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方有滑坡,大量泥沙席卷而来,吞没了房屋;下方有洪水,河水水位急剧上涨,淹没了公路。
这是千钧一发的时刻。也是考验干部群众的时刻。
科学调度、及时转移、临时安置、有序重建……7月16日,利川市忠路镇回龙村滑坡后,4个昼夜里,当地政府及“尖刀班”带领群众鏖战洪魔,用行动有力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滑坡预警 “尖刀班”成吹哨人
时间回到7月16日清晨6点。
“尖刀班”成员吴银贵睁开眼,屋内的水快漫到床沿。按照村里防汛分工,她负责回龙村一、二组。
披上衣服,吴银贵箭步跑到屋外。眼前一幕让她惊呆了。暴雨如注,山洪从山顶奔涌而来,庄稼泡在了水里,许多房屋进了水。
村书记王廷华的电话终于拨通了,信号断断续续的。“马上转移!”这几个字,吴银贵听得真真切切。
此时,河水上涨,路面被淹,道路受阻,山那边的王廷华,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整夜的暴雨,他已是一夜没合眼。他冒雨开车到山里,观测对面山体的情况。雨刮器拼命工作,也难以辨清前方路,越野车的牌照都水流冲掉了。
对面的牛头山,似乎与往日不一样,山腰有泥土裸露出来,形成一道黄色的圈,与中间的绿色山林,形成鲜明对比。
不好!滑坡?这一念头,在王廷华的脑子里,迅速闪过。村里停电停水,通讯不畅。幸好与驻组的吴银贵取得联系,王廷华迅速通知她组织转移村民。
山这边,吴银贵早已着手转移村民,她冒着暴雨,蹚过急流,扯着嗓子挨家挨户喊撤离。见状,村民覃艮香等人,立马帮忙喊撤离。
有的只穿着拖鞋,有的牵着两个孩子……不到一个小时,村民均转移到洪流的两边高处。
暴雨依旧下个不停,见吴银贵说的滑坡迟迟没来,有的村民要回家去,坚持要抢点东西出来。
“生命最重要,今天说什么也不让您过”,她伸出双臂,拦住村民去路,拖着嘶哑的嗓子劝阻着。
9点20分左右,耳边一阵巨响,犹如火车过境般。洪水卷杂着泥沙,从山顶以排山倒海之势奔腾而下,顷刻间,吞没了房屋和庄稼。
看着家园被毁,许多村民现场痛哭起来。好在转移及时,村民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科学预判 连夜第二次转移
下午2点半,接到防汛抗旱指挥部指令,利川市人大副主任汤明田正带队赶往汪营镇抗洪救灾的路上。
迅速掉头,汤明田一行马不停蹄奔赴回龙村滑坡现场。汤明田就是回龙村人,对当地比较熟悉,这可能是派他坐镇调度的原因之一。
下午3点半左右,绕道下坝村等地10余公里后,汤明田和市政协副主席周志刚及忠路镇政府等部门负责人“会师”回龙村。当时,暴雨持续,水位上涨,前往村委会和一、二组的路都被淹了。
下午4时许,根据利川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调度,该市信访局和智慧城市建设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赶到回龙村。
在村民的房子里,一场简短的调度会开始了。“暴雨还将持续,滑坡危险依然存在,必须立即转移村民”,大家通过研判,决定转移到村委会。此时,三、四组已在“尖刀班”成员杨友明的指挥下,村民全部转移,并就近安置。
河水水位稍有下降,通往一、二组的灵光庙桥终于露出水面。大家赶紧通过桥面,然后步行到一、二组。“走在桥上,感觉桥在晃动,护栏早被冲走,桥下的水依旧很湍急”,市人大代工委主任杨昌维描述到。
很快,在统一指挥下,村民开始第二次转移。
道路被冲毁,夜幕已降临,大家打着手电,翻山越岭,冒雨转移。村民出发后,村支书王廷华带着众人挨家挨户喊,以免有村民被遗落。
村里有3位老人,腿脚不便。有的背,有的扶,大家齐来帮忙。有时得取道庄稼地,地里残留一层齐膝的泥泞,大家深一脚浅一脚,互相帮助,艰难通过。
有一段被冲毁的公路,却是转移的必经之路。上方遭遇塌方,大量泥石堆积在路上,只留下外沿一尺多宽的路面,下方被水冲击,形成一个10多米高的“悬崖”。
