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自考本科生大学课程设计范本及相关要求
自 考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
更多资料和考试信息:/
论文题目
作者姓名
专业名称
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
二O 年 月 日
更多资料和考试信息:/
内容提要
当前,世界城市化进程加快,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步伐更加迅速。城市化演进的本质过程是就业结构的城市化,所以城市化快速推进无疑对扩大城市就业乃至整个社会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纵观城市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与就业的实践,不难发现,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农民工大量涌现,却并未带来农民工就业的同步增长。城市化与就业之间出现的“高发展,低就业”的现象,一方面造成了严重的失业问题,反之又导致了城市化的低质量低水平,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如何协调城市化与农民工就业的良性互动,是目前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必须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从基本概念出发,首先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就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对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工就业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的实情,从政府、企业和农民工自身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就业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农民工,就业需要特别说明的几个问题:
学校给大家选择的题目只是一个大范围,你们可以从中选择一个,并重新拟个题目(要求简洁、明确、通顺)。根据我近年来参加自考论文答辩所获得的经验,凡是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来较为透彻得谈论某个问题的论文一般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答辩老师也愿意看到此类论文,而不是大而化之地来空谈某个问题。
请一定要围绕你所选的题目来搭建论文框架,组织材料,切忌文不对题。
在以往答辩中,经常会发现大段引用他人观点而不加注释的情况,说得难听点,这就是抄袭。所以,如果引用了他人观点,请一定要加注释(关于注释的结构,参见正文第一页最下面几行)。
要准确使用字词和标点符号。
注意排版(正文用小四、宋体、1.5倍行距;段首都要空两格)
在以往答辩中,有同学为了申请学位希望拿到良以上的成绩,但是,这也要看你论文的质量,如果有一点良的影子,老师一般不会为难学生的;但如果实在不像样,那你表现得再怎么可怜也是没用的,毕竟老师也要有起码的客观、公正,所以,自己写论文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
目 录
内容提要 i
引 言 1
一、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就业基本情况 1
(一)基本概念概述 1
(二)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 2
(三)我国农民工进城就业动因分析 3
(四)我国农民工进城就业的行业现状分析 5
二、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5
(一)制度因素 6
(二)二元劳动市场因素 6
(三)农民工自身素质不高 7
三、加强城市化进展中农民工就业对策 9
(一)加强创新,完善制度,保障农民工就业 9
(二)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10
(三)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工就业机会 10
(四)提升农民工自身素质 11
四、结束语 12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引 言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由于特有的二元户籍制度结构,出现了既区别于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又区别于城镇居民的特殊群体——农民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的规模不断增长。据调查,“十一五”时期,农村劳动力年均增加584万人,年均增长1.3%。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30个省近2万农户的调查监测,2008年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0260万人,比2005年的9820万人增加了440万人,增长4.5%。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到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但是,由于我国历史、经济、制度等原因,农民工在城市化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就业问题尤其突出。由于农村有着丰富的剩余劳动力,加上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劳动力,这样大量农村劳动力就涌入城市就业。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在改制的过程中出现的城市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加上城市不断新增的劳动力,城市就业压力很大,形势严峻。解决就业问题的不仅是城市化过程中必须面临的问题,而且关系到我国的社会稳定,人们安居乐业,也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持续、协调发展和远景目标的实现,更关系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就业基本情况
(一)基本概念概述
1、城市化
关于城市化的内涵,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概念,不同学科领域从各自角度都对城市化作出了阐述。
城市化实际上就是一个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或变农业人口为非农业人口,由农村居民变成城市居住的人口分布变动过程。城市化不仅仅是人口在地域或空间单纯的移动问题,也不仅仅是居住区向城市汇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农村传统封闭的文化向城市现代开放文化的转变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趋向于按照城市的存在方式和运行方式去发展的过程,而且还包括价值观念的转化过程。
2、农民工
农民工是我国所特有的一个社会群体,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群体结构分化的产物,是从农民中分化而来,具有农民的身份特点,又有别于城市居民。农民工又被称作“外来民工”、“外来务工人员”、“民工”、“打工妹”、“打工仔”等。他们保留农民的身份,但是从事非农业劳动,具有工人的从业特点,虽然从农村走向城镇就业,但是却不能真正地享有城市居民应有的各种权利。
(二)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
