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关系
内容摘要
本文将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作为分析的对象,从“伦理”、“道德”古今的涵义分析,引申出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并将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作比较。通过对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作用的分析,以此来培养教师的责任;通过对新时代的教师职业道德的新内涵的分析,从而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的每一个过程,要时刻牢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善信之”的“为师之道”,从而促进我国的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字:伦理,道德,关系
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深刻地变革着中国的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分配方式,改变了广大民众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同样也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伦理观,人们已不在单一的从形式上去看待师生的关系,而是从本质上去理解教育的伦理。而作为从事教育职业活动的主体——教师,在今天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基本上还是保持着无私奉献的道德风尚,甘于淡泊、不计名利,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做出贡献。
教育伦理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教育伦理的内涵: 要搞清楚教育伦理的内涵,首先要分析一下“伦理”的含义。
从中国的词源中来看,“伦”本意是辈、类的意思,“理”是条理、道德的意思,伦、理二字,最早见与战国至秦汉之际的《永记·乐记》:“乐者,通伦理者”;在这里“伦理”已经表示为道德的理论的意思,有人伦之理。《孟子》也曾有言:“察于人伦”,“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以明人伦也。”这时的“伦”字开始具有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意味。赵歧在解释孟子所谓的“伦”的含义时,则说:“伦,序……识人事之序,”还有一种解说为:“伦者,纶也。”一辆车要由两个轮子协调才能运转,轮喻人群的协调,交往关系。另一种解释为:“伦者,纶也”。纶线连贯为布帛,引申为人际交往或关系,但无论何种解释,古人之伦主要指人际关系,所以伦理就是人际关系及其调整的客观规则。
根据以上对伦理的概念分析,可以得出:教育伦理就是人们在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所构建起来的人伦关系,以及人们在处理这种关系所应当遵循的规则,同时也是研究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道德关系的一门学科,教育伦理的本质是善的,它规定了教育活动之应该,指引了教育实践,推动了社会道德的建设。
教育伦理在教学中的作用: 社会伦理关系不仅界定着一个人特定的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而且同时它也界定着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伦理地位,同样的道理,不同的职业伦理也在客观上界定着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伦理地位。
教育伦理贯穿在教师的教学中每一个过程,它同样也界定着教师在教学中的伦理地位。中国古代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教师被善称为“师父”,“师”与“父”齐名,可见古代将教师摆在宗法家族等级社会最显赫地位当中,这在事实上就等于已经对教师职业的伦理地位予以了充分地认可和肯定,当教师的地位一方面被肯定,另一方面师生关系也在相当程度上濡染了血缘关系的色彩时,信任就像一座坚固的桥,将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连在一起,自然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多了一层亲人的情感,教师也会多一份责任,会像父母一样去关心,爱护学生成长。
教育伦理不仅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心尽力地去关爱学生,同时也使教师为了职业的尊严和荣誉不懈地奋斗。在中国古代,学生们每天早晨起床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这五个牌位磕头:拜天、拜地、拜君、拜亲、拜师。这无意在学生心中树立了教师的崇高地位。如今尽管已经不再沿袭古人的跪拜之礼,但教师的地位在人们的心中仍是最神圣的、崇高的。“红烛”、“人梯”、“春蚕”、“铺路石”是教师的代名词,在人们的心目中,教师就是真的种子,善的使者,美的旗帜,是知识的化身,是人生的引路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人类沦桑流变中,教师得到了崇高的荣誉,为了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为了这崇高的荣誉,教师就如同行驶在知识海洋的一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甘为人梯,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了人生价值,升华人生价值,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自己义不容辞的天职。
二.教师职业道德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教师是学生思想进步的引路人,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传道、授业,为人师表的职业使命,规定了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要求。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将做教师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内化为自己个体人格品质,然后通过自己教书育人的德行表现,达到既有益于学生成长、成才,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自我人格品质的提升,人生境界完善等精神需要的个体性追求。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特定的职业活动中的体现,但又是教师职业领域内特殊的职业道德要求,是评价教师行为善恶的标准。
教育是一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劳动,其劳动对象是人,劳动产品也是人。教师的这一职业特性,也就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独特性,是与教师这一职业密切联系的专门性道德,是教师在现实职业生活中应遵守的和应有的,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互相关系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教师职业道德不只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还包括教师对这些规范和准则中内得而成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并最终使自己拥有自为、自成、自律、自控的道德自觉,成为青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
新时代的教师职业道德的新内涵: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宇宙之大、火箭之速、地球之变、日月之繁、粒子之微……人类的认识领域不断地扩大与延伸,真可谓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数化生存,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给世人的生活带来了神奇的变化,新的技术,新的知识,新的理念不断冲击着人们,作为时代的宠儿——青年学生,更是思想活跃,见多识广,观念新潮,而面对这社会和教育对象的变化,新时代教师的使命已不只是停留在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学生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实现“人”从现有的生命水平向着更高的生命水平发展。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去改变客观世界,以求生存发展,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去改变自我(主观世界),以求自身日臻完善,新时代的教学是现代化的,是科学化的,是人性化的,新时代的教师职业道德也有了新的内涵。
