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了解李白的生平与创作情况,扫清诵读时遇到的字词障碍;学习本诗想象丰富,比喻奇特,夸张大胆等艺术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首先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查阅作者资料和背景资料;自己解决字音问题;讨论解决诗中有关词义问题和诗句理解问题;在理解基础的默写。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感受作者豪放浪漫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诗歌有感情的朗诵;本诗想象丰富,比喻奇特,夸张大胆等艺术特点。
二、教学难点:本诗想象丰富,比喻奇特,夸张大胆等艺术特点。
教学设计《蜀道难》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描写了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
诗中想像奇特、丰富,气魄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这首诗,要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像,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拟设计如下教学方案:一、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案。
通过诵读把握诗意,体会本诗的思想情感,通过诵读整体感知全文。
从整体到部分的总体教学思路,即先让学生了解自己手中的资料,解决字音,在老师朗诵示范下训练朗读;自主学习中提出质疑。
二、学生质疑,字词句的理解;学生解答;老师点拨。
三、以互动式探讨、研究为主课堂教学。
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
强大的国力、兼容并蓄的文化精神与丰厚的文化积累,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充足的条件。
众多伟大、杰出的诗人把我国诗歌艺术的发展推向高峰。
盛唐是唐诗发展的高峰,此时诗坛群星辉映,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风貌、代表盛唐诗歌高度艺术成就的是伟大诗人李白。
李白是一位性格豪迈、感情奔放、不受拘束而又向往建功立业的诗人。
他的诗充分表现了盛唐社会士人的自信与抱负,神采飞扬,充满理想色彩。
他的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极大地丰富了古体诗的表现技巧,把乐府诗的写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蜀道难》便是很具代表性的一篇“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赞语)的浪漫主义杰作。
二、阅读鉴赏准备,背景资料1.《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742),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诗中以雄健的笔调,着力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的奇险,山川的雄伟壮丽,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
诗人在尽情赞叹之余,也寄寓着形胜之地易于割据的隐忧。
它突破了梁陈作者止言蜀中山川险阻的传统内容,丰富了诗的思想意义。
由老师课件展示。
2.关于蜀道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
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剑门关,是蜀道上最重要的关隘。
这里山脉东西横亘百余公里,72峰绵延起伏,形若利剑,直插霄汉。
连山绝险,独路如门,素有“剑门天下雄”之说。
3.李白生平及其创作,学生可根据《聚焦课堂.听课手册》了解李白(701~762),字太白。
祖籍陇西成纪,其先代于隋末被流徙西域。
李白生于中亚碎叶,幼年随父迁居四川绵州。
李白在青少年时代,受儒家、道家和纵横家思想影响较深,加之性格豪放,所以就使他沿着一条传奇式的道路,走完了坎坷而又光彩的独特的人生道路。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丰富的诗章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上升气魄。
他勇敢地用他的诗篇反抗权贵、鞭挞庸俗,为争取开明的政治而呐喊。
李白顽强的斗争意志和追求自由解放的热情是他那些伟大诗歌中积极浪漫主义的实质。
虽然他在有些作品中流露出个人色彩和及时行乐等消极思想,但他热爱祖国、关心政治、同情劳动人民、憎恶权势的思想是他诗章中的主调。
李白在诗歌创作中,继承了我国的诗歌传统,汲取了古乐府健爽、真挚、明朗的特色,又能融合他自己豪放不羁的性格,从而形成了自己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艺术风格。
他的许多诗作,都是感情奔放,变化无穷的艺术珍品。
他有着泉涌般的创造力。
李白的诗作风格奔放自然,色彩瑰伟绚丽,想像丰富,意境空灵,是屈原以后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三、老师朗读示范,学生听字音听节奏1.辨证字音噫吁(yī xū xī)鱼凫(fú)猿猱(náo)扪(mén)参(shēn)历井抚膺(yīng)巉(chán)岩飞湍(tuān)喧豗(huī)(pīng)崖万壑(hè)峥嵘(zhēng róng)崔嵬(cuīwéi)吮(shǔn)血咨嗟(zī jiē)2.划准节奏:例如:(1)噫吁嚱,危乎/高哉!(2)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4)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5)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6)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教师给出诵读提示: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
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风人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
)3.听配乐朗诵,练习诗歌朗诵:点拨与提示:重点把握“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以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在全诗中的三次出现。
