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华通管道有限公司热处理工艺培训
淬火冷却速度 淬火冷却介质选择的原则: (a)为保证获得马氏体组织,要求V冷却≥V临界; (b)为保证零件不因淬火应力而开裂,要求V冷却不应太大,应该选择合适的冷却介质。 水: 主要用于形状简单、截面较大的碳钢零件的淬火。油: 一般用作合金钢和某些小型复杂碳素钢件的淬火。 盐浴:为了减少零件淬火时的变形,盐浴也常用作淬火介质,主要用于分级淬火和等温淬火。 水溶性聚合物淬火介质,和淬火油改性添加剂:采用有机物和无机物等配制而成的,由于冷却能力可调整,使用中介质浓度可简便测定,有减少变形、防止淬裂,不锈蚀、免清洗、 无味、无烟雾、不着火,使用温度高,环保、少无污染,正常消耗是传统油淬火的40%等特点,因而在国内外已普及推广应用。 2钢的热处理 4. 回火 回火是把淬火后的金属制件重新加热到某一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置于空气或油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回火的目的:为了消除淬火时因冷却过快而产生的内应力,降低金属材料的淬性,使它具有一定的韧性。 根据加热温度的不同,回火可分为低温回火、中温回火和高温回火。 2钢的热处理 (1)低温回火:回火温度为150~250℃。回火的目的是获得回火马氏体组织,可降低应力和脆性,使钢具有高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低温回火一般用来处理要求高硬度和高耐磨性的工件,如刀具、量具、滚动轴承和渗碳件等。(HRC≥60) (2)中温回火:回火温度为350~500℃。回火的目的是获得回火屈氏体,具备高的弹性极限和韧性,并保持一定的硬度,主要用于各种弹簧,锻模、压铸模等模具。(35≤HRC≤45) (3)高温回火:回火温度为500~650℃。回火的目的是得到回火索氏体组织,具备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较高的强度、塑性、韧性)。 2钢的热处理 5. 调质处理 淬火后再经高温回火的热处理工艺,称为调质处理。一般要求具有较高综合机械性能的重要结构零件,都要经过调质处理。 2钢的热处理 热处理方式 定义 作用 退火 将金属构件加热到高于或低于临界点,保持一定时间,随后缓慢冷却。 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消除残余应力,稳定尺寸,减少变形与裂纹倾向使金属内部组织达到或接近平衡状态。 正火 将工件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后在空气中冷却。 正火的效果同退火相似,只是得到的组织更细,常用于改善材料的切削性能,也有时用于对一些要求不高的零件作为最终热处理。 淬火 将工件加热保温后,在水、油或其他无机盐、有机水溶液等淬冷介质中快速冷却。 使钢件变硬,但同时变脆。 回火 将淬火后的钢件在高于室温而低于650℃的某一适当温度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再进行冷却,这种工艺称为回火。 为了降低钢件的脆性,将淬火后的钢件在高于室温而低于650℃的某一适当温度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再进行冷却。 调质 淬火+回火 获得一定的强度和韧性 2钢的热处理 固态相变 通过热处理中的加热和冷却过程使合金产生固态相变,从而合金组织发生变化,最终导致材料性能产生变化。 材料科学研究中的固态相变主要是指温度改变而产生的相变。固态相变主要包括三种基本变化:1)晶体结构的变化;2)化学成分的变化;3)有序程度的变化。一种相变可同时包括一种、两种或三种变化。 2钢的热处理 加热时钢的组织转变 1、奥氏体的形成 钢在加热时奥氏体的形成过程又称为奥氏体化。以共析钢的奥氏体形成过程为例。 2钢的热处理 2、奥氏体晶粒大小及其控制 1)晶粒大小的表示方法 晶粒大小广泛采用的是与标准金相图片(标准评级 图)相比较的方法来评定晶粒大小的级别。通常将晶粒 大小分为8级,1级最粗,8级最细。通常1~4级为粗晶粒 度,5~8级为细晶粒度。 2)奥氏体晶粒大小的控制 加热温度与保温时间 加热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奥氏体晶粒越粗大, 因为这与原子扩散密切相关。 