21世纪的今天,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也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全体受教育者个体在身心各方面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作为素质教育的主体——教师的素质,特别是教师职业道德水平至关重要,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受教育者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要适应当前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新时代的教育职业道德不仅包含着“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些基本要求,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外,同时还包含富于理想、胸怀宽广、爱生如子、民主平等、勤奋多思、博学多才、严谨睿智;不忧不惧、执着坚毅、敢于挑战、清正廉洁、堂堂正正。概括地说,新时代的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教育观念现代化,才学知识现代化,教育能力现代化心理素质现代化。
教师职业道德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是受一定的经济条件制约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教师职业道德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能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理解、和谐、融洽的桥梁,使教师能正确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平等地等待学生,从而促进学生尊师意识的发展,从而建立起健康的师生关系,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教学关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职业道德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具体环节上起着重要的控制、保证作用。具体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具有多个环节的,并由教师单独完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如果没有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深刻体会而形成的内心信念,作为教师言行选择的内在动力,那么,教学价值将不可能得到充分和切实的实现,也不能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职业目标。比如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具有崇高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责任的教师,一定会千方百计地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法,竭力地为学生搭起一座通向知识殿堂的桥梁,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学,而教师的职业荣誉会激励他们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严格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职业良心又会促使教师公正地,富有爱心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由每一位教师单独完成的,是在较少外力和监督的条件下完成的,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教师道德凝结而成的内心信念,才使老师能在没有外在压力和监督的情况下,自觉地、主动地完成每一个教学任务。
教师职业道德不仅能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还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影响着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养成,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实现道德的社会化,而道德社会化的过程离不开师生之间思想的交流,情感的影响和心灵的共振。教师职业道德对学生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能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引导学生科学的道德意识,教师职业道德对学生有直接的示范作用,对于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他们的心灵上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总之,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职业道德体系宏大内容庞杂,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三. 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关系
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的联系: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上,“道德”与“伦理”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些区别的范畴。一般而言,道德当是得道,道德主要是指人们的一种德性和品质,伦理则可以泛指各类事物之理,也可专指人伦之理,但长期以来,人们还是将“伦理”与“道德”视为含义相同或相运的两个概念。比如,在罗过杰教授主编的《伦理学教程》一书中,罗过杰教授就认为:“汉语中,‘伦理’和‘道德’这两个概念,在词源意义上是相通的,而且英语中Ethics和Morale的词语涵义暗合”。“无论在中国还是外国,‘伦理’和‘道德’这两个概念在一定的词源涵义上,可以视为同义异词,指的是社会道德现象”。事实上,成“德”所需要的“道”均来源于伦理中的“理”。“理”将的是人们在处理各种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各种道德和准则,其含义与道德中的“道”是完全一致。通过对“伦理”和“道德”的分析,同理我们也可得出,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也有其内在统一性。因为教育伦理也是一种人伦关系,它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构建起来的一个特殊的职业伦理关系,这一关系所蕴涵的“人伦之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为教之道”,就是教师的“为师之道”,一名教师如果能将“为教之理”和“为师之道”中所阐发的道理内化于心,那么就能够“得道化德”而让自己拥有教师的相应职业道德品质,教育伦理和教师职业道德是互动着前进。
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区别: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首先,是在侧重点上,教育伦理的侧重点在于强调人们在教育活动中的伦理关系,以及任何使这些关系处于一种和谐和融洽的状态,从而保证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而教师职业道德更关注每一个教师个体的德性境界与德行表现;其次,是在义务上,教育伦理的义务是双向的,如师生伦理关系:要使师生伦理关系和谐,教育伦理的义务一方面要求教师遵循“为师之理”,同时也要求学生要遵循“为徒之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师生伦理关系的和谐。而教师职业道德是单向的,教师职业道德始终强调教师个体自身应该怎么做,而不是根据教育对象的态度、行为来决定自己的言行,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牢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之,吾亦信之”,当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师生矛盾,会遇到许多不合理,不合情等问题,都需要教师在单方面自律,这也决定着教师职业道德的单向的。再次,是在主客观上,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教育伦理是客观的,教育职业道德是主观的,当师生之间的教育伦理关系一旦确定,它就不会以教师或学生的个人意志为转移,它客观地存在于特定社会的人们的认知与观念当中,是客观存在的,而教师职业道德是通过教师主观的努力,来理顺工作中各种人际关系,从而保证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在教学实践中的提升:教育伦理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应当”作出了界定,但每个教师如果能在教育伦理关系中深刻地领悟自己的“为教之理”和“为师之理”,才能够用“德道化德”来培养自己的良好德性,通过自己的努力,尽自己的能力在境界伦理的要求下,有所追求,有所作为,使教育伦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同理,教师职业道德作为从业教师的行业道德规范,不管制定怎样的道德规则,都需要教师有相应的情感气质和意志品质,才能得到很好的执行,尤为重要的是,教师职业道德是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作出敏感、合宜的道德判断,而不是僵硬地拿教师职业道德来规范来制约自己的教育行为,每个教师必须将教师职业道德视为教师生命的一部分,是教师生命力量的表达,是教师的生命潜能的释放,是对教师价值的认定。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肩负着传承历史与创造未来相并举的神圣使命,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视为榜样的人物,教师的举手投足,为人处世,精神境界,思维方法无不深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