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插上“探究”的翅膀
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五中学 姓名:张代强 时间:2016年11月
给学生插上“探究”的翅膀
摘要
探究式学习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趋势,适应了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的 新标准、新要求,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是新课标提倡的新的教学理念和 学习方式的一大亮点。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可以推动高中语文课程与 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 学习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本文针对探究式学习从三个方面(巧妙引导,激发 探究兴趣;注重情感体验,助力探究学习;打破定势,拓展探究渠道)进行了探 讨,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高中语文探究式学习
前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种根深蒂固的 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我们高中语文教学的目 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走上自主学习的道路,就是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 探究能力,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但是,长期以 来,学生总是被动地获取知识,重知识记忆而轻问题思考,习惯于听老师讲解, 习惯于背诵书本知识,忽略了语文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引导 学牛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探究式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 趣、爱好和条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从学习生活和 社会实践屮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主动探求开展研究,从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 主学习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本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式活动的一些做法:
一、巧妙引导,激发探究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讲,而 学生自为研究,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诱导。”新课程 倡导探究式学习,但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把教学舞台全部让给学牛,教师在教学中 应该巧妙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课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如教《荷塘月色》前,我设置几个问题引导学 生进行自主探究:①弄清散文的相关知识,弄清作家作品常识和写作背景;②通 读全文,疏通字、词障碍;③思考作者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④作者的情感 轨迹是怎样的?作者游荷塘的顺序是怎样的?学生在看到这儿个问题后都有一 些压力,担心自己完成不了。但是短暂犹豫后,便投入积极的探究中。有的忙着 梳理课文,有的忙着查阅资料,有的抢着问老师。看着同学们热火朝天的情景, 我也在思考这几个问题。前两个问题不难完成,也会增强学生的成就感。第三个 问题借助作者牛平资料,再联系文章写作背景便可理解。但是要想解决第四个问 题,就必须反复阅读文本,抓住关键语句。对于这儿个问题,学生或许得不出准 确、完整的答案,但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体,自主收集整理 信息的能力、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独立思维的能力必然能得到提升。
课上,小组合作探究。教《荷塘月色》时,我鼓励学生就自主探究中遇到的 疑难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同时设置几个问题再次引导学牛向更深层次探究。 问题如:①作者回忆采莲的事情想表达什么;②本文作者非常注重炼字,试着找 几例,体味其艺术效果;③“通感”手法的使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试分析它 的表达效果。学生看到我设置的问题后,没有了之前的犹豫和畏难情绪,个个精 神抖擞,跃跃欲试,仿佛羽翼刚丰满的雏鹰渴求翱翔于天空。课堂沸腾了,讨论 声此起彼伏,连绵不绝,老师仿佛成了局外人了。讨论时间到了,学牛们还意犹 未尽。原本我认为有难度的问题,经过小组的合力探究,绝大多数得到了答案。 学生在个人探究的基础上,利用小组讨论,在协同学习中学会以他人之长,补自 己之短。学生在轻轻松松的氛围屮学会合作,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 组员间的互补性得到发挥,他们互相提问,互相帮助,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多角度、多方位、主动交流对问题的认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在原 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