2钢的热处理 合金元素Ti、Zr、V、Nb、Al等,当其形成弥散稳 定的碳化物和氮化物时,由于分布在晶界上,因而阻碍 晶界的迁移,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有利于得到细晶粒 钢。Mn和P是促进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元素。 加热速度 加热速度越快,可获得细小的起始晶粒。 钢的化学成分 碳全部溶于奥氏体时,随奥氏体中含碳量的增加, 晶粒长大倾向增大。 2钢的热处理 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 镍:增加强韧性、耐蚀性、耐磨性、弹性细述和低温冲击抵抗性 铬:增加耐磨性、耐蚀性及高温强度 钨:增加耐磨性及高温强度、硬度 硅:增加耐热性、耐蚀性;低合金钢之强度增加,增加电磁气性质 锰:高温之抗拉强度、硬度增加,防止因硫而产生的脆性 钼:作用与钨相同,但效果大两倍 钴:增加硬度与磁性 钒:增加韧性、耐磨性、淬火性 钛:增加耐高温强度及对海水的耐蚀性 铜:增加在空气中之抗氧化性及抗蚀性 铝:增加流动性 磷:增加耐蚀性,但超过0.1%时会有热脆性 硫:增加钢的切削性及热脆性,但一般含量要少 2钢的热处理 冷却时钢的组织转变 1、钢的冷却方式:常用的有两种:一是等温冷却(常用于理论研究);二是连续冷却(常用于生产)。 A1 2钢的热处理 2. 等温冷却曲线(C曲线、TTT曲线):表示过冷奥氏体等温冷却时组织的转变。 2钢的热处理 板状马氏体 ①马氏体变温形成,与t保无关; ②马氏体转变不完全性,钢 中常存在残余A(性能下降), 常要求淬火T接近Mf “冷处理”. ③马氏体性能与含碳量有关 非扩散型(Fe和C均不扩散) C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bcc) 240~-50 M 片(针)状马氏体 马氏体 板状:低碳钢中, F和 Fe2.4C的复相组织。 片状:高碳钢中,复相组织。 F饱和+ Fe2.4C 350~240 B下 下贝氏体 羽毛状:在平行密排的过饱和F板条间,不均匀分布短杆(片状)Fe3C ,脆性大,工业上不应用 半扩散型(只有C扩散) F饱和+ Fe3C 550~350 B上 上贝氏体 贝氏体 间距:0.03~0.08μm,2000 × 600~550 T 屈氏体 间距:0.25~0.08μm,1000 × 650~600 S 索氏体 片层间距:0.25~1.9μm,500× 扩散型(Fe和C均扩散) F+Fe3C A1~650 P 珠光体 珠光体 特 征 转变类型 相组成 转变温度/℃ 符号 组织名称 注:w(c)≥1.0%时形成片状马氏体,HRC64~66; w(c)≤0.2%时形成板状马氏体, HRC30~50 。 2钢的热处理 3. 连续冷却转变(CCT图):过冷奥氏体在不同冷却速度下冷却时组织的转变。有更大的实际意义。 Continuous Cooling Transformation Diagram 2钢的热处理 亚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简要介绍) 亚共析钢过冷A在高温时有一部分将转变为F,在中温转变区会有少量贝氏体(上B)产生。 如油冷的产物为F+T+上B+M,但F和上B量很少,有时可忽略。水冷的产物:M+A残(C%<0.6% A 残可忽略) 2钢的热处理 CCT曲线和C(TTT)曲线比较与应用 1、连续冷却转变曲线位于等温转变曲线的 右下方,表明连续冷却时,A向P转变的温度要 低,时间要长。 2、连续冷却转变曲线中没有A转变为B的部 分,所以共析钢在连续冷却时得不到 B组织,B 组织只能在等温处理时才能得到。 3、过冷 A连续冷却转变产物不是单一的、 均匀的组织。 4、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可直接用于制定热处 理工艺规范,但由于等温冷却曲线容易测定, 且能够较好的说明转变组织。 2钢的热处理 第三章:常见热处理缺陷分析热处理是将金属材料以一定的速度加热到预定温度并保持预定的时间,再以预定的冷却速度进行冷却的综合工艺方法。 对金属材料进行热处理主要源于提高其综合机械性能,符合零件在生产制造中所遵循的“工艺-组织(成分)-性能”的原则。 知识要点 氧化与脱碳 淬火软点 过热缺陷 过烧缺陷 淬火裂纹 热处理缺陷 1、氧化与脱碳 金属材料在空气或其他氧化性气氛中加热时,其表面即发生氧化作用,并生成氧化层,同时表面还会减少或完全失去碳分。即氧化与脱碳。 钢在A3以上加热或A1以上加热时,强脱碳形成柱状晶脱碳;弱脱碳产生粒状晶脱碳。 