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穿井得一人》解析2022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汇编_第1页
06《穿井得一人》解析2022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汇编_第2页
06《穿井得一人》解析2022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汇编_第3页
06《穿井得一人》解析2022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汇编_第4页
06《穿井得一人》解析2022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4040页,共=sectionpages4040页试卷第=page3939页,共=sectionpages4040页06《穿井得一人》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课内阅读(2021·浙江舟山·一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1.这则寓言选自《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3.“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中的“此”指的是什么?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__________。【答案】1.吕氏春秋(或:吕览)2.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使唤),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啊。3.“此”指的是对挖井后节省一个人的劳力,却误传为挖井挖到一个人,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这样一种情况。4.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或:不要轻信传闻,应仔细辨别,深入调查研究。)【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穿井得一人》出于《吕氏春秋》,其又称《吕览》,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得,得到。之,的。使,使唤。于,在。3.本题考查内容分析。1)句子翻译。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像这样寻找到的传闻,还不如没有听到。可知“此”是“这样”的意思,是文章中这个“传闻”发展的过程的意思。故“此”指:丁氏挖井后节省一个人的劳力,却误传为挖井挖到一个人,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这样一种情况。4.本题考查主题。寓言的启示或者道理一般是对故事中的人或动物的行为、想法进行讽刺或者表扬。结合“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可知,对于故事中那些邻居那种不经调查就胡乱传闻的行为是批评的。因此道理是: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或:不要轻信传闻,应仔细辨别,深入调查研究。)【译文】宋国的一户丁姓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常常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被宋国的国君听说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只是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寻找到的传闻,还不如没有听到。(2021·湖北武汉·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及其家穿井穿:挖掘,开凿B.闻之于宋君闻:知道,听说C.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于:向,对D.不若无闻也闻:知道,听说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A.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B.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C.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D.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7.下列对《穿井得一人》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君当面向丁氏打听了丁家“穿井得人”的事。B.丁氏穿井,做了一件正确的事,因为节省了一个劳动力。C.“国人道之”充分表明丁家这件事被谈论的很多。D.本故事启示人们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切忌道听途说,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答案】5.B6.C7.A【解析】5.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B.句意为: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故停顿节奏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故选C。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A.从“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知,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不是宋君当面向丁氏打听了丁家“穿井得人”的事;故选A。【译文】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二、对比阅读(2021·北京西城·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甲)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乙)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节选自《吕氏春秋》)8.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宋之丁氏/夫君子之行/缓兵之计B.有闻而传之者/传不习乎/名不虚传C.问之于丁氏/其一犬坐于前/青出于蓝D.有闻而传之者/求闻之若此/天下奇闻9.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甲)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翻译:等到他家挖了一口井后,(丁家人)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理解:联系上下文可以发现,丁家人的话表述得不够清楚,这是让人们产生误解的重要原因。(乙)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翻译:整个国家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理解:宋国人特别乐于接受离奇的传闻,到处讲述丁家挖井挖出了一个人的事情,以至于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10.寓言是一个奇妙的东西,当它朝你走过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穿井得一人》和下面的《夔有一足》这两则寓言讲述的故事都跟传闻有关,阅读后都能带给我们思考。请你阅读链接材料,用自己的话将材料后的表格填写完整。(链接材料一)夔①有一足哀公②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③乎?”曰:“夔,人也,何故④一足?彼其无他异⑤,而独通于声。尧⑥曰:‘夔一而足矣。’使为⑦乐正⑧。