暴雨的影响?
暴雨和大雨对池水和对虾的影响如下:(1)消耗对虾体能。南美白对虾对盐度变化的适应性很强,据观察,在池内淡水量增加22%的情况下,对虾照样摄食。因此有人提出大雨和暴雨时应该正常投食。但是对虾在适应盐度变化(调节体内渗透压)的过程中,要付出大量能量,增加机体消耗,而盐度突然下降的幅度越大,体能的消耗也会越大;(2)使对虾的正常生理活动处于紧迫状态。降低对虾的抗病能力。阴天下雨气压下降,由空气溶入水中溶解氧减少,加上浮游植物因光线不足,光合作用下降,产生的溶解氧也急剧减少。有些地方降酸雨,或者因降雨而将酸性堤坝上的酸性物质冲入池中,使池水的pH值急剧下降等等,上述情况出现后,会使对虾正常的生命活动受到干扰,降低它们的抗病能力,雨后常常是诱发虾病暴发的原因之一(例如会出现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病等疾病);(3)暴雨会冲塌堤坝、水闸造成跑虾的损失。
总之,大雨和暴雨会引起池水盐度急剧下降、溶解氧减低、pH值下降等水环境激烈变化,会对养殖对虾造成重大的威胁,降低对虾体质和抗病力,从而使一些潜伏的疾病暴发,引起对虾的大批死亡。
对付大雨、暴雨的办法是尽量多从上层排出雨水;撒生石灰提高pH值;增加增氧机开机时间,确保溶氧能达4mg/L以上。
19、何谓应激反应,如何增强对虾的应激力?
“应激反应”是指动物对外界环境变化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例如池水盐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对虾便会调节体内的渗透压以适应新的环境;水温改变,对虾会改变心跳速度与之适应;溶解氧下降,对虾会加快颚舟片摆动,使进出鳃腔水的流速加快和伸出第三颚足外肢等增加氧气的吸收。水温、盐度和溶解氧等的变化都是应激因子,对虾为应付改变了的环境因子而做出的应对反应称为应激反应。由此可知,虽然应激反应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但对虾是要消耗能量的,如果应激因子变化范围不大, 时间不长对虾尚可应付,不至于构成危害,相反变化较大、时间过长, 超出对虾的适应能力时,就会导致生理功能下降、组织器官受损,降低个体的生命力和抗病力, 使对虾发病甚至死亡。作者认为, 这种超出对虾适应能力的环境因子应称为“胁迫因子”或者叫“紧迫因子”, 与“应激因子”的含义是不同的, 不能混淆。
从健康养殖的角度看,增强对虾的体质也就增强了应激能力,也就是增强了对虾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为此,首先应让对虾吃饱、吃好。这就要求配合饲料应是真正的全价饲料,在此基础上再适当增加一些像卤虫、水蚤等活饵料就更加理想。另一方面应尽量为对虾创造一个优良的、稳定的生活环境,贮存能量、增强体质,以应付难以预料和难以控制的环境的剧烈变化。
20、为何要提倡养殖海水的循环利用,怎样进行海水的循环利用?
大量养虾废水排向近海,造成近海的富营养化,不仅破坏了近海的生态平衡,还可能传播疾病,对养虾业本身也是一个极大的威胁,必须引起广大养虾者的重视,否则将会自食恶果。有远见的科学家早就提出水产养殖的清洁工程和海水的循环利用的问题,並已在实践中做出了示范。为了保证近海的生态平衡和养虾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今后的对虾养殖者必须走海水循环利用之路。
海水的循环利用就是将养虾池排出的废水,经过净化消毒之后再重新利用。方法有洋有土,洋办法投入高,消耗多,土办法简单易行,自己就可解决。其过程如下图所示:
由养虾池排出之水先经筛网过滤出固体物;废水进入沉淀分解池,在此池经各种细菌进一步分解,营养盐类又繁殖了浮游植物;再流入贝类净化池由贝类将浮游植物摄取,贝类的排泄物经微生物的进一步分解为营养盐类;再进入藻类净化池, 该池可以人为地养殖江蓠、浒苔等可食用海藻,并利用它们吸收掉营养盐类;池水再进入消毒池,在通道处可利用臭氧发生器或紫外线杀菌器在流水通过时消毒,净水贮存于消毒池备用。也可用化学药物在消毒池内消毒,然后贮存备用。由此可知, 在上述循环系中,不仅净化了养虾废水,还利用这些废物养殖了贝类和藻类,做到了池水的综合利用,一举双利。
21、对虾发病的原因有哪些,其相互关系怎样?