危害: 引起构件的严重变形与早期断裂 工具钢表面脱碳则往往形成淬火裂纹 冷变形压力加工时易在表面出现裂纹 常见热处理缺陷分析 2、淬火软点 淬火软点特征:在经淬火后的零件表面有时会发现斑点,由于斑点处的硬度较低,称为软点。 产生原因: 1、工件原来的显微组织不均匀。 在淬火前进行预先的正火、球化处理,使组织均匀 2、钢件的淬透性不足,而工件的截面又较大。 改用淬透性较高的钢材。 3、工件表面脱碳。 4、淬火介质的冷却速度较低。 5、加热不足,如加热温度低或保温时间不足。 6、工件表面不够清洁,如有油迹、铁锈存在。 常见热处理缺陷分析 3、过热缺陷 过热特征:表现为组织粗化,使材料冲击韧性显著降低。 过热产生原因:由于加热温度过高或保温时间过长,往往会引起晶粒普遍长大,而使淬火后组织粗大。 常见热处理缺陷分析 4、过烧缺陷 表现为除晶粒粗大外,部分晶粒或大部分晶粒趋于熔化状态。 常见热处理缺陷分析 5、淬火裂纹 淬火裂纹的特征: 多数情况下裂纹由表面向心部扩展,宏观形态较平直。 从宏观与微观看,裂纹两侧均无脱碳。 产生原因: 较大的拉应力因素。如冷却太强烈、未及时回火、设计不合理等 材质缺陷。如晶粒粗大、夹杂物缺陷、网状碳化物、表面脱碳、严重偏析等 常见热处理缺陷分析 热处理缺陷分析从断口分析人手,辅以化学成分分析、金相分析、力学性能试验、无损检验等检验方法,调查工艺过程,进行必要的验证试验。最后将各种分析、试验结果及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改进措施。 1.断口分析 2.化学分析 3.金相检验 4.力学性能试验 5.验证试验 通常是按原工艺和改进工艺进行对比试验,分析检查技术条件要求的各项指标。 6.综合分析 最终确定结论,并提出改进措施。 热处理缺陷分析方法 常见热处理缺陷分析 标准号 标准名称 GB/T 224—1987 钢的脱碳层深度测定方法 GB/T 1299—2000 合金工具钢 GB/T 4462—1984 高速工具钢大块碳化物评级图 GB/T 13299—199l 钢的显微组织评定方法 GB/T 13320—199l 钢质模锻件金相组织评级图及评定方法 GB/T 4335—1984 低碳钢冷轧薄板铁素体晶粒度测定法 GB/T 7216—1987 灰铸铁金相 GB/T 944l—1988 球墨铸铁金相检验 GB/T 8493—1987 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金相 G B/T 13305—1991 奥氏体不锈钢a-相面积含量金相测定法 GB/T 640l—1986 铁素体奥氏体双相不锈钢中a -相面积含量金相测定法 JB/T 5074—2007 低、中碳钢球化体评级 JB/T 9211—1999 中碳钢与中碳合金结构钢马氏体等级 JB/T 7713—_2007 高碳高合金钢制冷作模具显微组织检验 JB/T 8420—1996 热作模具钢显微组织评级 JB/T 9204—1999 钢件感应淬火金相检验 JB/T 9205—1999 珠光体球墨铸铁零件感应淬火金相检验 常见热处理缺陷分析 第一章:金属学基本概念 金属学就是研究金属和合金的性能与它们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金属与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因素的一门科学。 1金属材料的基础知识 知识要点 金属 晶格、晶胞、晶系 晶体、晶体缺陷 Fe - Fe3C 相图分析 铁碳合金的分类 金属 材料 1金属材料的基础知识 金属是具有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与机械性能,并具有正的温度电阻系数的物质。金属,是个大家庭,现在世界上有86种金属。 通常根据金属的颜色和性质等特征,将金属分为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 黑色金属主要指铁、锰、铬及其合金,如钢、生铁、铁合金、铸铁等。 黑色金属以外的金属称为有色金属。 锰 铬 1金属材料的基础知识 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这名字,常常使人误会,以为黑色金属一定是黑的,其实不然。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而它们三个都不是黑色的!纯铁是银白色的;锰是银白色的;铬是灰白色的。 因为它们的一些氧化物呈现黑色,因此得名。