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王进
□ 何子蕊
为进一步激发全领域创新创业活力,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近年来深入实施科创兴城战略,在聚力打造创新创业核心区“菁蓉镇”基础上,充分发挥区域内科教资源富集优势,布局一批科创社区,探索实施“创新高校社区协作、启航产业应用场景、培育科创社区文化”新模式,着力推动社区商业、科技、文化快速发展,为高校毕业生高标准打造创新创业“试水”和免费落脚“第一站”。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郫都区已布局环高校科创社区3个。其中,蜀源交大智能科创谷打造4000平方米众创空间,已陆续入驻30余个团队、200余名师生,创业带动就业1200余人,成为高校师生团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和社区就业创业指导培训的集成综合体,走出了一条高校与属地社区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搭平台为创新发展装上“推进器”
据郫都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国家创新创业形势的不断变化,创新创业工作面临着新的时代要求。郫都区聚焦全链激活新动能,从“打造动能载体空间、优化辖区闲置空间、提升服务精准维度”三方面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搭建载体平台,着力打造科研成果转化“新载体”,为创新发展装上“推进器”。
郫都区坚持“利益共同体”理念,充分发挥西南交通大学创新资源富集优势和安靖街道属地资源优势,前期投入200余万元,高水平打造4000平方米众创空间——蜀源交大智能科创谷。按照属地街道提供空间载体、高校/企业提供项目资源、双方协同管理合作方式,聚力“优环境、建载体、育主体”,打造产学研用协同、项目孵化和成果转化链条清晰的创新创业新动能、新载体,由高校、属地政府抽调专人成立蜀源交大科创谷管理委员会,建立全链协作机制。科创谷分设A、B两大功能区,A区专注科创成果展览、会议培训交流、科研共享,B区专攻成长型科创企业孵化培育,引导孵化成功科创团队就地转化为市场主体。
目前,科创谷筑巢引凤形成示范效应,入驻了包括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陈维荣在内的团队30余个、师生200余名,正在评审的拟入驻团队20余个。孵化项目已获得国际铁路联盟全球铁路创客大赛亚太区一等奖、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高教主赛道全国银奖、第四届集成电路EDA设计精英挑战赛全国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优服务为持续发展装上“加速器”
做好新时代创新创业,以产业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做优服务是关键。郫都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科创谷从构建直通服务渠道、开展精准需求培训、组织申报相应专利三方面入手,打造“应用场景—智能技术—新材料—基础科学”四位一体的“硬核”产业链,探索社区转型新路径。
一方面,构建专业孵化团队及服务体系,成立服务专班,为项目落地、成果转化、产品初试、产业化等提供“直通车”服务;另一方面,围绕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认定、知识产权大数据运营服务平台使用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四个方面,面向科创团队开展培训10余场;此外,积极推进科创项目发明专利申请,针对科创项目落地企业、知识产权申报流程不熟、发明专利授权周期长等问题,联合郫都区发展改革局、经信局、新科局等部门开展跟踪服务,入驻团队已取得发明专利150余项。
郫都区以环科创谷经济生态圈为基础点辐射周边,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构建更为完整的创新生态圈,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新引擎。科创谷成立以来,盘活带动闲置资产4800平方米,实现效益提升80%,每年增收110万余元;引进入驻、孵化的9家企业,2023年实现税收收入100余万元。郫都区以科创谷为中心,形成人才、物流、技术、资本等科创要素聚集,带动区域服务业、文创、零售、物流等商业企业50余家,高品质商业服务配套、环科创谷经济生态圈初步形成,创新科技激活片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引擎作用进一步凸显。
促就业为提质发展装上“稳定器”
如何以创新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促进社会稳定,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近年来,郫都区从解决就近就业、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两个主要方向着力,在深化校企合作、聚焦科技创新助力、织就促进创业就业“新网格”上下足了“绣花”功夫。
以科创谷为例,郫都区聚焦三个明确:明确社区企业职能职责,明确共建共治共享导向,明确项目能进能出机制。以“科创+产业”方式成立社区企业——四川蜀源焕想咖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为科创谷就地转化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提供岗位设置、人才引进、就业培训等服务。同时,强化孵化型和成长型科创团队“社区合伙人”定位,建立社区发展治理资金池100万元,支持项目在孵化、成长期间,一手抓业务,一手抓创新人才培养,持续增强社区“造血”功能。此外,加强与西南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国际创新创业学院等合作,建立项目年度考评制度,将空间使用率、产出率、吸纳就业等指标作为重要考评内容,及时“清低”“引高”,确保空间资源高效利用,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值得一提的是,郫都区强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和邻近居民就业诉求双向融合,校地搭台、学科唱戏,营造就业新渠道、新业态,形成环科创谷周边新型经济生态圈,30余个团队现有项目80余个,解决邻近居民就业1000余人次,直接解决就业200余人;融合超过9个院系开设的超学科课程,为2300余人次在校大学生提供可探索、可调研、可思考的社会真实场景,打破专业壁垒,构建多维度知识体系,切实破解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脱钩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