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索引号 ]
- 11500113009307156W/2021-01703
- [ 发文字号 ]
- 巴南府发〔2021〕19号
- [ 主题分类 ]
- 工业;信息产业(含通信)
- [ 体裁分类 ]
- 规划
- [ 发布机构 ]
- 巴南区人民政府
- [ 有效性 ]
- [ 成文日期 ]
- 2021-11-11
- [ 发布日期 ]
- 2021-11-17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巴南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规划(2021-2025)》的通知
巴南府发〔2021〕19号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
(6)卫星导航。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卫星导航产业的历史机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智慧城市、智能化社会服务的需要,重点发展芯片及OEM板、地图/电子导航地图、内嵌式车载导航终端、车载监控终端、便携式导航终端等基础类产品和终端产品,积极引育系统集成与运营服务项目,加快推动北斗导航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步伐、“北斗+”和“+北斗”应用,以政府应用带动社会应用,以示范应用推动产业发展,培育发展北斗卫星导航产业。
(二)提升优势支柱产业
落实“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战略,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加快推进制造业传统优势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和消费品等传统优势产业,以智能化和自动化为工业主攻方向,坚持内部培育和外部引进并举,主攻产业链薄弱环节,促进优势产业提档升级。
1.汽车摩托车产业
(1)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
推动汽车整车产品及零部件产品向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共享化“新四化”趋势发展,大力调整汽车产品结构,积极发展汽车增值服务业,完善汽车产业链体系。
发展壮大传统燃油乘用车、特种车、专用车和工程车整车制造、改装汽车制造、挂车制造等相关产业,推动铃耀汽车重回百亿级规模,打造重庆最大特种车、工程车和专用车生产基地。加快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研发与技术攻关,推动现有整车企业开发中高端新能源汽车产品,发展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纯电动汽车,鼓励发展混合动力汽车,积极开展车路协同技术攻关和验证,推动行业规模发展。紧跟成渝地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步伐,积极发展动力控制系统、安全控制系统、通讯娱乐系统、车身电子系统、导航系统、汽车信息系统等相关汽车电子产品。以传统汽车“三大件”、新能源汽车“大小三电”和智能控制系统等汽车核心零部件为主,布局上游发展势头较好的关键原材料及零部件,提升现有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产品技术水平及生产工艺的智能化水平。
到2025年,实现汽车整车产能25万辆,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其中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产量10万辆以上。
(2)摩托车及零部件产业
巩固提升传统摩托车产业,以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为抓手,拓展新能源、电动摩托、大排量摩托车等产品及市场服务,推动摩托车企业有序向高端化、新能源化转型升级。
大力推动摩托车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新产品开发,形成多品种、宽系列的摩托车产品结构,重点发展电动摩托车、越野摩托车、赛车、休闲摩托车等特色产品,支持开展新能源摩托车标准研制和产品研发。推动现有摩托车企业深化与国际知名品牌合作,强化大排量发动机(≥250cc)及冷却系统、供油系统等技术研发和储备,加速个性化新品开发、生产和销售,培育新增长点。构建摩托车原材料生产、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下游市场服务和平台建设等产业链整链发展模式,力争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摩托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到2025年,实现摩托车产量100万辆,摩托车产业规模达到150亿元。
专栏三 汽车摩托车产业重点项目 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项目。依托兵装集团,以铃耀汽车为基础,引进新能源汽车整车合作项目或新车型,建立年产10万辆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智造基地。 汽车零部件研发制造项目。充分发挥铃耀汽车“链主”企业的作用,引进国内外知名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建立减震、皮带传动、智能锁具、电子产品等零部件研发制造基地。 专用车研发生产项目。建设专用车生产基地,重点引进环保专用车、专用客厢车、专用货车、专用作业车、特种作业车、消防车等专用车的技术开发、生产制造、销售及服务、网络货运平台等项目。 特种车生产基地项目。引育特种车辆零部件生产项目,包括各类特种车辆传动、转向、行动等总成(零)部件及备件研发制造,打造“现代化、目视化、柔性自动化、绿色环保”的规模型数字化智能制造产业生产基地。 大排量摩托车项目。引进国内行业知名企业,设立大排量摩托车研发、生产和销售制造基地,主要生产中、大排量摩托车、大功率电动摩托车、全地形车(ATV\UTV)及后市场用品等,年产大排量摩托车10万辆。 |
2.装备制造产业
加大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力度,丰富主机装备种类,加快成套化、精密化、智能化转型步伐,提升总集成总承包能力、系统解决方案供给能力和模具、铸锻件、齿轮和轴承等装备基础件发展水平,形成“特色带动、多点迸发”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实施“整机+零部件”双提升行动,巩固智慧农机、气动工具、仪器仪表、电气设备等通用装备和武器装备的优势地位,提升生产效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补齐关键产品短板,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发展壮大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工业机器人等高端装备产业,加快龙头企业引进,推动关键零部件及关键技术的研发进程。聚焦装备基础件领域,引育模具、铸锻件、齿轮和轴承、密封件、气动元件、紧固件、液压件等紧缺关键基础件项目,健全产业生态。积极探索引进工业系统互联和工业系统软件开发业态,支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对各类生产设备系统进行全面联网,推进生产制造设备联网和智能管控。
到2025年,实现装备制造产业规模达到150亿元。
专栏四 装备制造产业重点项目
兵装创新研究院项目。立足兵器装备集团产业发展需求,联合国内知名大学等社会优势资源,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包括特种车辆研究院/中心、轻型无人化装备研究中心、面向生产过程的通用安全风险智能监控技术及产业化。
特种车辆合作项目。以大江智防为基础,立足现有反恐处突、城市作战等轮式装甲车产品,与行业先进厂家开展技术、资本合作,引进联勤保障装备、应急保障、环境监测、特种物资运输、抢险救援、生活垃圾处置等装备。
无人机研发制造基地项目。引进国内先进企业,建立无人机研发生产制造基地,研发生产大载重、长航时、通用型等多款垂直起降无人机,广泛用于遥感航测、环境监测、农业气象、军事侦察等领域。
