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材料题含答案_第1页
人教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材料题含答案_第2页
人教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材料题含答案_第3页
人教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材料题含答案_第4页
人教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材料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论》第1卷第13章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海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1)结合所学,材料中所说“磁石”指的是什么?(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答案】(1)指南针。(2)观点:中国的古代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论述:中国古代众多科技发明的产生和传播都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例如:造纸术、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传到欧洲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指南针的应用则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结论:综上所述,领先世界的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是古代中国人智慧的结品,促进世界文明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解析】【分析】【详解】(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磁石”指的是指南针;指南针的发明传播到欧洲I,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准备了条件。(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例如根据材料中“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可以归纳出论点是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对世界的贡献或者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可在围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古代科技发明进行论述,列举具体的史实,史论结合,层次清晰。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材料二红色的脸谱代表忠勇、正直的人物,黑色的脸谱代表刚烈、正直、勇猛、鲁莽的人物,黄色的脸谱代表凶狠、残暴的人物,蓝色或绿色的脸谱代表粗野、暴躁的人物,白色的脸谱一般代表奸臣、坏人。京剧这一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是虚实结合,它最大限度地摆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已经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京剧表演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不以勇猛火暴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1)材料一出自19世纪初的《京都竹枝词》,《红楼梦》为什么会成为家喻户晓的话题?(2)《红楼梦》在文学史上有什么价值?(3)根据材料二,概括京剧艺术的特点,你认为应该怎样使京剧艺术发扬光大?【答案】(1)因为它是一部优秀的古典小说,深受人们的喜爱,深刻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2)《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到达高峰的标志,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3)特点:脸谱特色鲜明;虚实结合;表演精细细腻;声情并茂;武戏文唱。对于“国粹”京剧,国家应该加以保护和大力提倡;京剧艺术的创作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解析】【分析】【详解】(1)材料一出自19世纪初的《京都竹枝词》,《红楼梦》之所以成为家喻户晓的话题,是因为《红楼梦》是一部优秀的古典小说,深受人们的喜爱,深刻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到达高峰的标志,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的“红色的脸谱代表忠勇、正直的人物,黑色的脸谱代表刚烈、正直、勇猛、鲁莽的人物,黄色的脸谱代表凶狠、残暴的人物,蓝色或绿色的脸谱代表粗野、暴躁的人物,白色的脸谱一般代表奸臣、坏人。”可以概括京剧艺术的特点是:脸谱特色鲜明。根据材料二的“京剧这一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是虚实结合,它最大限度地摆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可以概括京剧艺术的特点是:虚实结合。根据材料二的“京剧表演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不以勇猛火暴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可以概括京剧艺术的特点是:表演精细细腻;声情并茂;武戏文唱。第二小问,我认为对于“国粹”京剧,国家应该加以保护和大力提倡;京剧艺术的创作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这样才能使京剧艺术发扬光大。3.材料一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贞观政要》材料二政启开元,治宏贞观。郭沫若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縻俱丰实。杜甫《忆昔》(1)材料一中的“陛下”是指哪一位皇帝?依据材料指出君民关系应是怎样的?(2)材料二中,郭沫若称赞的是谁的统治?举出其“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两项重大举措。(3)材料三中描写的是唐朝哪位皇帝在位时出现的景象?【答案】(1)唐太宗李世民;是舟与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强调人民力量是伟大的。(2)武则天;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3)唐玄宗【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出自《贞观政要》,可知“陛下”是指唐太宗李世民,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唐太宗时期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大意是说: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就是百姓可以拥戴皇帝,同时水也能将船推翻吞没,也就是百姓可以推翻皇帝的统治,由此得出君民关系应是舟与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强调人民力量是伟大的。(2)第一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郭沫若称赞的是武则天的统治,武则天时期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结果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后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武则天时期的措施有:①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②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③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3)依据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庶俱丰实”大意是说当年开元盛世时人口众多,农业丰收,仓库粮食储备充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写的是唐玄宗前期出现的景象。