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能源技术 中国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 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永续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资源,它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而且资源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 风能 风能的大小决定于风速和空气的密度。我国陆地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为2.53亿千瓦,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及岛屿、新疆、甘肃、内蒙古和东北地区。我国海上风能资源是陆地风能资源的3倍左右,可开发利用的资源总量为7.5亿千瓦。? 太阳能 一般以阳光照射到地面的辐射总量,包括太阳的直接辐射和天空散射辐射的总和。太阳能的利用方式主要有:光伏(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将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电能;太阳能聚热系统,利用太阳的热能产生电能;被动式太阳房;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取暖和制冷。? 小水电 小水电在我国是指总装机容量小于或等于5万千瓦的水电站。? 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包括自然界可用作能源用途的各种植物、人畜排泄物以及城乡有机废物转化成的能源,如薪柴、沼气、生物柴油、燃料乙醇、林业加工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城市有机垃圾、工农业有机废水和其他野生植物等。? 地热能 地热能是贮存在地下岩石和流体中的热能,它可以用来发电,也可以为建筑物供热和制冷。根据测算,全球潜在地热资源总量相当于每年493亿吨标准煤。? 海洋能 海洋能是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和海流能的统称,海洋通过各种物理过程接收、储存和散发能量,这些能量以潮汐、波浪、温度差、海流等形式存在于海洋之中。例如,潮汐的形式源于月亮和太阳对地球的吸引力,涨潮和落潮之间所负载的能量称之为潮汐能;潮汐和风又形成了海洋波浪,从而产生波浪能;太阳照射在海洋的表面,使海洋的上部和底部形成温差,从而形成温差能。所有这些形式的海洋能都可以用来发电。 中国可再生能源目标 2010 总装机容量达到20588万千瓦 ,约占我国总装机容量的10%,其中: 水电:19000万千瓦 风能:1000万千瓦 (原先500万千瓦 ) 生物质能:550万千瓦 太阳能:30万千瓦 2020年, 可再生能源的总装机容量约占我国总装机容量的16% 水电:30000万千瓦 风能:3000万千瓦 生物质能:3000万千瓦 太阳能:180万千瓦 燃料乙醇:1000万吨 生物柴油:200万吨 约需投资15000亿元 生物质能 燃料乙醇 生物柴油 生物制氢 生物燃料电池 粮食燃料乙醇(略) 纤维素酶解现象 C1酶学说? 组成:能破坏纤维素结晶结构但无水解功能的C1酶;能水解β-1,4糖苷键的Cx酶,包括内切葡聚糖酶和外切葡聚糖酶 酶解过程:C1酶先破坏结晶结构,Cx酶解。 至今未找到C1酶 1,4-β-D-葡聚糖葡聚糖水解酶,简称纤维素酶内切酶 1,4-β-D-葡聚糖纤维二糖水解酶和1,4-β-D-葡聚糖葡萄糖水解酶,简称纤维素酶外切酶 β-D-葡萄糖苷葡萄糖水解酶,简称β-葡萄糖苷酶 内切酶:外切酶:葡萄糖苷酶=20:80:1,前两者的酶量酶解的糖苷键与葡萄糖苷酶酶解的糖苷键量相同。 数据 当加入1 IU/ml纤维素酶于5%的结晶纤维素中,吸附在微晶纤维素上的纤维素酶所体现的酶活力仅为0.574 μmol/ml/min,而且这还是纤维素内切酶与纤维素外切酶协同作用的结果。而当同样的酶量作用CMC时,仅纤维素内切酶发挥了作用,其酶活力就达到64 μmol/ml/min,相差近100倍。 结论 纤维素酶的比活力很低,并非纤维素酶本身的原因,纤维素结晶结构是导致纤维素酶比活力低的主要原因。 酶解可溶性纤维素、结晶纤维素的酶解机制一样,但反应速率不一样,结晶纤维素的酶解过程为先酶解,后破坏结晶结构。 生物大分子的酶解可能具有相似的酶解机制,首先内切酶将生物长链大分子酶解为短链分子,然后外切酶再将短链分子酶解为单体分子或二聚体分子。内切酶为开口式结构,从分子中间切开长链分子;外切酶为隧道式结构,从两端切开单体或二聚体分子。 如果反应为非均相反应,则酶解比活力低;如为均相反应,则酶解比活力高。纤维素酶解过程中,从纤维素长链降解为葡萄糖分子的过程中,既有非均相反应,也有均相反应,非均相反应与均相反应速率将协调平衡,非均相反应将耗用更多的酶量。 