城市化已经走过200多年的历程,根据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对世界城市发展规律的研究,城市化的基本规律是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直到停滞的“S”形曲线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期阶段、加速阶段和后期阶段。初级阶段的特点是:城市化水平较低,人口增长缓慢,城市化水平低于30%;加速阶段的特点是:城市化的速度逐渐加快,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后期阶段的特点是:当城市化水平到达70%以后,城市化进程开始减缓甚至停滞。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既有着与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的共同一面,也有着与中国政治经济制度变革相适应的独特一面。根据城市化的一般规律,我国的城市化从建国以来历经了两个阶段,即初级阶段和加速阶段。
1.城市化的初级阶段(1949~1992)
1949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只有10.6%,到1992年城市化水平为27.5%。这一时期我国在城市中推行改革并鼓励企业发展,沿海地区出现了大批新兴城镇,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也得到较快发展,大量劳动力进入城市生活就业,1984—1988年就有6300万农村劳动力进入乡镇企业中。城市化水平由1985年的23.7%提高到1992年的27.5%。
2.城市化的加速阶段(1992~至今)
1992年城市化水平为27.5%城市化水平接近30%,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由1992年的27.5%提高到了2006年的43.9%。年均增近1.2个百分点。
(三)我国农民工进城就业动因分析
1、制度变化的推动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国初期我国城乡人口可以自由流动,由于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城市的容纳力有限,国家便采取限制农民进城措施。1958年,开始出台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这就是我国户籍制度的开始。农民被严格限制在农村,禁止进城生活就业,形成了城乡分制的“二元结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走上了改革的道路。首先在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实施土地联产承包制。土地改革使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来源。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户籍限制有所松动,国家逐渐放松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限制。
1984年1月,我国开始了自实施户籍制度以来第一次突破性的改革,在《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业自立口粮到集镇落户”。
最初的户籍改革只是允许农民工在集镇等中小城镇就业,但意义重大,拉开农民工城市就业的序幕。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尤其是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我国城市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需要大量劳动力,农民工不断涌向城市就业。这样,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民工进城就业达到了高潮,出现了“民工潮”现象。
到了21世纪,国家进一步出台了相关取消对农民工歧视性的政策。2001年3月颁布的《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制度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对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及与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均可办理城镇常住户口”。2003年1月,颁发的《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要给子农民工和市民同等的“国民待遇”。2004年1月,在《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提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己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农民工的身份给予了明确具体的规定。2006年1月,在《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地、有条件地解决长期在城市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的户籍问题”。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我国制度的变化和改革,使农民工进城就业成为了可能,国家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来限制或鼓励农民工进城就业,制定政策对农民工城市就业有着指导和决定性的作用。
2、经济发展的带动
(1)经济增长拉动就业
改革开放为中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在农村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工的积极性,使我国的农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而且还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在城市也实施了经济改革。我国的经济首先在沿海地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对劳动力的需求。由于农村的经济生活条件比较落后,农业的比较收益较低,根据成本一收益理论,农民期望得到更好的预期收入,加上农村土地改革后又释放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样就吸引着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
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我国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保持的两位数,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使就业容量不断扩大,这样大量的农民村劳动力就加入了城市农民工就业的大军之中。
(2)产业调整带动就业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农业所占份额超过70%。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经济开始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逐步趋于合理。从“六五”计划开始,我国开始了对经济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上升,并占据国民经济的主体地位,第三产业稳步增长,并逐渐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二大产业。从表2.1可以看到,1980年,我国的三个产业的比例为:68.7%、18.2%和13.1%。1997年为:49.9%、23.7%和26.4%;2004年为:50.0%、21.4%和28.6%:2008年为:42.6%、25.2%和32.2%,第一产业比例不断下降,二、三产业,尤其第三产业比重加大。
由于二三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很大,经济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对劳动力的需求,有效带动就业的总量增加,伴随着限制性制度的放宽和改革,农民工开始进入城市就业。
(四)我国农民工进城就业的行业现状分析