唐玄宗统治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开创了“开元盛世”,唐朝进入鼎盛时期。4.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受众多因素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楚趟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西汉《史记》材料二“江南……民户繁育•一地广野风,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南朝《宋史》(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南方经济的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材料三西汉、唐代和北宋南北方人口数量统计表朝代北方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2)依据材料三,总结西汉到北宋全国人口变化的总趋势。而这一时期南方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趋势如何,是何因素导致的?材料四“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抵。语曰:“苏湖熟天下足’”南宋《陆游集》(3)根据四则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请说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并简要分析发生上述变化的社会原因有哪些?【答案】(1)南朝时,南方很富饶,农业、纺织业都有了极大的发展。(2)西汉到北宋全国人口变化的总趋势是全国总人口大幅度增加;到北宋时期,南方人口量远远高于北方人口量;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3)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方式,增加了南方的劳动人手;加上南方自然环境相对较好。【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的信息,依据材料二“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的信息可知,材料二中南方经济的变化是南朝时,南方很富饶,农业、纺织业都有了极大的发展。(2)依据材料三的数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小问:西汉到北宋全国人口变化的总趋势是全国总人口大幅度增加;到北宋时期,南方人口量远远高于北方人口量;第二小问:这是因为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的。(3)根据四则材料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小问: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经济重心南移;第二小问:发生上述变化的社会原因有从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方式,增加了南方的劳动人手;加上南方自然环境相对较好;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了北方,从而导致了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期,最后完成,那时候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天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k万两••…送至雄州交割。”—《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是月,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割唐、邓二州界之,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休兵息民,各守境土。”—《宋史高宗本纪》(1)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事件?该事件发生在哪两个政权之间?(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事件?该事件有什么意义?(3)谈谈对材料一、二事件的看法。【答案】(1)演渊之盟。(1分)北宋与辽。(1分)(2)宋金和议。(1分)宋金对峙局面形成。(2分)(3)演渊之盟、宋金和议,对宋朝来说,是屈辱的条约,特别是宋朝每年向辽、金缴纳岁币,增加了两宋人民的负担;同时和议后,双方得到长时间的和平稳定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3分)【解析】【分析】【详解】(1)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大宋和契丹”,我们可以判断出这是北宋和辽之间的议和,双方在演州城下议和,内容是:辽朝撤兵,宋给辽岁币,这在历史上称之为演渊之盟,因此本题的答案是:演渊之盟,北宋与辽。(2)通过材料中的关键词金国、盟书、淮水”,我们可以判断出这是南宋与金议和的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这标志着宋金对峙局面形成。(3)演渊之盟和宋金议和不论是对北宋还是对南宋来说,都是屈辱性的和约,但是却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因此本题的答案是:演渊之盟、宋金和议,对宋朝来说,是屈辱的条约,特别是宋朝每年向辽、金缴纳岁币,增加了两宋人民的负担;同时和议后,双方得到长时间的和平稳定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6.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这部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在具体介绍各种物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时,还绘有120多幅插图,画面直观生动,描绘了生产过程和各行业劳动人民的形象。人教版统编教材七年级《历史》材料请回答:(1)上述材料是出自我国哪个朝代的哪部科技著作?其作者是谁?(2)这部著作主要对我国古代的哪两个方面的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这部书有什么地位?(3)请列举出两部同时期的优秀科技著作及作者。(4)这些科学家们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答案】(1)①明朝②《天工开物》③宋应星(2)①农业、手工业②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3)①《本草纲目》李时珍②《农政全书》徐光启(4)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执着、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观点正确,意思相近即可)【解析】【详解】(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在具体介绍各种物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时,还绘有120多幅插图,画面直观生动”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明朝的《天工开物》;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天工开物》的作者是宋应星。(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可知,《天工开物》主要对我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3)依据所学可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我国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也是明代著名的科技著作。(4)开放性题目,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执着、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等。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材料二:如下图(1)材料一中反映的疆域范围指的是我国哪一历史朝代的疆域?