纤维素酶的吸附大部分符合Langmuir 方程,酶解反应速度与纤维素酶吸附量不成正比。 讨论 在生物界中起支持、保护和连接作用的生物大分子如纤维素、表皮、角、甲、蹄、羽、毛、丝等,为致密的结晶结构,很难降解。生淀粉为半结晶结构,酶解速度虽然比结晶纤维素高,但比可溶性淀粉低得多,虽然同为多糖或蛋白质,可溶性的淀粉或蛋白则是非常易于降解的。 由单一单体聚合而成的线状多聚体容易形成结晶结构。 分支结构的形成能提高多聚体的溶解度,易于酶解。 浓硫酸水解纤维素发酵酒精的流程图 两段稀酸水解纤维素发酵酒精流程图 木质纤维素的预处理 碱法去除木质素 稀酸提取半纤维素 汽爆破坏木质素结构和释放半纤维素 木质纤维素的利用 直接燃烧 非木质化之前利用 瘤胃模拟 化石能源的起源 煤碳的起源 地下碳(锅巴形成原理) 表层碳 第二章 生物柴油 生物柴油的定义 用可再生动植物油加工制取的新型燃料,属高脂酸甲烷。按化学成分来看,由于柴油分子是由 15 个左右的碳链组成的,动植物油分子则一般由 14~18 个碳链组成,与柴油分子中碳数相近。所以称为生物柴油。 生物柴油的特点 优良的环保特性 生物柴油中硫含量低,可减少约 30%的二氧化碳和硫化物的排放量; 生物柴油中不含污染环境的芳香族烷烃; 与普通柴油相比,使用生物柴油可降低 90%的空气毒性,减少 94%的患癌率; 生物柴油含氧量高,燃烧时排烟少,一氧化碳的排放与普通柴油相比减少约 10%(有催化剂时为95%); 生物柴油生物降解性高,对土壤和水污染较小。 较好的低温发动机启动性能。-20℃内无需添加防冻液。 较好的润滑性能。使喷油泵、发动机缸体和连杆的磨损率低,使用寿命长。 较好的安全性能。由于闪点高,生物柴油不属于危险品。 良好的燃料性能。十六烷值高,使其燃烧性能好于柴油,燃烧残留物呈微酸性,能使催化剂和发动机机油的使用寿命加长。 生物柴油的生产原料 地沟油 油料作物 油料作物包括油菜、大豆、花生、棉籽、亚麻等,其中油菜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中国种植了大约 700万亩的油菜,每年的产量可达到 1300-1400万吨, 油料林木果实,包括油茶、油桐、乌桕、麻疯树、光皮树、黄连木等树种。 生物柴油生产技术 化学法 生物柴油主要生产方法,即用动物和植物油脂与甲醇或乙醇等低碳醇在酸或者碱性催化剂和高温(230℃~250℃)下进行转酯化反应,生成相应的脂肪酸甲酯或乙酯,再经洗涤干燥即得生物柴油。 甲酯或乙酯在生产过程中可循环使用,生产设备与一般制油设备相同,生产过程中可产生 10%左右的副产品甘油。 化学法合成生物柴油有以下缺点:工艺复杂,醇必须过量,后续工艺必须有相应的醇回收装置;能耗高,色泽深,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在高温下容易变质;酯化产物难于回收,成本高;生产过程中有废碱液排 放,对环境有一定影响。 超临界法 超临界甲醇法是利用植物油、动物油或者废油脂制备生物柴油的新工艺,它的最大特点是不需要另加催化剂,超临界甲醇既是反应介质,又是反应物与催化剂。超临界法对原料要求不高,无酸碱污染,转化率高。 超临界甲醇法与酸、碱催化法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不需要催化剂,对环境污染小; 对原料要求低,水分和游离酸对反应的不利影响较小,不需要进行原料的预处理; 反应速率大大提高,反应时间大大缩短; 产物下游处理简单; 易于实现连续化生产。 超临界甲醇法制备生物柴油也有明显的缺点: 反应条件苛刻,高温高压,使反应系统设备投资增加; 反应醇油比太高,甲醇回收循环量大。 生物酶法 生物酶法合成生物柴油,即用动物油脂和低碳醇通过脂肪酶进行转脂化反应,制备相应的脂肪酸甲酯及乙酯。 酶法合成优点: 生物柴油具有条件温和、醇用量小、无污染排放的优点,可以减少设备投资和污染,而且耗能少,对油脂原料要求也低。 酶法合成缺点: 对甲醇及乙醇的转化率低,一般仅为40%~60%。脂肪酶对长链脂肪醇的酯化和转酯化有效,而对短链脂肪醇(如甲醇或乙醇等)转化率低,而且短链醇对酶有一定毒性,酶的使用寿命短。 副产物甘油和水难于回收,不但对产物形成抑制,而且甘油对固定化酶有毒性,使固定化酶使用寿命短。 酶的高成本和最多只能使用 5~6 次的易失活性却成为推广这一生产工艺的瓶颈。 固定化脂肪酶法 固定化脂肪酶催化制备生物柴油具备非水介质中酶催化的优势。 可防止冻干的酶粉在反应过程中发生聚集从而增大酶与底物的接触面积; 产物容易纯化; 有利于酶的回收和连续化生产; 酶的热稳定性及对甲醇等短链醇的耐受性显著提高 利用溶剂工程可提高酶与底物油脂、甲醇的接触频率,从而提高反应速率等。 影响因素 不同的固定化形式 反应介质体系 有机介质使底物更好的溶解,使之与酶的接触面积增大。Nelson等在利用固定化脂肪酶催化油脂与甲醇的转酯反应时发现,有机溶剂体系的反应效果要明显优于无溶剂体系。 有机介质促使脂肪酶发生界面活化而提高了酶活力。 NabilMiled等分别以叔丁醇、二氧杂环己烷、甲酰胺、乙腈为介质体系,测定胰脂肪酶水解三丙酸甘油酯的比活力。实验发现,胰脂肪酶在叔丁醇中的比活力明显高于在二氧杂环己烷、乙腈、甲酰胺中的比活力。