(1)对虾发病的原因
对虾疾病发生的原因,是由多种致病因素所引起的。可以归纳为下列四个方面。
A、病原生物(病原体)侵袭。病原生物包括病毒、细菌、原生动物、真菌和寄生虫等。病原体的存在,通常是白对虾发病与死亡的首要原因。但仅有病原体的存在,则不一定会发生虾病,对虾是否发病,还要根据病原体能否侵入虾体,毒力的强弱和数量的多少等来决定;
B、养殖环境恶劣。包括底质和各种水质条件,诸如:温度、盐度、溶解氧、pH值、池水透明度、池内生物组成、生物量、池低和海水化学组成、有机质浓度以及气象变化等等。养殖环境的优劣,可直接或间接影响虾病的发生与病情的严重程度;
C、对虾的健康状态差。虾苗质量的好坏、是否带有危害性较大的病毒、对虾不同的生长阶段和虾的大小是否容易感染病毒或细菌、以及对虾抵抗疾病能力的强弱等,都对虾病的发生产生很大影响;
D、饲养管理不善。养殖过程中,饲养管理是否科学,管理水平和对水环境调控能力的高低,包括养殖用水的质量控制、主体和必要的配套设施是否齐全;清淤、晒池与消毒是否彻底;苗种的质量好坏和放苗密度是否合理;投饵是否科学化、以及虾病综合防治措施是否得力等,都与养殖对虾是否会发病有密切相关。
总之构成对虾发病,是由上述四方面发病原因相互作用与影响的结果。
(2) 发病与病因的相互关系
A、发病与病原体的关系。病原体的存在与侵入虾体,是白对虾发病的首要条件。例如,如果虾苗和水环境中没有白斑杆状病毒或者桃拉病毒,白对虾就不会发生病毒性白斑病和桃拉病毒症。又虾池中弧菌数量很少,就不会发生红腿病等。
病毒或细菌的毒力较强,侵入虾体后能大量繁殖,达到一定数量时,会严重破坏对虾的细胞和组织,干扰正常的生理功能,导致白对虾发病与死亡。但是,如果病毒或细菌发生变异,使原有的毒力减弱,或者缺乏传播途径,数量又很少,那末,即便侵入虾体,也不会引起白对虾发病。从病原细菌的角度看,只有在虾池水中弧菌含量,每毫升达10万个以上时,对虾才会发生红腿病。如果每毫升水弧菌含量在1万个以下,对虾一般不易发生红腿病。92、93年后,我国由白斑杆状病毒引起的对虾暴发性流行病,死亡率几乎高达100%。但是经过10年来的流行发病后,在诸多因子的作用与影响下,病毒已发生突变。生产中也证实 :现在白斑病的死亡率降低,发病时间延长,流行病由原来的急性传染病转为亚急性或慢性。
B、发病与养殖环境的关系。养殖水环境优良,特别是虾池水溶解氧达到5mg/L以上。池底干净、不污染或少污染,池底溶氧含量达3mg/L以上。虾池内的硫化氢、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都符合养殖水质标准。温度、盐度、pH值和透明度等各项理化因子适宜,风调雨顺。这样的养殖环境适合白对虾生活、生长,对虾的抗逆能力强,不易发病,即使发病也比较轻。反之,如果养殖环境恶劣,池水溶氧长时间偏低、水质过肥,或者池内出现“藻花”(有的地方叫“倒水”)、池底污染严重、有毒物质(硫化氢、氨和亚硝酸盐等)含量偏高、或者大雨滂沱、或者阴雨连绵、水环境突变等,则白对虾就容易得病与死亡。例如,幼虾期如发生池内“倒水”,又没有及时采取增氧或其它补救措施(如施肥),往往一周左右即会暴发白斑病或桃拉病毒病。长时间阴雨或者大雨、暴雨,虾池水质突变,雨过天晴,水温快速升高,容易诱发病毒性虾病或者病毒与细菌的并发症。而池水亚硝酸长时间严重超标时,会造成白对虾中毒,鳃组织变黑,蜕壳后死亡。此外,对虾红腿病发生是因为底质污染与恶化所造成的。
C、对虾健康状况与发病的关系。不管是白斑病毒病还是桃拉病毒病,均发生在对虾幼虾期。这是因为幼虾对病毒比较敏感,而南美白对虾成虾对病毒一般不敏感,抵抗力较强,因此不容易发病。当病毒或者致病细菌(例如弧细菌)侵入虾体后,首先在一部分体质条件较差的个体内大量繁殖,引起发病。而后才逐渐传染其他对虾,形成流行病。在流行病过后,总有部分白对虾感染有病原体,却不发生疾病,且照常摄食与生长。说明这部分白对虾的抗发病能力比同池大部分对虾都强,在大发病情况下免于遭受灾难。
D、饲养管理与发病的关系。因饲养管理不善而引起对虾发病的可能性包括:i..过量投饵。残饵积累池底,有利于弧菌大量繁殖(特别是高温季节),引发红腿病。ii..不善于调控虾池水质。导致低溶氧、pH值过高等,造成硫化氢、氨等有毒物质超标,危害对虾健康,诱发病毒病。iii..不注意气候异常时立即采取应急措施。造成水环境突变,容易使白对虾从病毒感染转化为病毒病。ⅳ..技术水平不高,养殖设施不配套,盲目高密度投苗,也容易发病,甚至形成流行病,导致大量对虾死亡。
22、对虾发病从外观上观察有哪些症状?
对虾患病初期,症状一般不明显,难于被人们所察觉。但当症状明显并被生产者觉察时,病情多半已比较严重。病虾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确认:
(1)摄食减少或停止。当养殖水环境良好,气候正常和非蜕壳期内,则对虾摄食正常,胃肠饱满。上述摄食量是随着个体蜕壳与生长而逐渐增加的。如发现对虾摄食量突然减少,对虾活力变差,体色异常、胃和肠道空缺,没有食物或仅有残饵,这是对虾发病的征兆(可以在饵料台上发现)。
(2)活动异常。健康的南美白对虾,白天多静伏于池底,只在傍晚或夜间才到池边或水体各处活动。游泳时有方向性,速度较快。受到惊吓或刺激时,能迅速游走。躲避敌害的能力较强。如果在夜间或者黎明时,发现部分或成群对虾散乱、无力地在水面上缓慢游动,且无一定的方向性;或者白天在水面离群独游,游动时缓慢无力;或者静伏于池边浅水处,反应迟钝,易于捕捉等等。说明对虾活动异常,是发病的表现。如果这种病虾只是个别、零星的,这将是对虾发病的信号,也是治疗虾病的最好时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疗效好。
(3)体色改变与病灶出现。健康白对虾为青灰色,甲壳光洁干净;肌肉无色,半透明;鳃体无异常,干净;肝胰腺黄褐色;血液呈浅蓝色,清澈透明,凝固快。如果对虾身体呈微红色,触须、游泳足、尾扇发红。鳃呈浅黄色或局部灰黑色;肌肉白浊不透明;身体表面出现明显的黑斑或者头胸甲上出现白点;胃肠道呈现淡红色或深红色,空食;肝胰腺变成土黄色或灰白色,外层红色;身体发出异臭味等。则是说明对虾有病。正常情况下,养虾池范围内不会出现水鸟。如果养殖区上空出现水鸟俯瞰虾池,或者公然地在池边“漫步”,或者向池内啄食,则是该虾池内对虾已经发病的一个信号。
23、怎样正确诊断虾病,重点检查哪些部位和查找发病原因?
