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十二五业发展规划
PAGE
PAGE 1
大庆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2011年5月
编制单位:大庆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主 审:王崇胤
主 编:田永利 单丛军
编制人员:张明春 杜 立 牛 烜 刘安源 王桂军 刘殿学
纪徳玉 俞 红 丛旭红
前 言
本规划依据《大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是“十二五”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科学编制并积极实施规划,将进一步明确“十二五”全市工业发展思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促进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融合发展,实现工业经济健康、持续和跨越式发展。
第一部分 发展环境与现实基础
一、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大庆面临一个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从国际来看,工业经济加快向知识经济转型,国际间的产业分工与联系更加密切,发展新兴产业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绿色低碳正在逐步改变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从国内来看,转变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十二五”发展的主旋律,产业结构升级势在必行,区域竞争更趋激烈。
(一)国际形势
1.全球经济新特征——知识经济
当前,全球正处于知识经济的上升期,知识密集型产业成为新经济的动力之源,精益生产与柔性制造是新经济时代工业生产的基本特征与趋势。知识经济的主要特点是:知识化、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工业“高度化”、精益生产、柔性制造,规模定制,客户导向,创新优势,全球竞争。其产业结构呈现“软化”、“经济服务化”趋势,其驱动力主要来自于创新知识。
2.国际产业分化与融合、转移与互动
新时期,国际产业呈现两点特征:一是产业的分化与融合。经济全球化和专业化分工使得一部分新兴产业从传统产业价值链上分解出来,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更加增加了产业的系统性和复杂性。二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加速转移,从制造业到服务业都面临着一个重新布局的过程。正是由于国际产业分化与融合、转移与互动,最终使各国产业结构成为一个开放系统,关联度和开发效应大大提高,为后发地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超前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
3.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新机遇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成为孕育第四次产业革命的绝佳时期。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主要发达国家立足下一轮竞争,将精力、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于培育战略性产业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方向是新能源、生物、信息等产业。
4.绿色能源、低碳经济引领未来发展趋势
资源、能源的持续危机和全球气候异常变化使发达国家纷纷掀起发展绿色能源科技与低碳经济的浪潮,低碳领域的产业投资正在迅速增长。数据显示,即使在全球经济危机的阴影下,全球范围内对低碳经济领域产业的风险投资在2008年仍然实现了38%的增长,达到84亿美元;CleanEdge的报告显示,生物燃料、风能、太阳能光电和燃料电池等领域市场规模2010年将达到2500亿美元,而2007年为770亿美元。世界各发达国家如欧盟、美国、日本等都纷纷出台优惠政策扶持低碳经济发展。
(二)国内形势
1.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与产业政策方向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总体上呈现三大趋势:一是从制造向服务的转型;二是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三是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是重点发展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和高端制造业。
2、国家关于“十二五”的若干设想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推出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经济结构等一系列重要战略举措,着力拓展内需和创新“两个空间”,实施扩大内需、产业转型升级、人力资本质量提升和节能减排“四大战略”,将从追求“国强”转变到追求“民富”。
3.国家空间布局战略
国家战略空间呈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发展态势。从最早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开发区,到东北振兴、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相继推出,点-线-面相结合的区域开发格局基本形成。
(三)区域形势
“哈大齐”工业走廊是黑龙江工业发展的核心地带,大庆是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区域骨干,需要发挥出重要作用,辐射带动哈大齐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发挥产业结构升级示范作用。大庆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比重一直很高,又是资源型城市的典型代表,石油资源已经进入开发后期,兼具东北老工业基地与资源型城市的双重特征。因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仍将是大庆市“十二五”期间区域经济发展的主题词。
二、“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围绕建设高科技现代化城市的目标,大力发展接续产业,积极培育替代产业,石油工业实现稳步发展,石化工业不断壮大,地方工业迅速扩张,全面完成了工业发展目标。2010年,全市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实现增加值约2320亿元,同比增长10.8%,比“十一五”规划目标提高3.8个百分点;石油基础地位持续巩固,石油当量继续保持4000万吨,实现增加值1500亿元;地方工业迅速扩张,实现增加值520亿元,同比增长55%,地方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2.4%;主导产业不断壮大,石化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50亿元,实现千亿元发展目标。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建材等主导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实现增加值260亿元,平均增长4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新突破,实现增加值72亿元,占地方工业的13.8%;骨干企业规模扩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31户,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企业达到10户,上市企业达到17家;工业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共建设项目662个,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23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7.1亿元。
三、面临主要矛盾
“十二五”期间,大庆工业发展也面临许多矛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地方经济规模仍然偏小,产业层次低,与高科技现代化城市地位不相适应;工业经济资源依附性强,重化工业特征突出,与工业经济转型及结构升级的要求不相适应;围绕特色产业的特色品牌效应没有充分发挥,纵向做深不够,横向关联拓展不足,与大庆市突出的资源禀赋优势不相适应;县区经济同质同构,杂而不聚,集而不群,聚焦发展不够,与区域专业化与集群化的发展趋势不相适应;中直大企业主导,中小企业经济总量较小,民营经济发展滞后,与经济发展活力要求不相适应;要素吸附能力先天不足,专业人才缺乏,与建设大庆现代化城市不相适应。
第二部分 总体战略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业经济发展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市委七届九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构筑大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新优势奋斗目标,坚持“产业集聚,空间集中;结构优化,特色突出;土地集约,低碳绿色;市场主导,政策聚焦”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产业集聚集群化为重点,以建设大产业、大基地、大园区、大企业、大项目、大品牌为突破,稳定石油工业,放大油化优势,扩张地方工业,做强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县域工业,转变工业增长方式,走出一条符合大庆实际、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发展战略