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节选自《韩非子》)注:①[夔(kuí)]我国最早有史料记载的音乐家,以精通音乐著称。②[哀公]鲁国的国君。③[信]真实。④[何故]什么缘故;为什么。⑤[彼其无他异]这个人没有其他不同于常人的地方。⑥[尧]上古帝王名。⑦[为]担任。⑧[乐正]古代官名,乐官之长,掌管贵族子弟的教育,负责乐舞、祭祀等事宜。(链接材料二)足(zú):①脚;②足够,充足,满足;③值得,配。——《古代汉语词典》传闻事情原貌启示《穿井得一人》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①③《夔有一足》夔这个人只有一只脚。②【答案】8.A9.甲10.示例:①丁家在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等于得到一个人的劳力。②夔精通音律,尧很欣赏他,说:“有夔这样一个人就足够了。”③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不轻信盲从。【解析】8.A.之:助词,的;B.传播/老师传授的知识/推广,散布;C.介词,向/介词,在/介词,从;D.动词,听到/名词,传闻/名词,见闻;故选A。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及理解。乙: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意思是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重点词语翻译有误。“国”古今异义,古义为“国都”,今义为“国家”。句中“国人”指“国都的人”,而不是“整个国家的人”,翻译有误。“闻”动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听到”。“闻之于宋君”应译为:使宋国的国君听到这件事。理解有误:“国人”指“国都”之人,不是“宋国人,范围不一样;“国人道之”是因为讹传的事情离奇,不能理解为“宋国人特别乐于接受离奇的传闻”。乙处理解有误。故选甲。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题空一:根据“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可知,丁家无井,只能出门打水浇田,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在家里打了井后,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等于得到一个人的劳力。题空二:根据“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可知,夔精通音律,尧很欣赏他,“夔一而足矣”意思是有夔这样一个人就足够了。“足”是足够的意思。题空三:这两个故事都是因为对所听到的话理解有误,误传出去,听的人轻信盲从,以讹传讹闹出笑话。启示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不轻信盲从。【译文】《穿井得一人》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夔有一足》鲁公问孔子说:“我听说夔这个人只有一只脚,这是真的吗?”孔子回答说:“夔是个人,怎么会一只脚?这个人没有其他不同于常人的地方,就只是精通音律。尧说:‘有夔一个人就足够了。’指派他当了乐正(官名)。因此对有学识的人的作用给以很高的评价说:‘有像夔这样一个人就足够了。’不是只有一只脚啊。”(2021·河北围场·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一)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吕氏春秋》)(二)庞葱①与太子质②于邯郸③,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④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节选自《战国策·魏策》)[注]①庞葱:人名,战国时魏国的大臣。②质:做人质。③邯郸:地名,赵国的都城。④大梁:地名,魏国的都城。1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家无井而出溉汲(2)闻之于宋君(3)果不得见(4)今邯郸之去大梁也远于市12.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两狼之并驱如故。——(《狼》)A.晓之者亦舍然大喜。——(《杞人忧天》)B.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穿井得一人》)C.今邯郸之去大梁也远于市。——(《战国策·魏策二》)D.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13.翻译下面的句子。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14.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分别是什么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言?【答案】11.(1)从井中取水​(2)使知道(3)见到(4)距离12.C13.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中挖到了一个人。14.宋君没有轻信传言,而是找到丁氏求证,体现了他的实证精神;魏王轻信传言,可见他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传言不可以不察,谣言止于智者。我们不应该轻信传言,更不能随便传播传言。我们要提高自身素质。【解析】1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释义。汲,本义,从井中取水。闻,使动用法,使知道。见,本义,见到。去,一词多义,距离。12.本题考查“之”字的用法。例句中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不译。A.代词,他;B.助词,的;C.用在主谓之间,不译;D.代词,他;故选C。1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使,使唤。于,在。14.第一问:本题考查文本内容。根据文段一中的“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知宋君并没轻信传言,而是派人去询问丁氏,表现了他的求证精神。根据文段二中的“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可知魏王相信了那些谗言,不再信任庞葱了。可见他没有自己的主见,立场不坚定。第二问: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围绕着不能轻信谣言,面对谣言,要敢于求证来表述即可。如: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谣言,面对谣言的时候,不可轻信,应多方求证,让事实说话。【译文】(一)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二)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市集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葱说:“如果两个人说市集上有虎,大王相信吗呢?”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葱又说:“如果三个人说市集上有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会相信。”庞葱说:“大街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回国后,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2020·湖南长沙·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并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选自《吕氏春秋》)[乙]《桑中生李》南顿①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②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③令我目念,谢以一豚④。”目痛乃小疾,亦行⑤自愈。闻者传语:“盲者得视。”众犬吠声⑥,远近翕赫⑦”,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选自《新辑搜神记》)[注释]①南顿:古县名,在今河南项城市。