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2000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农民工主要分布在工业、商饮服务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比例分别为,37.22%、24.13%、14.41%和5.86%。国家统计局2007调查表明,我国有城市农民工1.2亿左右。农民工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中,其中加工制造业从业人员为6.8%,建筑业、采掘业中占到近80%,在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这一比重达到50%以上。2008年我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8%,第三产业占52%,其中约1.6%仍从事农业,52.2%从事工业和建筑业,47.1%从事第三产业。由此可见,当前农民工就业行业主要是集中在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
二、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刘易斯建立的二元经济理论表明,劳动力从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的转移构成了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没有人口流动就没有经济发展。我国在实践中曾一度实行严格的限制人口流动的政策和措施,如1989年4月10日发布的民政部、公安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控制民工盲目外流的通知,明确指示“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当地民工盲目外出”。这种政策阻碍了生产要素价格传递的信息通道。人才和生产要素若不能自由流动将会阻碍整个经济交易效率、资源配置的提升,人为拉大城乡收入差距和城乡不平等待遇,形成了农民工就业的体制性障碍,阻碍了农民工流动的有序转移。政府政策造成的制度性障碍的另一方面表现为国家对城镇职工就业的政策性偏向,就业资源向城市居民配置,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就业培训体系和市场服务体系,但是,农民工就业一直得不到政府政策相对稳定的制定、执行、保护和妥善的安置,农民工常常处于隐蔽性失业状态中。
在政府实行的相对倾斜性政策影响下,用人单位方面对农民工就业也实行分别对待。这种差别对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用人单位对农民工存在着乱收费现象,名目繁多且相当不规范,比如各种保证金、风险金等;在签定合同方面,很少用人单位与农民工签定规范的用工合同,合同上内容常常是叙述了农民工的义务,对用人单位的义务很少涉及或几乎不提;在工资、福利方面,农民工和城市职工之间“同工不同酬”现象严重。
自2008年下半年至今,我国农民工就业形势发生逆转。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长三角、珠三角的大批中小企业纷纷关停 、减产和倒闭,失去岗位被迫“提前返乡”的农民工达2000万人。据权威人士预测,若加上农村每年新增的500万外出劳动力 ,2010年全国将面临2500万农民工就业压力,农民工就业出现严重困难。
国家长期的就业政策偏向给城镇居民以相对优厚的就业待遇和就业保障,一直以后,城镇居民存在十分强烈的心理优势,自以为高人一等,以至于他们常常歧视外地农民工,并且相当一部分城市居民将影响城市治安问题的罪魁祸首归在外地农民工身上。同时,大量农民工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造成城镇职工特别是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的压力增大。因此,农民工在城市社会遭到地方就业政策的区别性对待以及城市居民的排挤可想可知,这种“集体排他效应”短期内很难消除。造成以上农民工就业难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因素
现行户籍管理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虽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曾经发挥过一定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它越来越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农民工市民化、农民工就业等一系列问题的瓶颈。城市化的发展是伴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劳动力的不断增加的,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要把农民限制在农村,使农民失去了迁徙自由,失去了城市化和市民化的最基本的条件。各种正规企业、单位在招聘劳动就业人员明确限制用工人员的城镇户籍。即使户籍制度出现了一些松动和变化,农民工可以进城就业,但是他们所从事的大多是一些脏、累、差等城市人不愿意干的工作。同样因为户籍因素,虽然在城市就业,却不本能与城市居民平等享有同等的权利,比如不能同工同酬、就业歧视、缺乏各种社会保障等等。事实表明户籍制度对农民工的城市就业的不良影响依然存在。
(二)二元劳动市场因素
由于制度因素,我国劳动力市场被人为地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出现了本地劳动力市场和外来劳动力市场(正规劳动力市场和非正规劳动力市场或者一级劳动力市场和二级劳动力市场),由于户籍、社会保障、就业制度和城市用工制度等因素,本地劳动力市场主要为城市居民服务,劳动力在对职业、岗位、待遇条件上都有一定选择余地,而农民工由于缺少城市居民诸如户籍等条件,无法进入正规的本地劳动力市场,只有进入二级劳动力市场。
1、增加了农民工城市化就业的成本
根据舒尔茨的“成本一收益”理论,农民工进城就业需要付出各种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直接成本包括交通费用、职业介绍费用、通讯费用、食宿费用和一些制度性质的费用如各种证件费、管理费甚至罚款等;心理成本和亲情成本属于间接成本。90年代前后,农民进城务工需要交纳名目繁多的费用,像暂住证、务工证、边防证、未婚证、计划生育证等费用以及登记、检查、管理等也需要交纳费用。由于就业市场的分割,农民工就业渠道狭窄,信息不足,据报道,南京沈阳村调查中就有50%的农民工通过亲友同乡的介绍获得工作,而通过劳动力市场获得工作的仅占31.88%,其他渠道不足5%。因此,劳动力市场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原因主要是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备,就业机会少,农民工很难找到工作。就业成本的增加,直接影响到农民工的城市化就业。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存在宏观上影响了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2、农民工遭受劳动就业歧视
我国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城乡二元分割,剥夺了农村劳动力平等的就业权,使他们无法在城市劳动力市场自由流动,还遭受着劳动就业、劳动报酬、社会保障等歧视。农民工就业范围狭窄主要集中在工业、建筑业、商饮业、服务业等技术含量较低的传统部门,他们大多从事的是一些城市居民所不愿意从事的“脏、累、险、差”一类的工种。由于我国的劳动法规对农民工的权益保护没有明确规定,使得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很多劳动权益的不到有效保障,劳动力市场还很不规范,~些企业歧视农民工,在用工过程中,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忽视农民工的各种权利,从而导致劳资关系紧张,劳动力市场冲突频发等现象的发生。在市民化就业过程中农民工还无法享有城市就业人口应有的各种社会保障。二元市场不仅造成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就业机会和事实的不平等,而且还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三)农民工自身素质不高