全力实施“一四三三四发展战略”:继续稳定石油“一个”支柱产业,不断壮大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和建材“四个”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和生物制造“三个”优势新兴产业,积极培育节能环保、信息和新能源“三个”具有潜力的新兴产业,全力打造石油开采、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现代装备制造“四个”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产业集群。
三、总体思路
“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六个统筹”,实现“双转变、双提升”。
“六个统筹”即工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统筹;城区经济与县区经济统筹;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统筹;支柱产业与接续产业的统筹;地方工业与中直工业统筹;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统筹。
“双转变”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发展模式转变。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要选择适合本地区资源禀赋特点的产业促进手段和产业组织方式,实现产业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双提升”即实现地方工业经济规模和中直企业经济总量效益的提升。要将大庆突出的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地方经济的优势,做大做强吃配产业和接续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张地方经济总量突破,实现地方工业经济规模大幅度提升;在保持石油产业持续稳定,石化产业规模扩大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产品结构,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实现中直企业经济总量效益稳步提升。
四、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十二五”末期,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和打牢工业发展基础为重点,努力实现以下五项目标。
1、工业总量实现大跨越。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发展模式”双转变,促进“地方工业经济规模和中直企业经济总量效益”双提升,全面实现科学、和谐、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性转变。到2015年,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4525亿元,平均增长10.3%,占全市比重达到73%。
2、地方工业实现大扩张。通过强有力的宏观政策引导和支持,将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优势,做大做强接续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推进地方经济再上新台阶。到2015年,力争地方工业实现增加值2115亿元,平均增长32%,达到“十一五”期末的4倍;地方工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45%以上。
3、主导产业实现大发展。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充分发挥高新技术的引领作用,巩固和提升传统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和建材四个主导产业。2015年,力争四个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2000亿元,达到“十一五”期末的3倍,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44%,比“十一五”期末提高17个百分点,接续产业实现大规模扩张。
4、新兴产业实现大突破。紧紧抓住工业经济加快向知识经济转型、全面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机遇,超前布局,高点站位,高端谋划,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和生物三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节能环保、电子信息和新能源三个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到2015年,力争战略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650亿元,达到“十一五”期末的13倍,占全市地方工业比重达到14%,比“十一五”期末提高12个百分点,替代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5、园区经济实现大提升。坚持产业集群化和区域专业化原则,积极引导企业入区进园,大力发展模块化经济,形成“森林经济”或“蚁群经济”,产生若干增长极,带动整体工业迅速崛起。2015年,力争全市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530亿元,占地方工业比重达到70%以上。
(二)区域经济发展目标
——2015年,高新区力争实现工业增加值850亿元,占全市地方工业增加值40%。
——2015年,经开区力争实现工业增加值135亿元,占全市地方工业增加值6.4%。
——2015年,庆南新城力争实现工业增加值100亿元,占全市地方工业增加值4.7%。
——2015年,萨尔图区力争工业增加值77亿元,占全市地方工业增加值3.6%。
——2015年,龙凤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30亿元,占全市地方工业增加值6.1%。
——2015年,让胡路区实现工业增加值325亿元,占全市地方工业增加值15.3%。
——2015年,红岗区实现工业增加值300亿元,占全市地方工业增加值14.2%。
——2015年,大同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30亿元,占全市地方工业增加值6.1%。
——2015年,杜蒙县实现工业增加值61亿元,占全市地方工业增加值2.9%。
——2015年,林甸县实现工业增加值53亿元,占全市地方工业增加值2.5%。
——2015年,肇州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95亿元,占全市地方工业增加值9.2%;
——2015年,肇源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78亿元,占全市地方工业增加值8.4%。
(三)产业发展目标
——打造四个“千亿”产业。继续推进石油支柱产业稳步发展和石油化工接续产业规模扩张,加快推进汽车制造和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壮大,2015年,力争石油和石化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0亿元目标,汽车制造和现代装备制造产业主营收入迈向“千亿”目标。
——推进七个“百亿”产业。全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两年倍增计划。2015年,力争农产品加工、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型建材、新能源等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跃升“百亿”目标。
(四)园区集中度目标
2015年,全市工业园区总产值达到4900亿元,工业增加值153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32%,占地方工业增加值达到70%以上;国家级园区数量达到2个,省级园区达到5个以上;园区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比重达到8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80户。
(五)可持续发展目标
单位土地面积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20亿元/平方公里,万元增加值能耗达到0.851吨标准煤,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
第三部分 发展模式
一、“工业化、城镇化、集群化、聚焦化”四轮驱动
持续推进绿色、低碳、集约的新型“工业化”进程;强化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耦合、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实施产业集群化与区域专业化的相结合的“集群化”发展模式;充分发挥资源“聚焦化”优势,有限聚焦财力、物力、政策等生产力要素,实现主业突出、特色鲜明、一县(区)一园发展模式。
二、小转型与大转型相结合,特色强化与新兴产业并举
“小转型”就是发展接续产业,“大转型”就是发展替代产业。我市已经处于资源型城市的成熟期,要大力推进“小转型”与“大转型”相结合,重点发展高分子合成、精细化工等接续产业,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石油化工装备等配套产业,积极发展石油交易运营、油田技术研发设计、油田技术服务与工程服务、石油勘探设计等关联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强化特色产业,延伸优势产业,推动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为“大转型”奠定产业基础。倾力打造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型转变。
三、产业集群化与区域专业化相结合
按照产业集群化与区域专业化的原则,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形成产业共生发展的经济体,发展“森林经济”和“蚁群经济”。加强政府规划与引导,努力改善企业发展环境,搭建产业生态体系,推动大中小企业和谐共生发展,实现产业集群化与区域专业化的有效结合,形成“模块化经济”。
四、有限聚焦,一县(区)一园
进一步聚焦政府和市场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全力推进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庆南新城三个增长极加快发展,带动大庆工业经济整体崛起;按照一县(区)一园的原则,每个县(区)重点发展一个工业园区,培育和建设县(区)工业经济增长极。