②空桑:枯空的桑树,老桑树有枯空的树洞。③李君:李先生。此指空桑里长出的李树,④豚:小猪。⑤行:不久,⑥众犬吠声:是“一犬吠行。百犬吠声”的省略,意思是,一只狗叫,其他的狗他也跟着叫起来,形喜众人盲目附和,众人随声传闻。⑦翕赫:翕:聚集。赫:盛貌。此指轰动、惊动。15.下面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顾见空桑顾野有麦场(《狼》) B.后人见桑中复生李将复何及(《诚子书》)C.闻者传语闻之于宋君 D.因就斫之因往晓之(《杞人优天》)16.下列断句判断正确的项是()A.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 B.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C.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 D.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18.分析甲、乙两文产生谣言的原因并谈读我们该如何对待传闻?【答案】15.C16.B17.时隔一年多,张助出远门回来,看见这景象十分惊诧地说。18.甲文的谣言是因为丁氏表达不清楚,传播者未经证实就传播;乙文的谣言是传播者不加思考就盲目相信自己的见闻,夸大其词。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轻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解析】1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A.都是动词,看;B.都是副词,又,再;C.动词,听说/使动用法,使听说;D.都是副词,于是;故选C。16.这道题考查划分文言停顿的能力。原句大意:南顿有个叫张助的人,在田里种庄稼时发现一颗李子的核,本想拿走。则应该断句为: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故选B。17.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当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间:相隔;岁:年;来还:回来;之:指众人崇敬李树的景象。18.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首先,甲、乙两文产生谣言的原因各有不同,甲文是因为丁氏表达不清楚,告诉别人“吾穿并得一人”,结果被人理解成“丁氏穿井得一人”并加以传播;乙文是因为“有病目痛者”自愈,却被认为是李树的功劳,甚至被传言“盲者得视”,这是传播者不加思考就盲目相信自己的见闻,夸大其词。其次,两篇文言文讲的都是谣言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对待传闻的态度应该从接收者和传播者两方面做思考。作为接收者,我们要对传闻持审慎态度,要用理智进行甄别,不能轻信谣言;作为传播者,我们在没有核实传闻的真实性前,不能够轻易传播,更不能添油加醋。【译文】[甲]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乙]南顿有个叫张助的人,在田里种庄稼时发现一颗李子的核,本想拿走,看见空心的桑洞里有泥土,就把李核种在那里,用剩下的水浇了一些。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中又长出李树来,就互相传说开来。正好有个患有眼睛痛的人,在李树下休息,向李树祷告说:“李树您如果能让我的眼睛变好,我就把小猪献给您。”眼痛这种小病,不久就会康复。众人听说后传闻道:“李树使瞎了的人可以看见。”众人随声传闻。而远近的人听到这消息都很轰动,那树下常有数千辆马车,敬祭的酒肉很多,绵绵不断。时隔一年,张助出远门回来,看见这景象十分惊诧,说:“这有什么神奇的?这是我种的李树罢了。”于是砍掉了它。(2020·山东罗庄·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乙)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①澭水②。澭水暴益③,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馀人,军惊而坏都舍。向④其先表之时可导⑤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注释)①表:做标记。②澭水:黄河的支流。③益:通“溢”,涨。④向:从前。⑤导:引导。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丁氏对曰(2)澭水暴益(3)荆人弗知20.下面句子中加点字和例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国人道之A.闻之于宋君 B.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C.有闻而传之者 D.问之于丁氏21.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宋君派人调查,直接向当事人询问,是因为宋君非常好奇。B.(甲)文告诉我们,不要为道听途说或没有根据的事情担忧。C.(乙)文表现了荆国人很聪明,在攻打宋国之前首先做好了记号。D.(甲)(乙)两文都是寓言故事,都以简洁的语言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2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2)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23.(乙)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结合选文简要分析。【答案】19.(1)应答,回答(2)突然(3)不20.B21.D22.(1)像这样得到的消息,还不如没听到的好。(2)楚国人仍然按照原来做的标记渡水,这正是他们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啊。23.告诉我们世上的事物总是在发生着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随之而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不能死守教条,否则会失败,甚至会酿成大错。我们不能像文中的楚人那样墨守成规,片面、静止、狭隘的看待问题。【解析】19.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对”是“回答”;“暴”是古今异义词,“突然”的意思。20.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之”的含义及用法。作答时要结合语境分析。ACD都是代词,这件事;B项的“之”是助词“的”。题目中“国人道之”的意思是: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之”代“这件事”。据此,答案为B。2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据说的“是因为宋君非常好奇”错误,宋君派人调查是想知道事实的真相;B.所说的“不要为道听途说或没有根据的事情担忧”错误,应该是“不要轻信道听途说或没有根据的事情”,并非“担忧”;C.“乙文表现了荆国人很聪明”说法错误,乙文讽刺了楚国人做事情因循守旧,最终导致失败;故选D。2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求闻(求证听闻)、若此(像这样)、无闻(没有听到)”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犹(还)、循(按照)、表(标记)、所以(……原因)”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3.本题考查情感主旨,作答时要结合重点语句分析。根据“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可知,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要按照事情的发展变化改变做事的方法,否则事情就不会成功。据此理解分析作答。【译文】【甲】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乙】楚国人想偷袭宋国,派人事先测量澭水的深浅并设立标志。不久,澭水突然上涨,楚人不知道,依然按之前的标志在黑夜渡河,结果淹死一千多人,楚军惊恐万状,溃不成军,就像都市里的房屋倒塌一样。