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职业技术学校科研与社会服务“十三五”专项规划_第1页
至职业技术学校科研与社会服务“十三五”专项规划_第2页
至职业技术学校科研与社会服务“十三五”专项规划_第3页
至职业技术学校科研与社会服务“十三五”专项规划_第4页
至职业技术学校科研与社会服务“十三五”专项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6至2020年职业技术学校科研与社会服务“十三五”专项规划为全面提升学校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综合 实力与办学水平,更好地为教学改革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有 力支持,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学校“十三五”发展 规划,特制订本规划。 一、基础与背景 (一)现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随着学校对科技与社会服务工作重视程度 的不断提高,相关制度的逐步健全,办学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广 大教师从事科技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科研和社会服 务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科研平台建设起步,科研水平逐年提升。“十二五”期间, 学校科研平台建设走出坚实

2、的一步,学报出刊、院级科协组织建立、现代服务业研究所成立、市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检测中心成为 市重点实验室,并随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学校的科研能力与水 平逐年提高,2013 年立项省级课题6 项、市厅课题44 项,纵向 经费到款额97.38 万元,有经费支持的横向课题5 项,到款13 万元;公开发表论文234 篇,其中核心刊物发表论文60 篇,EI 收录4 篇,学校公开发表论文数在全省高职院校中从2009 年的 第28 名上升到2015 年的第16 名。但学校有影响力的科技团队 尚未形成,科研项目总体层次较低,横向科研项目规模较小,年 项目经费总量不大,学校自主科技知识产权、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项尚

3、未取得零的突破,科技整体实力与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2. 以服务“三农”为重点的区域技能培训与鉴定中心建设 完成,服务成效显著提高。“十二五”期间,结合XX 市推进统筹 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建设现代新农村的战略部署,着力推进以服 务“三农”为特色,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 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使命的各类培训、技能鉴定等社会服务平台 建设成效明显,形成了集教育培训、技能鉴定、继续教育为一体 的高职教育社会服务体系,学校培训、鉴定工作在“十二五”期 间取得了快速的发展,2015 年培训6656 人次、鉴定7344 人次, 年培训、鉴定收入达到531 万元。但与培训工作快速发展的要求 相比

4、,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培训团队和培训教师数量较少,分院 开展社会培训的积极性还需进一步提高,鉴定机构的业务潜力有 待于进一步挖掘,面向区域内行业企业开展技能鉴定的范围有待 不断拓展,服务成效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 多方联合、多途径办学,继续教育快速发展。“十二五” 期间,利用自考主考院校和中高职自考衔接试点院校的优势,积 极构建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立交桥,已与XX 六所中职学校建立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合作培养学生700 多名,较好地 满足了中职学生继续教育的需要;利用“双元制”成人高等教育 改革试点院校的资源优势,积极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展“酒店管 理”、“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双元制”人才

5、培养;利用中国农业 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4 大名校远程教育资源,为在校学生可持 续发展和行业企业在岗职工、社会成员的继续教育提供条件,通 过多方联合、多途径办学,2015 年学校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在 册学生人数达到2800 多人,学费收费273 万元,学校继续教育 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继续教育的硬件条件需要尽快改善,师资 力量需要进一步充实与稳定,办学规模尚有进一步扩展的空间。 (二)面临形势 1. 职业教育由扩张期向激烈竞争期的转变,更加促使学校 必须走“提质量、树品牌”之路,对学校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提 出了新任务。高职院校后有全国示范中职的追兵,前有应用型本 科转型的堵截,无论是职业教育本

6、身还是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 均面临着非常激烈的竞争形势。一方面,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 量的提升,关键在于师资队伍,而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必须通过 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来实现。另一方面,人才培养模式改 革的深化与拓展,离不开行业企业的支持,而要获得行业企业持 续支持,需要学校为行业企业提供科技等多方面的持续服务。因此,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承担着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扩大社会影 响力,保持学校长远发展的新重任。 2. 政府和社会对高校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的迫切需求,给 学校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十三五”期间是 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时期,不仅需要科技创新来支撑,还需 要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7、全面提升劳动力素质来实现,国家“十三 五”规划提出的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造就宏 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等任务,为我校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提出了 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舞台、新机遇。高等职业教育“十三五” 规划(征求意见稿)所提出的:“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年培训人 次要达到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的2 倍,省级示范院校要达到1.5 倍。”、“依托高等职业院校资源,建设200 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培 养)基地,建设40 个继续教育示范基地”,为我校社会服务工作 提出了新的目标。 3. XX 市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及需求,为学校“十三五”科研 和社会服务工作发展提供良好的现实环境。XX 市“十三五”规 划