第四部分 产业发展
一、石油
把建设百年油田作为大庆实现长远发展的核心任务,围绕“五大基地”建设,全力搞好服务,为油田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支持油田加大勘探力度,扩大勘探区域,增加后备储量。支持油田加快产能建设,提高采收率,稳定原油产量,增加天然气产量。支持油田高科技新会战,加强技术研发,为油气开发积累技术优势。努力提升服务油田生产、职工生活的能力和水平,严厉打击涉油违法犯罪活动,共建和谐矿区,为油田发展打造良好外部环境。到2015年,力争石油产量保持稳产4000万吨,天然气产量达到60亿m3。
二、石油化工
(一)发展思路
全力实施“54321”发展战略,即发展石油炼制、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五大领域”,打造聚烯烃、油田化学品、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四大基地”,构筑兴化园区、宏伟园区、林源工业区“三大发展平台”,培育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两大研发中心”,建设“一个塑料及制品交易市场”。
(二)发展原则
1、坚持“一个核心”,即以充分盘活在庆中直大企业的品牌与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石油接续为核心。
2、坚持“做大两头、高端引领”、提高前端石油生产的本地配套率,做大后端接续,积极推动产业链向下游延伸;推动现有产业领域的技术升级改造;
3、地企合力,抓小放大。建立高层地企协调机制,发挥油化资源优势,实现上下游一体化发展,做大做强石油化工;激活民营力量,支持中小企业,做深做精精细化工;
4、“有序循环、绿色环保”、注重生态环保、科学和谐发展,积极发展生物化工,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5、“铸造品牌、放眼国际” 充分依托中直大企业的品牌优势,谋化大项目,加强对国际巨头招商力度,加大产品品牌的国际推广力度。
(三)发展目标
2015年,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0亿元,增加值1000亿元,平均增长23%;单位GDP能耗下降17%,CO2排放量下降20%。
(四)发展重点
1、发展五大领域。即“石油炼制、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和生物化工”领域。
(1)石油炼制
依托石化、炼化、中蓝、联谊4家炼油企业,新建、改造、扩建加工装置,淘汰落后工艺设备,优化乙烯裂解原料资源,增加高等级道路沥青、优质润滑油和石腊等产品生产能力,提高成品油质量,实现产业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炼化一体化。重点推进石化公司650万吨/年常减压项目建设,炼油能力达到1000万吨/年;全力支持联谊石化配套建设350万吨/年原料预处理装置,为55万吨/年芳烃和20万吨/年丙烯项目提供原料保障;按照国家实施汽柴油质量国Ⅳ标准要求,加快推进120万吨/年柴油加氢、22万吨/年芳烃调合汽油、100万吨/年催化汽油分离、30万吨/年烷基化装置等项目建设,不断提升成品油质量。“十二五”末期,全市原油加工能力达到2000万吨。
(2)石油化工
——中直石化。全力支持120万吨/年乙烯改扩建工程、60万吨/年乙烯裂解、25万吨/年全密度聚乙烯、30万吨/年全密度聚乙烯、30万吨聚丙烯、8万吨/年顺丁橡胶和20万吨/年丁辛醇装置扩建等10个重点项目建设。配套规划建设乙烯产业链、丙烯产业链、C5C9产业链、芳烃产业链、C4产业链等96个下游项目,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
——地方石化。以石化大企业为依托,规划和发展C4产业链、芳烃产业链、C5C9产业链等三大产业链条和项目,重点推进50万吨C4/年综合利用、25万吨C5C9/年综合利用、18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350万吨/年重油加工、100万吨乙烯/年等项目建设,加快下游项目开发力度,实现上下游一体化发展。
(3)精细化工
——油田化学品。围绕油田开发建设,重点发展钻井、采油、油气集输等各种驱油剂、助剂、处理剂。规划建设10万吨/年聚合物扩能、6万吨/年重烷基苯磺酸盐、1万吨/年油田化学品主剂、1万吨/年弱碱无碱表活剂、2万吨/年季铵盐等项目。
——精细化学品。围绕石化大项目建设,重点发展催化剂、添加剂、助剂等石化精细化学品,规划建设6万吨醋酸仲丁酯、聚乙烯催化剂、2万吨/年ACR、2000吨柴油低温改性流动剂/年等项目;围绕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发展需求和我市沃尔沃汽车基地建设,重点发展润滑系统用化学品和车用清洗剂、防护品、涂料、胶粘剂等车用精细化学品;适应东北、内蒙古地区和肇源皮革城皮革业快速发展市场需求,加快发展酶制剂、表面活性剂、染料、加脂剂、涂饰剂和助剂等皮革化学品。
(4)化工新材料
按照国家、黑龙剑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要求,重点发展工程塑料、塑料合金、特种橡胶、功能高分子、高性能塑料、高性能纤维、功能专用化学品等高端产品。
——工程塑料及塑料合金。围绕国内外工程塑料及塑料合金的市场需求,适应汽车工业发展需要,重点规划建设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甲醛、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异丁烯、尼龙6树脂、PC/ABS合金等项目。
——高性能纤维。围绕航空航天、汽车、轨道交通、国防军工等领域,重点发展碳纤维原丝、芳纶纤维、生物纤维、纳米纤维等高性能纤维,推进1000吨/年高性能PBO纤维项目建设,围绕PBO纤维项目,规划建设高级轮胎帘子线、轻质高强度缆绳、光缆增强护套、高温耐腐过滤材料、高级运动器械、耐高温隔热复合材料、航天用PBO纤维复合材料、航空用PBO纤维复合材料、陆地兵种防护用PBO纤维复合材料等9个下游配套项目,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0亿元,建设省级高性能纤维产业基地。
——特种橡胶及橡胶复合材料。围绕飞机、军舰、汽车、医疗器械制造等材料需求。重点发展顺丁橡胶、丁腈橡胶、丁基橡胶、异戌橡胶、聚丙烯弹性体等产品,推进8万吨/年顺丁橡胶、6万吨/年丁基橡胶、2万吨/年异戌橡胶等项目建设。
——塑料及制品。面向东北地区农业和包装产业的需求,发展各种农膜、包装膜、特种膜等塑料膜制品;面向建筑业快速发展对化工建材需求,发展新型塑料管材、片材、型材等建筑材料;面向区域汽车产业及大庆沃尔沃汽车生产基地建设,配套发展车用塑料配件;面向市场需求,发展改性塑料、医用塑料、日用塑料、塑料合金等塑料加工项目。
——光电子及半导体材料。主要开发传感器敏感材料、新型发光材料、晶体材料、稀土永磁材料等产品,重点推进2000吨/年硅烷气、800吨/年电子级多晶硅、46万片/年集成电路用砷化镓单晶及抛光片等项目建设。
(5)生物化工
重点开发生产高档医药生化产品、功能性食品及添加剂、生化催化剂、微生物多糖、生物色素、工业酶制剂、甜味剂、表面活性剂、高分子材料等产品;大力开发赖氨酸、聚乳酸、维生素C、生物柴油、卵磷脂、糠醛、秸秆柴油、高级航空润滑剂、尼龙-11等高附加值化工产品。重点推进100万吨/年玉米加工、1万吨/年微生物驱油剂、5万吨/年生物叶面肥等项目建设。
2、打造四大生产基地。即“聚烯烃、油田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生产基地。
(1)聚烯烃基地
“十二五”期间,聚乙烯产量由目前的59万吨增加到114万吨,新增55万吨聚乙烯、聚丙烯产量由目前的40万吨增加到100万吨,聚乙烯、聚丙烯将分别达到百万吨级规模,实现产值300亿元,打造成为世界级聚烯烃生产基地。
(2)油田化学品基地
围绕大庆油田三次采油需要,规划建设10万吨/年聚丙烯酰胺项目,聚丙烯酰胺生产能力达到25万吨;规划建设6万吨/年重烷基苯磺酸盐、耐高温耐盐聚合物驱油剂、高效清防蜡剂、降凝降粘剂、高温原油破乳剂、石油压裂液增稠剂等一系列油田化学品项目。2015年,油田化学品实现产值100亿元,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油田化学品生产基地。
(3)化工新材料基地。依托宏伟园区、兴化园区化工新材料产业基础,重点规划和推进10万吨/年MMA、6万吨/年丁基橡胶、2万吨/年异戊橡胶、1000吨/年高性能PBO纤维及下游10个配套项目建设,2015年,实现产值100亿元,打造成为国家级化工新材料生产基地。
(4)精细化工产品生产基地。以兴化园区精细化工产业园为依托围绕石化、汽车、皮革、电子等产业市场需求,规划建设20000吨/年ACR、150吨/年聚烯烃催化剂、4000吨/年化工助剂等项目建设。2015年,实现产值100亿元,建成国家级精细化工产品生产基地。
3、构筑三大发展平台。即“宏伟、兴化、林源”工业园区。
“十二五”期间,继续提升三个专业化工园区承载功能,园区入驻企业达到500户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达到900亿元,比“十一五”期末翻一番。
4、培育二大研发中心。即“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研发中心。
适应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需要,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石油大学、大庆石化研究院、黑龙江科学院大庆分院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采取政府引导、院地共建、地企共建、企业自建等模式,培育建设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两大研发中心,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5、辟建塑料及制品交易市场
通过政策扶持、市场化运作等模式,规划辟建塑料原料及制品交易市场,引导本地塑料原料生产企业、制品生产企业、流通销售企业入驻,吸引国内外生产和流通企业进入,逐渐把大庆建成塑料原料及制品的集散地。2010年,实现流通商品量200万吨。
(五)产业布局
重点依托宏伟、兴化、林源三大园区进行产业布局。
——宏伟园区。重点发展丙烯下游加工和化工新材料,建设油田化学品、化工新材料和聚丙烯产品生产基地。
——兴化园区。重点发展乙烯下游加工和精细化工,建设精细化工和聚乙烯产品生产基地。
——林源工业区。重点发展乙烯产业链、丙烯产业链、芳烃产业链等产业链项目,建设石化产品深加工基地。
三、装备制造业(现代装备制造业)