可能由于与水互溶且介电常数较低的叔丁醇的存在而引起了胰脂肪酶界面活化效应,即促进了遮住胰脂肪酶活性部位的盖子打开,使得胰脂肪酶的活性部位暴露出来。 酰基受体及添加策略 Shimada等研究发现在油脂醇解体系中,甲醇难溶于油脂,局部甲醇浓度过高导致脂肪酶失活,从而提出分步甲醇解的工艺。利用固定化C. antarctica脂肪酶催化大豆油的三步甲醇解,甲醇分3次等摩尔加入,最终可以得到得率为95%以上的生物柴油。 液体脂肪酶法 酶不能回收利用。 全细胞法 Kazuhiro等人还考察了戊二醛交联处理对固定化米根霉细胞脂肪酶活性的影响。用质量分数为0.1%的戊二醛溶液处理后,经过6次回用,胞内脂肪酶的活性并没有明显的下降。 利用不同的脂肪酸作为碳源,细胞膜的脂肪酸组成不同,细胞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也不同,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提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酶催化活性提高,而饱和脂肪酸有利于提高细胞的刚性,使酶稳定性提高。 优点:有利于产物的分离及细胞的回用。 缺点:存在传质阻力的问题——细胞的通透性是影响传质阻力的主要因素。 例:Matsumoto等构建高表达米根霉脂肪酶的菌株酿酒酵母MT8-1,采用冻融和风干的方法来增强细胞的通透性,生物柴油得率可达71%。Matsumoto等还利用基因工程表面展示技术将脂肪酶重组蛋白表达在细胞表面催化合成生物柴油,反应72h甲酯得率达 到78.3%。 展望 生物酶法催化制备生物柴油反应条件温和,无污染物排放,符合绿色化学发展的方向,但脂肪酶生产成本高,酶易失活,使用寿命短等成为其产业化的瓶颈。 相信通过非水酶学与化学、生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有机结合,生物酶法制备生物柴油的上述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第三章 生物制氢 概述 氢气是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氢气燃烧生成水,既不产生温室气体,也不产生其他的有害气体如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欧盟和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投入巨资,启动了一系列氢研究项目,极大地促进了氢能源技术的发展。 许多细菌可以发酵有机质产氢,如蓝细菌、绿细菌、红螺菌等光合细菌,Escherichia coli, Enterobacter aerogenes, Clostridium butyricum, 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和Clostridium perfringens。最有效的产氢细菌Clostridium butyricum IFO 3847,1克菌体在37℃发酵葡萄糖产氢达35 μmol /h/1。 产氢机制 蓝细菌 固氮放氢机制 1974年,Benemann观察到柱孢鱼腥藻(Anabaena cylindrica)异形胞种类可光解水产生H2和O2,氢释放量在氩气中最高,受N2抑制,也受CO和CO2的轻微抑制——蓝细菌光合放氢是由固氮酶催化的(图1.1)。 柱孢鱼腥藻具有营养细胞和异形胞两种类型,营养细胞含光合系统Ⅰ和光合系统Ⅱ,可进行H2O的光解和CO2的还原产生还原性物质。 还原性物质可以通过异形胞的厚壁孔道作为供氢体用于异形胞的固氮和产氢。 异形胞只含有光合系统Ⅰ和具有较厚的细胞壁为异形胞提供了一个局部厌氧环境。 氢酶产氢 沼泽颤藻(Oscillatoria limnetica)是一类无异型胞兼性好氧固氮丝状蓝细菌,其光照产氢过程由氢酶催化。 钝项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和铜绿微囊细菌(Microcystis aeruginosa)可在黑暗条件下通过氢酶产氢。 绿藻 绿藻可在光照和厌氧条件下产氢,产氢是由氢酶介导。 还原力可来自于水和内源性有机物。 绿藻白天进行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可在黑暗条件下通过氢酶发酵产氢,但产氢效率低。 蓝细菌和绿藻均可光裂解水产氢,但产氢效率低,放氧导致氢酶失活是光合产氢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非光合生物 对于非光合生物,专性厌氧的细菌,一般缺乏典型的细胞色素系统和氧化磷酸化机制,通过丙酮酸产生二碳单位产氢;兼性厌氧细菌以细胞色素为电子供体,通过甲酸产氢。 兼性厌氧细菌的甲酸产氢 甲酸氢解酶(FHL)催化:HCOOH+H2O?H2+HCO3-。 FHL为多酶体系,含有甲酸脱氢酶(FDH)和氢化酶(HYD) FDH将甲酸脱下的电子传递给HYD,氢化酶将接受的电子以H+作为最终电子受体而产生分子氢。(右图) 古菌产氢 极端嗜热古细菌利用不同的有机物如糖类、肽类、醛类、丙酮酸及α-酮戊二酸等形成NADPH而不是NADH产氢;同时还能使元素S还原为H2S。