8、提出:“以建设创新型城市和XX 省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为目 标,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创新团队和 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推进教育现 代化,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 内生增长转变”。为此,XX 市出台了科学技术、战略新兴产业发 展、人才发展等“十三五”专项规划,出台了加强科技创新若干 政策意见,同时,又针对性地出台了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意见。我校作为市 政府主办的唯一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理应积极参与,加快科技创 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更好地为XX 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发展思路 以科

9、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 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等国家、省、市等有关文件精 神,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技术开发和职业素质提升的需 要与要求,以区域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领域为主要研究和社会服 务对象,以团队建设、平台构建为基础,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 以服务“三农”为特色,坚持科研工作重点支持求新突破,社会服务全面推进求市场分额,更好履行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有效促进学校教学工作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合作。 三、发展目标 通过五年的建设发展,快速增强学校科研整体水平与社会服 务能力,科技开发与社会服务成效显著,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 贡献度明显增大,学校

10、的社会影响力与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对教 学改革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的促进作用大幅提升,学校科研与服 务水平在同类院校中的位置进一步靠前(至少前移5 名),成为 XX 市实用技术研发中心、XX 省生态循环农业研究中心和现代农 业技术培训中心。 1. 科研 (1)立项数:累计争取国家级课题2-3 项,省部级课题35 项, 地厅级课题250 项(市科技计划项目100 项,市社科规划项目 100 项,省教育厅等其他各类课题50 项),横向技术合作项目100 项。 (2)到款额:科研与技术服务经费到款总额年均增长35%左 右,至2020 年达到600 万元。 (3)成果数:核心刊物发表论文数量年均增长15%

11、以上,至 2015 年达到120 篇,其中被SCI、EI 等国际机构或国际性会议收 录论文数超过25 篇;五年累计获得专利、有著作权的软件、专 著等知识产权100 件。 (4)获奖数:五年累计争取获市厅级科研成果奖50 项,省级 及以上科研成果奖5-6 项,并取得市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突破。 (5)其它:争取建成2 个市级科技创新团队,1 个省级科技创 新团队;争取建成2-3 个市级重点实验室。 2. 培训鉴定与继续教育 (1)至“十三五”末,形成年培训1.5 万人次,年鉴定认证1 万人次的服务能力,成人学历教育在册人数达到5000 人规模。 (2)培训、鉴定与继续教育收入年均增长35%左右,

12、至2020 年达到2000 万元。 四、主要任务与工作重点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科技与社会服务工作提供智力保障 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关键靠人才和团队。“十三五” 期间利用XX 市“培育200 名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和100 个左右的 重点创新团队”的科技人才发展目标与政策支持,围绕学校教科 研重点研究与重点服务领域,实质引进和柔性引进并举,积极实 施创新团队建设工程。 1. 高层次人才引进。加强与市人才、科技等部门的联系, 积极参加高端人才引进活动,争取每年引进2-3 名,总计引进10 名具有博士学历(学位),有符合国家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的前沿 研究项目,与学校目前专业技术人员研究领域与

13、专业群发展一致 的领军人才;加强与XX 籍院士联系,争取建立院士工作站1 个; 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特别是技术应用型科研院所和高等 院校联系,柔性引进2-3 位学术专家担任学校的特聘教授,通过 特聘教授的指导,加强学校学术团队的培养工作。 2. 创新团队建设。以高层次人才为引领,以重点研究领域 为基础,实施院级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培育工程,逐步形成8 个按 照项目需求组建、跨专业学科的院级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其中: 2 个成为市级科技创新团队,1 个成为省级科技创新团队。 (二)加强平台建设,为科技与社会服务奠定工作基础 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基础是研究设施与平台建设。“十三五”期间通过