(一)发展思路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发展石油石化装备,重点培育汽车、农机两个新的增长点,形成以石油石化装备产业为支柱,汽车装备制造业为战略引擎,农业机械装备为支撑的装备制造业产业格局。围绕石油石化装备,发挥特色优势,重点发展石油石化成套设备,做强关键零部件,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石油石化装备基地。围绕沃尔沃整车项目,重点发展整车、新能源整车及关键零部件配套,打造全国知名的汽车制造基地。围绕黑龙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培育现代高端特色农业机械产业,打造黑龙江省重要的新型农机装备基地。
(二)发展原则
1、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依靠市场机制推动装备制造业要素整合,完善政策措施,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
2、坚持重点发展与全面提升相结合,围绕石油石化、汽车、农用装备领域,开发一批重大技术装备、重要基础装备和高新技术装备,实现核心技术和成套能力的突破;
3、坚持自主发展与争取支持相结合,主要依靠内生动力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同时,积极争取国家、黑龙江省和中油集团加大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4、坚持做强龙头与培育本地配套相结合,在做专、做优、做大、做强石油装备、汽车、农机龙头企业的同时,扶持配套企业发展,提高本地配套率;
5、坚持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相结合。加强对全市装备制造业的协调力度,推进资源整合与企业重组,引导企业向专业园区集聚,密切上下游合作关系,形成良性互动。
(三)发展目标
1、经济总量指标
2015年,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0亿元,工业增加值530亿元,平均增长分别为42%和49%。其中:现代装备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工业增加值280亿元;汽车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工业增加值250亿元。打造一个世界级石油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一个国家级汽车制造产业基地、一个省级农用装备制造基地。
(四)发展重点
优先发展石油石化装备制造、汽车装备制造、农机装备制造三大产业;培育发展节能环保装备、新能源装备、信息装备产业;配套发展各类零部件产业。
1、石油石化装备
鼓励支持大型成套设备、智能装备的研发与生产,重点发展采油装备、钻井装备、炼化装备及其他石油石化配套装备。推进建设30万吨/年ERW油井管、10000台/年潜油直线电机、25万吨/年天然气液化贮存装置、200万米/年项抽油杆、大庆石油化工机械厂扩能改造等关键项目。
(1)采油装备。以油田装备制造集团为龙头,以大丰、北研、中油庆瑞为骨干,重点发展抽油机和减速器、三次采油设备、石油专用泵、真空加热炉、油田专用车、射孔器材等产品。
——抽油机和减速器。开发低冲次、长冲程、节能型抽油机,增加抽油机产品的品种和型号,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开发节能效果显著以及可应用于运输机械、矿山、航空等领域的减速器。
——三次采油设备。开发适合聚合物驱和三元复合驱的三次采油设备,包括泵类举升装备及相关溶解、混配、配注、调剖、自动化控制等装置。
——石油专用泵。开发高排量、大扬程螺杆泵,适合三次采油和特殊井况的抽油泵,适应范围广、高效节能的电动潜油螺杆泵,大排量新型油气混输泵,清洁节能型钻井泥浆泵。
——真空加热炉。开发适应高黏度、高流量、强腐蚀等特殊介质要求的新型真空加热炉,以及满足油田油气分离储运加热需求、便于运输安装维修的分体相变锅炉。
——油田专用车。压缩低端产品生产能力,开发中高端的修井机、试井机、提捞采油工程车、固井水泥车、智能化测井仪绞车、压裂作业车组等产品。
——射孔器材。开发高聚能、高孔密、高穿深射孔器材,提高产品精加工能力,实现枪、弹、索射孔器全配套研发和生产。
(2)钻井装备。以油田钻探工程公司为依托,重点发展石油钻机、钻井配件等产品。
——石油钻机。重点发展适应东北地区的4000米以下钻机,积极开发适应特殊环境和针对不同油田的多功能钻机和高移运性钻机,加大自动控制技术在钻机上的应用,提高钻机自动化、智能化程度。
——钻井工具及配件。围绕深井和特殊工艺井要求,开发新型钻头、钻铤、钻杆等产品,提高浮箍浮鞋、对焊接头、转换接头及钻具稳定器等产品档次。
(3)其他石油装备。以装备制造集团、益朗司特、九环石油机械为支撑,重点发展石油专用管、油田专用电缆等产品。
——石油专用管。开发高钢级和厚壁螺旋焊管、玻璃钢管、玻璃钢复合管等新型油气输送管;开发特殊扣、高强度油管和套管等新型油井管。
——油田专用电缆。开发测井、射孔、加热、潜油电缆等产品。
(4)炼化装备。以大庆石油化工机械厂、大庆石油石化设备厂为基础,重点发展炼化关键设备国产化、高效节能单元设备、非标设备、石化配件等产品。
——炼化关键设备。实现大型乙烯重大装置的裂解炉、超限设备、汽包、冷箱、聚合釜、冷却器、脱氢反应器、预热器、蒸发器、高压蒸汽发生器、特种换热器等关键设备国产化,以及特种不锈钢设备的专业化制造能力,加速推进炼油重大装备加氢反应器市场化进程。
——高效节能单元设备。开发高效换热器、高效三级旋风分离器、高效塔内件等产品。
——非标设备。开发超限设备、反应器、气包、废热锅炉、特种换热器等重型炼化设备。
——石化配件。开发精密螺栓、法兰、垫片等工艺配件。
——自动化仪表。开发ZM系列气动调节阀系列产品。
2、汽车装备。以引进沃尔沃轿车项目为依托,加大经开区绿色汽车基地建设速度,重点发展乘用车、绿色汽车及零部件产品。
(1)沃尔沃轿车。采用沃尔沃轿车先进的设计、试验、制造工艺技术和知识产权,开发适合中国国情、市场销售前景好的轿车产品。建设包括冲压、焊接、油漆、内饰等工艺在内的整车生产厂,建成发动机、变速箱、制动器、悬挂等总成生产厂。2015年,形成10万/年辆沃尔沃轿车生产能力。2018年形成20万/年辆沃尔沃轿车生产能力。
(2)新能源汽车。以开发建设大庆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为目标,抓住国家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有利契机,积极引进比亚迪、哈飞、哈尔滨光宇电源公司等相关企业,重点发展汽车内饰模具、复合材料、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锂离子聚合物电池、磷酸铁锂动力型电池、手动及自动电控系统等产品。“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金兴汽车公司汽车内饰模具、中科院电动汽车中心复合材料及电池管理系统、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锂电池等项目。
3、农机装备。以高新区农机装备园为依托,重点引进和建设格兰集团、金亿集团、北京亨运通和郑州三中收等一批高端农机具项目,发展高端农机设备。
——整地机械。重点发展免耕、少耕复式联合整地机等。
——种植机械。重点发展用于大马力拖拉机配套的大中型智能化精密播种机,包括气吸式精密播种机、免耕精量播种机、集中种肥箱气送式精量播种机等。
——田间管理机械。重点发展用于大马力拖拉机配套的牵引式喷杆喷雾机、悬挂式喷杆喷雾机等中耕管理机械。
——水田机械。重点发展插秧机、水稻收割机。
——收获机械。重点发展玉米联合收割机、马铃薯挖掘机、甜菜收割机等经济作物收割机。
——畜牧工程机械。重点发展TMR搅拌、青贮收割、挤奶等设备。
(五)产业布局
按照“两核三点”模式布局。“两个核心区”即高新区和经开区。“三个支撑点”即铁人园区、龙凤石化装备基地和王家围子石油装备基地。
1、石油石化装备。以高新区、经开区为核心,以铁人园区、龙凤石化装备基地、王家围子石油装备基地为支撑点。高新区重点发展石油石化装备制造研发领域和高端装备,经开区、铁人园区、龙凤石化装备基地、王家围子石油装备基地发展成为石油石化装备产业化基地、大型配套产品生产基地和零部件配套基地。
2、汽车制造。高新区重点发展沃尔沃汽车整车制造和大宗产品配套,经开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其它地区发展零部件配套产品。
3、农机装备。重点布局在高新区,其它地区实时发展零部件配套产品。
四、农产品加工业
(一)发展思路
实施“四四三六六”发展战略,重点发展玉米、乳制品、肉制品、大豆加工“四大”重点产业,培育发展水稻、果蔬、杂粮、经济作物加工“四个”潜力产业,支持发展禽蛋、造纸、皮革加工“三个”机缘性产业;打造马铃薯、中药材、菊芋、皮革、大豆、禽蛋“六个” 加工基地;培育玉米、乳制品、肉制品、水稻、果蔬、杂粮加工“六大”产业发展区。
(二)发展原则
1、“统筹规划,差异发展”。依托县(区)特色资源和产业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形成差异互补、专业明显、特色突出的产业集聚区。
2、“一个核心、多点支撑”。高新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推进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引领全市产业升级。各县(区)规模发展,形成多点支撑格局。
3、“市场导向,品牌优先”。加大农产品商标和品牌的推广力度,以品牌开拓和抢占市场。
4、“特色制胜,高端引领”。改造传统工艺,推进低端加工产业向高端产业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增加值300亿元,年均增长20%;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一五”末期下降15%;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100%;工业固态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100%。
(四)发展重点
重点发展玉米、乳制品、肉制品、大豆加工“四个”产业,重点培育发展 HYPERLINK \l _Toc258309555 水稻、 HYPERLINK \l _Toc258309558 杂粮、果蔬、 HYPERLINK \l _Toc258309555 经济作物“四个”潜力产业,支持发展蛋品、造纸、皮革加工“三个”机缘性产业。
1、“四个”重点产业。
—— HYPERLINK \l _Toc258309556 玉米加工。发挥玉米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重点开发变性淀粉、淀粉基可降解塑料及制品、发酵饲料、益生菌蛋白秸秆饲料、生物饲用酶制剂、生物饲用微生态制剂等产品,加快推进40万吨/年变性淀粉、100万吨/年玉米加工、30万吨/年饲料、6000吨/年淀粉基生物全降解环保材料及制品等项目建设。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亿元,平均增长25%。
