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跨径最大的钢筋混凝土箱型拱桥—贵州沙坨特大桥主拱圈合龙
“现在觉得我们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看到大桥合龙成功的那一刹,贵州路桥集团沙坨特大桥项目常务副经理肖黔有感而发。他告诉记者,悬浇箱型拱桥作为拱桥施工的一种新工艺,具有结构整体性好,造价低、后期养护少、施工稳定性高、跨越能力强等优势,但由于该工艺在国内起步较晚,很多技术难点还有待克服,240米的跨径,更是国内前所未有,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团队的每个人都全力以赴。桥梁监理
第一个问题出现在刚进场那段时间。沙坨特大桥的位置处在水库上游,水位深度达上百米。在建造桥梁的基础时,因基底到水面的高度达17米,再加上拱座基底不断渗水,基础开挖和浇筑频频受渗水影响,工程一度无法推进。桥梁监理
基底渗水问题不解决,施工就很难继续下去。为此,项目团队集思广益,经过两个多月的配比试验,终于找到运用水利工程中常用的水下抗分散混凝土可以解决基底渗水问题。“从来没有人在交通桥梁施工上用过这种混凝土,我们这也算开了一个先例。”贵州路桥集团沙坨特大桥总工程师张基进笑着说。
一个问题刚解决,另一头“拦路虎”又如期出现。在目前的桥梁建设中,项目施工通常采用C55强度的混凝土,但为了保证桥梁足够的稳定性,项目团队最终经过一系列试验和配比,将混凝土强度由C55提高至C60。
混凝土材料抗压强度高,但抗拉强度低。为了控制桥梁主拱圈混凝土在施工中的拉应力不超标,项目部团队首创使用主拱圈混凝土拉应力控制技术,解决了主拱圈在施工过程中顶(底)板混凝土拉应力偏大的问题。
同时,该桥采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黔式挂篮”设备,在提高挂篮系统刚度的同时减轻了自重,增大了施工操作空间,通过在横梁上配置滚轮系统提升了挂篮行走的稳定性,建立了“以曲代曲”的行进方式,改变了以往“以直代曲”的施工设计理念,提高了拱圈的施工精度。
“质量是工程建设的生命和出发点。”肖黔表示,依托沙坨特大桥的建设,贵州路桥集团向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和贵州省经信委分别申请了科研课题,目前已申报了3项省级工法,国家专利48项,接下来,团队还还将继续申请20余项专利技术或工法要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