14、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合,积极争取省 市政策与资金支持,围绕学校教科研研究与服务领域,重点抓好 教科研与技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 学校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与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中心 合用学校新建成的第三教学组团C 幢教学楼,建立1000-1500 平 米左右的学校公共科技创新平台,为专业科技人员、创新团队提 供充足的实践场所;加强探索与研究,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为升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提供保障。 2. 研究型实验室建设。利用学校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及各分 院教学设施,按照学校统筹、分院相对独立建设与管理相结合的 原则,依据省市重点实验室建设标准,建设4-5个院级研究型实 验室,其中:2-3 个成

15、为市级重点实验室,为科技人员提供良好 的实验与社会服务基础条件。 3. 研究机构建设。加强现代服务业研究所、现代农业研究 所等已建研究机构建设,依托创新团队,结合行业企业需求,在 学校或产业集聚区(园区)建立10 个左右二级或具有独立法人资 格的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公司),并争取3 个中心能成 为省市级研发中心。 4. XX 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中心建设。市高技能人才公共 实训中心建设是学校教学与服务相结合的重要平台,进一步完善 规划,抓紧完成中心主体建筑建设任务,尽早配套建设满足公共 实训中心运行需要的生活辅助用房,同步实施设备设施建设,保 证功能发挥的需要与要求;主动联系市人力资源

16、与社会保障部门,共同组建公共实训中心运行管理团队,加快管理制度、培训 课程、师资团队建设,尽早发挥建设成效。 (三)实施重点项目培育,确保科研工作有新突破 为提升学校科研工作的层次,谋求省部级项目立项大幅增长 和国家级项目立项的突破,依托创新团队或研究机构,结合政策 重点支持,开展重大项目立项培育工作,打实项目研究前期基础, 提高项目竞争力。 1.现代农业领域:农业种质资源发掘、保存;农作物种植 技术、畜禽健康养殖技术;农业装备、食品绿色和安全加工、农 产品贮藏与物流、现代农用物资等技术;农副产品高值化深加工 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 2. 能源与环保领域:太阳能与生物质能利

17、用技术;工业设 备与生活设施节能、节水技术;农业综合治污、生态修复与废弃 物循环利用;废水处理技术与水体污染防治技术。 3. 材料与装备制造领域:传统设备的自动化控制等改进技 术;传统工业生产工艺与流程改进技术;新材料技术分析与应用。 4. 经济与管理领域: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 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 (四)加强项目开发,做大培训与鉴定工作 重点围绕XX 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员工素质提升的需求,发挥 学校特长与基础优势,整合学校培训鉴定资源,联合多方力量, 加强培训、鉴定项目开发,强化培训、鉴定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培训和鉴定能力。 1. 高级技能人才培训。依托XX 市高

18、技能人才公共实训中心, 广泛开展在职员工技能提升培训与鉴定、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与 鉴定、进城务工人员技能培训与鉴定。 2. 农村干部及农业技术人员培训。依托省、部两个现代农 业技术培训基地、XX 市农村青年学校、XX 大学-XX 市农村创 业人才教育培训基地等平台,开展农村干部管理能力提升培训、 农村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现代职业农民实用农业技术与 农业经济经营管理技术培训。 3. 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依托服务外包培训基地,开展软件 开发、IT 服务、动漫技术、数据处理、电子商务、客户服务等外 包人才培训。 (五)加强中高衔接,促进继续教育发展 在继续做好农民大学生学历教育的同时,以中高职及

19、职教本 科衔接的职业教育为主线,积极主动与中职院校、行业企业、国 内外职业本科院校等对接,做好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教学组织 与质量监控等衔接工作,进一步扩大继续教育招生规模,提高继 续教学人才培养质量,并逐步提高学校国际化视野。 1. “全日制中职+成人高职”教育。成批吸收中职学生采取 2 年中职全日制教学+成人高考后2 年高职校内成人教育或函授 +1 年企业顶岗实习的培养形式,获得高职学历文凭,并取得高 级工专业技术证书。 2. “学历+技能”高职教育。面向行业企业举办承认学员企 业经历与技能,半工半读进行文化理论提高为主的高职学历教 育,共同为行业企业针对性培养高技能人才。 3. 高职函授