该酶是一种双功能酶,又称为硫氢酶。 第四章 生物燃料电池 生物燃料电池为利用生物催化剂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是利用微生物等生物的代谢产物作为物理电极活性物质,引起原物理电极的电极电位偏移,形成电位差,从而获得电能的装置。 将甲醇、有机酸、葡萄糖等有机物作为电子供体,以氧气或H2O2作为电子受体,在阳极或阴极表面进行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生物燃料电池的发展历史 1910年,英国植物学家Potter把酵母或大肠杆菌放入含有葡萄糖的培养基中进行厌氧培养,其产物能在铂电极上显示0.3-0.5伏的开路电压和0.2毫安的电流。 1962年,Rohrback用葡萄糖为原料,利用丁基梭菌发酵所产生的氢来构建氢-氧微生物电池,但获得的电流仍然很低。 从50年代起,随着航天研究领域的迅速发展,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的兴趣随之升高,原因之一是考虑将来人类在进行太空飞行时,如何及时处理飞行中的生活垃圾,并产生电能。 生物燃料电池通过两种方式利用酶或全细胞: 酶或细胞代谢产生燃料物质用于燃料电池的阳极氧化,但本身不参与电子传递; 酶或细胞参与燃料底物与电极表面的电子传递。 多数酶或细胞不能直接参与电子传递,所以借助于电子介体传递电子。 微生物燃料电池 利用微生物直接接触电极,发生电化学反应发电很难实现。 微生物通过厌氧呼吸产生中间代谢产物或终产物电化学活性物质。 微生物产生燃料物质的过程可以与燃料电池分开(图A),因而可以在与燃料电池不一致的条件下反应; 也可与燃料电池整合在一起(图B),其生成燃料物质的过程与燃料电池的环境条件一致; 通过电子介体从微生物电子传递链获得电子,并将电子传递到阳极。 最常见的燃料物质为H2,也可以为甲酸或H2S。形成H2/O2燃料电池,微生物燃料电池通常是在厌氧条件下工作。 微生物产氢燃料电池 能够产氢的微生物包括细菌和藻类,如 Escherichia coli、 Enterobacter aerogenes、Clostridium butyricum、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 Clostridium perfringens,可在厌氧条件下产氢。 产氢微生物的固定化可稳定氢酶系统,可采用多聚介质,如聚丙烯酰胺、琼脂、滤纸等。 Clostridium butyricum固定可连续产氢两周,而不固定仅能产氢两天。 将C. butyricum 在H2/O2-燃料电池阳极室通过聚丙烯酰胺固定化,将铂电极插入其中,发酵在阳极表面进行,提供阳极H2燃料。同时副产物也可作为燃料电池的燃料,该电池可产生 0.4 V的电压和 0.6 mA 的电流。 能产生还原性含硫化合物能提供还原性含硫物质如硫化物S2–、HS–,亚硫酸盐等,如Desulfovibrio desulfuricans,以硫酸盐作为电子受体。 依赖于人工电子中介体的微生物燃料电池 微生物细胞中产生的还原性代谢物被细胞膜与外界隔开,所以利用电极与微生物细胞接触只有微量的电子跨膜移动。在个别情况下,直接从微生物细胞将电子传递到阳极表面是可能的,已有报道在金属还原细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 MR-1的细胞膜表面有细胞色素分布,这些电子载体可在没有最终电子受体的情况下能产生阳极电流。 低分子量的还原物质可在细胞内与电极之间传递电子。要有效地从细菌代谢物传递电子到阳极,电子传递体还需具备以下条件: 氧化状态的电子传递体必需容易穿过细胞膜与细胞内还原物质接触; 电子传递体的氧化还原电势应与还原性代谢物的氧化还原电势相匹配(电子传递体必需具有足够的正电势保证其实现其与代谢产物的快速电子转移; 电子传递体既不能干扰其他代谢途径,也不能被其他代谢途径分解; 还原态电子传递体易于穿膜; 氧化还原态电子传递体在电解质中必需是稳定的,不被细胞膜或电极表面吸附; 还原态的电子传递体必需具有较快的氧化速度,氧化还原是可逆的。 许多不同的有机化合物或有机金属化合物被用于电子传递体的研究,研究较多的是Thionine(硫堇)用于从Proteus vulgaris 或E. coli的代谢物传递电子。 其他的有机染料如benzylviologen, 2,6-dichlorophenolindophenol, 2-hydroxy-1,4-naphthoquinone, phenazines (phenazine ethosulfate, safranine), phenothiazines (alizarine brilliant blue, N,N-dimethyl-disulfonated thionine, methylene blue, phenothiazine, toluidine blue), and phenoxazines (brilliant cresyl blue, gallocyanine, resorufin) 也有进行电子传递体的研究。 