原先做好标志的时候本是可渡水过河的,如今河水暴涨,水已越涨越高了,楚人还是按着原来的标志过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2020·河南开封·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一)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并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吕氏春秋》)(二)子夏之①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已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已亥涉河也。”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②也。然则何以慎?缘③物之情及④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吕氏春秋》)(注)①之:往,到……去。②慎:谨慎,慎重。③缘:依据,凭借。④及:连词,表并列。24.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1)家无井而出溉汲(2)国人道之25.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26.请梳理语段(一)寓言故事中的讹传是怎样造成的。27.语段(一)(二)都选自《吕氏春秋》的《察传(chuán)》一篇。请你结合两段中的故事,解说如何“察传”。【答案】24.(1)打水浇田(2)讲述25.打井获得了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啊。26.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成误解,误传。27.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解析】2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家无井而出溉汲:家里没有水井就外出打水浇田。溉汲,打水浇田。(2)国人道之:国都的人讲述这件事。道,讲述。2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得,得到。之,的。使,使唤。非,不是。于,在。26.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结合“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可知,讹传产生的原因是对“穿井得一人”这句话的理解产生了误解,丁氏原话意思是打水井后家里解放了一个劳动力,邻居听成了在打的水井里发现了一个人,并把这种想法传播了出去。故产生讹传的原因是邻居没有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胡乱传话,造成误解,误传。27.本题考查主题分析。(1)结合(一)“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可知,因为人们没有去思考听闻的来源、听闻的合理性,就以讹传讹,造成讹传。这是作者要批评、讽刺的,由此告知人们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2)结合(二)“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可知,这篇文章也是通过这个小故事告诉人们要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查自己所听到的传闻,这样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3)两篇文章共同都突出了“审察”的重要作用,只有“审察”才能够得到事情的真实情况。故“察传”就是要告诉人们要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译文】(一)宋国的一户丁姓人家,家里没有水井就外出打水浇田,经常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有听闻了这件事就转述的人说:“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讲述这件事,使宋国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命令人向丁氏问这件事,丁氏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听到像这样的传闻,还不如没有听到。(二)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黄河。”子夏说:“不对,是己亥日过黄河。古文‘己’字与‘三’字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到了晋国探问此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言辞很多是似是而非,似非而是,是非的界线,不可不分,这是圣人谨慎之处。然而何以谨慎?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查自己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2020·河南确山·七年级期末)阅读《穿井得一人》、《齐人有好猎者》选段,按要求完成下列小题。(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乙)齐人有好猎者,旷日①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地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敌,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②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民犬乎?于是退而疾③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选自《吕民春秋》,有改动)(注释)①旷日:荒废时日。②致力:致:竭尽(精力)、集中(意志);集中力量从事(某项事业)。③疾:急切从事。2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及其家穿井(__________)(2)国人道之(__________)(3)君宜致力于耕作(__________)(4)人不对(__________)2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2)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30.(甲)(乙)两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请你分别谈一谈。【答案】28.(1)及:待,等到(2)道:讲述(3)宜:应该(4)对:回答29.(1)像这样听信传闻,还不如不听。(或译为: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2)该不会是想要我努力耕田有了收获之后就可以买到好狗了吧?30.甲文:①不要道听途说,以讹传讹;②凡事不要盲从,要调查研究;③凡事要动脑筋想一想,多加分析,以辨真伪乙文:①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后退是为了更好的前进。②想要做好一件事,必须先做好充足的准备。③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办事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不能目光短浅。【解析】2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本题中,“及”,介词,到,等到;“道”,动词,讲述;“宜”,动词,应当,应该;“对”,动词,回答。29.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本题中的重点词:(1)第一个“闻”:名词,传闻;第二个“闻”:动词,听说;之:定语后置的标志;若此:像这样;不若:不如。(2)得无:表揣测,该不会,大概;致力:把力量用在某个方面;市:动词,买;良:好。30.本题考查学生对故事寓意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自己的理解。示例:甲文:①从丁氏的角度,因为他的语言表述有歧义,导致别人听了后产生了误解。据此可得出启示:说话要防止歧义。