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洛江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快教育强区建设步伐,促进全区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教育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能力,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福建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泉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泉州市洛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我区教育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全区教育工作者辛勤努力,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取得良好的成效,较好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基本满足广大群众接受不同类别、层次、水平的教育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推动社会和谐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教育普及程度和水平大幅提高。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76%提高到88%;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从99.92%提高到99.98%,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从95.74%提高到98.21%,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生数从2500人增至4100人,占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25%;6—15岁三类残疾人口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60.04%提高到88%。 ——教育结构更加优化。全区独立幼儿园从11所增加到30所,其中公办幼儿园6所,市级以上示范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从4210人增至6175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从62所调整至45所,在校生从22837人减至18193人。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从2428人增至3012人,普职招生比例从7.2∶2.8调整到5.2∶4.8,全面启动普通高中达标升级,提升办学内涵,新创建省三级达标中学2所,公办普通中学均建成省三级达标高中;成立区职业教育中心,中职学校增加2所,职业教育在校生增至2821人。成立区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形成。青壮年和成人扫盲教育持续开展,学习型社区建设取得一定进展。 ——教育基础能力持续增强。全区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依规持续增长,城乡教育发展逐步均衡。全区有21所小学、初中通过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评估验收,小学“十配套”达标乡镇、街道比例达100%,区级以上优质园3所。积极推进中心城区中小学资源整合和扩容增量工程。组织实施危险校舍改造和加固工程,投入835万元完成11所学校1.52万㎡校舍的抗震加固改造。大力推进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标准化配置,构建覆盖全区中小学的现代教育信息网络,教育教学装备标准和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加强队伍建设,师资学历水平和专业素质明显提升,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取得初步成效,教师工资待遇显著提高,小学教师工资收归区管,由国库统一支付。 ——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大力倡导教育科学发展的思想理念,全社会教育观念进一步转变。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更加重视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科研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初中毕业生学科合格率、体育考试合格率大幅提高;高考体检全合格率逐步回升,普通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取得较好成绩;职业学校办学特色逐步显现。 ——教育公平迈出重要步伐。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落实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制度,高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政策。职业教育实现国家助学,部分学生免费入学。政府保障义务教育的行为进一步落实,学生相对平等享用公共教育资源。按照“平等、融入、成才”理念,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依法规范民办学校办学和办园行为,取缔了一批不具办园条件的幼儿园。 ——教育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全区教育系统分批参加并完成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效,教育科学发展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和机关效能建设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公开和政务校务公开全面实施,规范教育行政自由裁量权工作深入开展;严格依法治教,被评为省级“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区”;创建平安校园活动成效显著,人民群众对教育行风的满意率不断提高,全社会形成了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二)发展形势 虽然我区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是教育改革和发展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 ——教育发展整体水平仍然滞后。全区虽然已实现“双高普九”,但农村基础教育仍然薄弱;全区现有公办幼儿园占独立园总数仅20%,比例偏低;中等职业教育虽然取得较大突破,但规模不大,层次较低,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紧缺,各层次技工比例不均衡,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现有优质教育资源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良好教育需求。城乡学校之间校舍设施、经费投入、教学装备等资源配置不平衡,在内涵发展、管理水平、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教育公共投入不能满足需求。 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只能基本“保工资、保运转”,学校建设发展资金较为困难,如2010年我区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仅1.83%,全区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用于人员经费占60.2%,要实现省政府提出的到2013年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到2014年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做大做强乡镇(街道)公办幼儿园建设的“教育强区”任务,所需资金缺口较大。 ——素质教育推进仍面临困难和阻力。教育观念相对落后,科学的教育理念在全社会还没有确立;一些地方重硬件建设轻内涵发展,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和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有的学校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比较陈旧,未能按照规定全面落实《课程计划》;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影响学生快乐自主学习,体质体能下降的现象还未得到根本扭转。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名校长、名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仍然偏少;学校依法办学的行为需进一步规范。 ——教育资源配置面临新的难题。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大量流动人口和农村人口将继续向城镇集聚,随之而来的是农村生源继续减少,中心城镇生源进一步增多,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占在校生的比例预计将提高到30%。上述发展趋势,将带来学校规划布局和教育资源配置上的新一轮调整。 