其中phenoxazine, phenothiazine, phenazine, indophenol, bipyridilium derivatives, thionine and 2-hydroxy-1,4-naphthoquinone 是比较有效的电子传递体,能够获得较高的电压。 其他化合物效率低是因为不能被微生物快速还原或氧化还原电势负值不够。 Fe(III)EDTA) 用于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treptococcus lactis, and Erwinia dissolvens, 氧化葡萄糖具有较好的效果。 经常应用的微生物有Alcaligenes eutrophus, Anacystis nidulans, Azotobacter chroococcum, Bacillus subtilis, Clostridium butyricum, Escherichia coli, Proteus vulgaris, Pseudomonas aeruginosa, Pseudomonas putida,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 常用的底物有葡萄糖和琥珀酸盐。 由Thionine(硫堇)变为2-sulfonated thionine and 2,6-disulfonated thionine时,电子载体运输电子的能力增强,在560 Ω负载的燃料电池上,产生的电流分别为0.35 mA, 0.45 mA and 0.6 mA,因为前两者在微生物细胞膜上的吸附增强。 由于单一电子传递体难于满足诸多条件的要求,有时,将两个电子传递体同时用于电子传递。含有 thionine 和Fe(III)EDTA 的溶液用于从 E. coli氧化葡萄糖,将电子传递至阳极,尽管两者都能被E. coli还原,但thionine被还原的速度是Fe(III)EDTA的100倍,但还原的thionine氧化比 Fe(II)EDTA慢很多,所以可将E. coli氧化葡萄糖获得的电子转移至thionine,然后还原的thionine再快速将 Fe(III)EDTA还原成Fe(II)EDTA,通过电极反应Fe(III)EDTA / Fe(II)EDTA 转移电子到阳极。 在 Bacillus 氧化葡萄糖的燃料电池中,可同时采用电子中介体 methylviologen (MV2+) 和 2-羟基-1,4-萘醌 或Fe(III)EDTA , Methylviologen 可从细菌细胞高效获得电子,但其还原态对细菌有毒,从而抑制发酵。在第二中介体萘醌 或Fe(III)EDTA 存在时,MV+ 被氧化为 MV2+,解除了毒性,同时还原的第二中介体可将电子传递至阳极。 酶生物燃料电池 微生物燃料电池利用微生物活细胞进行连续发酵涉及到一系列的复杂生理过程,对电池工作条件要求很高。利用纯的氧化还原酶可以简化工艺条件。 利用氧化酶在阳极氧化燃料底物,形成的电子传递至阳极;利用还原酶通过阴极得到的电子将氧化剂还原。 酶燃料电池阳极反应 常用于燃料电池阳极的氧化酶有葡萄糖氧化酶(以FAD为辅基)、乳酸脱氢酶(以NAD(P)+为辅酶)、醇脱氢酶,分别以葡萄糖、乳酸、乙醇为底物。 基于NAD(P)H氧化的阳极 NAD(P)+/NAD(P)H的氧化还原电位为-0.56 V ,足够低至可发生阳极反应,在碳电极、铂电极、金电极可获得0.4 V、0.7 V、1 V的电压。 NAD(P)+/NAD(P)H可吸附到电极上,氧化受阻,另外, NAD(P)+将抑制NAD(P)H的氧化,吸附的NAD(P)H也将氧化成不希望的降解产物如NAD(P)+二聚体等,所以NAD(P)H 直接(非催化)氧化是不适合用于电极氧化的。 将电子中介体固定化到阳极表面,中介体可直接吸附于电极表面、嵌入多聚物夹层中或共价结合到电极表面的功能基团上。 将葡萄糖脱氢酶 (E.C. 1.1.1.47) 固定到多孔玻璃上,置于生物燃料电池阳极区, 酶氧化底物产生还原性的辅酶 NADH, NADH扩散到阳极表面, 麦尔多拉兰吸附于石墨电极的表面将NADH的电子传递至阳极,石墨阳极与铂金阴极偶联,将水还原为氢,在数小时内形成300 mV电压和 220 mA/cm–2。 Pyrroloquinoline quinone (PQQ) 可共价结合到铺展在金电极表面 的胱胺单分子层的胺基上 (图 A) , NAD(P)H 很容易被氧化, 特别是当Ca2+作为激发剂时(图 B) 。 ? NADH + PQQ + H+→NAD+ + PQQH2 ? PQQH2 → PQQ + 2H+ + 2e- 基于黄素酶的阳极 将FAD/PQQ-单分子层连接到阳极上,通过葡萄糖氧化酶氧化葡萄糖,所形成的氢将FAD还原,FADH将电子转移到电子中介体,并传递给阳极。 Equation (15):??? FAD + glucose + 2H+→? FADH2 + gluconic acid Equation (16):??? FADH2 + PQQ? → FAD + PQQH2 Equation (17):??? PQQH2 → PQQ + 2H+ + 2e- (to anode) 过氧化氢是很强的氧化剂 (E°‘ = 1.535 V vs. SCE), 用于过氧化氢生物催化电极的酶有辣根过氧化酶,微过氧化物酶等(MP-11),后者为11个氨基酸连接成的寡肽 并与 Fe(III)-原卟啉 IX。 