为了采取正确、有效的防治措施,首先必须对虾病进行现场诊断,并且找出真正的发病原因。生产现场诊断虾病,必须从下列三方面入手并做好记录。
(1)检查病虾,找出病原体。首先应该到发病现场观察对虾的行为与活力状况,捞取将死或刚死的病虾数尾,观察它们的外部症状。包括外骨骼(甲壳),附肢、肌肉、眼、鳃、胃肠与肝胰腺等的变化。然后按下列顺序和方法进行解剖和镜检 :
A、心脏与血液。 对虾的心脏为囊状,位于头胸部的后背面,肝胰腺的后上方。对虾的血液与淋巴液是混合的,统称为血淋巴。检查时用解剖剪将头胸甲从后缘正中向前方剪开,分开甲壳后即露出心脏。用镊子取出心脏,置于载玻片上,观察血淋巴的颜色及凝固速度的快慢(或者直接用小刀和剪子切开头胸甲与腹部的连接处,取“血样”做凝血试验;
B、体表。观察病虾身体颜色是否正常,肌肉有否白浊,甲壳上是否出现病灶(褐斑、白点)和溃疡、附肢和眼睛是否完整,有无附着生物寄生(用镊子刮取附着物或剪取一小段附肢,置于载玻片上,加一滴干净海水或生理食盐水,盖上盖玻片做成水浸片镜检,确定是否是聚缩虫、累枝虫、吸管虫或者丝状细菌等病原体);
C、鳃。将白对虾鳃区甲壳剪掉,露出鳃组织。观察鳃的颜色、弹性是否正常,有无灰褐色或黑色附着物。然后剪数条鳃丝做成水浸片进行镜检。鳃上可能发现有附着性纤毛虫、丝状细菌、吸管虫和短杆菌等寄生生物;
D、肝胰腺。剪去头胸甲,露出肝胰腺,先观察肝胰腺的颜色,弹性是否正常,有无肿胀或萎缩现象。再取一点组织,置于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轻轻压成一薄层,进行镜检。检查是否有细菌或微孢子虫等。
E、胃肠道。从对虾的食道(位于胃的前端)和肛门(位于尾扇的基部)处剪断,再从腹部背面的前缘向后将甲壳全部剪开,用镊子轻轻取出整个消化道(胃和肠道),观察胃肠道是否发红或变黑。然后取胃、中肠和后肠,分别做成水浸片进行镜检,检查有无簇虫或细菌。
(2)检测养虾池水质状况。在上述病虾检查的基础上,着手检测发病虾池的水质状况,特别是溶氧、透明度、pH值、水温等。必要时还应加测氨氮和亚硝酸盐等的出现情况,以利于对虾病发生做出全面分析。
(3)回忆对虾发病经过。包括:放苗前虾池是否经过清淤、晒池和消毒;虾苗质量与放养密度;饲料的质量与投喂情况;水质管理措施;池内藻相有无异常;对虾发病经过以及发病前后采取过哪些预防和医疗措施(用什么药物,口服还是全池泼洒,效果如何)等等,进行分析。
只有采取上述综合措施,才能得出符合实际的诊断结论,做到对症下药。
24、对虾病害防治工作的方针是什么?
对虾与鱼类同属水生动物,发生疾病的特点和规律等也有许多共性。因此,鱼病防治工作的方针,同样适合于对虾养殖。水产病害防治工作的方针是“预防为主,积极治疗,防治结合”。之所以采取这个方针是因为:
(1)对虾在池水中生活,群体大个体小,发病初期症状都不明显,不易被人们觉察。一旦被发现,病情都已经转重(多数已处于中、晚期),摄食已明显减少或停止。治疗起来难度大,一般已无法采用口服药物、注射或口灌法进行治疗;
(2)严格地说,上述情况下的所谓“治疗”,实际上只是对那些尚未出现症状,或者发病初期个体的预防和挽救(这些个体尚有进食能力,可以用口服药物等方法控制);
(3)虾群发病后,必然造成部分或大批死亡,其尸体沉于池底腐败发臭,败坏底质和水环境,并且向大环境扩展,直接或者间接地将病原体传播至沿海各地,严重的可以引起大面积的虾病爆发,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为此,我们必须开展“预防为主,积极治疗,防治结合”的健康养殖方针,改变以往那种只有发病后才求医问药的被动治疗方法。要推行科学饲养管理和综合预防措施,严格做到防重于治、防治结合、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虾病的发生、蔓延和做到持续生产。
25、生产中如何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
白对虾养殖生产,从清池消毒、培养水质、放苗到养成期的饲养管理、水质调控等,包含许多生产环节,因此是一项系统工程。上述过程中稍有疏忽,虾病就会乘虚而入。对虾发病是病原生物的存在与入侵虾体等众多因素共同作用和互相影响的结果。防治对虾疾病,必须改变“重视治疗,不重视预防”,“重视药物的作用,轻视健康养殖”的陈旧观念。一定要树立起科学养虾、健康养虾的新观点。要积极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简述如下:
(1)完善虾池条件与设施
虾池是养殖对虾生活的场所。虾池的条件与设施是养好白对虾的重要保证,特别是集约化养虾更为如此。因此必须具备良好的水源与水质;独立的进排水系统和有效排污设施;需有与放养密度和所求产量相匹配的增氧设施、虾池的大小、深度、沉淀消毒池;以及配备有水质和生物检测仪器等;
(2)清淤、晒池与消毒
虾池在放苗前必须彻底清除底部的淤泥,然后再晒池、消毒,以保持虾池底部清洁和杀灭病原生物、传染媒介动物和敌害生物,为虾苗放养提供优良的生活环境。
(3)培养基础饵料,选择健壮虾苗
基础饵料生物作为虾苗放养初期的优质活饵料,以及保持养虾池内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相当重要的。合理利用池内基础饵料,可以促进对虾生长、提高虾苗成活率和增加抗病能力。
健壮的虾苗和适当的放养密度是预防虾病的关键措施之一。如果养殖技术水平、虾池条件和配套设施等都不具备,则千万不要盲目地高密度或超高密度放苗。这是因为,放养密度越大,虾池内的生活空间就相对越小,池水的生物负载过大。上述条件下,不仅对虾生长慢,水质较难控制,而且容易诱发虾病,也不利于养殖大规格的对虾。
(4)选择优质配合饲料,科学投饵