②从传者的角度,他理解错了丁氏的意思,把“穿井得一人”误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并到处传谣言。据此可得到启示: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③从宋君的角度,听到传闻后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说明他并没轻信别人的传言。据此可得到启示: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多加分析,去伪存真。乙文:①从齐人“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听了别人的建议后“退而疾耕”可得到启示: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强行坚持,有时后退是为了更好的前进。②从齐人“疾耕”后“家富”,“得良犬”,“猎兽之获,常过人矣”可得到启示:想要做好一件事,必须先做好充足的准备;③从“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这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来看,万物都有联系,只要抓住事物的关键,就会事半功倍。【译文】【甲】宋国的一户丁姓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常常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被宋国的国君听说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只是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寻找到的传闻,还不如没有听到。【乙】齐国有个爱好打猎的人,花费了很长时间也没有猎到野兽。在家愧对自己的家人,在外愧对自己的知心好友。他思考打不到猎物的原因,是因为狗不好。他想得到一条好狗。想要得到好狗,别人对他说:“你应该努力耕田劳作。”猎人说:“为什么?”别人不说。猎人自己思考,莫非是让我努力耕作有了收获后就可以买好狗了吗?于是他就回家努力耕田,努力耕田家里就富了,家里富了就有钱来买好狗,有了好狗就屡屡打到野兽。打猎的收获,常常超过别人。不只是打猎如此,许多事情也全部都是这样。(2020·浙江杭州·七年级)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高阳应造屋《吕氏春秋》高阳应将为室家,匠对曰:“未可也,木尚生,加涂①其上,必将挠②。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高阳应曰:“缘子之言,则室不败也——木益枯则劲,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③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败。(注)①涂:泥。②挠:弯曲。③任:担负,承受。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及其家穿井(待,等到) B.国人道之(讲述)C.缘子之言(按照,依据) D.木益枯则劲(好处)3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 B.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C.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 D.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3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2)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34.两文中“有闻而传之者”闹了笑话,高阳应造屋失败。如希望这两者接受教训,请你各写一句话送给他们。【答案】31.D32.B33.(1)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意对即可)(2)匠人没有话可以回答他,(只好)听从了他的吩咐来造屋。(意对即可)34.示例:给“有闻而传之者”的话:对于传闻,要审慎分析、甄别,不要轻信,也不要轻易传播;给高阳应的话:应遵循客观规律,光凭主观意志做事情,往往要失败的。(言之成理即可)【解析】31.这道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D.木益枯则劲(更加、越发)。故选D。32.这道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这句话的大意是:用没有干的木料来建造房屋,今天即使是好的,以后也一定会毁坏的。故选B。33.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第一句重难点词语有:闻,消息。此,这样。第二句重难点词语有:对,回答。为,建造。34.这道题考查对文段主题的理解。《穿井得一人》因为道听途说,以讹传讹,最终闹了笑话。由此可知,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高阳应造屋》中,尽管高阳应善于诡辩,能把匠人辩驳得无话可说。但是,新屋还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倒塌了。由此可知,做任何事情都要尊重客观规律,光凭主观意志去做事情,十个有九个是要失败的。据此概括作答。【译文】甲文 宋国有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常常有一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节省了一个劳力。”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举国上下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节省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乙文 高阳应将要建造房屋,木匠对他说:“不可以,(现在)木料还没有干,把湿泥抹在木料上,那么木材必将弯曲。用没有干的木料来建造房屋,今天即使是好的,以后也一定会毁坏的。”高阳应回答说:“依据您的说法,那么房子就不会坏。木料越干就越坚固有力,而湿泥越干就越轻。用越坚固有力的木料去承受越轻的湿泥,这个房子就不会毁坏。”木匠无言以对,(只好)接受他的命令来造屋子。房子刚造好时是很好,(但)后来房屋果然坍塌了。(2018·湖南·长沙市长雅中学七年级开学考试)古文阅读(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乙)疑邻窃斧人有亡鈇①者,意②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③,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俄而,抇④于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其邻之子非变也,己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⑤也。——《吕氏春秋·去尤》注:①鈇:通斧。②意:通“臆”,怀疑。③颜色:脸上的神色表情。④抇(hú):掘。⑤尤:通“囿”(yóu),局限、蒙蔽。3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哪一项()A.闻之于宋君(使知道)国人道之(讲述)B.人有亡鈇者(丢失)言语,窃鈇也(语言文字)C.家无井而出溉汲(从井里取水)及其家穿井(等到)D.无为而不窃鈇也(行为)俄而,抇于谷而得其鈇(不久)36.下列各项加点字,用法和意义完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国人道之A.有闻而传之者 B.求闻之若此 C.得一人之使 D.意其邻之子37.翻译(1)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2)其邻之子非变也,己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38.甲文和乙文两个寓言故事分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选取其中的一个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为人处世的感悟。【答案】35.B36.A37.(1)丁氏答到:“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2)他邻居的儿子没有变,而是自己的心态变了。