智能装备研发制造基地项目。依托中建材等央企,建设轻工、农机、新型铝材智能装备研发制造基地,产品涵盖轻工装备、农机设备、新型铝材料等。
智慧农机项目。依托重庆理工大学相关技术,立足宗申农业机械,加大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的合作,建设集计算机、信息、人工智能等技术一体的智慧农机项目,打造智慧农机生产制造基地。
工程塑料项目。依托广东国立,借助大江国立营销平台,建立工程塑料生产制造基地,为汽车注塑企业和军用弹箱领域的工程塑料配套。
3.消费品工业
面向消费升级需求,深入推进“三品”战略,拓展营销渠道,加强设计创意植入,深化消费品产业与文旅、商贸产业融合发展,完善产业生态体系,探索建立C2M(反向定制)产业基地,打造集创意设计、产业孵化、智造基地、产业联盟、网红营销、体验街区、节会活动、贸易中心为一体全市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创新生态区。
积极引入国际高端设计资源,促进特色轻纺向潮流、精致、个性化方向转型,推动现有成衣企业加强设计能力建设、个性化定制生产体系建设、新面料应用和智能化技术植入渗透,加快智能服装产品开发,提升“小单快反(小批量、快速反应)”水平,建设重要的轻纺服装订单生产基地。推动食品向营养、健康、方便方向发展,壮大方便食品和休闲食品产业规模,加快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类、调味品类等美食工业化、标准化发展,探索建立中央厨房生产供应模式。围绕新消费需求,借助重大活动赛事和第三方平台资源,加大日化美妆、智能家具、适老化智能产品等新兴领域企业引育力度,不断丰富特色轻工产品种类,孵化一批“优、精、美”新生代巴南品牌。强化新营销赋能,打造消费品直播基地,推动消费品工业与互联网营销平台合作,实现线上线下协调发展。强化消费品工业创新设计,举办创新创意设计大赛、美食工业博览会,推动创意设计成果产业化孵化基地、消费品直播基地等平台经济新业态发展。
到2025年,实现消费品工业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
专栏五 消费品工业重点项目
智能家居项目。以“功能多样、智能互联”为方向,利用智能产业发展释放技术红利,引导家居行业与智能产业开展技术合作,培育发展以智能家居和消费类电子为代表的智能消费品。
特色轻工项目。依托百亚、恒安等龙头企业,优化纸制品结构,发展多品种多功能纸制品,优化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培育区域品牌。加快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培育产业竞争优势。
纺织服装项目。引进行业龙头企业,依托品牌服装产业基础,支持企业积极开展个性化高端定制业务,科学合理发展功能性服装、交通用品、医疗用品等产业用纺织品。
农副食品项目。强化绿色优质粮食供给,积极开发米面主食深加工产品,烘焙食品、营养健康粮油食品。促进特色调味品产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创新平台项目。推动消费品工业创新设计研究院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举办消费品工业创新设计大赛、美食工业博览会等活动,促进创意设计成果产业化。深化与互联网营销平台合作,强化新兴和传统营销渠道对消费品工业产品推广的支撑作用,推动创意设计成果产业化孵化基地、消费品直播基地等平台经济新业态发展。
(三)做强生产性服务业
围绕巴南区制造业主导产业,积极构建研发设计、虚拟制造、市场销售、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物流服务等覆盖全区七个产业链的专业服务体系,在健全制造业产业链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
——研发设计服务。依托环重庆理工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及龙头企业,针对主导产业积极搭建研发设计中心,从事工业设计、高端综合设计服务等,提升主导产业的前沿技术水平及附加值水平。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科研设备设施共享,向链上企业或制造业企业提供检验检测、标准制定等科技服务。积极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单独或联合建立行业性中试基地,打造集科技成果挖掘、转化、运营、投资、孵化全链条于一身的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成功率。
——公共制造服务。积极发展虚拟制造技术,对制造系统中的各种要素进行全面仿真,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高度集成,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大力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通过一体化整合全球优质资源,开展产品研发、设计和生产,扩大自身比较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
——软件和信息服务。构建以工业软件、高端行业应用软件、新兴平台软件、智能终端软件、信息服务等为主的产业体系。推动软件企业面向政府服务、民生服务、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消费等行业应用领域,加强行业信息资源深度挖掘和利用,加快服务化、平台化软件产品及信息化解决方案开发。加大操作系统、云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嵌入式软件等基础软件企业的引培和国产化替代力度。
——工业信息网络。以提高企业合作共享为发展方向,加大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引育力度,加快设计、生产、运维、管理等全流程信息服务集成模块及工业APP(应用程序)等产品开发。积极搭建政企之间、企业之间相互交流的平台,强化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其他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服务、第三方物流、商务咨询、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和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有效推动巴南区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
五、空间布局
以“一圈”为驱动、“三点”为支撑、“五组团”为载体,形成“一圈三点五组团”层次分明的、点线面结合的产业空间格局。
(一)“一圈”驱动
——环重庆理工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
空间分布:以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工程学院为轴心,花溪河两岸和红光大道沿线,涵盖李家沱街道、花溪街道、南泉街道部分区域,规划面积约10平方公里。
产业分布:依托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工程学院等在区大学的优势学科和研发机构,利用巴南区创新驱动和产城融合发展的契机,将环重庆理工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打造为以国际化高等教育为引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中心,以知识驱动全区产业转型,重点布局科研教育、创新产业、综合服务等产业,搭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试平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等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全区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联动发展。
(二)“三点”支撑
1.公路物流基地
空间分布:位于渝湘高速、渝黔高速、内环快速路、绕城高速相交的黄金三角地带,规划面积约30平方公里。