饵料是白对虾生长与增强抗病能力的物质基础。为了养好对虾,必须使用优质配合饲料。已有的实践证明,优质饲料的营养全面,料率高。选择优质饲料饲养对虾,还可以减少残饵、保护虾池底质不受污染,给对虾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场所,避免病原生物的大量繁殖和生长。由于优质饲料的研制过程中还添加一定量的稳定性维生素C(高稳Vc)、大蒜和免疫多糖等成分,因此还有利于增强对虾的抗病力。
(5)投放有益活菌制剂
“有益活菌制剂”是现代科技新的成果,它是环保型无公害虾池底质的净化、改良剂。养虾池应用有益活菌制剂的好处是,可以较好地解决池底与水体中残饵等有机物污染,增加虾池底部的溶氧,减少硫化氢与氨氮等有毒物质,控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等等。使用有益活菌制剂可以为白对虾创造良好的生存与生长环境,提高对虾的健康水平和抵抗疾病的能力。因此也是现代生产无公害绿色对虾食品所必须的一项技术措施,其用量与用法参照产品说明。
(6)健康养虾,调控好水质
对虾养殖池,特别是精养虾池,水环境条件远不如自然海区优越。为了使对虾能够健康、快速地生长,人们必须想方设法,通过改进养殖设施,实施科学饲养、加强水质管理与调控等方法来优化养殖环境。让白对虾在相对狭小、拥挤的虾池中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生长的空间。
健康养虾,科学管理和调控好水质,是虾病综合防治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广大虾农,将养虾经验总结为“三分靠虾苗,七分靠管理”、“养虾即养水” 等, 都充分说明了饲养管理与水质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必须将健康养虾技术,贯穿于养虾全过程。依照科学的饲养管理,做好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虾苗选择、科学投饵、日常管理与调控好水质。使对虾在池中就像生活于自然海区一样的健康生长。
(7)虾池消毒与口服抗菌药饵
如果使用“有益活菌制剂”,并做到科学、合理应用,一般是不需要再用消毒剂对池水进行消毒的。在养成中后期,如发现虾池水质不好,可选用无毒副作用和无药物残留的消毒剂。每15天或30天消毒一次,同时用抗菌药饵,每月口服1-2个疗程,预防细菌性虾病的发生。
26、养虾池内投放《有益活菌制剂》有何益处,使用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有益活菌制剂”又称有益微生物制剂、活菌生物制剂、益生菌和EM等。是现代生物技术研究的新成果。分为液体和粉剂两种剂型。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环境保护和污水处理等行业。
(1)有益活菌制剂的特点和益处:
A、该制剂为无毒副作用、无残留和无公害的“三无”环保型产品。具有安全、可靠和环保效率显著等特点。“有益活菌制剂”除了可替代水产养殖中传统使用的抗菌素和化学药物外,还可以排除使用上述药物时所带来的毒副作用和药物残留等负面影响;
B、本品可用做养殖生产的水质净化剂,改良剂和饲料添加剂。能迅速分解虾池底部和水质中的残饵、对虾的排泄物和生物尸体等,避免池底受有机物积累的污染。还可以消除或降低底质和水体中的分子态氨、亚硝酸盐、硫化氢等对白对虾的危害,为白对虾创造优良的养殖生态环境;
C、上述制剂中所含的有益活菌,入水后能形成优势种群,可抑制病原菌和有害细菌的繁殖,起到稳定水质、保护养殖水体生态平衡、促进水体自净的能力。因此也是“生态防病养殖”和生产无公害水产品的重要措施之一;
D、有利于提高白对虾养殖的成活率、提高养殖产量和降低饵料系数。使水产养殖业能够持续发展。
(2)有益活菌制剂的使用方法:
A、使用有益活菌制剂前,虾池应先清淤,杀死野杂鱼虾等,保持虾池最低水位或池底潮湿;
B、在放苗前10-15天施放有益活菌制剂。用量为2.5kg/亩,均匀泼洒池底。7天后进水80公分,再进行一次投放。用量为1kg/亩,全池泼洒;
C、培养水质与投放虾苗;
D、放苗后每半个月进行一次泼洒“有益活菌制剂”,用量为1.5kg/亩;
E、对虾养成后期可每月泼洒一次,用量为1.5kg/亩;
F、若作为饲料添加剂,则每公斤饵料的添加量为25毫升〈指有益活菌制剂的用量〉,方法是将菌液直接均匀地喷洒于饲料上。每天口服一次。(也可参照产品使用说明)
(3)使用“有益活菌制剂”应注意事项:
A、避免儿童接触。不可误食或将制剂滴入眼睛内,也不要与皮肤作长时间的接触。误食制剂后,应大量饮用矿泉水或冷开水;如若不慎入眼,要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
B、该制剂切忌冷冻,应储存于室内阴凉、干燥处,温度不应高于38度;
C、使用“有益活菌制剂”后,不可再用消毒剂消毒水体,以免有益细菌被杀死,(投放“有益活菌制剂”后7-10天才能用低剂量消毒剂消毒池水。)
27、对虾养殖常见的病害有哪些?
白对虾养殖生产中已发现的病害有28种左右。包括病毒性疾病10种、细菌性疾病7种、真菌性疾病2种、寄生虫病1种、其他病害8种。其中危害性较大的常见病害有10种,包括桃拉病毒病(TSV)、白斑杆状病毒病(WS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病(IHHNV)、红腿病(又称红肢病)、烂眼病(又称瞎眼病)、固着类纤毛虫病、蓝藻中毒、肠炎病、软壳病以及“浮头”与“泛池”等10种。其中白斑杆状病毒病、桃拉病毒病和红腿病等三种,是白对虾养殖中目前最主要也是最严重病害。
28、白斑杆状病毒病的病因是什么,如何诊断与预防?