(2)材料二的图中反映的是该朝代的哪一政治制度?(3)该朝代对台湾地区和西藏地区的管辖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4)简述该政权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答案】(1)元(2)行省制(3)澎湖巡检司宣政院(4)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政权【解析】【详解】(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可知,这是元代疆域。(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图片可知,这是元代的行省制。(3)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图片可知,元代对台湾和西藏采取的管理措施分别是设立澎湖巡检司、宣政院辖地。(4)根据所学可知,元代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政权。8.“人才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各级党委政府唯有拿出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真心实意招才引智,切实做到“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建立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和制度环境。——光明日报(2018年06月03日)《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一一五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院院士大会重要讲话》(1)列举出唐太宗和唐玄宗时出现的两个盛世。(2)根据材料和唐太宗、唐玄宗重用人才的史实,简要说说现时期怎样用好人才。【答案】(1)唐太宗:贞观之治唐玄宗:开元盛世。(2)唐太宗在选拔和任用人才上,能够用人唯贤,不拘一格,重用房玄龄、杜如晦等明相。唐玄宗重用贤能。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真心实意招才引智,切实做到“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建立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和制度环境。【解析】【详解】(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使得政治清明,社会经济繁荣,由此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唐玄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加上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使得大唐天下大治,经济迅速发展。此间的唐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也大幅度增长,天宝年间唐朝人口达到8000万人,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2)根据材料和唐太宗、唐玄宗重用人才的史实,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选拔和任用人才上,能够用人唯贤,不拘一格,重用房玄龄、杜如晦等明相;唐玄宗重用贤能。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真心实意招才引智,切实做到“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建立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和制度环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并把中国情人节“七夕”首次写进中办国办文件。中国网(1)你知道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吗,请至少列举其中三个。(2)假如你生活在宋代,在传统节日可以选择的娱乐场所、观看演出的场所是哪里?请说出该场所产生的背景。(3)现在很多孩子不重视传统节日却热衷于过西方人的洋节,请你对此发表看法。【答案】(1)春节,端午节.重阳节,元宵节,中秋节等。(2)瓦子,勾栏。背景: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3)这种做法不好。一味过洋节会淡忘传统节日.而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注重传统节日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所以我们要过自己的传统节日。【解析】【分析】【详解】(1)依据所学可知,中国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重阳节,元宵节,中秋节。(2)依据所学可知,第一小问:在传统节日可以选择的娱乐场所、观看演出的场所是瓦子,勾栏;第二小问:该场所产生的背景是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3)我认为现在很多孩子不重视传统节日却热衷于过西方人的洋节的做法不好;因为一味过洋节会淡忘传统节日,而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注重传统节日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所以我们要过自己的传统节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贞观四年,皇帝想重修乾元殿。大臣张玄素劝谏皇帝说:“现在这样大兴土木(指的是修建乾元殿),跟隋朝有何两样?……现在刚统一不久,国家元气尚未恢复,百姓生活极其贫困,接着又大兴徭役赋税,这是在重蹈隋朝灭亡的覆辙呀!”……上叹曰:“吾思之不熟(我考虑不全),乃至于是(以至于这样)。”于是罢役(放弃重修乾元殿)。——辑录、《贞观政要》(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太宗最终罢修乾元殿(不再重修乾元殿)的原因有哪些?结合你学过的知识指出,唐太宗还有哪些治国理政的思想或政策?材料二贞观八年,中年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言道:“修筑洛阳宫殿,劳顿百姓;收地租,加重数额;时俗女子喜好束高髻,这是受宫中的影响啊!”上(皇帝)勃然大怒,对房玄龄等人的说:“德参(中年县丞)想要国家不役使一个人,不收一斗地租,宫女均不留发,这样才顺他的心思吗!皇帝想要治他诽谤罪。……过了几天,魏徵上奏说:“陛下近来不喜欢直言强谏,即使勉强包容,也不如过去那么豁达了。”——摘自《资?B通鉴》卷194(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唐太宗在纳谏上有何变化?你认为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材料三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四月,唐太宗嫌京城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三个月之后,又指责宫室小气,辱没了大唐威仪,便重修了玉华宫……位于东都的“洛阳宫”本是隋炀帝吃喝玩乐的地方,唐太宗遂接管过来,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整座工程,都是黄金白银乃至能工巧匠的生命堆起来的。——摘自《贞观政要》(3)与材料一相比,概括材料三中唐太宗统治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看待唐太宗在历史上的地位?(4)从唐太宗治国理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吸取哪些经验或教训?【答案】(1)原因:国家元气尚未恢复,百姓生活极其贫困,大臣进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唐太宗在纳谏上的变化是不如以前豁达,能虚心接受进谏,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唐朝逐渐强盛,国库充足,国家富有。(3)变化是大兴土木,注重享受,唐太宗业绩却是在历史上最杰出的,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他是一代明君。(4)注重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吸取别人失败的教训,善于改革,关注民生。