其与一般过氧化氢酶相比,有体积小,稳定性高,可直接与电极接触(因血红素暴露于溶液)。 将MP-11 与铺展在金电极表面的胱胺单分子层连接, 有两种方式(1)将与原卟啉配基连接的羧基与电极表面单分子层连接;(2)将寡肽的羧基与胱胺的残基相连。 过氧化氢还原所产生的电流远大于没有过氧化氢时的电流。 阳极反应与阴极反应耦合酶燃料电池 前面两部分分别介绍了阳极酶燃料电池和阴极酶燃料电池,一个完整的酶燃料电池需要将两者耦合起来,需要满足下列条件:氧化剂不能与阳极 基于 pyrroloquinoline quinone and microperoxidase-11 单分子层电极的酶燃料电池 。 结论 生物电池包括 微生物间接燃料电池,通过微生物发酵原料形成燃料,与传统燃料电池相耦连。 微生物直接燃料电池,微生物代谢原料形成降解物,与电极固定的电子载体从降解物获得电子,并将电子传递给电极。 氧化还原酶电池,通过酶将阳极原料氧化,并将电子通过电子载体传递给阳极电极,通过酶将阴极氧化物还原获得从阴极电极传入的电子。 今后的研究方向 基于界面间电子传递速率的特征、生物催化速度常数、细胞电阻生物燃料电池常数的研究; 研究生物燃料电池的限速步骤提高输出功率; 通过氧化还原酶的修饰增加与电极接触,增加电流输出;如通过氧化还原酶的定点突变或组合蛋白质技术,针对酶与电极表面的定向与排列进行酶的表面重构; 建立具有电子介体-辅因子-酶单元电极的纳米工程技术,构建梯度燃料电池; 谢 谢 ! 也可利用胆红素氧化酶或真菌漆酶还原氧气为水,由于Cyt c、COx酶和电子载体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ate)是可溶性的,需要将其固定,包括将Cyt c的102位cys残基通过马来酰亚胺与金电极的胱胺单分子层相连,然后再与 COx酶交联,从而可从阴极接受电子。 表面的酶或辅酶反应,否则将抑制燃料氧化;燃料、电池和离子需及时补充或提供,阴离子和阳离子有可能被区隔开;酶的作用条件充分满足不受干扰。 基于葡萄糖氧化酶和微过氧化物酶单分子层电极的生物燃料电池 阳极葡萄糖被氧化,阴极H2O2 被还原。? 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利用微生物发酵产物作为燃料电池燃料一览 Graphite, Co(OH)2 impregnated 1 A 2.8 V (oc) H2S 糊精 Desulfovibrio desulfuricans Pt-blackened stainless steel, 25 cm2 60 mA cm-2 (sc) 1.04 V (oc) H2 葡萄糖 Enterobacter aerogenes Pt-black, 50 cm2 120 mA cm-2 (sc)e 0.6 V (oc)d H2 乳酸盐 Clostridium butyricum Pt-blackened Ni, 85 cm2 40 mA cm-2 (at 1 W) 0.66 V (at 1 W) H2 糖蜜 Clostridium butyricum Pt-blackened Ni, 165 cm2 0.8 A (at 2.2 V) 0.62 V (at 1 W) H2 废水 Clostridium butyricum 电极 电池电流 电池电压 发酵产物 培养基质 微生物 0.33 +0.220 N,N-Dimethyl-disulphonated thionine 0.07 -0.289 Safranine-O 8.57 +0.065 Phenazine ethosulphate 0.41 +0.217 2,6-Dichlorophenol-indophenol 还原速率((g dry wt)-1s-1) 氧化还原 电势 结构式 电子中介体 微生物燃料电池中介体氧化还原电势 0.61 -0.051 Resorufin 0.53 +0.021 Gallocyanine 1.47 +0.034 Toluidine Blue-O 7.10 +0.064 Thionine 1.43 +0.130 Phenothiazinone 0.20 -0.021 New Methylene Blue 还原比率((g dry wt)-1s-1) 氧化还 原电势 结构式 电子中介体 电子中介体传递电子的方式: (A)易扩散中性红中介体通过酰胺键与电极表面的羧基和染料上的胺基连接,从微生物细胞获得电子。 只有接触到电极表面的微生物细胞方能将电子传给阳极。 (B) 可扩散的电子载体,可在阳极与共价固定的微生物细胞间穿梭。微生物细胞通过酰胺键与细胞表面和阳极羧基连接。 (C) 电极表面吸附有微生物,电子中介体吸附在微生物表面,电子通过电子中介体传递给电极。 [49] Glassy carbon, 12.5 cm2 0.18 mA cm-2 (sc) 0.53 V (at 10 kW) 2-Hydroxy-1,4- naphthoquinone Glucose Escherichia coli [40] Graphite felt, 12 g (0.47 m2 g-1) 17.7 mA (sc) 0.85 V (oc) Neutral Red Glucose Escherichia coli [40] ?Graphite, 100 cm2 1.4 mA cm-2 (sc)e 0.25 V (oc) Neutral Red Acetate Escherichia coli [51] ?Graphite felt, 1 g (0.47 m2 g-1) 0.45 mA (at 1 kW) 0.75 V (oc) ?2-Hydroxy-1,4- naphthoquinone Glucose Proteus vulgaris [45] - 0.7 mA (at 560 W)b 0.5 V (oc) Fe(III)EDTA Glucose Erwinia dissolvens [45] - 90 mA (at 560 W)b 0.2 V (oc) Fe(III)EDTA Glucose L. plantarum, S. lactis [46] - 0.7 mA (at 560 W) 390 mV (at 560 W)b Thionine Glucose Escherichia coli [34] Carbon 3.5 mA (at 100 W) 350 mV (at 100 W)b Thionine Sucrose Proteus vulgaris [35] Vitreous carbon, 800 cm2 3.5 mA (at 100 W) 350 mV (at 100 W)b Thionine Glucose Proteus vulgaris [36] Vitreous carbon, 800 cm2 0.8 mA (at 560 W) 0.64 V (oc) Thionine Glucose Proteus vulgaris B. subtilis, E. coli [42] Pt,? 390 cm2 - 0.625 V (oc) Methylene blue Glucose Escherichia coli [54] Pt-black, 12.6 cm2 2.8 mA cm-2 (at 0.35 V) 05 - 06 V (oc)d 1-Naphthol-2- sulfonate indo- 2,6-dichloro- phenol CH4 Pseudomonas methanica Reference Anodec Current or current density Biofuel cell voltage Mediator Nutritional substrate Microorganism 电子中介体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数据 由于蛋白基质的绝缘作用,氧化还原酶的氧化还原中心无法直接与电极接触,需要通过特定的方法将氧化还原酶与电极连接起来。? 葡萄糖氧化酶 乳酸脱氢酶 将底物氧化脱氢,形成还原性的NAD(P)H+ H+,再将氧化产生的电子传递至阳极。 图A PQQ-修饰的金电极燃料电池;图B 金-PQQ 环路电压 (a) 0.1 M Tris-buffer, pH 8.0, (b) 10 mM NADH 和20 mM Ca2+。 Figure 4. Schematic configuration of methanol/dioxygen biofuel cell. NAD+-dependent dehydrogenases oxidize CH3OH to CO2; diaphorase (D) catalyzes the oxidation of NADH to NAD+ using N,N-dibenzyl-4,4-bipyridinium (benzylviologen, BV2+) as the electron acceptor. BV.+ is oxidized to BV2+ at a graphite anode and thus, releases electrons for the reduction of dioxygen at a platinum cathode. 硫辛酰胺脱氢酶氧化NADH应用到各种喹啉化合物,以flavins,viologens 作为电子中介体,可以获得电压0.8 V。 Figure 5. (A) The assembly of an integrated lactate dehydrogenase monolayer-electrode by the crosslinking of an affinity complex formed between the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and a PQQ-NAD+ monolayer- functionalized Au-electrode. (B) Cyclic voltammograms of the integrated crosslinked PQQ-NAD+/LDH electrode (a) In the absence of lactate. (b) With lactate, 20 mM. Data recorded in 0.1 M Tris-buffer, pH 8.0, in the presence of 10 mM CaCl2, under Ar. Figure 6. (A) The surface-reconstitution of apo-glucose oxidase on a PQQ-FAD monolayer assembled on a Au-electrode. (B) Cyclic voltammograms of the glucose oxidase-reconstituted PQQ-FAD-functionalized Au-electrode: (a) In the absence of glucose. (b) With glucose, 80 mM. Recorded in 0.1 M phosphate buffer, pH 7.0, under Ar, at 35°C, scan rate, 5 mV s–1. 