对虾白斑杆状病毒(病毒性白斑综合症,WSSV)是世界上迄今所知的最严重的传染性虾病之一,也是海水养殖南美白对虾最危险的病害之一,对虾一经感染发病,死亡率可高达80-100%。
(1)病因
引起对虾白斑杆状病毒病发生的原因有:
A、白斑杆状病毒感染 这是本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由于该病毒的毒力强,可以直接感染中国对虾、长毛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和南美白对虾等多种养殖对虾的幼虾,形成暴发性流行病。对虾感染上本种病毒后发病快、死亡率极高。水温在18度以下呈隐性感染(有感染但不发病),水温20-27度为发病高峰期。
白斑杆状病毒能广泛感染对虾的细胞和组织,使它们遭到严重破坏,特别是细胞的“动力站”——线粒体的破坏最为严重。罹病后的对虾氧代谢出现严重障碍,池水内溶氧的含量必须达5mg/L以上时,才能满足对虾生理的需要。如果池底和水体内的溶解氧较低,则极易诱发白斑病,甚至形成暴发性流行病;
B、病毒与细菌交叉感染 白对虾体长达8-9公分后,容易发生病毒与细菌交叉感染,出现并发症。这是因为养成进入中后期后,池内残饵和其他污染物质大量积累,加上适逢高温季节,非常有利于虾池中致病细菌的大量繁殖,给入侵机体创造了良好条件,使已经感染病毒的白对虾“雪上加霜”,出现并发症。从某种意义上说,细菌引起的继发性感染,形成的并发症,不亚于单纯病毒引起的原发性疾病;
C、水环境不良与气候突变 饲养管理不当、水质管理不力,造成养虾水体的环境恶化(虾池底质与水质条件变劣),或者气候异常、多变等,都是白斑病暴发的主要诱导因素。单纯的病毒感染,如若水环境优良,气候适宜 ,尽管水质条件有较大的变化 ,有时侯只要生产者管理与调控得法,对虾可照常摄食、生长和蜕皮,达到养成商品规格。
(2)诊断方法
A、病虾的甲壳,特别是头胸甲上出现大小不一,肉眼可见的白斑点。这是白斑病最主要的特征性症状;
B、病虾的肝胰腺肿大或坏死、萎缩。外观浅黄色或灰白色,外层呈红色。血淋巴浑浊、遇空气后不凝固;
上述二点可以基本诊断白斑病。有条件的地方,还可通过电镜、PCR和核酸探针等,做进一步确诊。
(3)预防
对虾病毒病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只能靠综合性预防措施。
A、彻底清淤、晒池与消毒池体。特别是晒池不可忽视。足够的晒池时间,是重新养好对虾所必须的;
B、选择健康虾苗,控制适当的放苗密度;
C、开展封闭式和半封闭式养殖。虾池进水须先经过沉淀与消毒,切断病原传播途径;
D、投喂优质饲料。并在饲料中添加高稳定性维生素C、免疫多糖和清热解毒的中草药等,增强对虾抗病能力。池水定期用聚维酮碘(碘伏)消毒;
E、使用“有益活菌制剂”、沸石粉和生石灰等净化和改善底质和水质;
F、开展健康养殖, 科学喂养,做好日常管理与调控好水质。充分发挥增氧机的作用,提高水体的溶氧,特别是夜间,要使底部溶氧不低于3mg/L,池水体内溶氧的含量在5mg/L以上;
G、适当混养、轮养与休养。开展虾—鱼、虾—贝、虾—蟹等的混养(淡化养殖池内可开展南美白对虾与鱼或罗氏沼虾等轮养)。华南地区和福建南部可采取休养一季(休闲晒池),改养二季。
H、养成进入中后期,为了防止出现病毒与细菌并发症,可以用大蒜、氟哌酸等制成药饵投饲,并配合聚维酮碘、海因类等药物消毒池水。发病虾池水或养成后的废水,必须经过消毒等处理方可排放。
29、桃拉病毒病有什么症状,怎样诊断和预防?
桃拉病毒病(TSV , 又称桃拉病毒综合症,俗称红尾病,红体病)对海水养殖白对虾的危害性仅次于白斑病毒病。是淡化养殖白对虾最主要病害。该病原发生于美洲,近年来传入我国,并且在华南和福建一带形成流行病,死亡率常达80%以上。此病是通过水流传播。幼虾期水质和气候异常,低溶氧容易诱发桃拉病毒病。
(1)症状 急性感染后发病的白对虾体色微红或呈暗红色,尾扇后部变红,触须亦呈淡红色或深红色。肝胰腺肿大,呈淡黄色或灰白色,外层红色。有的病虾头胸甲具有白色斑点。有的游泳足变红步足局部发红;有的病虾胃、肠道变红,肿胀。慢性感染的症状为,患病对虾的甲壳上出现黑色斑点,病虾尚能摄食但生长缓慢;
(2)诊断 观察体色和病灶出现情况。病虾如有尾扇发红,体色呈淡红色,触须红色,或者甲壳有黑色斑点等,即可基本诊断为桃拉病毒病。如果对虾头胸甲上还出现白色斑点则可能是桃拉病毒病与白斑病毒病并发症。如果游泳足、步足也发红,则可能是桃拉病毒病与红腿病的并发症。患病虾胃、肠发红,可能是与肠炎病并发症等,上述疾病要通过电镜观察或者做PCR试验等,才能最终确诊。
(3)预防 同上述白斑病毒病预防方法。
30、烂眼病的症状怎样,如何防治?
烂眼病又称“瞎眼病”。是河口半咸水养殖中国对虾时的常见病害。死亡率达30%,少数严重的可高达80%。南美白对虾淡化养殖或半咸水养殖时也常发生此病,但一般不太严重。
(1)症状 病虾行动呆滞、常葡伏于池边或水草上,有时在水面上狂游、翻滚。肌肉变成白色不透明,患烂眼病的白对虾眼球肿胀,由黑色变成褐色,后逐渐溃烂,角膜脱落,有时仅剩眼炳。患虾血淋巴稀薄、混浊、凝固较慢。
(2)防治方法
A、放养密度要合理;
B、科学投饵;
C、使用沸石粉等改善底质和水质;
D、用溴氯海因或二溴海因消毒水体,每立方水体用0.3-0.5克全池泼洒,每半个月一次;
E、氟哌酸0.05%或大蒜1-2%拌饵料口服,一个疗程5天。
31、对虾附肢发红是什么病,怎样预防和治疗?