——乳品加工。以杜蒙、林甸、肇源和高新区乳制品产业为依托,加快奶源基地建设和产品结构调整步伐,研制开发婴幼儿配方乳粉、中老年配方乳粉、孕妇配方乳粉、降糖乳粉、降血压乳粉等功能性配方乳粉;推进天然干酪、乳清粉、乳清浓缩蛋白、乳清分离蛋白、乳糖等产品开发;大力发展超高温灭菌奶、超长保质期奶、果蔬汁乳、营养强化乳、乳酸菌饮料等液态乳制品;研发生产富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乳、降血压液肽乳、益生菌发酵乳等功能性乳制品。重点推进1600吨/日鲜奶加工、300吨/日鲜奶加工、脱脂牛初乳粉、牛初乳片休闲食品等项目开发建设。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平均增长25%。
——肉品加工。全力提升肇源、杜蒙、红岗和萨区为代表的肉制品加工产业带深加工能力,增加冷却肉、低温肉、深加工肉制品品种,提高深加工比重,重点支持金锣、宝鑫肉联、文国冷冻、馋神大鹅等大型肉类制品企业规模发展,加快推进10万头/年肉牛屠宰、100万头/年生猪屠宰、2000万只/年禽类和6万只/日禽类加工项目建设。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平均增长20%。
——大豆加工。以高新区为依托,重点发展非转基因大豆食品加工业,建设大豆加工基地。研究开发休闲豆制品、大豆蛋白、大豆低聚糖、大豆多肽、膳食纤维、磷脂、异黄酮等产品,推进10万吨/年大豆蛋白奶、1万吨/年大豆低聚糖、30吨/年大豆异黄酮等项目建设。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平均增长15%。
2、“四个”培育发展产业
重点培育发展 HYPERLINK \l _Toc258309555 水稻、 HYPERLINK \l _Toc258309558 杂粮、果蔬、 HYPERLINK \l _Toc258309555 经济作物“四个”潜力产业,积极发展五谷米、保鲜米、米糠油、活性大米多肽、脱水蔬菜、果蔬脆片、马铃薯变性淀粉、中成药、菊粉等产品,推进100万吨/年菊芋加工、18万吨/年饮料、6万吨/年马铃薯变性淀粉、6万吨/年马铃薯蛋白饲料、1.2万吨/年米糠油、1万吨/年杂粮加工项目、1万吨/年绿豆饮品等项目建设。
3、“三个”机缘性发展产业
支持蛋品、造纸、皮革加工“三个”机缘性产业发展,重点发展蛋黄粉、蛋白粉、高档裘皮、高强瓦楞纸、柔性包装纸、汽车滤纸、装饰涂布纸等产品,推进4亿枚/年鲜蛋、50万条/年狐貉帽条、9.5万吨/年造纸等项目建设。
(五)产业布局
依托县(区)优势资源,按照差异化布局原则,形成特色突出、统筹协调、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构建“六区六基”布局模式,即规划建设“六大产业加工区”和“六大产业示范基地”。
——“六区”。以肇州、肇源、大同为主建设玉米加工产业区;以杜蒙、林甸和高新区为主建设乳制品加工产业区;以肇源、杜蒙、红岗和萨区为主建设肉制品加工产业区;以沿江地区和肇州、杜蒙为主建设水稻加工产业区;以高新区、红岗、肇源为主建设果蔬加工产业区;以肇州、肇源、杜蒙、林甸为主建设杂粮加工产业区。
——“六基”。以林甸为中心,建设马铃薯加工生产基地;以大同为中心,建设中药材加工基地;以红岗为重点,建设菊芋加工产业基地;以肇源为中心,建设皮革加工基地;以高新区为龙头,建设大豆加工基地;以肇源为龙头,建设禽类加工和蛋品加工基地。
五、建材业
(一)发展思路
实施“一三一”发展战略,即重点发展化学建材行业,发展壮大水泥、混凝土和新型墙体材料行业,培育发展新型装饰装修材料行业。通过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技术和管理创新等手段,把建材产业建成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节约型、低碳型产业,建成东北地区先进的化学建材集聚区,黑龙江省新型建筑材料生产基地。
(二)发展原则
1、原料支撑,做大集群。将本地突出的化工原料优势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做大做强化工建材,积极发展新型建材,建设集优质塑钢型材门窗、塑料管材、板材、装饰装修材料、保温隔热材料、屋面防水材料于一体的建材产业群;利用本地粉煤灰优势,做大做优各类新型墙体材料。
2、突破本地,引领东北。在满足全市建设工程需要的同时,逐渐突破本地市场,占领东北市场,引领省内化学建材发展。
3、循环经济,消纳利废。推动建材业与石油、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业等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大建材业对沥青、工业“三废”原料的回收、提炼,加大资源综合利用,降低能源消耗。
4、结构调整,有序升级。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通过联营、收购、兼并等多种形式,加大淘汰落后技术、高耗能企业力度,加快企业改制和重组步伐,促进产业升级。
(三)发展目标
2015年,实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增加值170亿元,平均增长14.8%;单位增加值能耗平均降低20%以上,年利用工业废渣每年递增15%。
(四)发展重点
1、化学建材
充分发挥石油石化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化学建材行业,引领省内化学建材发展,打造化学建材产业生产基地。
——塑料建材。重点发展优质高档塑钢门窗、塑料管材、管件。鼓励支持6000吨/年塑料门窗型材和10万m2/年塑钢门窗企业发展;巩固发展PP-R、PE、UPVC、交联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中空壁HDPE缠绕管、铝塑复合、钢骨架塑料管、大口径双臂波纹管等新型管材;加快发展HDPE中空埋地排水管、新型树脂加砂给排水管,建筑冷热水供应管等产品。重点推进10万吨/年铝塑型材、8000千米/年环氧粉末防腐管、5000吨/年高密度聚乙烯大口径双壁波纹管、300公里/年高密度聚乙烯塑料管等项目建设。
——新型防水密封材料。围绕新型防水材料、涂料、密封材料等领域,重点发展自粘型防水卷材、RG防水材料、高分子防水材料、高固体涂料、丙烯酸水乳型防水涂料、橡胶改性沥青防水涂料、硅酮胶、聚硫建筑密封膏、丙烯酸密封材料、聚氨酯密封材料等产品。加快推进200万m2/年橡胶防水片材、60万m2/年新型环保高聚合物沥青(SBS,APP)防水卷材、3000吨/年新型环保涂料、1500吨/年新型道路交通标线涂料等项目建设。
——新型保温隔热材料。重点发展高密度聚氨脂泡沫塑料、脲醛泡沫塑料、玻璃棉、矿物棉、相变储能功能建筑材料等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和无机保温材料。推进6万m3/年挤塑聚苯乙烯发泡绝热保温板、30万m3/年XPS挤塑板材、500吨/年EPS聚苯乙烯泡沫20万吨/年无机保温材料、10万吨/年相变储能保温建筑材料等项目建设。
2、水泥
大力推广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应用,开发大掺量工业废弃物在水泥生产中应用的新技术和新工艺,重点开发散装水泥、功能性和高性能水泥生产项目,鼓励建设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中高强度、高模量各类聚合物纤维的生产;推进两个100万吨/年水泥改扩建项目建设。
3、混凝土
——预拌混凝土。大力发展矿渣微粉和干粉砂浆,推进80万m3/年预拌混凝土、60万m3/年拌混混凝土、5万吨/年高性能化学外加剂、60万吨/年矿渣微粉、12万吨/年粒化高炉矿渣粉磨、20万吨/年干粉砂浆等项目建设。
——新型墙体材料。重点发展空心砖、L型复合保温砌块、空心砌块、高强耐水混凝土砌块、耐水型石膏制品、轻质板、多孔条板、内外墙新型复合墙板、新型混凝土组合式部品等新型墙体材料,推进18万m3/年混凝土多孔砖、20万m3/年砌块、10万m3/年混凝土承重砌块、1亿m2/年相变蓄能建筑材料、60万m3/年装配式住宅部品等项目
4、新型建筑装饰装修材料
积极开发抗菌净化、带电尘埃吸附、吸音降噪等新型装饰装修材料,支持3万m2/年芦苇高中密度纤维板、15万m2/年微晶玻璃装饰板材、100万m2/年强化地板、30万m
(五)产业布局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规划建设五个新型建材产业基地。
1、高新区新型建筑材料工业园。大力发展油田生产输油、输水、输气管材、城市给排水管材等管材业,打造学建材产业基地。
2、萨尔图区空港经济产业园建材工业园。重点发展相变蓄能建筑材料、干粉砂浆、装配式住宅部品等产品。
3、光明新型建材园。规划发展节能墙体材料、绿色环保建材产业,打造绿色建材园区。
4、新华建材园。重点发展粉煤灰砌块、粉煤灰陶粒等产品,打造成为大庆地区最大建材基地、最大的新型建材研发生产中心、重要的建材物资物流集散中心。
5、铁人园区。重点发展玻璃及深加工项目,做大做强玻璃棉、玻璃纤维、安全 HYPERLINK /reports/2006168boli.htm \t _blank 玻璃、节能中空玻璃、艺术玻璃、装饰玻璃、汽车玻璃、电子信息玻璃等行业。
六、新材料
(一)发展思路
积极对接国家、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按照资源聚集、集中发展的原则,以化工新材料为核心,重点发展有机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工产品两大领域;培育发展新型建筑材料、电子信息材料产业。建成全国化工新材料产业重要集聚区,东北地区环保新材料产业基地,东北新能源材料制造中心,黑龙江电子信息材料生产基地。
(二)发展原则
1、“立足本地,对接需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与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围绕国家和省重点支持领域,配套编制产业发展规划。
2、“改造提升,高端引领”。在培育壮大优势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战略布局,着眼长远”,充分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着眼未来发展趋势,突出产业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发展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影响全局的重点产业。
4、“优势集中,有序发展”。优先抓好核心产业和重点项目,分梯次分步骤地逐步实施,使先期产业带动后期产业,主导产业带动相关产业,上游产品带动下游产品,延长产业链。确立比较优势、开展错位竞争,形成具有大庆市鲜明特色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格局。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力争实现业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增加值300亿元,平均增长34%。
(四)发展重点
“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工和新型建筑建材“三个”产业,培育发展光电子及半导体材料和生物化工材料“两个”产业,构筑“3+2”产业体系。
1、“三个”重点发展产业
(1)有机高分子材料