但像碳水化合物,芳香烃等名词一样,它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只是一个习惯称呼,例如,铁的氧化物就有红色的,铬的氧化物也有绿色的 四氧化三铁 三氧化二铁 1金属材料的基础知识 化学键 即组成物质整体的质点(原子、分子或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原子间相互作用时,其吸引和排斥情况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化学键 化学键 共价键 离子键 金属键 1金属材料的基础知识 (1)晶体与非晶体 晶体是指原子呈规则排列的固体。常态下金属主要以晶体形式存在。晶体具有各向异性。 非晶体是指原子呈无序排列的固体。在一定条件下晶体和非晶体可互相转化。 根本区别:晶体中原子(或分子)在三维空间有规律地周期性重复排列,而非晶体不具备这一特点。 原子、离子、分子之间的结合力称为结合键。它们的具体组合状态称为结构。 1金属材料的基础知识 2. 晶格与晶胞 金属中的原子堆垛:为便于表述晶体内原子的排列规律,我们把原子看成刚性小球,金属晶体就是由这些刚性小球堆垛而成的 晶格:把原子看成一个结点,然后用假想的线条将这些结点连 结起来,便构成了一个有规律性的空间格架称晶格 晶胞:晶格中能完全反映晶格特征的最小几何单元称晶胞。晶胞中各棱边的长度a、b、c称为晶格常数。由于晶体中原子重复排列的规律性,因此晶胞可以表示晶格中原子排列的特征。 1金属材料的基础知识 晶系:根据晶胞参数不同,将晶体分为七种晶系。 90%以上的金属具有立方晶系和六方晶系。 1855年,法国学者奥古斯特·布拉菲用数学方法证明空间点阵共有且只能有14种,并归纳为七个晶系。 1金属材料的基础知识 1金属材料的基础知识 1金属材料的基础知识 原子 原子的 结合 晶 体 晶体结构 空间点阵 1金属材料的基础知识 热压烧结 电弧等离子 热挤压 1金属材料的基础知识 3、晶体缺陷 晶格的不完整部位称晶体缺陷。 实际金属中存在着大量的晶体缺陷,按形状可分三类,即点、线、面缺陷。 空位 (Schottky 缺陷) 间隙原子 (Frenkel 缺陷) 错位缺陷 异类原子 (杂质原子) Schottky 缺陷 Frenkel 缺陷 错位缺陷 点缺陷的类型 1金属材料的基础知识 1金属材料的基础知识 线缺陷—晶体中的位错 位错:晶格中一部分晶体相对于另一部分晶体发生局部滑移,滑移面上滑移区与未滑移区的交界线称作位错。分为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 刃位错 螺位错 混合位错 1金属材料的基础知识 面缺陷—晶界与亚晶界 晶界是不同位向晶粒的过度部位,宽度为5~10个原子间距,位向差一般为20~40°。 亚晶粒是组成晶粒的尺寸很小,位向差也很小(10’ ~2 ?)的小晶块。 亚晶粒之间的交界面称亚晶界。亚晶界也可看作位错壁。 亚晶粒 大角度和小角度晶界 位错壁 Fe - Fe3C 相图分析 1金属材料的基础知识 1金属材料的基础知识 铁碳相图的应用 1、选用材料: 由铁碳相图可知,合金中随着含碳量的不同,其组织各不相同,从而导致其力学性能不同。因此,我们就可以根据机器零件所要求的性能来选择不同含碳量的材料。 2、判断切削加性能: 低碳钢中铁素体较多,塑性好,加工性不好;中碳钢中铁素体含量比例适当,钢的硬度适当,易于加工。 3、制定热加工工艺: 在铸造工艺方面,根据相图可以确定合适的熔化温度和浇注温度,含碳量为4.3%的铸铁铸造性最好;在锻造工艺方面,可以选择钢材的轧制和锻造的温度范围应在奥氏体区。 4、应用于热处理生产: 由相图可知合金在固态加热和冷却过程中均有组织的变化,可以进行热处理。并且可以正确选择加热温度。 1金属材料的基础知识 铁碳合金 含碳量为2.11%—6.69%的铁碳合金。 共晶白口铸铁: 含碳量为4.3%; 亚共晶白口铸铁:含碳量在2.11%—4.3%之间; 过共晶白口铸铁:含碳量在4.3%—6.69%之间; 含碳量小于0.02%的铁碳合金。 工业纯铁 碳钢 白口铸铁 含碳量为0.02%—2.11%的铁碳合金。根据金相 组织的不同,可分为三种。 共析钢: 含碳量为0.77%; 亚共析钢:含碳量在0.02%—0.77%之间; 过共析钢:含碳量在0.77%—2.11%之间; 铁碳合金的分类 1金属材料的基础知识 第二章:钢的热处理热处理是将金属材料以一定的速度加热到预定温度并保持预定的时间,再以预定的冷却速度进行冷却的综合工艺方法。 对金属材料进行热处理主要源于提高其综合机械性能,符合零件在生产制造中所遵循的“工艺-组织(成分)-性能”的原则。 