【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现在刚统一不久,国家元气尚未恢复,百姓生活极其贫困,接着又大兴徭役赋税,这是在重蹈隋朝灭亡的覆辙呀”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最终罢修乾元殿的原因有:国家元气尚未恢复,百姓生活极其贫困,大臣进谏;唐太宗还有的治国理政的思想或政策是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2)依据材料二“陛下近来不喜欢直言强谏,即使勉强包容,也不如过去那么豁达了。”的信息,以及材料一“吾思之不熟(我考虑不全),乃至于是(以至于这样)。”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唐太宗在纳谏上的变化是不如以前豁达,能虚心接受进谏;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唐朝逐渐强盛,国库充足,国家富有,以致唐太宗有些骄傲自满。(3)依据材料三“贞观二H^一年(647年)四月,唐太宗嫌京城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三个月之后,又指责宫室小气,辱没了大唐威仪,便重修了玉华宫……位于东都的“洛阳宫”本是隋炀帝吃喝玩乐的地方,唐太宗遂接管过来,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整座工程,都是黄金白银乃至能工巧匠的生命堆起来的”的信息,与材料一相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唐太宗统治政策发生大兴土木,注重享受;唐太宗业绩却是在历史上最杰出的,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他是一代明君。(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唐太宗治国理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吸取的经验或教训是注重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吸取别人失败的教训,善于改革,关注民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朝初期虽然还处在战争状态,但赵匡胤对开科取士却没有丝毫懈怠,建国当年便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录取了19人;第二年考试,只录取了11人;此后数年,每榜进士大^都在10人左右,最少的乾德四年(966年)仅录取了6个人,可谓凤毛麟角。而唐、五代以来,每科进士都录取在二三十人上下。材料二:开宝三年(970年),宋太祖命主持科举的礼部整理近十年以及后周乃至后汉的举子档案,统计一下,看历经15次考试全部终场还没考中的究竟有多少人。礼部经过仔细核查,列出了以司马浦为首共计106人的名字。赵匡胤大笔一挥:这些人实在不易,统统赐本科进士出身。后来,在宋朝,这种进士有个专门的名称,叫做“恩科进士”,即皇帝开恩特赐的进士。材料三:入宋以后,“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1)材料一中宋初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什么?材料一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宋太祖“大笔一挥”的目的。(3)材料三反映了入宋以后出现了怎样的社会风气?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社会风气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1)消灭割据政权,完成统一大业;说明宋初科举选土标准严格,录取人数极少。(大意相同即可)(2)目的:提高文官地位;扩大文官队伍。(评分说明:答出一点且大意相同即可)(3)读书风气盛行(大意相符即可);科举制度的发展;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印刷术的发展等。(评分说明:答出两点即可)【解析】【分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宋朝初期虽然还处在战争状态”,据所学知识,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发动战争,按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完成统一大业;由材料一“建国当年便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录取了19人;第二年考试,只录取了11人;此后数年,每榜进士大约都在10人左右,最少的乾德四年(966年)仅录取了6个人,可谓凤毛麟角。而唐、五代以来,每科进士都录取在二三十人上下。”由此说明了宋初科举选拔人才的标准严格,录取人数极少。(2)依据材料二“材料二历以15次考试全部终场还没有考中的究竟有多少人,礼部经过仔细核查,列出了以司马甫为首共计106人的名字。赵匡胤大笔一挥:这些人实在不易,统统赐本科进士出”,反映了宋太祖“大笔一挥”导致很多文人进入仕途,目的是提高文官地位,扩大文官队伍。(3)依据材料三“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可以看出,入宋以后读书风气盛行。结合课本所学,宋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政府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重视教育发展,印刷术的发展等原因,导致入宋以后读书风气盛行。.鉴真留居日本期间,传播佛教,使佛教成为日本国教,日本国内佛教文化盛行;根据中国唐代寺院建筑的样式,为日本精心设计了唐招提寺,便是日本迄今为止最为著名的佛教建筑;鉴真还把中国唐朝的医学、饮食等文化带到了日本。

(1)鉴真东渡这一事件发生于哪个朝代?(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1)唐朝。(2)观点:对外交流有利于文化的繁荣。论述:鉴真东渡日本,交流中日文化,促进了日本文化的繁荣。丝绸之路开通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所以说,对外交流有利于文化的繁荣。【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的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因此鉴真东渡发生于唐朝。(2)根据材料可以提炼的观点是:对外交流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工对此观点的论述如下:鉴真东渡日本,交流中日文化,促进了日本文化的繁荣。丝绸之路开通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所以说,对外交流有利于文化的繁荣。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唐朝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是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放对外政策,鉴真东渡就是一典型事件。.在中国古代,水运交通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①下图所示水利工程名称是(1)①下图所示水利工程名称是②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写出你的判断理由(理由不唯一,请选择多角度描述)。(2)结合下面的诗文和所学知识评价该水利工程的作用。咏史诗・汴水胡曾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汴河怀古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咏史诗・汴水胡曾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汴河怀古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秦汉时期,漕(水)运为东西方向,黄河中下游的关中、山东一带为农业经济发达地区,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漕运线路也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东南、西北方向,并由东南至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唐代以后,政治中心还有一个逐渐东移的趋势,尤其元明清三代王朝政治中心向东北方向迁移,并从元朝开始确立在更北的区域。——摘编自吴琦《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中国古代都城移动示意图从秦汉时期到唐宋时期,漕运路线走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造成走向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①隋朝大运河②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后代通过浙东运河延伸至会稽(今绍兴)、宁波。