——塑料制品。紧紧围绕化学建材、农用塑料、包装材料、工程塑料制品等领域,以塑料管材、板材、片材、塑料薄膜、合成纸、电缆料、改性塑料等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业、包装、建筑、工业、日用塑料等产品,全力推进1万吨/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材、1万吨/年聚乙烯双壁波纹管、1000公里/年钢骨架聚乙烯复合管、8500吨/年挤塑发泡板材、1万吨/年聚丙烯低发泡板材和4万吨/年BOPP等19个项目建设。
——高性能合成纤维。依托航空航天、汽车、轨道交通、新能源、国防军工、环保、基础设施等领域市场需求,研究开发特种高性能纤维、功能性差别化感性化纤维、生物纤维、纳米纤维、新聚合物纤维等产品,重点推进1000吨/年高性能PBO纤维和高级轮胎帘子线、轻质高强度缆绳、光缆增强护套、高温耐腐过滤材料、高级运动器械、耐高温隔热复合材料、航天用PBO纤维复合材料、航空用PBO纤维复合材料、陆地兵种防护用PBO纤维复合材料等9个下游配套项目建设,建设省级高性能纤维产业基地。
(2)精细化工新材料
重点发展MTBE、乙烯、丙烯下游系列产品、乙烯副产品综合利用、油田助剂、石化“三剂”和油田化学品等精细化工产品。
——MTBE下游产品。重点发展高纯异丁烯、聚异丁烯、聚异丁烯酸甘油酯等系列产品,推进11万吨/年高纯异丁烯、1万吨/年聚异丁烯等项目建设。
——乙烯下游产品。重点发展环氧乙烷、乙二醇、乙醇胺、乙撑胺、醋酸乙烯、聚乙烯醇、聚醋酸乙烯乳液等系列产品,推进20万吨/年环氧乙烷、14吨/年乙二醇、20万吨/年醋酸乙烯等项目建设。
——丙烯下游产品。重点发展苯酚/丙酮、双酚A聚碳酸酯、乙丙橡胶、聚丙烯弹性体等产品,推进20万吨/年苯酚/丙酮等项目建设。
——乙烯副产品综合利用。以大庆石化扩能后120万吨/年乙烯工程主、副产品为原料,做好吃、配、联项目。重点推进30万吨/年C9综合利用、25万吨/年C4/C5芳构化、50万吨/年C4综合利用、15万吨/年裂解焦油、10万吨/年炭黑等项目建设。
——油田化学品。大力发展耐高温耐盐聚合物驱油剂、钻井液用化学品、高效清防蜡剂和降凝降粘剂、高温原油破乳剂、石油压裂液增稠剂等、汽油抗爆剂、酚醛塑料固化剂、乌洛托品、增塑剂、三羟甲基丙烷等产品,推进20万吨/年石油磺酸盐、6万吨/年醋酸仲丁酯、1.5万吨/年三羟甲基丙烷、1万吨/年乌洛托品、5000吨/年微生物驱油等项目建设。
(3)新型建筑材料
重点发展优质高档塑钢门窗、塑料管材、管件和中高档内、外墙涂料等产品,推进5万/年吨螺旋管、300公里/年高密度聚乙烯塑料管、3000吨/年新型环保涂料、7500吨/年型材、10万㎡/年高档门窗等项目。
2、培育发展产业
培育发展光电子及半导体材料和生物化工“两个”产业。重点发展硅烷气、多晶硅、砷化镓、生物农药、生物医药等产品,推进2000吨/年硅烷气体、800吨/年电子级多晶硅、46万片/年砷化镓单晶及抛光片、40万片/年蓝宝石衬底基片等项目建设。
(五)产业布局
1、林源工业区。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建成化工新材料产业集聚区。
2、宏伟园区。重点发展油田化学品产业,建成国内最大的油田化学品生产基地。
3、兴化园区。重点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建成具有国内特色的精细化工新材料生产基地。
4、开发区主体园区。重点发展光电子及半导体材料产业,逐步形成光电子、半导体器件产业群。
七、节能环保产业
(一)发展思路
以服务石油工业、石化产业为核心,大力发展油田环保产业,推动油田节能环保设备、油田环保制剂的发展;积极推进城市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污水处理、热泵等产业领域,推动油田环保的相关技术向城市环保拓展;培育发展绿色照明产业,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等商业模式创新,推动LED照明、太阳能照明等领域的发展。建设黑龙江省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城、环保设备集制造聚区、绿色生态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二)发展原则
1、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加强政府对节能环保产业的引导和扶持。
2、以应用推动生产,以示范拉动市场。全面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大力推进热泵、三废处理等节能环保技术的推广,加快节能环保项目应用实施,通过示范应用拉动节能环保市场发展。
3、特色突出,规模发展。突出石油节能环保装备特色产业,积极发展节能变压器、环保检测仪器等设备和产品研发制造,促进节能环保企业做大做强,规模发展。
4、创新驱动,环境优化。多种方式吸引创新资源,鼓励技术创新。促进中介、金融、检测、认证等节能环保技术性服务业的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0亿元,增加值60亿元,平均增长47%。
(四)发展重点
1、油田节能环保产业
紧紧围绕油田开发建设,依托油田三次管网多元射流清洗、油田调剖堵水、油田生物采油等节能技术,重点开发生物表面活性剂、生物酶制剂和环境治理生物滤料等“绿色”环保类产品;围绕油田节能装备制造领域,重点发展油田特种节能机械装备、节能抽油机(泵)、潜油直线抽油机、节能变压器、环保监测仪器等节能装备,推进1万套/年潜油直线抽油机、300台/年智能间歇提捞式抽油机(泵)和500台/年油田特种节能机械装备等项目建设。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亿元,增加值10亿元 。
2、热泵产业
以建筑节能降耗为主要目标,积极推广应用集中式空气源热泵技术、地下(表)水源和地源热泵技术、分布式采暖、空调、热水三联供等技术在公共建筑中的应用,逐步提高热泵系统在城市热水中所占比例。重点发展高温热泵、低温热泵以及太阳能热泵技术。推进7万台/年电磁热泵、地源热泵500台(套)/年、2000平方米/年供暖设备、2000平方米/年空调系统的方案比选和工程设计安装和服务等项目建设。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增加值3亿元。
3、绿色照明产业
按照“高效、节能、环保、健康”理念,重点发展太阳能路灯、太阳能庭院灯、太阳能草坪灯、太阳能楼道灯、便携式太阳能灯具、LED显示屏、照明产品等绿色照明产业,推进1万台/年高效平板组太阳能用具、3000套/年太阳能电池板、3000台/年LED屏等项目建设。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增加值2亿元。
4、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
以实现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和安定化处理的环保处理产业化为目标,提高城市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推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发展。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增加值2亿元 。
——粉煤灰利用。重点发展水泥、砌块、陶粒、烧结砖等产品,推进100万吨/年水泥、2亿块/年砌块、5000万块/年多孔砖项目建设。
——化工废弃物。加大化工废液、废酸、含氢硫酸钠固体废物等化工废弃物综合利用程度,重点推8000吨/年深色石油树脂、5万吨/年石膏、4000吨/年亚硫酸氢钠等化工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建设。
——含油污泥处理。进一步提升污油处理技术,扩大污油处理规模,重点推进天佑2000吨/年、兴荣油田技术12000吨/年、龙堃环保6000吨/年污泥处理项目建设。
5、污水处理产业
以污染物减排、清洁生产、工业废水回用的技术研究与设备开发为重点,发展高效节能生物脱氮除磷、循环式活性污泥、移动床生物膜等技术及厌氧生物反应器、厌氧生物滤池和厌氧膨胀床、厌氧流化床等设备研发产业,推进2万m3/d规模高效净化示范工程等项目建设。2015年,城镇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达到100余项,日处理污水100万立方米,工业污水深度处理回用能力达到150万立方米/天。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增加值3亿元。
6、脱硫脱硝回收产业
针对电厂、化工厂等各类工业烟气中NO2/SO2含量较高的实际情况,重点发展吸附—等离子体同步烟气脱硫脱硝回收硫酸技术、流态化吸收式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应用及装备产业化,实现NO2和SO2的脱除和硫资源的回收利用,带动化学药剂产业、化工催化剂产业、废弃物循环再利用产业的发展。重点推进20台(套)烟气脱硫脱硝装置建设,烟气脱硫脱硝回收装置的装机容量达到2000兆瓦,占全市火电厂装机容量的80%。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增加值4亿元 。
(五)产业布局
建立“四区共建”的节能环保产业总体布局,建设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城。
——高新区。以太阳能、绿色照明、节能环保服务业等为主导产业集群,建成太阳能产业基地、绿色照明产业基地和节能环保服务产业基地。
——林源工业区。以脱硫脱硝回收、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节能电机及机械装备制造等产业为主导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带动可再生能源产业和工业废弃物回收产业的发展,形成“专、全、净”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模式。
——铁人生态园区。以油田节能装备制造和节能环保建筑材料等产业为主导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油田机械、钻采设备、油气集输设备、石油化工炼制成套设备中的节能关键设备,同时重点发展环保型墙体材料、环保利废建材、新型经济建筑材料等。逐步建成特色鲜明、配套能力强的石油石化节能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经开区。以热泵产业、污水处理产业等为主导产业集群,打造热泵产业基地和污水处理回用基地。
八、新能源产业
(一)发展思路
依托现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强化政府扶持、招商引资、产业链培育,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开发,逐步建立有大庆特色的新能源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体系,将新能源产业培育成为大庆市重要的接续产业。?