20、教育。积极依托各地乡镇成校等单位建立学校 函授站,招收社会中职或高中毕业生,通过成人高考入学,组织 学生在校或在函授站集中学习和技能训练,两年内完成理论和实 践训练,第三年进行顶岗实习,最终获得高技能证书和高职学历。 4. 专本自考助学教育。充分依托自学考试助学机构、中高 职自考衔接沟通试点专业主考院校和专本自考衔接沟通试点学 校等平台,加强与中职学校和本科学校的沟通与联系,加大自学 考试招生宣传力度,加强制度建设和过程管理,努力实现全日制 自考、中高职、专本自考衔接教育工作的新发展、新突破。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1. 抓好规划任务的分解落实。在学校编制科技与社会服务 “十三五”

21、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目标任务的分解工作;各分院(部) 结合自身实际,做好发展规划中相应子规划的编制工作,同时将 规划内容贯彻落实到年度的工作计划中,确保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 2. 抓好组织机构与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学校和分院二级教 科研与社会服务管理机构及队伍建设,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管理人 员的业务能力;加强二级学术委员会建设,强化对教科研与社会 服务的工作指导。 3. 抓好规划执行的组织协调工作。学校科技与社会服务工 作管理部门应加强规划的贯彻宣传,积极做好各项工作的协调、 指导等服务工作,确保各项目的顺利进行。 4. 抓好规划执行的检查监督工作。学校分年度召开规划执 行情况总结交流会议,听取各单

22、位落实进展情况汇报,及时协商 解决执行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 (二)完善体制机制 1. 推进分院分类管理与量化考核。改革继续教育工作管理 体制,由“管办结合”向“管办分离”转变;进一步强化二级教 学单位(分院、部)教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包括培训、继续教 育)的责任,逐步推行目标管理,分解年度目标任务,组织年终 目标考核,考核业绩与奖惩挂钩,充分调动分院(部)开展教科 研与社会服务工作的积极性,发挥分院(部)对教科研与社会服 务工作的主体作用。 2. 推进专业技术人员分类绩效考核。结合学校岗位聘任、 绩效工资改革、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强化对专业技术人员教科研 及社会服务工作的聘期要求;完善科研、社会

23、服务工作的计量计 酬和奖励制度,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教科研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 3. 推进项目经费管理改革。进一步完善教科研与社会服务 工作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简化经费报销流程、明确经费列支范围,确保经费的合理、充分使用,保障项目的顺利开展;加强项目经 费的内部审计与绩效考核,确保经费的规范、合法使用。 4. 开展专项表彰奖励。组织开展学校科研与社会服务等单 项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评比奖励,做好职教集团产学合作先进分会、先进个人、先进单位、优秀项目等评比表彰工作,进一步鼓 励各教学部门、广大教师与合作单位、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大资金支持 1. 加大重点教科研项目资金支持力度。逐年增加学

24、校科研 专项经费比例,确保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和重大教科 研项目实施的经费需要。 2. 适度提高教科研成果奖励标准。按照学校课酬标准、内 改分配方案系数对应报酬标准,同步提高教科研成果奖励标准。 (四)加强交流合作 1. 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和协作单位的联系。加强与国家、 省、市科技管理部门的联系与沟通,积极争取各级科技部门在技 术、项目、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加大与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 转化中心、XX 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拓宽服务面 向、提升服务能力。 2. 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强与省内外高 校的联系与合作,通过为合作单位及专家提供合作场所、争取合 作经费、参

25、与合作项目等途径,吸引合作单位更多专家来院组建 团队,从事针对XX 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等活动,提 升广大教师的科研水平与服务能力;在保持与原有合作院校继续 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合作渠道,深化合作项目,促进国际 合作进一步开展。 3. 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积极组织邀请国内外专家来院开 展学术交流,支持和鼓励院内科技人员出国开展学术交流,拓展 教师的学术视野;继续定期组织校内教师开展学术报告会,形成 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 4. 加强科技人员的交流。积极选派教师到科技管理部门、 科研院所、高校挂职锻炼,选派教师到乡镇担任科技特派员,加强对教师科技与服务能力的培养。 (五)提高服务水平 1. 抓好科技与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工作。依托数字化校园,社会服务信息发布、经费管理、学术交流、业绩考核等信息化平台,提高科技与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效率。 2. 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软环境。进一步增强科技与社会服务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及时做好项目立项、结项、经费报销、税收交纳、发票出具、合同签订等各环节的信息发布、资料 传递、技术指导等服务工作,做到周到、及时、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14 / 14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