对虾附肢发红,特别是游泳足变为红色而鳃盖、鳃部呈黄色时,说明该对虾得了“红腿病”。红腿病是由弧菌引起的。此病主要发生于高温季节,养成中后期,养虾池底质与水质恶化时容易发生此病。
防治方法
(1)预防措施
A、放苗前虾池应彻底清淤,曝晒15-30天,再进行消毒;
B、选择健壮虾苗,放养密度要适当;
C、选用优质配合饲料,科学投饵减少残饵。禁止使用腐败变质饵料;
D、投放有益活菌制剂,分解残饵等有机物,控制病原弧菌繁殖,保持底质与水质良好;
E、高温季节、养成的中后期,应适当用药物进行预防(内服与水体消毒相结合,见下,治疗方法)
(2)治疗方法
A、用大蒜或氟哌酸制成药饵口服;
B、在口服药饵的同时,用二溴海因或季胺盐类药物对水体进行泼洒消毒,用沸石粉等对底质进行改良。
32、黑鳃综合症的症状怎样,如何防治?
鳃是对虾的呼吸器官,也是对虾最容易发病的部位之一。对虾的鳃组织一旦出现病变(例如感染了黑鳃综合症),就会导致呼吸功能障碍,严重的可以致死。
(1)症状 A.肉眼观察时,对虾的局部或全部鳃丝呈现褐色或黑色,组织肿胀缺乏弹性或者溃烂;B.显微镜检查时,发现鳃丝坏死,黑褐色,有的还有杂藻类与污物。
感染黑鳃综合症的病虾,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经常静伏池底,或者缓慢游动于水面或池边,不蜕壳或在蜕壳后死亡。
(2)防治方法
引起黑鳃综合症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弧菌、丝状细菌、固着纤毛虫、维生素C缺乏以及水体受铜、氨与亚硝酸盐的污染等,都会引起上述病症。因发病的原因不同,防治方法也就不太一样。此病重在预防。一旦出现病灶,要正确分析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A、放苗前应彻底清淤、晒池与消毒;
B、选择优质配饵,不用劣质与变质饵料。科学投饵减少残料,水源有污染应停止进水;
C、使用增氧机。虾池要经常排污,以保持底质干净清洁。或用有益活菌制剂净化底质;
D、发现池底残饵等污染严重时,应及时采用沸石粉、麦饭石等全池泼洒,并适当加大换水量;
E、不用硫酸铜和高锰酸钾等药物;
F、口服维生素C饵料,投喂适量优质小杂鱼或低质贝类。轻度黑鳃可用茶籽饼,每立方水体10-15克,浸泡后全池泼洒。
33、对虾为什么会发生软壳病,应采取什么防治措施?
组成对虾甲壳(外骨骼)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和钙质。后者能使甲壳变得坚硬。钙通常是通过食物,以磷酸钙的形式存在于对虾体内的。但更多的钙却是通过鳃直接从海水中吸收的。由于海水中有丰富的钙离子存在,正常情况下对虾是不会缺钙的。但是人工饲养条件下,如果食物中缺钙,或者由于某种生理原因,引起钙代谢障碍(可以由疾病引起,也可以由环境因子引起),无法从海水中直接吸收时,对虾便会出现软壳病。
(1)引起发病的原因
A、饲料营养组成不平衡、缺少含钙物质;
B、长时间投饵不足、饵料腐败变质,对虾不喜食;
C、换水量不足或长期不换水;
D、养殖水源被有机杀虫剂污染,或者虾池内使用了有机杀虫剂(水体内有机磷和有机锡等的含量过高);
E、虾池中有害物质,像硫化氢等积累多;
F、放养密度过大,环境拥挤,对虾体质差。
(2)防治方法
A、放养密度要适当;
B、每天要适量添水,定期大换水;
C、配合饵料要选择优质、全价的名牌产品,不用变质和劣质饵料,适当投喂优质、的鲜活小杂鱼或者低值贝类;
D、控制农药等化学毒物进养虾池;
E、发现软壳病,要查清原因,对症治疗。
34、对虾为什么蜕不下壳,怎么防治?
(1)病因
造成养殖对虾蜕不下壳的原因有三方面:
A、对虾得病,但不太严重或是慢性病。个体进食少,体质衰弱。因为蜕壳需消耗很大的能量,往往会导致对虾体力衰竭,在中途蜕不下壳而死亡;
B、水质不良,池水长期处于低溶氧条件下,或者夜间溶氧偏低。因为对虾蜕壳多在夜间,要求有较高的溶解氧,上述条件下,如果再加上其它一些有毒物质,如氨、亚硝酸盐等的影响,对虾无力完成蜕壳;
C、缺钙或钙代谢出现障碍,造成蜕壳困难。
(2)防治方法
A、发现对虾有病应及时治疗。定期投喂少量优质鲜活饵料补充营养,增强对虾体质,促进蜕壳顺利完成;
B、改善底质和水质,使池底和水体内的溶氧经常保持较高的浓度。增加增氧机开机时间(特别是夜间),适当加大换水量;
C、每月向池内泼洒生石灰一次。用量20-40斤/亩,或用过磷酸钙每立方水体1-2克全池泼洒,以增加水中的钙含量,特别是淡水养殖白对虾,因淡水中含钙少,增加钙有利于对虾蜕皮。
35、痉挛病症状怎样,应如何防治?
痉挛病是对虾肌肉功能失调,行为无法自律的一种常见官能症。盛夏、初秋或者高温、强光、捕捞刺激,以及环境突变、拥挤等容易引发本病。
(1)症状 患病虾的腹部躯干向头胸甲腹面方向极度弯曲,整个身体僵硬不能伸直,侧卧,严重时肌肉呈白浊色。死亡率高。病情较轻者尚可缓慢游动,在环境条件转好时能逐渐恢复正常,但重症者不可逆。
(2)防治方法
A、投喂优质配合饵料,增强对虾的抗逆能力;
B、减轻环境拥挤的压力(控制放苗密度);
C、高温季节应加高虾池水深度,防止水温偏高;
D、高温和阳光直射下要尽量减少对虾惊吓,防止对虾全池性窜跳。高密度养虾池内尽量不用旋网取样;
E、发现病虾应加大换水量,改善水环境。
36、蓝藻对白对虾有什么危害,怎样防治?