(二)发展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与企业参与相结合。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通过政策的引导,鼓励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链高端发展,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导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发展格局。? 2、坚持夯实基础和拓宽领域相结合。大力发展当前基础良好的风力发电项目,积极开拓未来发展空间大、具备一定市场前景的地热能、生物质能及太阳能等其它新能源项目。? 3、坚持引进吸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吸纳国内外新能源产业的关键技术的同时,鼓励企业加大自主研发,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竞争力。? 4、坚持培育龙头与产业集聚相结合。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技术规模和辐射能力的龙头企业。加快科技平台建设和新能源园区平台建设,打造具有大庆特色新能源产业集群。
(三)发展目标
2015年,新能源产业实现直接销售收入100亿元,增加值30亿元;建成一批有特色的新能源利用重点工程、示范项目、示范区域,将大庆市建设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新能源科研、装备制造和推广应用基地。
(四)发展重点
1、风能。充分开发利用大庆市丰富的风能资源,以建设百万千瓦级风电场为带动,在大庆市展开全面的测风工作,勘探面积不低于大庆市总面积的80%,进行风能资源的长期跟踪观测,优先开发风资源好、入网条件好的地区,以点带面,2015年,建成风电场规模245万千瓦机组。
2、地热能。以科学合理利用地热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现地热资源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为目的,加大勘查力度、加快勘查脚步、拓宽地热利用方向、挖掘利用潜力,不断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地热水资源的合理需要,实现经济效益、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谐统一,促使地热产业依法、有序、快速发展,成为建设经济强市的重要基础产业。2015年,地热能利用实现直接销售收入3.0亿元。其中地热供暖实现年销售收入0.33亿元,矿水医院实现年销售收入0.1亿元,工业原料及矿水医疗浴盐原料实现年销售收入1.1亿元,土壤源热泵采暖及空调实现年销售收入0.07亿元,温泉旅游度假村实现年销售收入0.1亿元,一期梦幻城与地热有关的疗养项目实现年销售收入1.0亿元、地热能采暖项目实现年销售收入0.3亿元。
3、生物质能。依托大庆市较为丰富的生物质资源,拓展生物质能应用领域,逐步扩大生物质能利用规模,推动大庆市生物质能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发展,最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2015年,全市农村户用沼气池达到10万户,联户和养殖小区沼气工程达到300处,大型沼气工程达到32处,年供气能力达到4000万立方米,节煤能力达到6万吨标煤以上,年处理粪便120万吨;秸秆气化站达到15处,年供气能力达到500万立方米以上;生物质固化站达到60处,年产量达到30万吨以上;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00兆瓦。实现商品直接销售收入15亿元。
4、液态新能源。加快生物质液态燃料的开发与利用,使各项技术获得突破,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商业化生产,通过市场消费需求的增加,提高生物质液态燃料替代石油燃料的比重。液态新能源生产能力达到55万吨/年;其中燃料甲醇20万吨/年,生物乙醇25万吨/年,生物柴油10万吨/年。种植能源作物菊芋100亩,建成非粮食乙醇生产企业1个;种植甜高粱50亩,建设非粮食乙醇基地1个;种植菊芋100亩,建成生物柴油生产基地1个;种植文冠果林木8万亩,为远期生产生物柴油提供持续稳定的优质原料。2015年实现年直接产业收入20亿元。
5、太阳能。加快发展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积极推进技术基本成熟、开发潜力大的太阳能发电的产业化进程,尽快提高大庆市太阳能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2015年,基本建成杏树岗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20户以上,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5-10万kW;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面积达到1000万m2以上,农村使用面积达到10万m2;太阳能畜禽舍达到100万m2;太阳能保温房达到300万m2;日光节能温室达到1000万m2;阳光塑料大棚达到1500万m2,实现年直接产业收入10亿元。
(五)产业布局
高新区重点发展新能源装备研发与制造,各县(区)依托资源优势进行产业布局。
九、生物产业
(一)发展思路
以经济转型为目标,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人才引进为突破口,以发展新兴战略产业为重点,紧紧围绕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这一主线,加强大庆生物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速培育生物企业,全面提升大庆生物产业的竞争力,使大庆生物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开发在国内占据一定的地位,成为我国创新型的生物产业园区。推动大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引领东北地区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发展原则
1、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坚持科学规划、科学布局,对项目和基地、园区的的规划建设要分步实施。根据资源状况、资金投入、建设能力,配合招商引资的实际需求,从基础环境、研发环境、产业环境、金融环境、生活环境、文化环境等不同环节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建设工作。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立足于机制、资源、资金、政策等优势,把握国内外生物产业发展方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实现主导产业和发展模式的特色化。着力引进和培育规模制造企业,建立和完善专业化公共服务体系,延长产业链条,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3、高端引领,人才突破。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着眼整体布局和长远发展,大力引进高端人才、高新技术和龙头企业。在招引对象上,盯紧名牌院校领军人才,重点招引龙头项目和领军型人才;在招引方式上,强化上门招商、活动招商。
4、资源整合,集群发展。充分利用大庆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围绕特色产业,明确政府的扶持和主导作用,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集聚产、学、研、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市生物企业发展到300家,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企业10家,生物产业产值超过600亿元,平均增长100%,增加值200亿元,增加值46.75%;每万元增加值能耗低于0.25吨标准煤,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
(四)发展重点
1、生物农业。全力打造北方农业生物产业区,到2015年,选育抗盐抗旱性能优良的玉米、大豆、马铃薯、水稻等新品种6-8个,主要农产品加工增值20亿元,生物农药达30亿元。大力发展玉米生产与深加工,到2015年使玉米淀粉的生产能力达到30万吨,乙醇产量达到15万吨,饲料产量达到15万吨,形成以大同玉米产业园为核心的玉米加工产业体系,实现玉米年加工能力200万吨;大力发展大豆生产与深加工,到2015年实现高溶解性大豆分离蛋白产量7000吨,高凝胶性大豆分离蛋白产量5千吨,高乳化性大豆分离蛋白产量5千吨,高蛋白饮料及大豆蛋白饼干等食品产量5千吨,卵磷脂产量500吨,生化饲料10万吨,豆油3万吨等,年实现年销售收入30亿元;大力发展马铃薯生产与深加工,到2015年实现年产马铃薯变性淀粉10万吨,马铃薯雪花全粉2万吨,速食营养粉丝4万吨,马铃薯膨化食品2万吨,速冻马铃薯片5万吨和蔬菜营养粉丝3万吨,马铃薯的加工能力达50万吨。
2、生物能源。大力发展工厂化沼气生产技术和微生物采油技术,着眼长远,重点布局抗盐抗寒能源植物新品种培育和种植以及第二代生物能源产品纤维素乙醇、生物丁醇、生物柴油的开发。到2015年,沼气产量达到1亿立方米;微生物采油技术应用提高石油采出率1%,新增原油100万吨;建立10万吨的纤维素乙醇、丁醇生产能力;推广种植文冠果10万亩;获得抗盐抗寒能源植物新品种2-3个;达到产值30亿元。
3、生物化工。重点发展基于玉米、大豆、菊芋等农作物和木质纤维素等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为基础原料的生物基大宗化学品(包括生物基富马酸、丁二酸和天冬氨酸等有机酸)和生物基精细化学品(包括核苷酸、氨基酸、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工业酶制剂等)。到2015年,建成30万吨规模的生物基富马酸、丁二酸、天冬氨酸等生物基有机酸产能,1万吨的纤维素酶等工业酶制剂产能,1万吨的氨基酸、核苷酸、不饱和脂肪酸等生物基精细化学品产能。积极实施5-10个重大生物化工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项目,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培育5-10个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骨干规模企业,产值达到20亿以上。
4、生物基材料。重点发展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聚羟基脂肪酸(PHA),聚乳酸(PLA)、聚乙烯醇(PVA)、聚己内酯(PCL)等可降解塑料和淀粉改性聚烯烃类破坏性生物降解塑料。到2015年,分别建成年产10万吨规模的PLA、PCL和淀粉改性聚烯烃类材料生产装置,年产5万吨规模的PVA工业装置,年产1万吨规模的PHA、PBS、PTT等生产装置。积极实施5-8个重大生物基材料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项目,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培育5个以上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骨干规模企业,产值达到20亿以上。
5、生物医药。发挥资源优势,首先发展大庆特色道地中药材的规模化、规范化种植、深加工与中药复方研发;发挥传统产业优势,重点扶持化学药物高附加值中间体与药物研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化药物、诊断试剂与生物技术药物研发。到2015年研发支撑体系基本建成,产业布局基本完成,实现产值20亿元左右,利税2亿元左右。