由于我国城乡教育的差异,广大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劳动技能低下。从表-1可以看到,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中间大,两头小。小学以下文盲和半文盲以降低到8%以下,农民劳动力农村绝大多数都是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1990年71%,1995年77%,2000年80%,200年80%,2008年80%。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占9%~11%左右。大专及以上的比例仅不到7%。而城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1%以上,小学与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占56%。即使是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多数掌握20%,其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不到1%,受过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的仅占5.7%。
而城市农民工则是农村劳动力当中文化层次和劳动技能相对要高于农民劳动力的平均水平。根据南京沈阳村的调查显示,城市农民工当中,小学及小学以下21%,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重为43%,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劳动力达到33%,大专及本科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重为3%。
表-1农村劳动力文化状况(%)
1990 1995 2000 2005 2008 小学以下 20.73 13.47 8.09 7.59 7.39 小学程度 38.86 36.62 32.22 30.63 29.94 初中程度 32.84 40.10 48.07 49.33 50.24 高中程度 6.96 8.61 9.31 9.81 9.68 中专程度 0.51 0.96 1.83 2.09 2.11 大专及以上 0.10 0.24 0.48 0.56 0.64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多年以来,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有一定上升,尤其高中(中专)文化程度劳动力比重有所增长,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劳动力比重有所下降。但是也要看到,初中文化程度劳动力仍然占绝对比重,大专及本科等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力仍然非常稀缺。我国农民工的整体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依然较低。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对劳动力需求不断增加,这也为农民工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和就业机会,但是,企业对所需劳动力的人力资本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农民工的整体素质状况与现实的需求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他们的文化科技素质相对较低,且缺乏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目前我国劳动就业市场的供应和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结构性的矛盾,一方面,就业能力低使得某些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出现了对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劳动力供不应求的状况,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对就业能力要求不高的行业的劳动力供过于求。
三、加强城市化进展中农民工就业对策
更多资料和考试信息:/
(一)加强创新,完善制度,保障农民工就业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公民身份平等
制度是根本,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是阻碍农民工市民化就业的制度根源。因此,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取消身份差别,实现公民平等,是时代的需求,是解决农民工市民化就业的要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1)建立科学合理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
传统的二元户籍制度,把城乡居民分而治之,户籍成了居民城乡居民的身份标志,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就业、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权益的享有。户籍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影响到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就业和发展。这不仅影响了公民的平等权益,影响人们的合法迁移和合理流动,也影响到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也不符合。
无论从经济发展条件看,还是我国户籍改革的发展进程看,户籍改革的基本条件已经成熟,目前我国应该进一步深化户籍改革,建立科学、合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城乡统一户籍管理制度。
2、加强土地制度改革,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我国农村目前实施的是家庭土地联产承包制,这种制度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发挥过积极的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不仅解决了我国的粮食供给问题,而且还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和原材料。
但是,这种制度也制约农业经济的规模化发展,影响到农村劳动力的城市化转移和农民工的城市就业。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却心系土地,在拥有土地和市民化就业方面面临两难境地。只有解决土地问题,才能解决农民工市民化就业的后顾之忧,让农民工真正融入的城市化的进程之中。
根据我国的现实状况,应着力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规范土地的流转、有偿使用和转让制度。制定适用农民的继续以经营土地为生和愿意放弃土地进城就业的土地制度。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农民工的市民待遇