当前,教育改革发展进入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今后十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深入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十二五”期间,是我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跨越发展、实现新一轮跃升的关键时期,是推动我区教育事业在新起点上科学发展、实现教育强区的关键时期,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接受良好教育、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的重要发展阶段。随着我区经济增长方式的逐步转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对教育体制改革、教育结构调整和教育创新能力提出更为迫切的要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更加强烈,同时也对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提出新的要求。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组织实施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坚持教育优先和适度超前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规模结构和质量效益的不断提高,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特色办学,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师德师能素质提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的迫切需求,为建设洛江新兴工贸旅游生态城区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和更有力的支持。 (二)基本原则 优先发展。充分认识教育在提高全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在促进城市人口集聚和拉动城市经济发展,在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中的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作用,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教育,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育人为本。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树立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把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努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改革创新。坚持先行先试,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加快解决教育发展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矛盾、教育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矛盾、教育结构和布局不能适应城镇化、工业化发展进程的矛盾,在人才培养体制、考试评价制度、学校管理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取得突破,推动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促进公平。强化各级政府的公共教育服务职能,坚持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倾斜,重点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困难群体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少年等学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提高质量。建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的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紧紧抓住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这三个关键环节,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三)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区各类教育的发展指标进入全市前列,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实现建设“教育强区”目标。 ——不断提高教育普及程度和水平。积极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稳定在92%以上;巩固提高“双高普九”水平,6-14岁适龄儿童都能按时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城区低于2%、农村低于3%;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5%以上。 ——基本实现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布局,做好中小学布局规划并预留足够的教育用地,撤并5所小学,计划投入1.8亿元,新建校舍11.6万m2,新建、改建、扩建、迁建21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至2015年,全区小学保留在32所左右,初中(含完全中学初中部)保留在8所左右。基本配齐教学仪器设备、体育艺术教学器材和图书资料,均衡配置师资资源,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校、薄弱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 ——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以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能力、扩大职业教育优质资源为目标,努力扩大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加快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挥区职教中心的职能,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教育观念更加科学,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公平得到有效保障,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学校内部管理规范,学校内涵发展和特色办学得到强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注重教师发展,努力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造就一批名校长、名教师和名班主任,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全区小学专任教师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2.3%,初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的占89.6%,完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的占100%,全区中学教师获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占8%。 ——构建较为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引导广大群众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现代远程教育为手段,以继续教育、休闲文体活动为主要内容,以乡镇(街道)文技校和自考、成考等为载体,以政策机制为保障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热爱学习、崇尚知识的文明风尚。 三、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紧紧围绕实现“教育强区”目标,精心组织实施“五大工程”,建立起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规模适当、结构合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较高、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一)实施“均衡发展工程”,统筹协调发展各类教育 1、提高学前教育发展水平 (1)科学规划幼儿园布局。按照方便就近入园的原则,落实“城镇服务人口1万人、农村服务人口3~6千人应设置1所幼儿园,每所幼儿园规模原则上不超过360人;人口较少无法独立建园的建制村,采取多种形式为适龄幼儿提供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的布局要求,确保学前教育机构全覆盖。保障幼儿园建设用地,切实做到幼儿园与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中的住宅小区开发,应按照城市规划和学前教育规划标准配套建设幼儿园,承建方必须按有关规定标准建设幼儿园,建成后将园舍产权移交教育主管部门,由教育主管部门举办公办幼儿园,或由教育部门通过组织竞标由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不得改变性质和用途。