产业分布:聚焦重庆国际商贸物流中心、东盟商品集散地、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承载地等功能定位,重点发展打造综合物流集群、专业市场集群、电子商务集群、国际贸易集群,积极建设加工贸易型工业区等物流相关产业载体,发展高效快捷、服务多样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打造东盟服务贸易总部基地。
2.重庆高职城
空间分布:位于巴南区龙洲湾新区,以箭滩河为界分为云教育产业园(虚拟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园(实体教育)两大板块,规划面积约18平方公里。
产业分布:聚焦建设产教融合、科教联动、富有创新创造活力的高职城,着力发展高水平职业教育,打造西部新技能人才、职业技术创新人才培育高地,西部大数据人才产教融合基地和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基地,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持。
3.智慧总部新城
空间分布:位于主城东部槽谷南部,处在南彭龙井隧道以北,南岸区迎龙、茶园以南,樵坪山以东,明月山以西槽谷地带,包括惠民、南彭、南泉、天星寺4个镇街部分区域,规划面积约69平方公里。
产业分布:聚焦建设国际化、智能化、绿色化、人文化城市典范,围绕“创新+”“文化+”“生态+”,打造绿色产业科技研发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现代智慧总部基地,是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主战场、生态创新的示范地、文旅休闲的先锋地,为全区先进制造业提供创新支撑和服务保障。
(三)“五组团”联动
1.界石组团
空间分布:位于铜锣山以东、明月山以西的东部槽谷,毗邻智慧总部城和公路物流基地,东靠樵坪山、南临武新村、西临渝黔高速、北至南泉和平村,包括界石镇、南彭街道和公路物流基地部分区域,规划面积约46平方公里。
产业分布:以新型显示、大数据、5G、集成电路为核心,打造“数智”经济产业集聚区;以智能环卫装备、特种装备、精密仪器仪表、机器人为核心打造智能装备产业集聚区;以特色轻工、智能家居、高端饰品为核心打造消费品工业集聚区。
2.花溪组团
空间分布:位于巴南区花溪街道境内,包括民主村、建新村、新屋村、先锋村和王家坝社区部分区域,规划面积约8平方公里。
产业分布:聚焦产业高端化转型升级,重点发展以汽车零部件、摩托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下游市场服务和平台建设为核心,打造汽车摩托车产业集聚区;以武器装备、特种装备、通用动力、智慧农机、专用工具为核心,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
3.鱼洞组团
空间分布:位于巴南区云篆山北侧和东侧,东至箭滩河、南至鱼洞街道金竹村、西至莲花街道中坝村、北至长江,包括鱼洞街道和莲花街道部分区域,规划面积约8平方公里。
产业分布:整合资源,引进新产业,形成以新能源、智能网联为代表的乘用车、专用车和特种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培育汽车后市场服务;重点发展公共安全、特种装备,打造特色主题小镇,建成集制度创新、技术引领、军民协同于一体,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新城。
4.木洞组团
空间分布:位于巴南区木洞镇辖区内,东至五布河、南至木洞镇栋青村、西至明月山、北至长江,包括松子村、钱家湾村、水口寺村和栋青村部分区域,规划面积约43平方公里。
产业分布:加快生物药、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等生物医药细分产业的集聚发展,积极引进科研院所、高校、专业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等创新机构或平台,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创新,打造大健康产业高地。
5.麻柳组团
空间分布:位于巴南区麻柳嘴镇辖区内,东至麻柳嘴镇梓桐村、南至麻柳嘴镇平桥村、西与北均至长江,包括梓桐村和平桥村部分区域,规划面积约10平方公里。
产业分布:聚焦康复辅助器具产业,优化配置资源要素,强化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高端化、专业化、智能化发展,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重庆康复辅具产业园,打造西部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生产基地。提高原料药行业的绿色制造水平,推动存量企业提档升级。
六、主要任务
(一)集群发展工程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做优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和消费品工业5大主导产业,形成生物医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数智”经济产业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大数据智能化赋能,运用“四新技术”改造提升主导产业,促进产品向高端化、智能化、品牌化、绿色化方向升级。加快智能制造技术和装备应用,推动由“巴南制造”到“巴南智造”的根本性转变。推进“链长制”,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做好生物医药、新型显示、汽车、大排量摩托车、高端装备、消费品工业、软件及信息服务7个产业链的补链强链延链,构建产业链生态,推动产业链升级。
专栏六 集群发展工程 新一轮技术改造工程。以智能化为主攻方向,以整厂改造为着力点,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通过智能化诊断,实施智能化改造,到2025年滚动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200个以上。 特色产业基地工程。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提升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承载力和竞争力,促进产业、知识技术、人才和服务向园区集聚,促进工业园区建设。到2025年,打造3-5个主导产业突出、创新能力强、服务功能完善、支撑区域工业经济发展能力强的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 龙头企业培育工程。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在重点领域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做强一批优势重点企业,引进一批国内外龙头企业,壮大一批有发展潜力、成长性好的创新型企业,打造5-10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行业领军企业。 产业链提升工程。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谋划一批产业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优质“补链”项目。以重大项目为核心,集中配置资源,优化产业配套,引进产业链上下游及关键技术研发等企业入驻,延展产业链的吸附效应,逐步形成大配套产业集群。 |
(二)创新发展工程
优化创新生态,增加创新主体,提升创新能力,围绕产品研发、创新成果孵化、创新产品产业化,建设研发平台/中心、生产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产业孵化园等,加快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模式。推动建立一批市级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提供质量可靠性试验验证、标准验证与检测、计量检测、认证认可关键技术、产业信息、知识产权等基础支撑和公共服务,有力保障产业创新发展和质量品牌提升。高标准建设环重庆理工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等规模化创新载体、孵化载体,以及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等高水平研发平台或机构,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格局,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畅通创新成果转化渠道。支持7个行业的链主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共享技术创新服务,积极参与国内国际标准制定(修订),构建技术、专利、标准协同机制,进一步巩固现有优势产品质量优势、成本优势和标准优势。构建完善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创新生态。