6、医疗器械。重点发展预防保健类医疗器械、植(介)入材料开发研究、数字化医疗信息技术和设备的开发与应用,加快集聚一批医疗器械企业,延伸产业链,打造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努力把大庆建设成国内一流的医疗器械生产基地。到2015年,实现产值20亿元。
7、健康管理。重点发展老年健康颐养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健康管理普适技术和产品研发与转化、健康管理及生态旅游示范等领域和项目,把健康管理产业发展成为要立足大庆、辐射东北、服务全国、影响世界的朝阳产业。
8、生物环保。 针对大庆市环境污染防治和自然资源保护问题,大力开展环境技术研究与开发,突破一批生物环保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基于生物环保领域的新型产业。重点发展城市废水和废弃物的生物治理技术及应用、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及应用、生物环保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开发等领域和项目,到2015年,培育10-20家环保企业,产业规模达到20亿元。
(五)产业布局
“十二五”期间,大庆将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医药、生物基材料、生物环保及特殊生物资源利用等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力争到2015年,形成“一个主体园”、“六个特色加工区”的生物产业总体空间布局。其中,“一个主体园”是指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六个特色加工区”是指肇州农牧产品加工区、肇源玉米生产加工区、红岗菊芋生产加工区、林甸马铃薯生产加工区、大同板蓝根生产加工区和庆南现代生物产业加工区。
十、信息产业
(一)发展思路
依托“一区”,建设“三园”,重点打造 “三大核心产业”,突出“两个特色”,发展“五大产业集群”,培育“两个新增长点”,即依托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庆高新区,加快大庆软件园、大庆服务外包产业园和黑龙江软件园建设,着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软件产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突出服务油化应用和信息数据处理两大特色,打造行业应用软件、信息服务、动漫游戏、光电子、智能仪器仪表业五大产业集群,培育汽车电子、物联网等新兴增长点。建设东北地区信息产业密集区、我国新兴的软件及服务外包示范基地、黑龙江省金融后台服务副中心、东北地区重要的创意产业基地、黑龙江省重要的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基地。
(二)发展原则
1、“市场运作,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完善体制机制,改善投融资环境,壮大骨干企业,培育扶持中小创新型企业,做大产业规模。
2、“有所作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整合优势资源,突出产业特色,支持重点领域发展,争取在重点产品、重点技术上取得突破,尽快做强优势产业。
3、“自主创新,对外合作”。加快自主创新步伐,以应用为牵引,以企业、园区创新平台为支撑,提高技术、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加强对外合作,大力引进国内、国际先进技术,提高我市信息产业技术水平,把大庆建设成为信息产业强市。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5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80亿元,年均增长54%;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5亿元;信息产品制造业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亿元。
(四)发展重点
1、服务外包产业
努力打造“一个基地三个中心一个品牌”,“一个基地”是世界石油石化(能源)技术服务基地。“三个中心”是石油、互联网和云计算数据中心,金融、游戏和石油资讯后台支持中心,营销和交易联络(呼叫)中心。“一个品牌”是石油石化服务外包特色品牌。依托石油石化市场、人才及行业经验优势,以油田现有的工程技术服务企业为重点,发展石油石化服务外包工程设计、油田开发规划、勘察设计以及地球物理勘探、钻井、测井、完井等工艺设计和技术服务,将大庆建成中国石油石化外包服务基地;以华拓数码为龙头,建设万人录入中心,做大金融、保险等数据录入和呼叫中心业务;以大庆新华08项目的建设为契机,建设全球石油石化资讯采集加工中心,促进大庆向北方石油现货、期货交易中心和石油金融中心方向发展。加强公共平台建设,重点建设数据服务、呼叫服务、游戏后台支持三个平台。
2、软件产业
优先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石油石化行业性应用软件、嵌入式系统和软件开发、数字动漫及游戏软件。
——行业应用软件。以大庆软件园、服务外包产业园为依托,以拓普、明达韦尔、德瑞克等企业为基础,重点发展石油勘探软件、测井软件、录井软件、多维数据运算平台等油田应用软件;以金桥、三维科技、华创公司为基础,研发广泛应用于仪器、电子产品、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嵌入式软件,发展石油化工过程控制系统、流程行业节能减排应用软件,打造特色鲜明的行业应用软件产业集群。
——动漫游戏。以纳奇网络、盛源文化传播、卓创等企业为基础,发展网游、动漫等创意软件,构建动漫游戏产业基地;以创意产业园为依托,建设动漫产业基地,加快培育名牌和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充满活力、专业性强的中小型动漫企业,形成动画制作、网络游戏、手机游戏三大类系列主导产品;加速公共基础设施和产业用房建设,构建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促进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推进纳奇网络、盛源文化传播和卓创等企业发展网游、动漫等创意软件,形成动漫产业群。
3、电子信息产品制造
重点发展电子专用材料、计算机及网络产品、光电子产品、智能化仪器仪表和自动控制装置等领域。
——光电子产业。发展新型半导体材料、LED芯片、LED产品封装、LED显示照明产品、光伏电池、通用照明、特种照明、军用照明交通信号显示、背景显示、大屏幕显示、太阳能电池等光电子产品,推进砷化镓单晶片、蓝宝石衬底基片、新型半导体材料、大功率芯片、LED 封装、LED芯片等项目建设,形成光电子半导体显示照明产业集群。
——智能仪器仪表产业集群。以信息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为契机,重点发展石油、石化行业大型复杂和连续生产过程所需综合自动化系统、控制仪表,智能化工业控制部件和执行机构以及生产过程中应用的特种、专用的自动化仪表、分析仪器、检测仪器等,通过嵌入式软件和智能芯片的研发和应用,推进仪表系统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完成自动化仪表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转变。“十二五”期间,在石油、石化、天然气生产过程中应用的仪器仪表方面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打造大庆特色智能仪器仪表产业群。
4、培育新兴增长点
——汽车电子产业。依托沃尔沃轿车项目,重点发展动力控制系统、底盘控制系统以及汽车安全系统、车身控制系统、车载应用电子等汽车电子的关键技术和产品,推动产品和技术向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模块化的方向发展。
——物联网产业。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相对成熟的物联网应用为切入点,重点发展智能油田、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抄表等应用示范工程,逐步扩大物联网应用领域,最终创建“智慧大庆”;规划建设大庆物联网产业园,重点承接物联网相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通过引进和培育规模企业,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形成具有影响力的物联网产业化园区。
——传感网络节点(传感器)
重点培育和发展机械类、磁学类、热学类、化学类、生物学类、光电类等微纳传感器产品,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结构设计、加工和封装三大技术。
——网络构架
重点发展体系构架、标准化、协议栈、组网、协同处理、传输、多种传感器及阵列等技术标准和产品,培育和扶持一批成果转化企业,引进和培育一批增值服务运营商,引领产业发展。
——信息处理系统
重点培育和发展信息处理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硬件包括高性能计算机、手机、PDA、移动终端等设备制造,如电表、水表等仪器仪表电力电器等。软件包括嵌入式软件和应用业务软件,重点扶持我市现有规模较大的软件企业,引导这些企业加大应用业务软件开发投入。
(五)产业布局
按照“一个核心区、三个拓展区、五大产业群”模式布局。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基地,以大庆龙凤区、萨尔图区、让胡路区为拓展区块,形成以核心向外辐射的信息产业发展态势。
第五部分 空间布局
一、布局思路
“十二五”期间,围绕“工业化、城市化、专业化、聚焦化”总体发展模式,按照“产业专业集聚、土地集约利用、园区模块集中、城乡统筹联动、服务功能集成”的布局原则,有序推动园区布局优化,形成“一心、两极、多点”的空间架构,实现园区功能配套、产业集中积聚、企业快速成长、城市有序拓展、生态宜居宜业、城乡统筹联动的产业生态环境。
——“一心”。即高新区。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核心载体,以高端制造与高端服务为主,形成创新资源集聚、高端服务集中、产业特色鲜明、服务环境优良、管理服务高效、生态环境优美的大庆市工业经济中心。
——“两极”:即大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庆南新城,是潜在的新兴经济增长点,未来发展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副中心。经开区以标准厂房为主,适当配备商务、生活、公共服务设施,形成集约的微型城市形态;庆南新城以生态园区建设理念,逐步完善商务、生活、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功能分区明确、宜居宜业的园区形态,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建设现代化城市新区。
——“多点”:以龙凤、大同、红岗、杜蒙、林甸、肇源、肇州为主体形成的县区经济,以若干功能与产业定位存在差异的专业集聚区为主要载体,一县(区)一园,集财力物力政策资源打造县域经济增长极,辐射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形成全市工业经济
发展的多级支撑点。
二、模块分区布局
(一)高新区。大庆高新区主要承载产业发展、创新创业、高端服务、辐射带动四大功能,形成集高科技产业、高端商务、创新创业、科教等于一体的现代化科技新城。总体上形成行政与创新创业组团、生态居住组团、休闲商务组团和产业组团四大功能区。
(二)经开区。主要承载产业发展、生产及生活配套、辐射带动三大功能,发展集约的微型城市形态。在产业发展上,重点建设装备制造、机电加工、新材料三大产业专业园。以生产制造形态为主,将石油石化装备、汽车零部件等作为核心产业发展,建设城市新兴经济增长极。在生活服务上,适当完善配套中高档住宅小区、中小学、餐饮、住宿、超市等基本配套服务,远期逐步完善购物中心、休闲娱乐等高档服务设施。在商务服务上,逐步完善金融、邮政、财会、法律等企业需求的基本商务配套。
(三)庆南新城。庆南新城主要承载产业发
- VIP免费下载
- 下载文档
- 收藏
- 分享 赏
- 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