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咖门 政雨
再一次,奶茶行业因为糖分超标、咖啡因超标、脂肪超标、不含蛋白质等4大原罪,被各大媒体点名。
处在鄙视链最底端的奶茶行业,还要被中伤多久?
再次呼唤有关部门,提高对制定奶茶行业标准和规范的重视。
又超标了
又被点名了。
11月12日,福建省消委会、福州市消委会又搞了一次奶茶比较试验,抽取了福州市20家现制现售奶茶店的40件珍珠奶茶。
又一次发现:奶茶里威胁健康的元素太多了,有糖分超标、咖啡因超标、脂肪含量高、检不出蛋白质等等。看得我瑟瑟发抖,赶紧退出美团,默默放下了手机。
这事儿,又被人民日报、新京报等等各家媒体,写文字、出视频,转了一波又一波。
为什么这么多“又”呢?
因为类似这样的消息,从2017年起,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次、集中爆发一次,比流感都来得快且频繁。
多到我稿子都不知道怎么写了,要还是说“脱离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连自己都觉得太没深度了。
消费者也都免疫了,微博上点赞最高的评论是这么说的:“为了自己的健康,我决定不看新闻了。”
消费者“免疫”类似新闻,甚至还开始吐槽
面对这样理性又有趣的顾客,奶茶店老板一定感动得眼泪哗哗。
但辟谣的总是赶不上传谣的,理智者还是占少数。每一次负面新闻的爆发,都是对奶茶行业的一次中伤。
关于很多人对奶茶的健康误解,我们今天再来辟个谣,多多转发扩散出去,减少一些误解吧:
原料都是合格的,为啥出来的奶茶不合格?
突然产生一个迷思:制作奶茶的每一款原料都是符合国家标准的,那为什么做出来的奶茶次次检测不合格?
我们来捋捋这个思路:
奶茶店最大诉求是销量要高,让消费者愿意多掏腰包。
奶茶店的使命就是研发出消费者喜欢喝的产品。
在人的本性里,对糖分油脂的嗜好是天生的。
所以在研发中,就会加重糖、奶的使用。
不止是奶茶,很多产品都是这样的心态。讲一个我的亲身经历:上回去逛步行街,感觉不买点路边摊简直白来了。但当我站在路口,一眼望去,想用排除法看看要买点相对健康的零食时,竟挑不出一家。
烘焙、烧烤、煎炸,生意好的店集中在这几类重油、重盐、重糖分的品类上。消费者喜好已经经过了反复验证。
因此,以口感为导向研发产品,好吃的料多加些进去,这是符合消费逻辑的,但很难符合健康逻辑。
市场的很多情况是,各自进行部分妥协:制定出一个符合安全的标准,将过度的不良好淘汰出去。
但在这方面,奶茶行业的弱项就显现出来了——市场声量起来了,但制度滞后了,标准没有建立。
这个行业急需国家有关部门介入,制定从操作到出品等一系列流程的指导标准和规范。
也不至于,再有类似事件发生时,相关部门搬来各种并不匹配的标准,让商家担惊受怕、辟谣跑断腿,消费者又缴了智商税。
处在鄙视链最底端的奶茶业
如果说咖啡是站在鄙视链最顶端笑看苍生,那奶茶就只有在鄙视链最底端挣扎的份儿。
而且每次好不容易挣扎上去一点,就会被狠狠打击下来一大截。
开店的人感受最明显:
加盟遇上山寨被骗钱,会受人取笑“就那点儿智商,还想自己做生意?”。
开店红火了排长队,又会被质疑“网红店吧?绝对活不过3个月!”
在以前,奶茶在整个大众市场里根本不足以用“行业”形容,就是一门生意。因为还没有大到让人侧目的程度。
如今,新茶饮好不容易借着消费升级的东风,在大众市场中建立了一些好形象,积极找好的原料、做好的产品。今天一个“糖分超标”、明天一个“检出咖啡因”,让不明真相的消费者“望奶茶却步”。
这一方面来讲,是值得庆幸的,说明奶茶的发展,真的受到了来自很多领域的关注。
但另一方面,如果相关部门或者媒体的本意,是出于推动奶茶相关标准的建立和完善,那真的希望有切实的行动一步步落实,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用刺激的文字博眼球。
“活着”已经很艰难了,市场对奶茶的中伤何时休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