专栏七 创新发展工程 研发平台建设工程。聚焦5大主导产业,建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高校、院所以及同行业上下游的产学研合作,加大研发政策支持,强化知识产权和成果保护,坚持研发资源的开放和共享。 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围绕产业技术研发、技术转化、产品生产和市场推广等构建全流程的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建设综合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独立的技术转化平台,引进专业代理机构以及人力、金融等要素服务平台。 创新主体培育工程。打造一批引领产业高端发展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引进或并购国内外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和研发机构。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型创业企业,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组建产业联盟。 |
(三)融合发展工程
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大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力度,发展智能制造,培育一批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由单一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创新设计等新的制造模式,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相融共生、协同发展。推动军民深度融合,谋划实施一批军民融合项目,培育壮大一批军民融合企业,支持建立军民融合产业和技术创新联盟,转化一批军民两用技术成果,支持军工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产城深度融合,做好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能源、生活等城市配套一体化融合发展,将工业园区打造成为宜居宜业的产业新城。
专栏八 融合发展工程 两化深度融合发展工程。持续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推动工业数据集成互通,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以行业共性应用场景为切入点,培育推广“小而精、精而准”的行业级系统解决方案,实现链条式、整体性数字化转型。支持优势骨干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制造资源,实施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专项行动。加快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促进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实现传统企业智能化改造。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工程。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推广柔性化定制,发展共享生产平台、服务衍生制造、工业文化旅游,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总集成总承包水平,形成一批创新活跃、效益显著、质量卓越、带动效应突出的深度融合发展企业、平台和示范区。 产城融合发展工程。强化顶层设计,城市功能规划、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与产业发展定位“同步”,优化园区工业用地、居住用地、配套服务用地,转型升级产能落后的工业园区,促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精准“产业链招商”,引进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和一批强链补链延链项目,打造完整产业生态。建设一批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和公共配套服务设施项目,引入优质教育和医疗服务资源,推进园区与所在地的城镇互相促进、融合发展。 |
(四)绿色发展工程
探索重点行业碳中和路径,控制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引导相关企业实施低碳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绿色化发展,构建工业绿色制造体系,提升企业节能、节水、降碳、固废综合利用水平。严格落实长江保护法、“三线一单”等产业准入法规和制度,实现产业准入源头管控。严控过剩产能和“两高一资”项目,逐步降低两高项目的行业占比。推动传统支柱产业绿色转型升级,重点支持节能低碳化、污染物治理、清洁化、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工业节水等绿色改造项目,提升传统产业含绿量。深化试点示范效应,支持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节水型企业、能效水效领跑、清洁化企业等标准体系建设,开展国家、市区绿色制造体系评价。逐步布局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探索工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专栏九 绿色发展工程 绿色化技术改造工程。推进一批重点用能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和合同能源管理,推广一批清洁化先进适用技术,实施一批源头预防和减少污染物产生的清洁化技术改造项目;推广一批节水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装备,实施一批节水项目;支持工业领域污染物治理超低排放,引导一批企业实施自愿性减排;支持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处置,提高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与集中处理水平;支持实施一批工业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工业低碳技术推广运用。 绿色制造示范工程。探索建立国家、市区相衔接的绿色制造体系,分行业储备一批绿色制造示范企业名单,到2025年建成区级以上绿色示范工厂5-10家,绿色示范园区1个,绿色供应链1-2家,绿色设计产品10-20个,节水型企业10家,能效水效领跑10家,清洁化企业20家。 绿色环保产业引育工程。引进布局一批新能源(汽车制造、氢能源储运装备制造等)、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水处理药剂等绿色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污染防治、废弃物综合利用等环保技术装备,对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相关产品进行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 |
(五)协同发展工程