未按照要求配套建设幼儿园的项目,不得予以办理竣工验收、产权登记等相关手续。对已改变幼儿园使用性质和用途的,要限期整改。 (2)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探索通过政府举办、资助企事业单位和集体单位、乡镇(街道)、村(社区)办园等途径,扩大具有公办性质的学前教育资源。在人口较多的城区和镇区建设第二中心幼儿园,每个镇、街道预留不少于10亩的第二所公办幼儿园用地。新建万安中心幼儿园、罗溪第二中心幼儿园,扩建双阳、马甲中心幼儿园,迁建河市中心幼儿园,并在塘西工业区(含万安科技园区)、阳江新城片区、新行政服务中心片区、马甲中心镇区各预留1所幼儿园,在324国道以南万安片区预留1-2所公办幼儿园用地,争取到2015年新建公办幼儿园2-3所。落实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按标准配齐保教人员。采取公办园帮扶农村园、薄弱园等方式,提高示范园的辐射带动能力,扩大优质资源。 (3)健全学前教育资金保障体系。一是将学前教育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逐步提高预算内学前教育经费占全区教育经费的比例。将公办幼儿园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除省、市财政补助以外,建设资金缺口由区、乡镇(街道)政府统筹解决。保障公办幼儿园建设项目按质量完成。二是增拨学前教育专项经费,用于补贴农村学前班和奖励、补贴民办幼儿园。三是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确保家庭经济困难的幼儿和残疾幼儿能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 (4)扶持和规范民办幼儿园。认真落实省、市出台的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大力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鼓励民间资本举办个性化幼儿园,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求。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逐步对办园规范、质量合格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实行财政补贴和奖励。严格执行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开展民办幼儿园分类定级评估,健全幼儿园准入和督导制度。 (5)重视发展0-3岁婴幼儿教育。建立以社区为依托、示范园为核心的多渠道的早期教育指导和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公办幼儿园在本区域0-3岁儿童早期教育中的指导和咨询服务中心的功能。 2、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巩固提高“双高普九”水平。提高义务教育完成率和合格率,高度重视初中“控辍保学”工作,大幅度提高初中教育质量。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方针,按照“平等、融入、成才”的理念,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 (2)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及学生变动趋势,将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与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城区学校扩容和新城区学校建设,以及农村学校建设布局调整有机结合起来,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差距,为适龄儿童提供公平良好的教育。至2012年,全区公办中学完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的目标;至2014年前,全区小学完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的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学校达到省里提出的“四有”办学要求,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3)进一步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从发展的角度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按中学80-100亩、小学30-40亩标准留足学校建设用地,满足人口集聚对教育的需求。 万安片区:扩建区实验小学、万安小学和泉州第十一中学,启动泉州市实验小学洛江校区的建设,在塘西片区预留1所小学和1所初级中学。 双阳片区:迁建双阳中心小学、阳江小学、前洋小学,扩建南山小学,在阳江片区预留1所小学和1所完全中学。 河市片区:扩建梧宅小学、河市中心小学,迁建白洋小学,改造霞溪小学,在新行政服务中心区域、河市东片区各预留1所小学,在河市西片区预留初级中学和小学各1所。 马甲片区:新建马甲第二中心小学,扩建溪南小学、霞侨小学,在中心镇区预留1所小学。 (4)实施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模式。我区作为福建省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改革试点区,要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区实际的“小片区”管理模式,以片区内优质学校为龙头,捆绑周边一般学校,实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捆绑考核”,带动一般学校提升办学水平,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5)建立并逐步完善特殊教育体系。高水平、高质量地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加快发展残疾幼儿学前教育,积极推进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最大限度满足残疾人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根据人口发展趋势预测,在马甲镇预留不少于40亩的一所特教学校建设用地。 3、提升普通高中发展内涵 (1)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特色化办学。根据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和高中阶段教育结构调整的需要,适当调整普通高中布局,全区公办普通高中招生保持3所,并力争2所公办普通高中通过省“二级达标高中”评估验收。鼓励和支持高中校从实际出发,发挥传统优势,探索多样化办学模式,建设教育方式独特、学科优势明显、富有创意的特色高中。 (2)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开齐开足国家课程,推进多样化选修课程建设,确保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有效实施。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着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 (1)加强职业教育基础建设。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攻坚难点,强化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职能,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在河市片区预留不少于120亩的建设用地。继续办好泉州敬德职业技术学校,引导、扶持泉州交通职业技术学校办学,努力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在支持泉州医高专办学的同时,继续扶持福建省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经贸学校尽快建成并投入使用。 (2)认真做好招生工作。提高认识,采取有力措施,多方组织生源,动员和组织应、往届初中毕业生和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企业在职员工、复退军人、返乡农民工等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建立招生工作责任制、激励保障机制和扶贫助学制度,把中职招生计划和招生任务层层分解,确保落实到位。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根据职业教育发展和实际需求,认真制定全区职业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有计划地开展师资培训,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逐步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学历层次,到2015年,专业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100%,所有专业课教师均需取得所任教专业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鼓励和支持教师掌握2门以上专业技术教学的能力。 (4)加快区职教中心建设。