蓝藻中的有些种类是南美白对虾养殖生产中常见的生物致病因子。仲夏、秋初,天气炎热的池塘下风水面上,经常会从池底飘起一层蓝绿色或淡黄绿色的飘浮体便是(镜检是蓝藻为主的微小型生物群落,内杂有机碎屑)。江浙一带称它为“湖靛”,山东叫“青苔”,其它地方的叫法也各有不同。蓝藻在水深较浅、有机物丰富的池底可以大量繁殖(厚度可达1cm或者更多),池底温度偏高时会成枇剥离上浮(多数是由气泡将它带离池底的),在水面上形成不规则的块状体,有时侯集聚成片,水温回落后它们会再次降池底,并且腐败分解,恶化养虾环境。
(1)危害性
A、大量死亡的蓝藻尸体经细菌分解后,能产生硫化氢等有毒物质,败坏水体,严重时可引起对虾中毒死亡;
B、蓝藻长时间过量繁殖,能使池水体pH值高达9-10,并造成池水夜间低溶氧或缺氧,引起对虾缺氧浮头或者窒息死亡,或者诱发桃拉病毒病;
C、某些蓝藻,对虾吞食后会引起肠炎病。
(2)防治方法
A、放苗前彻底清污、晒池与消毒;
B、池内首次进水不宜太浅(避免蓝藻因光合作用而大量繁殖);
C、选用优质饵料,科学投饵减少残饵;
D、水面出现大量蓝藻时,人工捞尽,或者用络合铜局部毒杀(注意,尸体不能留在池内)。池底大量繁生时,用铁链将其拉离池底,后放水排走(已经老化的池底不能采用此法);络合铜用量为每立方水体 1.2克,全池泼洒。
37、对虾肠炎病有什么症状,怎样防治?
据报道,有些肠炎病是对虾摄食了一种叫钙化裂须藻的兰藻 (颤藻科)引起的。这是因为这种藻的细胞内含有一种内毒素的缘故。该病可能导致死亡。肠炎病在我国北方中国对虾幼虾的养殖中曾有过报道。近几年来,华南地区海水养殖南美白对虾,出现过肠炎病与桃拉病毒病并发症,大部分病虾的胃肠发红。另外,在福建南部的厦门和龙海市半咸水和淡化水养殖南美白对虾,也曾发生此病。患有肠炎病的晚期病虾,往往还会有继发性细菌感染。但是目前我国对此病尚缺少研究。通常,患有肠炎病对虾的体长都出现在59公分范围以内,夏季和秋初容易发病。
症状
患病对虾的胃、肠道呈淡红色或深红色,中肠肿胀,触须变红。病虾活力较差,摄食减少或停止。
(2)防治方法
A、发现池水清瘦时,应及时施肥,使浮游生物迅速繁殖起来,降低透明度,抑制池底颤藻繁殖。如果养虾池池水过浅,应加高水位至1.5米;
B、参照白斑病毒病的预防方法,防止桃拉病毒病与肠炎病并发;
C、治疗方法可参考红腿病治疗方法中的药物口服(有一定疗效)。
38、什么是渔药?渔药都有哪些类型?
渔药是“用以防治和治疗水产动植物的病虫害,促进养殖品种健康生长,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改善养殖水体质量,以及提高增养殖渔业产量所使用的物质”。
目前,渔药大多以其使用目的进行分类,大体可分8大类:
1.环境改良剂 以改良养殖水域环境为目的所使用的药物,包括底质改良剂,水改良剂和生态条件改良剂。
2.消毒剂 以杀灭水体中的微生物(包括原生动物)为目的所使用的药物。包括氧化剂,双链季铵盐,有机碘等
3.抗微生物药 指通过内服,浸浴注射,杀灭或抑制体内微生物繁殖,生长的药物。包括抗病毒药,抗细菌药,抗真菌药等。
4.抗寄生虫药 指通过药浴或内服,杀死或驱除体外或体内寄生虫的药物以及杀灭水体中有害无脊椎动物的药物包括抗原生虫药,抗蠕虫药和抗甲壳动物药等
5.生物制品 通过物理,化学手段或生物技术制成微生物及其相应产品的药剂,通常有特异性作用包括疫苗,免疫血清等广义的生物制品还包括微生态制剂
6.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又称有益微生物,益生素,微生态调节剂,益生菌,利生菌,活菌制剂等是从天然环境中提取分离出来的微生物,经培养扩增后形成的含有大量有益菌的制剂从广意上讲,包括了益生素,益生元和合生元也可以说是在微生态的指导下,改善和调理微生态,保持生态平衡,调试水产养殖生物环境,提高其健康水平或增进健康状态的益生菌(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生长促进物质的制品养殖生产上实际应用的微生态制剂应包括活菌体,死菌体,菌体成份,代谢产物及具有活性的生长促进物质等部分
7.中草药 指为防治水产动植物疾病或未经加工,也包括少量动物及矿物
8.其它 包括抗氧化剂,麻醉剂,防霉剂,增效剂,催产剂(激素)等药物
39、如何鉴别购买渔药?
(一)检查药品包装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渔药包装应当按照规定印有或者贴有标签,附具说明书,并在显著位置说明注名兽用字样
渔药的标签或说明书,应当以中文注明兽药的通用名称,成分,含量,规格,生产企业,产品批准文号(进口兽药注册证号),产品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休药期,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运输与贮存保管条件及其他应当说明的内容.有商品名称的,还应当注明商品名称
(二)检查注册商标
注册商标(图案,图画,文字等)通常标明在渔药的包装,标签,说明书上,并注有“注册商标”字样或注册标记
(三)查看“三证”、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1.生产许可证:包括许可证编号、企业名称、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企业类型、注册地址、生产地址、生产范围、发证机关、发证机关、发证日期、有效期限等项目。
2.批准文号:兽药类别简称+年号+企业所在地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序号+企业序号+兽药品种编号。格式如下:
兽药添字 (XXXX) XX XXX XXX
(兽药生字)
(兽药字)
兽药类别简称:药物添加剂的类别简称为“兽药添字”;血清制品、疫苗、诊断制品、微生态制品等的类别简称为“兽药生字”;中药材、中成药、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外用杀虫剂和消毒剂等的类别简称为“兽药字”。
年号用四位数字表示,即核发新产品批准文号时的年份。
企业所在地省份序号用2位阿拉伯数字表示,由农业部规定并公告。
企业序按省排序,用3位阿拉伯数字表示,由农业部规定并公告。
兽药品种编号用4位阿拉伯数字表示,由农业部规定并公告。
3.生产批号:一般是由生产时间的年(四位数字)、月、日(各二位数)组成,有效期是从生产日期算起的。
(四)目测鉴别渔药质量
1.粉剂外包装应完整,装量无明显差异,无胀气现象;内装产品干燥疏松、颗粒均匀、色泽一致,无异味、潮解、霉变、结块、发粘等现象。
2.水剂容器应完好、统一、无泄漏,装量无明显差异;瓶装瓶口应封蜡,容器内加规定的溶媒后应完溶解;溶液应澄清无异物、色泽一致、无沉淀或混浊现象;个别产品在冬季允许析出少量结晶,但加热后应全溶解。
3.片剂外包装应完好,外观完整,内装产品色泽均匀,表面光滑,无斑点,无麻面,有适宜的硬度,并且经过测试其在水中的溶解时间达到产品要求
4.应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运输,针剂透明度符合规定,无变色,无异样物,容器无裂痕,瓶塞无松动,混悬注射振摇后无凝快,冻干制品不失真空或瓶内元疏松团块与瓶粘连的现象。
40、如何进行渔药运输?