立足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统筹规划,促进产业集聚、错位、协同发展。依托区内各国有平台资源,进一步细化住宅、工业、商贸、生产性服务及公共服务等功能区域布局,重点围绕产业集聚、产业链锻造和产业生态圈培育,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形成各具特色、共生互补的产业生态。深入实施“一区两群”发展战略,支持我区矿山开采、资源消耗和特色轻工类配套企业向“两群”地区转移,联动发展农副产品、特色轻工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引导各类要素有序流动,实现产业优化分工和联动发展。推进川渝双城经济圈内的产业合作,深化与成都市温江区的战略合作与联动发展,推动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汽车摩托车等领域深入合作,共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找准自己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加强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对接,抢抓RECP签署机遇,着力探索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
专栏十 协同发展工程 国际协同发展工程。做好国际协同,依托公路物流基地,深度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大力发展面向东盟国家的物流服务、加工服务、金融服务、咨询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东盟贸易服务总部基地。 国内协同发展工程。依托惠科、大江、光宇等龙头企业,为国内知名笔电、手机、家电、汽车、摩托车等企业提供零部件配套;推动重庆国际生物城与成都医学城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深化与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等合作交流,在生物医药研发、制造等领域协同创新,携手打造两地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市内协同发展工程。强化五大主导产业与市内兄弟区县的产业联动,优势互补、错位发展,避免同质竞争,形成协调发展新格局。深化与丰都县“一区两群”战略协作,加快与南岸毗邻地区共建一体化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 区内协同发展工程。加强界石组团、鱼洞组团、花溪组团、木洞组团、麻柳组团与公路物流基地、智慧总部基地、重庆高职城的产业协同。 |
七、保障措施
(一)强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统筹管理
一是加强统筹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全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作用,统筹全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化指导与监督,研究审议有关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举措和重要工作安排。区经济信息委要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作用,进一步加大各项具体工作推进力度,指导各园区加快推动本园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步伐,督促区级有关部门落实本规划涉及任务。二是加强规划统筹。做好产业规划与空间规划、能源发展规划、水安全保障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的衔接,结合各组团发展定位和特色产业,落实结构性规划和规划环评,加强用水、用能、用地等规划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的前瞻性指导,简化项目阶段规划、环评的程序和内容。加强对工业用地利用和转让情况的动态管理,以及工业用地用途管制和产业准入管理,服务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三是强化责任和措施落实。各部门、园区和镇街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选准产业方向,找准发展路径,加强组织领导,狠抓细化落实。区级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要性认识,强化服务意识,主动研究、提出更多有利于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
(二)强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素保障
一是创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用地供给模式。建立工业用地项目供需对接机制,统筹安排工业用地减量化腾挪出的土地指标,保障重点产业、重大项目用地。灵活确定产业项目供地方式,积极探索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共有产权等产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二是完善工业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和监管体系。强化工业园区供水、排水、电力、道路、通信、燃气、土地平整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公交、地铁、超市、商场等生活设施配套,加快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与处置体系建设。三是优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全区重点企业融资需求清单,推进政银企信息对接和产融合作,大力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加快推动优势科技型企业主板市场上市融资。创新保险服务形式,支持保险机构进一步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保险风险补偿机制,促进企业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三)健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政策
一是用足用好西部大开发、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等各项现行政策机遇,积极向上对接国家先进制造业基金、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争取国家和市级技术改造等专项资金支持,增强企业“获得感”。二是修订完善区级产业扶持政策,有效整合区级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围绕产业生态安排和制定针对性强的扶持或补助政策,支持重点产业壮大、产业链主培养、新兴产业引育、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技术创新改造、“两化”深度融合、自主品牌建设、低碳绿色发展、服务平台建设等。三是围绕重点产业、产业链关键环节和重点企业,抓好产业发展、研发创新、人才等专项协同,并实现重点领域的突破发展。完善政策执行效果评估体系,建立政策动态调整和实时退出机制,提高政策的实用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四)优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营商环境
一是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审慎监管制度。严格落实“一张清单”管理模式,确保“一单尽列、单外无单”。严禁未经法定程序新设市场准入类负面清单,除现行有效市场准入类负面清单外,按照“非禁即入”、“非禁即可”原则,为工业企业进入市场开辟公平高效的快速通道。二是提升服务企业水平。大力推行“一窗综办”,对现场办理事项统一受理、一次办结,持续开展窗口人员业务技能和服务技能培训,提升政务服务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加强日常跟踪督查,重点对区级部门、有关单位和镇街、园区政策落实情况、窗口运行情况及宣传培训情况等开展督查督办,推动解决优化营商环境各项举措落地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三是完善产业发展支持政策。落实所得税减免、技改专项扶持、首台套首批次装备应用、节能电机补贴、人才引进等相关政策,制定出台招商引资专项政策,除对全区工业具有带动性作用的重大项目外,不提倡“一事一议”,尽可能保证新引进企业和存量企业新建项目享受同等政策。