转移队伍缓缓通过,十分小心。此时,一个身影矗立在公路外沿,护送着村民通过。原来,市人大办公室副主任许智亮在充当着“人肉护栏”,一面叮嘱村民小心,一面用双手护住通过的村民。
“危险,别呆那里”,汤明田喊了五六遍。许智亮高声回应,“没事的,放心!”,毅然站立在公路外沿。
晚上11时许,村民们被转移到村委会院子。由于忙于转移村民,“尖刀班”成员吴银贵才想起9岁的女儿,后来在人群中才找到女儿。
“34户83人,一个不少!”通过清点人数,得知滑坡处村民全部转移,大家绷紧的弦才松了下来。
16日晚,山体再次滑坡,泥石流覆盖范围扩大。幸运的是,村民全部转移到村委会。
熬更守夜 安置点里忙而不乱
回龙村委会是由原来的小学改造过来的,一下子涌入百余人(含工作人员),如何合理安置?生活如何解决?这些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忠路镇政府及时调配,送来了行军床、被子、方便面、米油盐等生活物资,事无巨细,小到卫生纸都有;村里停水停电,当地供电所送来汽油,送来发电机供临时照明,忠路镇政府组织洒水车,及时送来自来水;忠路镇政府调来挖掘机,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及时清除泥沙,抢通道路。
在现场,工作人员按照男女性别,将83位村民分别安置在原来的4间教室里,每个房间选出一名村民任室长,并登记每位村民名字,将名单粘贴在门上以免统一管理。每间教室的窗户上,悬挂着感应灯,以应对不时之需。
当村民全部安顿好后,已是凌晨4时许。工作人员轮流值班,负责守护村民。到了后半夜,有的工作人员只能坐在椅子上打个盹。
人员相对集中,疫情防控可不能忽视。工作人员搭起帐篷,设置留观点,严格室内痛风和消毒、测体温等,并实行分餐制。村委会附近村民谢胜红贡献出自家厨房,供安置点做饭。当地市场监督部门全程监测食品卫生,对厨房等公共场所进行消杀。
临时安置点的村民们不得不靠,积极忙碌开来,男的帮忙搬物资、抢修路面,女的帮忙照顾老人,打扫卫生。
17日晚8时许,夜幕降临。70多岁的王怀礼老人,再也坐不住了。虽然行动不便,但他挂念着家中情况,闹着要回去看看。
“老人家,这里条件虽差,但雨还在下,滑坡危险还未消除,生命是第一位的,我们是绝对不会让你回家的,”王廷华等人立马上前,一面宽慰老人情绪,一面给老人摆道理。
在众人的劝说下,王怀礼老人点了头,再也不闹着要回家了。
确保安全 生产自救有序开展
7月20日,天气放晴,山体稳定。滑坡处像一条黄褐色的巨龙从山上铺下,一栋栋房屋栽在泥沙里,冰箱和火炉等家具浸泡在泥浆中。
据初步统计,此次滑坡造成当地八成以上农作物绝收,部分村民房屋受损需搬迁。
为了将损失将至最低,当地干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组织村民清除淤泥,转移家中财产。
有的民房年代久远,屋内地面高低不平,清除屋内积水和淤泥,则需要好几个人配合。一个人手持水管冲水,几个人得动作麻利,用铁锹等工具迅速铲出积水等,以免积水再次回落。
刚开始,“尖刀班”号召村里党员和受灾村民集中清除淤泥,到后来,许多人加入生产自救的队伍,志愿者来了,附近村民来了,一时间,现场出现四五十同时劳动的场面。
村民张菊英家里进了水,受灾不是很严重,当她收拾完家里后,便步行一公里路来帮忙清除淤泥;王欢和王坤是附近村民,一大早就来帮忙,到了下午3点,一桶泡面充饥作为早餐;利用大家吃泡面的空闲,村支书王廷华在村民搬在路边的沙发上睡着了。
“家园虽然被毁,但是看到政府来帮忙,大家齐动手,心里很温暖。”受灾户吴玉萍说。
铲出淤泥,原来的公路露了面,村民安全转移物资的路更顺畅。半天功夫下,身上沾满泥浆,汗水和泥水湿透了衣服。
住在村委会只是权宜之计,如何妥善安置好受灾村民,是现场救灾人员一直在思考的事。工作人员让村民投亲靠友,并给予一定补助,等核灾工作完成后再按政策进行搬迁等。截止7月19日上午,除一户未能安置外,受灾村民全部安置到位。这位未能投亲靠友的村民,王廷华便将其安置在自己家。
“只要人还在,重建家园指日可待!”看到当地政府措施得力,受灾户被妥善安置,村民严天友发出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