根据职业教育发展需要,适当增加区职教中心的编制,重点支持区职教中心建设,使其成为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重要支撑,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以区职教中心为依托,充分利用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资源,覆盖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全区每年完成新型农民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8000人次。 5、积极发展终身教育 (1)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机制。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在建设学习型城区中的主导作用,通过“世界读书日”、9月1日“学习节”、“9·28终身教育活动日”等渠道,面向广大群众宣传终身学习理念,营造终身学习氛围。各级政府要将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纳入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建立跨部门协调工作机制,为终身教育、社区教育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配备专兼职结合的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城区建设应考虑配套终身教育、社区教育设施,并注意整合区域内的各类社会教育资源,为群众的各种学习需求提供服务。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社区教育督导与评估机制,推动建成学习型城区。 (2)巩固和扩大终身教育成果。统筹继续教育资源,积极搭建职工继续教育和岗位成才的学习渠道和培训模式。到2015年,力争让所有在职人员参与各类培训、进修,每年有50%以上的从业人员更新知识技能,80%以上的家庭能够上网查阅信息,60%以上的企业建成学习型企业,所有的党政机关成为学习型机关,85%以上的村(社区)建立标准化老年学校。依托乡镇(街道)文技校和村(社区),重点建设2个乡镇(街道)社区学校,重点培养15名社区教育专兼职人员,100名社区教育志愿者。 (二)实施“素质教育工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以培养学生具有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理想信念、公民素质和健全人格为目标,遵循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德育贯穿于育人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实施中小学德育工作三年提升行动计划,加强学校德育管理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德育工作测评体系。倡导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加强德育队伍建设。组织实施规范养成、德育实践、校园文化、心理健康、课堂育人、数字德育等专项计划,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着力推进学校体卫艺和科技工作。落实《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加强体育与卫生保健教育,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重视体育设施建设,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以上、至少掌握一项体育技能。加强学校卫生工作的管理和督查,切实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心理教育工作网络和工作机制,及时发现、解决心理危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工作,优化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加强学生艺术教育,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和良好的审美情趣。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举行各种形式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从小培养科技创新意识,奠定科技创新能力基础。 3、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执行国家课程计划,2012年前,全区所有中小学必须创造条件,确保开齐省颁各类课程,上足课时。各中小学必须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学校课程计划,并积极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4、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强化政府行为,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所有中小学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学生在校时间、课程计划组织教学,并将学生活动安排、课程表通过学校网站向社会公开,主动接受社会和媒体监督。规范社会教育机构办学行为和教辅市场。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为突破口,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教师不得从事有偿家教。引导家长合理安排孩子的课余生活,保障孩子的休息时间。帮助学习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关爱、帮助、转化品行有缺点的学生。 5、形成推进素质教育工作合力。科学制定学生、学校和教师工作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多方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加强学校内部规范管理,重视加强学校内涵发展和特色办学。结合办学行为“五规范”,开展素质教育督导评估,逐步建立科学、公正、有效的教育质量监控机制、评估体系和督导公告制度。坚决制止以升学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校和教师的行为,对存在严重违规办学行为的学校,在各级评先评优中实行“一票否决”。 (三)实施“教师师德师能建设工程”,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1、切实提高教师师德素质。加强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责任感、使命感、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完善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把师德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聘(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认真解决社会各界反映的师德师风问题。 2、大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以提高师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深化教师继续教育,在全区各级各类学校中深化“要做教书人,先做读书人”为主题的教师读书活动,倡导教师养成学习和研究的良好习惯;组织实施农村教师(校长)教育教学(教育管理)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广泛开展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校本教研活动和教育教学技能竞赛活动,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校长队伍的业务素质。 3、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进一步优化教师培训机构的资源配置,加强培训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区教师进修学校在教师教育的组织、协调、指导、管理和服务等功能,把区教师进修学校建设成为我区教育教学指导中心、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教师师资培训中心和教育信息服务中心,2013年前区教师进修学校通过省级示范性教师培训机构验收。全面落实教师培训计划,开展全员培训、轮训活动,到2015年组织教师参加区级以上各类培训5000人次。与漳州师院共建“地方政府统筹下‘三位一体’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推进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4、着力培养教育教学名师。实施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下同)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培养计划。选拔培养省、市中小学名教师8名、名班主任4名、名校长2名。加强“百千万园丁工程”建设,培养一大批中小学学科教学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作用。通过选派校长参加每年全市中小学校长读书班、选派中小学校长到名校挂职锻炼和创建名师工作室等途径,不断发展壮大优秀教师群体。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特殊津贴制度。 