(五)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队伍
一是健全人才引育体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创新资源”意识,建立创新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招商人才、技能人才服务巴南发展的新机制,创新人才引育和配套机制,着力构建完备的人才政策体系,打造优质的人才发展平台。二是完善各类人才激励机制。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探索各类人才收益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充分体现知识、技术、产权等要素的价值释放,让科研人员创新成果转化收益与其创造的价值相匹配。三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注重“高精尖缺”领军人才引育导向,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一流创业团队来区发展。优化本土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壮大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队伍。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和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提升人力资源服务能力。做好住宿医疗、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服务工作,营造“近悦远来”人才发展环境。
(六)加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引资推介
一是加大重点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围绕我区“231”产业布局,重点聚焦“芯屏器核网”、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技术领域,瞄准国内外领军企业和关键核心环节制造企业,按照“策划一批、引进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思路,组建重点项目招商引资专班,实施全流程跟踪推进服务,并注重招商引资的后续配套的跟进。分行业、分类别制定产业链补链、强链招商计划,策划推动一批高端产业链关键核心环节招商项目。二是大力拓展招商渠道。鼓励区内现有企业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来巴南投资,鼓励企业家利用自身人脉资源“以商招商”。与国内外知名招商团队或咨询服务机构合作开展“专业招商”,引进产业链上“核、关、重”及急需补链项目,帮助巴南工业强链补链延链。全面兑现招商中对企业的各项承诺,打造守信专业高效务实的巴南形象。
附件:1.巴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空间布局示意图
2.“十四五”巴南制造业重点产业发展路径
附件1
巴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空间布局示意图
附件2
“十四五”巴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路径
发展 目标 |
到2025年,全区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 | |||
重点 领域 |
主攻方向 |
现有重点企业 |
产业短板 |
引培方向 |
生物药 |
智睿生物、博唯生物 |
产业投资和布局规模有待扩大。 |
扶持培育:博唯生物、智翔金泰、宸安生物、智睿生物等。 | |
强链补链:百泰生物、百奥泰、信达生物、海正药业、齐鲁制药、丽珠单抗、沃森生物、康泰生物、科济生物、斯丹赛、西比曼等。 | ||||
化学药 |
惠源医药、参天科瑞制药 |
产业规模较小 |
扶持培育:惠源医药、参天科瑞制药等。 | |
强链补链:恒瑞医药、正大天晴、石药集团、贝达药业、康弘药业、丽珠集团、石药集团、上海医药、齐鲁制药、海正药业等。 | ||||
现代中药 |
植恩现代中药、伍舒芳 |
产业规模较小 |
扶持培育:植恩现代中药、伍舒芳等。 | |
强链补链:一方制药、北京康仁堂、华润三九、培力药业、天士力、步长制药、青峰药业、以岭药业、丽珠集团、东阿阿胶、太极集团、步长制药等。 | ||||
医疗器械 |
钱璟康复、早柒天 |
产业规模较小 |
扶持培育:钱璟康复、早柒天、玖誉医疗、楷泽南芯。 | |
强链补链:上海联影、深圳迈瑞、通用及西门子、宝莱特、科瑞康、强生、史塞克、美墩力、大博医疗、山东威高等。 | ||||
载体 平台 建设 |
现有重点载体平台 |
载体平台短板 |
引培载体平台 名称 |
引培载体平台内容 |
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智睿生物研发孵化中心、北大医疗创新谷研发平台、宸安生物中试平台、美莱德动物试验平台、智睿生物研发孵化中心、重庆市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中心、玖誉医疗器械3D打印技术应用转化平台、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国际生物城数字医学联合技术中心、市级生物医药产业示范基地、巴南智慧园区服务平台 |
CMO、CDMO(医药合同定制研发生产)平台、技术应用转化平台缺乏,产业自主研发能力有待进一步强化 |
都创药物研发服务平台 |
建设化学药CRO(合同研发)和CDMO(合同定制研发生产)平台。 | |
美莱德人类疾病模型动物繁育中心和P3实验室 |
建设人类疾病模型动物繁育中心,养殖、繁育、驯养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建设集临床检测、机制研究和疫苗评价于一体的P3实验室。 | |||
构建西部领先的创新平台体系 |
构建以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智睿生物研发孵化中心、北大医疗创新谷研发平台、重庆市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中心、宸安生物中试平台、美莱德动物实验平台等为核心的“5平台3中心”。形成包括基础实验、中试小试、动物实验、生产制造、孵创、代工产业服务的研发功能强大、相互衔接紧密的生物医药研发技术链。 | |||
推进 路径 |
1.加快成立生物城管委会。体制优势是参与竞争的重要优势,成立重庆国际生物城管委会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能有效整合相关行政资源,缩短行政审批流程,提升园区建设效率。 2.错位发展融入西部科学城。明确重庆国际生物城融入西部科学城的路径措施,改变当前的无序竞争局面,加强产业发展顶层设计,理清园区的发展边界,坚持特色发展、错位布局,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 3.出台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人才问题是制约重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大课题,结合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引进市级情况,出台吸引行业人才的梯次政策。 4.加快完善外部交通设施。重点推动重庆国际生物城轨道交通、城市干道等重大交通设施纳入主城一体化规划;支持渝万高铁在木洞设立生物城高铁站,开通公交化列车。尽快解决重庆国际生物城入驻企业物流成本及人员来往开支偏高问题。 5.加大对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支持。重点推动对园区道路、公用工程、标准厂房等“重资产”的专项扶持,通过基金、银行等融资渠道,推动专利技术、临床批件等知识产权融资。 6.加快推进产城融合。高标准推进重庆国际生物城创新中心、滨江国际社区建设工作,加快园区商住地开发工作,打造国际化产业综合体和全市生物产业配套地标,建设高品质国际生态新城,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 |