农民工要真正成为市民,不仅要有就业平等权,还应该与城市居民享有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只有打破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真正实现农民工在城市公平稳定就业生活,享有城市居民同等权利。由于现实条件的制约,暂时还不能全面实旌社会保障制度的各个层次。目前应该满足农民工最基本保障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逐渐完善社会保障的各个方面,最终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市场经济中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最有效的方式。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农民工只能进入非正规的劳动力市场。这不仅增加了农民工的就业成本、减少就业机会,而且还面I临着各种就业歧视。这与我国市场经济很不相适应,不利于城市化、市民化进程,也不利于经济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因此,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农民工在城市平等就业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三)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工就业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逐渐认识到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走上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道路,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为经济社会的发展铺平道路并且指明了方向,我国的社会发展速度和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也应该看到,我国的经济发展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从总体上看,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提高;从区域发展来看,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很快,而中西部地区则较为缓慢,大中城市经济步伐较快,而中小城市和乡镇经济发展落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就业发展的不平衡,农民工往往都涌向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就业,这不仅对劳动力输出地经济发展造成影响,而且对于输入地的就业也带来很大压力,加上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城市就业形势严峻。经济发展与就业有着密切关系,经济增长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可以增加80万到100万个就业机会。发展是硬道理。因此,要解决就业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经济,而且要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有效解决城市居民面临的失业问题,也只有实现经济的稳定、全面、协调、均衡发展,才能有效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就业问题。
(四)提升农民工自身素质
1、转变观念,加强心理调适
农民工应树立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在城市的就业生活和暂时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歧视。应当充分发挥自我行动的主体性、主动性,通过反思进行理性的行为选择和行动选择,积极向市民转化。要从自身寻找存在的不足与差距,不能坐等美好的明天,应该以积极态度来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适应城市的生活,融入城市生活。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别人,正确对待工作,正确对待环境,只要农民工对待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退缩、不逃避、不幻想,就能使自己的心理处于一种健康的状态。人生而平等,历史原因造成的城乡二元分化,人为地制造了城乡居民社会地位高低的标准,随着社会的的进步,社会的机制的健全和发展,以及市民素质的提高和转变,这种所谓的标准将最终被摒弃。
2、积极参与各种教育与技能培训,全面提高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
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农民工应该主动投入到城市化进程和市民化就业中去,现在国家已经越来越重视对农民工问题,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民工的政策和文件。农民工要充分抓住机遇,近接挑战,首先就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积极参加各种劳动就业培训,提高自己职业能力和劳动技能,以便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增强就业市场的竞争能力。另外,还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意识,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和城市优越的文化资源和有利条件,不断学习文化知识,培养各种兴趣爱好,参加企业、基层社区组织的就业培训和各项文化娱乐活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城市生活之中。
3、切实加强政府的职能,促进农民工的素质提升
政府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推进农民工城市化就业的重要力量来源,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中,政府起着领航员、推动者的作用,政府的言行决策引导着农民工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也引导着社会各界和城市市民对农民工的心理态度。因此,政府要切实加强发挥应有的职能。
四、结束语
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的城市化过程必然伴随着农民的市民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工面临着诸多问题,首要的问题就是必须要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就业问题,这是事关民生的重大问题,同时也这关系到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能否顺利进行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认为,要解决城市化进展中农民工就业问题,可从以下几点实施:(1)加强创新,完善制度,保障农民工就业;(2)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3)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工就业;(4)提升农民工自身素质。
更多资料和考试信息:/
参考文献
[1]韩俊:《跨世纪的难题一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
[2]朱宝树:《城市化再推进和劳动力再转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郁鸿胜:《崛起之路:城市群发展与制度创新》,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更多资料和考试信息:/
[4]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课学研究所:《中国就业报告》,中国劳动出版社,2005年版
[5]张抗私:《就业问题:理论与实际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6]郜风涛,张小健:《中国就业制度》,中国法制出社,2009年版
[7]曾令华,江群,黄泽先:《非农就业增长与城市化进程相关性分析》,《经济体制改革》2007年第1期
[8]周勇:《城市化进程中的就业问题分析》,《科技信息》2007年第21期
[9]朱秀茹:《农民工就业弱势地位及改善机制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第16期
致 谢
本论文是在***老师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从论文选题到确定思路,从资料的收集、提纲的拟定和之后文稿的修订及顺利完成,当中都有我的导师***老师的耐心指导和讲解,从中我也学会很多知识,在此,向***老师表示感谢!
同时,也向两年来所有教授过我和帮助过我的教授老师表示
- VIP免费下载
- 下载文档
- 收藏
- 分享 赏
- 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