变的原因也没有其他,是被偏见所蒙蔽。38.甲文告诉我们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不要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对于传言要开动脑筋,仔细辨别。乙文告诉我们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当我们带着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会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感悟:在我们的生活中不要轻信传言,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比如我们班有一个同学,听别人说很难相处,经过一段时间接触了解后,发现这个同学很热情,很善良,不难相处。【解析】35.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注意:言语,指说出来的话,不是语言文字,故B错误。36.此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之”的用法可以分为四类: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时勇于表明前置宾语;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例句:“国人道之”的“之”,代词,这件事。A.代词,这件事;B.状语后置的标志;C.助词,的;D.助词,的;故选A。37.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对:应答,回答;得一人之使:多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2)非:没有;有所尤:即被偏见所蒙蔽。38.考查理解文言文主旨及感悟能力。第一问:解答此题,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结合文言文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主旨。甲文,叙事了丁氏家中打井后省得一个劳力,但几经传言后却变成打井时挖得一个人。这个故事说明,对待传言,要持审慎态度,更不要以讹传讹,要经过辨别考察,才能确定其是非真相。乙文,讲述了从前有个人自己的斧头丢了,怀疑是被邻居的儿子偷走了,于是观察邻居儿子,一言一行无一不像偷斧子的人。后来,那人在山谷里掘出了那把斧子,再看邻家儿子,一言一行都不像偷斧子的了。究其原因是在于自己的心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当人带着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会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第二问:作答时要结合文言文的主旨,从不轻传闻或遇事不能主观臆断等角度,举出具体生活实例来谈感悟。此题开放,答案不唯一。【译文】【甲】穿井得一人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乙】疑邻窃斧从前有个丢了一把斧子的人。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观察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人;看那人的脸色神色,也像是偷斧子的人;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不像偷斧子的人。不久,丢斧子的人在山谷里挖水沟时,掘出了那把斧子,再过几天再看见他邻居家的儿子,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像偷斧子的了。变的不是邻居的儿子,而是自己的心态。变的原因也没有其他,是被偏见所蒙蔽。——《吕氏春秋·去尤》(2019·浙江·七年级期末)(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日;“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选自《吕氏春秋》)(乙)楚人有担山鸡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日:“然。”乃酬①千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方将欲献楚王,经宿②而鸟死。路人不遑③惜其金,唯恨④不得以献楚王。国人传之,咸以为真风而贵,遂闻于楚王。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过于买凤之金直⑤十倍。(注释)①酬:付出。②宿:一夜。③遑:忧虑。④恨:遗憾。⑤直:同“值”,价格。3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1)国人道之(2)得一人之使(3)咸以为真凤而贵(4)遂闻于楚王40.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线划开(限断2处)。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4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2)方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42.下面是两位同学关于甲、乙两段文字的讨论。请你根据上下文,在横线上将对话补充完整。小文:(甲)文丁氏如果把“吾穿井得一人”中的“得”字改为“_______”,传闻者也不会搞出笑话了。小涵:(乙)文中挑着山鸡的人如果不欺负过路人孤陋寡闻,过路人也不会错把山鸡当成凤凰买,闹出了笑话。小文:两篇笑话都写到国君。我觉得(甲)文中宋君对于谣言是将信将疑,表现在他“_______”(直接引用原文语句),而楚王则是_______(不引用原文语句,用自己的话概括),所以留下了千古笑柄。小涵:是的,宋君和楚王对待传言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这也警示我们做任何事情_______。【答案】39.(1)国都(2)使唤(3)都(4)知道,听说(使……知道)40.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41.(1)听到的消息如此,不如不知道。(2)路人正想将山鸡献给楚王,结果过了一夜,山鸡死了。42.(1)省(节省、节约)(2)“令人问之于丁氏”(3)偏听偏信,不亲自调查,不去了解,(4)不要盲目信从,一定要去认真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有求证精神。【解析】39.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课内重点文言实词需要平时的积累识记,并且活学活用,学会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1)大意:举国上下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国:国都。(2)大意:节省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使:使唤。(3)大意:都觉得那只是真的凤凰而很贵重。咸:都。(4)大意:闻:知道、听说。后来被楚王听说了这件事情。40.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这句话的大意是:我很久之前就听说有凤凰这种鸟,今天让我见到真正的了,你卖不卖阿?故停顿是: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41.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第一句重难点词语有:第一个“闻”,名词,消息。第二个“闻”,听到,引申为知道。第二句重难点词语有:方,正。宿,一夜。42.这道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从甲文的“得一人之使”可以看出,是节省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因此如果把“吾穿井得一人”中的“得”字改为“省(节省、节约)”,传闻者也不会搞出笑话了。甲文从“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以看出,宋君对于谣言是将信将疑。