酶燃料电池阴极反应 酶的阴极反应较少见到报道,传统燃料电池使用的O2还原阴极均在高温高压下进行反应,所以需要开发特定的生物还原阴极电池应用于生物燃料电池。 可再生性。与石油储量不同,可通过农业或林业种植再生。 无须改动柴油机,可直接添加使用。 生物柴油以一定比例与石油柴油调和使用,可以降低油耗、提高动力性,并降低尾气污染。 油料水生植物 工程微藻生产柴油。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通过现代生物技术 建成“工程微藻”(即硅藻类)。在实验室条件下可使“工程微藻”中脂质含量增加到 60%以上,户外生产也可增加到 40%以上。而一般自然状态下微藻的脂质含量为 5%~20%。“工程微藻” 生产能力高、用海水作为天然培养 基可节约农业资源;比陆生植物单产油脂高出几十倍。 生物柴油 制备方法 直接使用法 混合法 微乳液法 高温热裂解法 化学法 酯交换法 超临界法 生物酶法 酸/碱催化法 固定化酶法 全细胞法 液体酶法 物理法 从煤、石油、天然气获得 CH4 + 2H2O ? CO2 + 4H2 Equation (1):??? Pcell = Vcell ×Icell Equation (2):??? Vcell = (E°’ox - E°’fuel) –η 功率Pcell 是燃料电池的电压 Vcell和电流Icell乘积; 理想电压与氧化剂和燃料的理想电势差E°’ox - E°’fuel相关,但电极表面的电子传递过程、电阻和浓度梯度都可引起势能不可逆损失η ,所以实际电压较理想电压低。 * * 木质纤维素 400亿吨/年 化石燃 料减少 环境污染 人口增加 能源危机 资源匮乏 第一章 燃料乙醇 太阳能 纤维素燃料乙醇 木质素 单一成分难降解 对纤维素包裹 纤维素 单一成分难降解 形成结晶结构 半纤维素 单一成分易降解 作用不定 木质纤维素的结构和组成 均相与非均相酶解 2.16×105 305 3191 340 还原糖(μg) 羧甲基纤维素 微晶纤维素 纸浆 小麦秸杆 样品 酶解速度: 微晶纤维素:小麦秸杆:纸浆:可溶性纤维素 1:1:10:700 淀粉 短链淀粉 麦芽糖 葡萄糖 内切酶 外切酶 商业化淀粉酶的比活力为100 IU/mg蛋白质 真菌纤维素酶的比活力仅为1.0 IU FPA/mg蛋白质 纤维素 内切酶 天然纤维素 纤维素 外切酶 纤维素 内切酶 修饰纤维素 纤维素 外切酶 共同 作用 单独 作用 纤维素 内切酶 天然纤维素 纤维素 外切酶 纤维素 内切酶 修饰纤维素 纤维素 外切酶 天然纤维素 修饰纤维素 目前的观点 纤维素酶的比活力很低,比淀粉酶低100-200倍。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也很低。 纤维素内切酶酶解无定形纤维素,纤维素外切酶酶解结晶纤维素,酶解可溶性纤维素、结晶纤维素的酶解机制不一样。 纤维素酶的吸附大部分符合Langmuir 方程,酶解反应速度与纤维素酶吸附量成正比。 组 成 结 构 真菌纤维素酶组成与结构 Γ: 单位质量纤维素的纤维素酶的吸附量 Γmax:单位质量纤维素的纤维素酶的最大吸附量 [E]: 吸附平衡时,溶液中的纤维素酶浓度 Ka:吸附常数 ?: 单位质量纤维素的酶解反应速度 Vmax:单位质量纤维素的最大纤维素酶解反应速度 Kp: 反应速度常数 纤维素酶解吸附动力学 固液界面上的酶解反应动力学 微晶纤维素的酶解速度与纤维素酶的吸附量并不成正比,当吸附量增加时,所吸附酶的比活力下降,与前人酶解速度与吸附酶量成正比的结论完全不同 假设 [E]0是吸附前的纤维素酶浓度 [E]是吸附平衡后的游离纤维素酶的浓度[E],那么: [E]=[E0]-Γw[S]w [S]w:微晶纤维素的浓度,单位:g/ml 简化为 -Ka [S]wΓw2+(1+Ka[E0]+Γw maxKa[S]w)Γa=Γw maxKa [E0] Side view Front view 可溶性修饰纤维素和结晶纤维素酶解示意图 分类: 浓酸水解法、 稀酸水解法。 优点: 速度快 缺点: 耗酸、腐蚀性、 能耗高、糖易降解 酸水解法 纤维素生产燃料酒精 分步糖化发酵 酶水解法 同步糖化发酵 直接微生物转化 优点:纤维素酶解和酒精发酵都可在各自最 适条件下进行 。 缺点:反馈抑制,糖得率和酒精产率低。 优点:将三个过程(酶发酵、纤维素酶解、 酒精发酵)耦合成一步,降低了设备费用。 缺点:菌种耐酒精浓度低,产生副产物。 优点:将纤维素酶解和酒精发酵耦合在一起, 降低了设备费用,解除了反馈抑制。 缺点:酶解与酒精发酵温度不一致,酒精对 纤维素酶抑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