实践证明,教师的巧妙引导,较好地营造了学习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 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萌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的能力在主动实 践中提高了。学生在自信心与自主意识的驱动下,就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广 阔的时空中,展示个性,主动发展,获得成功。
二、注重情感体验,助力探究学习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 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我注重学生的情 感体验,让学牛在学习中体验美的感受,进而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 产生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亲身体验。或朗读体验, 或默读体验,或演唱体验,或扮演角色体验。不同体裁,不同内容,不同风格, 方法途径各异。遇到音乐感强的文章如《虞美人》、《雨霖铃》、《一剪梅》等 先配乐演唱,然后再探究就容易了,而且优美的旋律就会不绝于耳乃至铭记于心 T;遇到文情并茂的篇章则配乐朗读,朗读时力求美读,只有真止读岀其中情味, 才能达到极佳的情感体验。朗读《雨霖铃》时,不仅引导学生揣摩、想像“念去 去”这句词传达出的离别时无限牵念和愁思,还引导学生揣摩“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传达出的不忍离别的神情。学生认真体验了,对文章的理解也就深 刻了。
然而,对于《荷塘月色》这样诗情画意的文章,仅配乐朗读述不够,述要引 导学生对荷塘月色场景进行想象,引导学生去探究作者当时的情感体验,从而深 入了解文屮所要表达的主旨。对于这篇课文的探究学习,如果只是注重文屮的谋 篇布局、炼字修辞,就无法感受到作者当吋复杂烦闷的心境。经历了深入的情感 体验,对写作技法上的探究也自然有所提升。
对人生有启迪意义的文章则引导学生体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因为生命对每 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只有热爱生命,敬畏生命,才能培养对自己、对人生负责 的意识。在赏析《我与地坛》这篇文章时,我着重引导学生体会史铁生思想转变 的过程。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吋,忽地残废了双腿,这对作者来说,无疑是 致命的打击。因此,作者消沉颓废,日日进入地坛。但地坛里的牛机和活力,以 及母亲无声的关爱给了作者生的希望,继而找到活下去的勇气和方式。同时,我 还引导学生进行横向或纵向联系,拓展体验的范畴。又聋又哑的海伦?凯勒,遭 遇了人生屮最痛苦的事情,但她没有气馁,而是付出百倍的努力,去感知这个丰 富多彩的世界。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写道:我常想,如果每个 人在他的初识阶段患过几天盲聋症,这将是一种幸福。能有这种体会的人,她对 生命的渴望想必是强烈的。在研读文本时,我引导学生感受作者那种对光明的渴 望和期盼Z情,学生只有感受到这种渴望和期盼,才能更好地珍惜白己所拥有的 一切,才能培养自己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探究性学习并不是单纯地解决问题,培养学 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增进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因为语文是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学会在语文 学习屮体验美的感受,形成正确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做一个理性与感性并存 的人。
三、打破定势,拓展探究渠道
传统的教学强调在即定的目标下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教师教什么,学生 学什么,即使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还是被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 教师总是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自己设计的教学步骤去教学。这样一來,教师和学 生的思维都停留在“学会”的基础上,最终局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空间。因而要 打破思维定势,发散学生思维,拓展探究渠道,让学生既体验到“山重水尽疑无 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又提升了主动探究的能力。
探究由课堂延仲到现实生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耍注意积极引导学生体验 生活,开拓学生的探究视野,拓展学生探究渠道。在学习《鸿门宴》一文时,学 生对其座位关系不理解。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现实生活的宴席上座位情况。 学牛通过探究牛活后发现:中国人宴饮时,对座位安排十分讲究,通常以面对门 的座位为上座,此座为长辈或德高望重之人。乱坐就有喧宾夺主、以下犯上之嫌。 他们又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知道了宴饮必定要论资排辈,以别尊卑长幼。古人在 堂上以向南为尊,在室内以向东为尊。至此,学生也就理解了《鸿门宴》上座次 的关系:项羽是主位,东向坐,而南面为上,坐的是亚父范增,显示项羽对范增 的尊敬,张良地位最低,不能叫坐而叫“侍”,意思是与侍从差不多。通过古今 座次的比较,学生也进一步了解到了座次礼仪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在《胡 同文化》的教学中,在理解了“胡同文化”的历史底蕴后,可以将语文课堂延仲, 让学生们课下探究饮食文化、茶馆文化、以及农家乐文化等,让他们享受语文带 来的乐趣。
探究由单一向多维度转变。如从课木学习到课外阅读,从古代到现代,从音 乐美术到影视录像,从民间俗语到诗词典故。在丰富联想的慕础上容易找到知识 屮的空白,思维屮的矛盾,从而发现问题,找到探究的目标,提高学生的认知水 平。学习《荷塘月色》吋,可以联想到古今中外其他作家文人描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