“十四五”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路径
发展 目标 |
到2025年,全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 | |||
重点 领域 |
主攻方向 |
现有重点企业 |
产业短板 |
引培方向 |
新型显示 |
惠科金渝、爱思科、智睿生物 |
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产业链不完整,亟需培育新兴增长点。 |
扶持培育:惠科金渝、颖扬新材料、爱思科、智睿生物等 | |
强链补链:友达光电、群创广电、深天马、信利国际、德国默克、美国康宁、康得新、天马、清华亚王、致茂电子、东捷科技、光线传媒、探路者、大华股份、步步高、小米等 | ||||
5G |
大江美利信、思睿创 |
产业链条短,产业规模小,急需完善产业链,5G融合应用不足,协同发展需加强。 |
扶持培育:大江美利信、思睿创、惠扬五金、京东海嘉、桴之科等。 | |
强链补链:华为、爱立信、通宇通讯、京信通信、邦讯科技、中讯通讯、烽火通信等 | ||||
载体 平台 建设 |
现有重点载体平台 |
载体平台短板 |
引培载体平台名称 |
引培载体平台内容 |
市级平板显示产业基地、新型显示产业专利导航中心、重庆先进光电显示技术研究院 |
载体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企业梳理偏少、集群化水平有待提高,数据中心建设有待强化,5G技术研究平台缺失。 |
加强载体建设 |
重点建设巴南经济园区、大江科创城等。 | |
数据中心集群 |
加快建设腾龙5G产业公园。打造西部最大高等级数据中心集群,形成8000个机柜的高等级数据中心,建成并运营管理四大基地(云计算产业基地、人工智能研发基地、智慧城市研发基地、5G产业研发基地)及科技体验展示馆。 | |||
产业联盟 |
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组建重庆5G产业联盟、协会,设立5G产业研究院。 | |||
5G技术研究平台 |
引进中国航天科工5G通信技术研究院、中国移动5G实验室、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等。 | |||
推进 路径 |
1.完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加速网络改造升级,打造网络全覆盖,强化通信网运行安全保障。 2.提升产业聚集能力,推动产业聚集效应,建设5G特色产业基地,形成以数据与数据应用为核心的超大型产业生态集群。 3.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创新体系。重点引进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科研院校,推动企业与高校、研究院共同打造大数据智能化产业链协同创新平台。 4.以大数据智能化快速推进传统制造企业优化升级,提高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水平。 5.鼓励“军转民”合作研发“数字孪生城市平台”在城市规划、交通模拟、应急指挥等城市全要素数字化模拟的应用。 |
“十四五”巴南汽车产业发展路径
发展 目标 |
到2025年,全区汽车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 | |||
重点 领域 |
主攻方向 |
现有重点企业 |
产业短板 |
引培方向 |
汽车整车 |
重庆铃耀汽车有限公司 |
汽车企业产品主要为中低端车型;汽车产业市场竞争力进一步下降。 |
扶持培育:铃耀汽车、耐德新明和、耐德山花等 | |
强链补链:宁德时代新能源、比亚迪、广汽新能源、上汽荣威、北汽新能源、同捷汽车、吉利等新能源整车制造商。 | ||||
汽车零部件 |
大江工业、光宇瀚文、耐德新明和、耐德山花、大江信达、大江国立、建设汽车系统、建设翰昂、大江杰信、定普工贸、大江亚普、大江车桥。 |
产品技术水平及生产工艺的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高附加值环节较薄弱,产业链有待进一步完善。 |
扶持培育:大江工业、建设翰昂、建设汽车等 | |
强链补链:友达光电、群创广电、深天马、信利国际、德国默克、美国康宁、康得新、天马、清华亚王、致茂电子、东捷科技、光线传媒、探路者、大华股份等 | ||||
汽车电子 |
桴之科 |
产业链存在短板,汽车电子产业自主创新不足,汽车产品电子化率有待提高。 |
扶持培育:桴之科、宏普盛等 | |
强链补链:安洁科技、得润电子、东风科技、风华高科、光弘科技等 | ||||
载体 平台 建设 |
现有重点载体平台 |
载体平台短板 |
引培载体平台名称 |
引培载体平台内容 |
长安汽车研究院铃耀分院、巴南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巴南智慧园区服务平台 |
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化平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平台缺失,高标准产业基地较少。 |
全国线上供应链集采平台 |
依托现有企业组建汽车零部件配套网络平台,打造全国线上供应链集采平台。 | |
国内第一汽车共享智能制造平台 |
加快推进与长安汽车的合作,打造国内第一的汽车共享智能制造平台,促进在长安持续投入新车型并达产达效。 | |||
重庆汽车电子元件生产基地 |
以“大三电”“小三电”为主导方向,以车载液晶电视为突破口,发展车载电子装置,加强在ECU(电子控制单元)的研发和产品创新,打造重庆汽车电子元件生产基地。 | |||
汽车产业示范基地 |
加快建设打造汽车产业示范基地。 | |||
成立新能源汽车研究院 |
主要目的顺应汽车产业发展趋势,服务于汽车高端产业发展、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主要功能是突出决策咨询服务、科技公共平台和中试平台建设管理以及科技成果孵化转化服务。 | |||
推进 路径 |
1.以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为抓手,升级基于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的整车产品;依托重庆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机遇,积极拓展A0及A00级纯电动乘用车、纯电动轻卡/微卡物流车、多功能皮卡等车型。 2.紧抓国家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重要机遇,加强宗申等本地企业与氢燃料电池汽车龙头企业合作,大力引进氢燃料电池装机量龙头企业,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 3.重点布局现有发动机及关键部件、车身注塑件、金属部件及模具、车身内外饰、汽车测试及维修设备五大细分产品领域;联合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及重点项目,研发布局节能减排、新能源、智能网联等领域技术,积极开展新能源汽车标准研制和产品研发。 4.依托公路物流基地的重庆协信汽车公园有限公司,大力支持建成为中国西部规模最大、功能最全、模式最新的现代化汽摩展示交易、仓储物流中心平台。巩固和提升重庆市最大的商用车专业市场发展能力。 5.构筑自主可控信息安全配套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产业体系,带动工业控制、汽车等领域应用级专用芯片和充电桩等发展。 |
“十四五”巴南摩托车产业发展路径
发展 目标 |
到2025年,全区摩托车产业规模达到150亿元。 | |||
重点 领域 |
主攻方向 |
现有重点企业 |
产业短板 |
引培方向 |
摩托车整车 |
宗申集团、航天巴山等 |
摩托车整车制造能力和研发能力有待提升,需向中高档转型升级。 |
扶持培育:宗申集团、航天巴山等。 | |
强链补链:引进大长江、本田、广州大运、爱玛、欧派、新日、小刀等。 | ||||
摩托车零部件 |
宗申、耐德、吉力芸峰、豪威、川渝精工等 |
处于低端,高附加值环节较薄弱,急需转向中高端部件制造和研发。 |
扶持培育:宗申、航天巴山、双狮摩托、光宇、吉力芸峰、川渝精工等 | |
强链补链:大长江、隆鑫、广州大运等摩托车整车制造企业;爱玛、欧派、新日、小刀、CATL、松下、比亚迪等电动摩托企业。 | ||||
载体 平台 建设 |
现有重点载体平台 |
载体平台短板 |
引培载体平台名称 |
引培载体平台内容 |
宗申集团摩托车创新设计中心、巴南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巴南智慧园区服务平台 |