从乙文“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可以看出,楚王偏听偏信,不亲自调查,不去了解,因此留下了千古笑柄。宋君对待谣言是将信将疑,亲自派人去调查,弄清了事情真相;楚王则偏听偏信以致留下笑柄,这警示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要盲目信从,一定要去认真调查,弄清事情真相。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有求证精神。【译文】甲文 宋国有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常常有一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节省了一个劳力。”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举国上下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节省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乙文 有一个担着山鸡的楚国人,一个路人问他:“这是什么鸟啊?”挑担的人骗他说:“这是凤凰啊!”路人说:“我很久之前就听说有凤凰这种鸟,今天让我见到真正的了,你卖不卖阿?”那个人说:“可以啊!”于是路人出千金来买,对方还不卖,他提高一倍的价格,对方才把山鸡给他。正要将这只“凤凰”献给楚王的时候,在路上住店的时候,这只山鸡就死了。路人并不担心说他的钱白花了,只是觉得没有机会把这只“凤凰”献给楚王感到很可惜。楚国大家纷纷传说这件事情,都觉得那只是真的凤凰而很贵重,适合献给楚王。后来被楚王听说了这件事情。楚王对他想要进献给自己而感到很感动,把那个人召进宫来大大的奖励了他,价值要比买那只凤凰的钱还要多10倍多。(2021·江苏·建湖县海南中学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两则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选自《吕氏春秋》)(乙)《桑中生李》南顿①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②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③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④。”目痛乃小疾,亦行⑤自愈。闻者传语:“盲者得视。”众犬吠声⑥,远近翕赫⑦,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选自《新辑搜神记》)[注释]①南顿:古县名,在今河南项城市。②空桑:枯空的桑树,老桑树有枯空的树洞。③李君:李先生。此指空桑里长出的李树。④豚:小猪。⑤行:不久。⑥众犬吠声:是“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的省略,意思:一只狗叫,其他的狗也跟着叫起来。形容众人盲目附和,众人随声传闻。⑦翕赫:翕:聚集。赫:盛貌。此指轰动、惊动。43.给下面句子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一处,用“/”标出)有病目痛者息阴下4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①及其家穿井②国人道之③欲持去④间一岁余45.下面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丁氏穿井得一人盲者得视B.后人见桑中复生李将复何及C.闻者传语传不习乎D.以余浆灌溉间一岁余4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⑴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⑵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47.甲、乙两文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传闻?【答案】43.有病目痛者/息阴下44.①待,等到②讲述③想要④年45.B46.⑴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⑵这树有什么神灵,这是我随手种下的罢了。47.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轻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解析】43.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有病目痛者息阴下”意思是:有个患有眼睛痛的人,在李树下休息,故断句:有病目痛者/息阴下。44.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注意:①及,古今异义词,待,等到;②道,古今异义词,讲述;③欲,古今异义词,想要;④岁,古今异义词,年。45.考查一词多义。A.得到/能够;B.又/再、又;C.传播/老师传授的知识;D.剩下/多出来的;故选B。46.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⑴求:寻到;若:像。⑵此:代指那棵李树;何:什么;乃:是;耳:语气词,罢了。47.考查理解文章主旨和感悟。解答此题要疏通文意,理解文言文主要内容,结合叙述的事件和关键语句理解主旨,进而得出感悟。甲文,《穿井得一人》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文中最后“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由此得出道理: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乙文,“因植种,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复生李,转相告语”“众犬吠声,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借桑中生李的故事,主要批评了那些人云亦云者,指出了随波逐流的社会心理的危害。告诫我们不应该不加思考就盲目相信自己的见闻,从而揭示要从客观角度出发看待事情,不要盲目相信眼前所见。两则故事给出相同的道理,不要轻信传闻,要认真思考,客观看待,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风。【译文】【甲】《穿井得一人》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选自《吕氏春秋》)【乙】《桑中生李》南顿有个叫张助的人,在田里种庄稼时发现一颗李子的核,本想拿走,回头看见空心的桑洞里有泥土,就把李核种在那里,用剩下的水浇了一些。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中又长出李树来,对此感到十分惊奇,就互相传说开来。正好有个患有眼睛痛的人,在李树下休息,向李树祷告说:“李树您如果能让我的眼睛变好,我就把小猪献给您。”眼痛这种小病,不久就会康复。众人随声传闻,李树因为能使瞎了的人可以看见,所以远近闻名。而远近的人听到这消息都很轰动,那树下常有数千辆马车,大家纷纷前来敬祭,酒肉很多,绵绵不断。时隔一年,张助出远门回来,看见这景象十分惊诧,说:“这有什么神奇的?这是我种的李树罢了。”于是砍掉了它。(选自《新辑搜神记》)(2020·辽宁丹东·七年级期末)(一)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二)三人成虎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注),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注释)庞恭,一作“庞葱”,魏国大臣。质,做人质。4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B.王信之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C.寡人自为知/居自后断其股(《狼》)D.而言先至/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49.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B.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C.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 D.