(2)加强了中国南北的沟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往来,但同时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体现了隋炀帝的暴政。(3)漕运线路也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东南、西北方向,并由东南至西北,造成走向变化的原因是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解析】【分析】【详解】(1)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是隋朝大运河,②依据是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邢沟、江南河四段。后代通过浙东运河延伸至会稽(今绍兴)、宁波。(2)依据材料“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和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中国南北的沟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往来,但同时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体现了隋炀帝的暴政。(3)依据题干的成立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漕运线路也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东南、西北方向,并由东南至西北,造成走向变化的原因是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天宝(唐玄宗后期的年号)初年,中央禁军仅12万人,而边境十个军镇拥兵49万……胡人出身的边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拥兵15万……唐玄宗自杨贵妃入宫之后沉湎于饮酒声色之中,出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现象。材料二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材料三黄巢起义后,宣布“洗涤朝廷”,为民除害,对贪污犯赃的地方官吏处斩。材料四“朱温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毛泽东请回答:(1)唐玄宗统治后期,爆发了安史之乱。写出安史之乱的发动者和起止时间。(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3)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对唐朝社会产生的影响。(4)材料四是毛泽东对朱温的评价,概述朱温的主要事迹。(5)黄巢起义和安史之乱是否有关系?试说明理由。(6)综合上述问题,你有何感悟?【答案】(1)安禄山和史思明。755—763年。(2)朝政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地方节度使权力逐渐扩大,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3)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黄巢起义: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4)朱温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后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他逐渐控制了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5)有关系。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到唐朝后期,这一局面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无力控制藩镇,社会动乱不堪,这是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之一。(6)社会动乱,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依据课本所学,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反动叛乱,故被称为“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之久,最终于763年被平定。安史之乱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2)依据材料一唐玄宗自杨贵妃入宫之后沉湎于饮酒声色之中,出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现象,反映了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唐玄宗时期朝政腐败,导致人民不满,社会矛盾尖锐;就材料一“中央禁军仅12万人,而边境十个军镇拥兵49万……胡人出身的边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拥兵15万”,由此得出:地方节度使权力逐渐扩大,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3)依据材料二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得出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依据材料三“为民除害,对贪污犯赃的地方官吏处斩”得出黄巢起义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4)依据课本所学,朱温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后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他逐渐控制了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5)依据课本所学,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到唐朝后期,这一局面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无力控制藩镇,社会动乱不堪,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这是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之一。(6)依据前面的材料和问题,反映的是唐朝的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黄巢起义,导致唐朝逐渐走向衰落,人民生活困苦。由此得出:社会动乱,人民生活困苦;故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15.根据图片,回答问题。(1)填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政权名称:A:B:C:(2)填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都城名称:a.b.c.(3)如上图所示,你认为北宋是否完成了全国的统一?说出你的理由。(4)请为该图片起一个合适的名字。【答案】(1)A:辽B:北宋C:西夏。(2)a.上京b.东京(汴京、开封都可)c.(3)没有。因为北宋只是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与北宋并立的还有辽、西夏等其他少数民族政权。(4)“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解析】(1)根据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字母代表的政权名称:A:辽;B:北宋;C:西夏。(2)根据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字母代表的都城名称:a.上京,b.东京(开封),c.兴庆。(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没有完成全国的统一;因为北宋只是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与北宋并立的还有辽、西夏等其他少数民族政权。(4)请根据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起一个合适的名字: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