(一)运输功携带前,必须了解药物的理化性质,预知药物可能造成的危害,注意防潮、防爆与防火。
(二)渔药在运输时最好使用单独或专用运输工具,不与人、畜禽,食品混运。
(三)禁止混装不同类型的渔药,尤其是液体和固体渔药。
(四)运输生物制剂时要注意温度,应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运输。一般来说,灭活菌、血清、诊断液在2~15摄氏度条件下运输;活菌苗和弱毒疫苗在不超过10摄氏度条件下运输;并避免阳光照射,即使是短途运输,也必须将疫苗存放在低温的广口保温瓶中。
41、如何贮藏渔药?
(一)所购买的渔药尽可能在近期内使用,避免长久存放。超过有效期的渔药应予以销毁。
(二)贮藏时注意渔药本身的理化性质及其成分与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空气、光线等)对药品质量的影响,并进行密闭、避光、低温以及上架、入柜分别贮藏,避免发生“错药”事故和安全隐患。
(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所规定的条件或渔药产品说明书上的说明进行贮藏,特殊情况下了可因地制宜地分类贮藏,做到科学、安全、合理。
(四)贮藏渔药的容器要符合以下条件:
1.密闭 将容器密闭,防尘土和异物混入,如玻璃瓶、纸袋等。
2.密封 将容器密封,防止风化、吸湿挥发或异物污染。
3.遮光容器 是指棕色、金属或铝箔袋等无色玻璃容器及其他适宜容器。
(五)要注意保藏的条件,如温度、干燥等。一般来说,“阴凉处”是指避光且温度不超过20摄氏度的环境;“冷处”是指温度在2~10摄氏度的环境;“干燥处”是指相对湿度在75%以下的通风处。
42、如何选用渔药?
养殖者应根据养殖对向的病原和渔药说明书来选用渔药或饲料添加剂,所选用的药物饲料添加剂应符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的规定,不得选用国家禁止使用的药物或添加剂,也不得长期贮存添加抗菌药物的饲料。
在选用渔药前,首先对疾病进行诊断,然后从药物、病原、环境、养殖动物本身和人类健康等方面考虑,准确选用渔药。
诊断水生动物疾病应遵照以下程序:
(一)采样
发病水生动物 选择患病而尚未死亡或刚死亡不久、症状又比较典型的个体作为诊断检查的对象且不少于3尾;对不能立即确诊的疾病应保存好样本,可用固定剂和保存剂将患病动物的全体或部分器官组织或病原体进行固定和保存,以便作进一步的诊断
发病养殖水样,在发病水生动物取样,采取发病动物养殖水样,并立即分析
(二)观察与调查
1.养殖的种类,来源,规格,质量状况和放养密度等
2.放养之前养殖设施及器具的消毒剂种类,质量,用量和方法等
3.投喂饲料的种类,来源,投饵方法,投饵量及残饵的清除情况等
4.水生动物饲养管理情况
5.有关的环境因素,如水源,水质,水温,底质,养殖水面周围的农田施放农药的情况等
6.观察发病和未发病养殖设中同类和异类水产养殖动物的活动情况,如游动,摄食,栖息等
7.发病情况和曾经采取过的防治措施,包括发病的时间,发病动物,病证与病情,死亡情况,采取的措施等
8.发病养殖设施的面积,结构,土质,水深,水色,透明度,进排水系统情况及有无气泡上浮等
(三)病原鉴别
1.目测检查
(1)肉眼观察患病水产养殖动物体及患病器官(包括鳃)颜色有无变化,有无炎病、充血、出血、贫血、肿胀、溃疡等病理变化。有无慢物附着以及患病个体生长阶段和发育程度。
(2)肉眼观察患病水产养殖动物体有无真菌或寄生虫,如发现有寄生,应进行种类鉴定。
2.显微镜观检
(1)有镊子刮取皮肤、鳍、鳃等外部器官的粘液,或取一部分患病组织,制成水浸片用显微镜观察,查找口香糖原并注意患病组织的病理变化。
(2)观察有无真菌或寄生虫寄生,如发现有寄生,一般可从形态上作了鉴定。
3.解剖检查
(1)目检 解剖内部器官,先肉眼观察内部各器官组织的颜色和开状有无变化。有无炎症、充血、出血、肿胀、溃疡、萎缩退化、肥大增生、体腔增生、体腔积水等病理变化,有无寄生虫及其包囊
(2)镜检 镜检各器官组织,首先从心脏抽取血液镜检,然后刮取体腔或其他器官腔中的粘液检查,对于肝脏、肾脏等实质性器官可取一小块组织用压片法检查,并注意有无病理变化和病原。
4.病理切片检查 取一小块患病组织或器官,经固定、脱水、包埋等程序处理后,将样品切成极薄的小片,再用相应的染色方法染色,以显示不同细胞的变化,然后进行光学显微镜
检查(进一少观察需用电子显微镜).
5.PCR仪检测 PCR仪检测技术已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推荐主对虾病毒病的诊断方法之一,对虾的白斑综合征等病毒性疾病以及其他已建立了PR诊断技术的水生动物的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