四、布置作业。
1.《聚焦课堂。
听课手册》一至五题,做后有疑问课堂上提出。
2.课外多读诗歌。
第二课时一、导入。
导入语:我们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眼前,它们阔大的意境,逼人的气势,使人触目惊心,叹为观止。
(目的: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情境,将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导到对诗歌意境美的研究上。
)二、理解字词句,疏通诗意。
1.学生自己理解,或同学间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以期逐步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2.老师要求的字词问题:(1)找出词类活用的词①猿猱欲度愁攀援:愁,为动用法,“为……发愁”②使人听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译为“使……凋谢”③砯崖转石万壑雷:转:使动用法,译为“使……滚动”④侧身西望长咨嗟:西:名词作状语,译为“向西”⑤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愁,使动用法,使……愁苦(2)通假字:所守或匪亲(匪:同“非”)(3)重要实词①危.乎高哉(形容词,译为“高”)②不与秦塞.通人烟(名词,山川险要的地方)③可以横.绝峨嵋巅(动词,可译为“横渡,横穿”)④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动词,译为“迂回,绕道”)⑤锦城虽云乐..(云:动词,说;乐:动词,可译为“享乐”)(4)重要虚词①难于.上青天(介词,译为“比”)②开国何.茫然(多么)③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④但.见悲鸟号古木(只)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为什么)(5)文言句式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介词结构后置)②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宾语前置句)③但见悲鸟号古木(省略介词“于”)④雄飞雌从绕林间3.重要诗句的理解:对这些关键诗句采用边分析、边诵读、边研究、边体味的方法,使学生水到渠成地感受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分析本诗意境之美,要重点把握以下一些关键诗句,具体如下:“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
”4.小结: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可及。
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绝非虚言!三、研究体味诗歌的音韵美。
1.在诵读中先体味而后讨论交流。
2.教法指导:李白善于从民歌中汲取养料。
这首诗中的“一咏三叹”的写法,明显地是对《诗经》中复沓形式的继承,同时又有很大的发展。
可结合学过的《诗经》中的作品《君子于役》、《无衣》等进行比较体会,从而加强和深化对本诗章法特色的认识。
3.小结: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全诗的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
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一次出现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这种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四、学生诵读全诗。
注意在诵读诗歌的过程中,将对诗歌意境与音韵方面的理解与体味融入其中,争取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
1.课外背诵。
2.完成《聚焦课堂.听课手册》第三课时教学目的鉴赏诗的艺术特色。
师生共同探讨诗的基调和寓意。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
《蜀道难》这篇名传千古的佳作,形式上直追汉晋,基本上不受齐、梁和初唐诗风的影响,用韵、平仄都一任自然,对仗用得更少,而且还充分运用了长短句,在意境和音韵方面均体现出卓越之处。
二、检查作业情况三、体会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1.重点结合以下几个问题展开研究讨论,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发言。
(1)诗歌开头两句有什么特点?这样的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诗以惊叹发端,未语先嗟,直抒情怀。
在极尽的夸张中,在叹词的前呼后拥中,实词“危”“高”得到了无以复加的渲染,给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树立了一个不同凡响的标格,具有破空而来、先声夺人的气势。
接着,诗人并没有对蜀道作静态的描摹,而是抛出了一个动态的比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没有飞机的年代,人们想游历天空,恐怕是最难的事了。
李白虽然在谈论“蜀道难”这个传统的话题,却能推陈出新,创造出奇妙的比喻,令人为之一振。
(2)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明确: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
(3)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明确: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人和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增添了蜀道的神秘色彩。
(4)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主要从两个方面其一,“上有……愁攀援”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坐长叹”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
其二,“六龙回日”、“扪参历井”是诗人丰富、奇特的想像和新奇大胆的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