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化平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平台缺失,高标准产业基地较少。 |
全国线上供应链集采平台 |
依托现有企业组建摩托车零部件配套网络平台,打造全国线上供应链集采平台。 | |
建立摩托车核心零部件生产基地 |
以节能、环保及创新技术为导向,打造高附加值的摩托车核心零部件生产基地 | |||
重庆特色产业(摩托车)示范基地 |
加快打造重庆特色产业(摩托车)示范基地 | |||
摩托车产业研究院 |
主要目的是服务于摩托车高端产业发展、促进摩托车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主要功能是突出决策咨询服务、科技公共平台和中试平台建设管理以及科技成果孵化转化服务。 | |||
组建重庆摩托车产业联盟 |
为摩托车企业间的交流合作提供一个平台,鼓励摩托车企业通过联合研发的形式突破核心技术,保持市场竞争力。 | |||
推进 路径 |
1.以摩托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为抓手,努力拓展新能源、电动摩托等产品,积极开展新能源摩托车标准研制和产品研发。 2.建设汽摩及配件仓储式物流展示交易区、汽摩主题运动公园、汽摩教育培训基地等功能区,打造以汽摩文化体验为主题的覆盖汽摩市场全产业链的复合型产业集群。 |
“十四五”巴南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路径
发展 目标 |
到2025年,全区装备制造产业规模达到150亿元。 | |||
重点 领域 |
主攻方向 |
现有重点企业 |
产业短板 |
引培方向 |
通用航空设备 |
宗申通用动力、山河机械、联合机器、平山矿山、宗申巴贝锐、帝勒金驰、宗申航空、众恒电气等 |
产业发展的基础不强,产业链不完善,存在薄弱环节 |
扶持培育:宗申动力、建设工业、宗申航发、耐德山花、大江车桥等 | |
强链补链:威海广泰、晨曦航空、爱飞客等 | ||||
机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智能仪器 |
大江工业、界石仪表、布莱迪仪表等 |
机器人产业处于低端,需要向中高端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布局发展增材制造装备(3D打印机);传统仪器仪表的测量精确度和智能化、自动化水平需要提升。 |
扶持培育:大江工业、耐德工业、界石仪表、布莱迪仪表、祥明仪表、山城电器、众恒电器等 | |
强链补链:库卡、川崎机器人、爱普生、新松、科沃斯、三星、纳恩博、Titan Medical(加拿大)、ABB(瑞典)等。 | ||||
特种装备制造 |
建设工业、吉力芸峰、能研理工、塞北股份、大江智防 |
规模小、市占率低 |
强链补链:柳工集团、瑞典HIGHLAND、瑞士DGM公司、美国天合公司、库博标准等。 | |
载体 平台 建设 |
现有重点载体平台 |
载体平台短板 |
引培载体平台名称 |
引培载体平台内容 |
巴南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巴南智慧园区服务平台 |
产业高端技术产业化及应用转化平台、数字化平台缺乏 |
产业化及示范应用平台 |
推进增材制造装备、机器人等高端技术的产业化和示范应用。 | |
装备制造业基础信息资源平台 |
建立文字、图表、标准规范、2D和3D图形、音像视频、仿真动画、实验测试等跨媒体形态的装备制造业信息资源库。 | |||
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设计公共服务平台 |
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集现代设计理论、TRIZ创新理论、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先进测试技术于一体,面向装备制造业提供技术服务。 | |||
推进 路径 |
1.围绕重庆推动航空航天装备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引进成熟的通用航空器产品和技术,重点发展航空发动机、航电系统、机身材料、无人机及其关键零部件、全球低轨卫星移动通信与空间互联网等航空关键设备及技术。 2.同步引进军工企业开发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成套解决方案,推动现有装备产品向智能化、成套化和系统化转型升级,依托现有重型机械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安全(应急)装备、医疗器械等装备,重点拓展智能装备、关键零部件、新能源及智能环保装备等新兴高端制造产品,着力提升产品研发能力。加大智能装备应用,促进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 |
“十四五”巴南区消费品工业实施路径
发展 目标 |
到2025年,全区消费品工业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 | |||
重点 领域 |
主攻方向 |
现有重点企业 |
产业短板 |
引培方向 |
食品制造 |
新希望、光大乳业、桥头火锅、二圣茶业等 |
质量有待提升 |
扶持培育:新希望、光大乳业、二圣茶叶、南泉食品、康舒食品、重茶集团、桥头食品、慧优源食品等 | |
强链引进:海天味业、佳隆食品、星湖科技、安记食品、德庄、小天鹅等 | ||||
纺织服装 |
立泰、尚佳等 |
企业小而散、自主设计能力不强、市场营销能力弱等 |
扶持培育:立泰、尚佳、沁元康虹、神羽服饰等 | |
强链引进:巴贝集团、恒丰、华孚时尚、海思堡 | ||||
特色轻工 |
恒安心相印、恒安生活用纸、蓝月亮、百亚股份 |
处于价值链低端,需要向中高端升级发展 |
扶持培育:恒安纸业、百亚卫生、国丰印务、兴康纸业等 | |
强链引进:汇泰龙五金、伊可夫等 | ||||
协禾包装制品、品智家具等 |
产业链需要完善,家具行业的集聚发展度不高。 |
扶持培育:家具制造(协禾包装制品、品智家具等) | ||
强链引进:家具制造(林氏木业、红苹果家具、南兴木工等) | ||||
玛格家居 |
智能化水平不高 |
扶持培育:智能家居(玛格家居) | ||
强链引进:智能家居(东鹏、帝欧家居等) | ||||
精致高端消费品 |
中金 |
精密制造水平需要提升 |
强链引进:恒升、周大福等 | |
载体 平台 建设 |
现有重点载体 平台 |
载体平台短板 |
引培载体平台名称 |
引培载体平台内容 |
锦晖日用陶瓷工业设计中心、重庆消费品工业创新设计研究院、重庆市消费品直播基地、忽米工业设计平台、巴南智慧园区服务平台 |
集聚优势不足,品牌优势有待进一步提高 |
建设高端消费品产业载体 |
建设高端消费品产业载体 | |
创新品牌推广平台 |
加快建设消费品工业创新生态示范区、消费品品牌建设工程。 | |||
重点实验室和技术中心 |
推进行业内领先企业建设一批国家级、市级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 | |||
创优发展环境平台 |
重点建设消费品工业展示体验中心,搭建重庆消费品创意创新智库云平台,成立重庆消费品工业创新产业联盟,创优消费品工业发展环境。 | |||
推进 路径 |
1.高水平发展消费品工业,提升壮大农副食品加工、特色轻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展会、赛事、眼球经济等新兴消费产业。积极推进与优势互联网平台合作,针对巴南区消费品工业发展短板,完善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服务链,促进形成消费品工业创新生态体系。 2.支持企业技改扩能和转型升级。引导本地企业在现有智能化改造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改造,加大对数字化生产线、智能化模块、智能化车间的投入,实现降本提质增效。 3.加强联合市内主流电视媒体,整合网络等渠道资源,深入挖掘产品、企业和区域品牌价值,通过提供优惠广告资源、录播品牌故事和提供营销渠道等方式,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以及对品牌产品的复购率。围绕“新媒体+新渠道+新产品”的新一代消费品牌建设基础,帮助企业宣传品牌、营销产品。 4.推进军供保障体系建设,以军粮及相关后勤保障为平台,加强与巴南区食品物资保供企业合作,加大成品粮油、副食品、生鲜果蔬冷藏冷冻库和纺织服装等运送设施设备建设力度,保障军供生活物资供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