5、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区编制、人事、教育部门要认真落实我省中小学编制管理的有关规定,根据生源变化和学校类别,科学制定师资配置计划,合理确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核定的编制总量、岗位设置总量及其结构比例内,科学设置岗位,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结合中小学绩效工资改革,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考核制度,形成与聘用(聘任)制度相适应、符合中小学特点的分配激励机制。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关注教师身心健康,解决教师实际困难,激发工作热情,提升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四)实施“校舍安全建设工程”,将校舍建成最安全最放心的建筑 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落实校舍安全工作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开展中小学校舍安全排查鉴定,科学制定校舍安全工程实施规划和方案,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档案,将校舍安全工程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校舍维修长效机制。严格执行建筑标准,提高学校校舍建筑质量。继续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纳入区委、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按照全省的统一部署,集中力量解决原设计抗震烈度为6度及无设防的校舍安全问题,改造因自然灾害新造成的D、C级危房,加强对洪涝灾害易发地区、山体滑坡、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地区进行监控、跟踪管理,提高校舍综合防灾能力。至2013年,全面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任务。 (五)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 1、提高教育装备信息化水平。启动“班班通”工程,在有条件的中、小学的每个班级配备班级多媒体,接入互联网,实现“班班通”。通过抓“班班通”实现教育资源“走进课堂,面向学生,用于教学”。争取所有中学、中心小学和有条件的小学配备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图书管理自动化,服务师生,推进信息化教育。 2、完善教育网站建设。加强洛江区教育网、洛江区教师进修学校和各中小学校网站建设与维护。各级网站做到及时更新与维护,使网站成为展示教育教学工作的窗口、师生交流的平台。利用现有的网络优势,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整合本地教育资源,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创建一个内容覆盖90%以上中小学开设课程,基本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要的区级学科资源库。提升我区“校校通城域网综合平台”的功能。鼓励骨干教师建设有特色的教学专题网站,鼓励学生建设班级网站。 四、保障措施 (一)落实“三个优先”,强化要素保障 1、依法保障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落实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履行以区为主财政主渠道投入责任,确保义务教育经费达到法定“三个增长”,逐步提高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建立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健全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保障体制,重点保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资金。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征收比例从现有的1%增加到2%,专项用于教育事业。 2、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完善和落实财政、税收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办学、出资办学;不断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的投入机制,完善捐资教育激励机制,落实个人教育捐赠支出在所得税前全额扣除政策。在实施好免费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建立政府奖学金助学金制度,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健全和完善学生资助体系。 3、加强教育经费规范管理。建立和完善财经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切实加大对教育经费的管理和监督,严禁挪作他用。建立和完善教育经费使用的绩效考评和审计制度,加强经费使用的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管好用好教育经费,切实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切实加强教育收费管理,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资金的使用管理,坚持勤俭办学,建设节约型学校。 (二)加快制度创新,强化机制保障 1、推进教育管理体制创新。坚持“政府统筹、分级负责、职责明晰、分类管理”的原则,科学完善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体制。理顺幼儿教育、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强化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的职能。 2、推进教育管理方式创新。进一步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以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为目标,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切实维护教育公平和教育秩序。加强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科研建设,进一步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强化“科研兴教”的氛围,发挥教育科研在教育管理、学校发展、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的关键作用。 3、推进学校管理体制创新。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完善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学校依法、依章程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主发展的机制。创新校长选拔、任用模式,建立“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逐步推行校长聘任制和任期制,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健全完善校务公开制度,探索学生家长和社会有关人士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 4、推进办学体制机制创新。认真贯彻和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各类民办教育,重点发展民办幼儿教育。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的平等法律地位。不以营利为目的民办学校,在建设征地和减免建设配套费用等方面,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政策;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可按国家、省、市有关规定依法享受相关优惠政策。依法加强民办学校管理,进一步规范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积极推进民办教育现代化建设,形成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优势互补、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 (三)推进依法治教,强化法制保障 1、强化教育督导功能。以创建“教育强区”为抓手,全面实施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建立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继续开展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和各级实施素质教育先进校创建活动,结合实际开展随机督导和专项督查,推动学校加强内部管理,注重内涵建设,办出水平和特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强化教育法治建设。认真贯彻《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教,增强运用法律手段管理教育事业的能力,有效维护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贯彻实施《
- VIP免费下载
- 下载文档
- 收藏
- 分享 赏
- 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