知识要点 金属热处理及分类 退火和正火 淬火及淬火组织转变 回火及调质处理 加热及冷却组织转变 热处理 金属热处理的意义:是通过改变工件内部的显微组织,或改变工件表面的化学成分,赋予或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其特点是改善工件的内在质量,而这一般不是肉眼所能看到的。 金属热处理过程:包括加热、保温、冷却三个过程,有时只有加热和冷却两个过程。 金属加热时,工件暴露在空气中,常常发生氧化、脱碳,因而金属通常应在可控气氛或保护气氛中、熔融盐中和真空中加热。加热温度是热处理工艺的重要工艺参数之一。 冷却是热处理工艺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步骤,冷却方法因工艺不同而不同,主要是控制冷却速度。一般退火的冷却速度最慢,正火的冷却速度较快,淬火的冷却速度更快。 2钢的热处理 热处理 普通(整体)热处理 表面热处理 退火 正火 淬火 回火 表面淬火 表面化学热处理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火焰加热表面淬火 激光加热表面淬火等 渗碳 渗氮 碳氮共渗 渗金属等 金属热处理分类 2钢的热处理 一、退火 1. 退火 退火是将金属制件加热到高于或低于这种金属的临界温度,经保温一定时间,随后在炉中或埋入导热性较差的介质中缓慢冷却,以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组织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a. 降低硬度,以利于切削加工; b. 细化晶粒,改善组织,提高机械性能; c. 消除内应力,为下一道热处理作好准备; d. 提高金属材料的塑性、韧性,便于进行冷 冲压或冷拉拔加工。 退火的缺点:占用设备;生产率低。 2钢的热处理 2. 正火 正火是将金属制件加热到高于或低于这种金属 的临界温度,经保温一定时间,随后在空气中冷 却,以获得更细组织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正火的作用与退火相似,与退火不同之处是: a. 正火是在空气中冷却,冷却速度快,所获 得的组织更细。 b. 正火后的强度、硬度较退火后的稍高,而 塑性、韧性则稍低。 c. 不占用设备;生产率高。 2钢的热处理 3. 淬火 淬火是将金属制件加热到这种金属的临界温度以上30~50℃,经保温一定时间,随后在水或油中快速冷却,以获得高硬度组织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淬火的目的: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和硬度,增加耐磨性,并在回火后获得高强度和一定韧性相配合的性能。 一、表面淬火 表面淬火是仅对工件表层进行淬火的工艺。 目的:为了获得高硬度的表面层和有利的残余应力分布,提高工件的硬度和耐磨性。 表面淬火加热的方法很多,如感应加热、火焰加热、电接触加热、激光加热等 2钢的热处理 (b)冷却速度超过临界冷却速度; (c)在Ms~Mf温度范围使过冷奥氏体发生马氏体转变。 钢在淬火时的组织和性能变化 1)获得马氏体的条件 (a)通过加热使钢具有奥氏体组织; 2)马氏体的组织形态 有两种基本形态:板条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 W(C)≤0.20%时:形成板条状马氏体(也称低碳马氏体),板条马氏体内有高密度的位错缠结的亚结构,又称为位错马氏体。 2钢的热处理 板条马氏体 片状马氏体 W(C)≥0.60%时:形成片状马氏体(针状马氏体),片状马氏体内部的亚结构主要是孪晶。因此,片状马氏体又称为孪晶马氏体。 0.20 %≤W(C)≤0.60%时:形成上述两种马氏体的混合组织,含碳量越高,条状马氏体量越少而片状马氏体量越多。 2钢的热处理 马氏体的力学性能 马氏体的塑性和韧性主要取决于它的亚结构。在相同屈服强度条件下,板条(位错)型马氏体比片状(孪晶)型马氏体的韧性好得多。 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含碳量,通常情况是随含碳量的增加而升高。 小结 马氏体转变是典型的无扩散性相变。马氏体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具有非常高的强度和硬度所以,马氏体转变是强化金属的重要途径之一。 2钢的热处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