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5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子井中也(2)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51.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答案】48.D49.B50.(1)我是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动力,并不是说从(在)井里挖到一个活人。(2)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51.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令人问之于丁氏,体现了他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求实求真精神;魏王听信三人成虎,可以看出他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与清醒的头脑。(意思接近即可)【解析】48.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A.距离/离开;B.相信/诚信;C.自己/从;D.到/到;故选D。49.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结合句意来划分节奏。A.句意:宋国的国君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错误;B.句意: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正确;C.句意:庞恭陪伴魏国太子到邯郸做人质。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错误;D.句意: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错误;故选B。50.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重点词语有:使,劳动力;非,不是;于,从。②重点词语有:夫:发语词,用于句首,表示议论;明,明显。点睛: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51.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由第一篇选文中“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见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派人询问实情,体现了求实精神;第二篇选文中由“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可见魏王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根据上述信息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作者:吕不韦年代:战国时期《三人成虎》选自《战国策·魏策二》作者:刘向年代:西汉【译文】(一)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二)庞恭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恭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恭说:“如果是两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三个人异口同声的说街上有只老虎时,您会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恭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恭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恭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2020·山东滨州·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选自《吕氏春秋》)(乙)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①,兢兢握固,自分②失手必坠深渊已。过者告之曰:“毋怖第③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④三声,曰:“嘻!早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夫大道甚夷,沈空守寂⑤,执一隅以自矜严⑥者,视此省哉!(选自《应谐录》)(注释)①楯:shǔn,栏杆上的横木。②自分:料想。③第:只管。④哂:嘲笑。⑤沈:通“沉”,沉溺。沈空守寂,指陷在空想中。⑥矜严:矜持自负。5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家无井而出溉汲(__________)(2)及其家穿井(__________)(3)盲子不信(__________)(4)视此省哉(__________)53.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合理的停顿(限标两处)。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5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2)久之,力惫,失手坠地。55.从(甲)(乙)两文中,你分别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答案】52.从井里取水等到相信醒悟,反省。53.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54.(1)得到一个人使唤(得到一个人的劳力),而不是在井里得到一个人。(2)时间久了,精疲力竭了,失手坠落在地上。55.【甲】示例:①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②切不可轻信流言,人云亦云,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乙】示例:①凡事要勇于尝试,不要被自己凭空想象出来的东西所吓倒!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一意孤行。【解析】5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家无井而出溉汲: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汲”是一词多义:从井里取水;心情迫切,努力追求。(2)及其家穿井: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是一词多义:等到;及格;来得及;趁着。(3)盲子不信:盲人不相信。“信”是一词多义:相信;诚实;消息;随便。(4)视此省哉:看看这个故事该醒悟啊。“省”是一词多义:反省;节约;简易。5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技巧:分句;句子成分;虚词;关联词。毋怖(别害怕)/第放下(只管放手)/即实地也(下面就是实地了)。5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得,得到。一人,一个劳力。使,使唤。非,不是。于,在。(2)久,时间久了。惫,疲乏。坠,落。55.本题考查主题和语言表达。1)【甲】宋氏打井得到一个劳力使唤,在传话过程中,信息被传承了宋氏打井发现了一个人,信息被误传的原因是人们都没有去调查研究,没有仔细辨别,轻易的就相信了别人的似是而非的话。因此启示我们两点:①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②切不可轻信流言,人云亦云,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2)【乙】结合“夫大道甚夷,沈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可知:大道理(其实)很平实,陷在空想之中,执著而矜持自负的人,看看这个故事该醒悟啊?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凡事要勇于尝试,不要被自己凭空想象出来的东西所吓倒!结合“嘻!早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可知:嘻!早知道就是实地,何必长时间为难自己呢!盲人对于别人的意见完全不相信,最终力疲惫落下时发现,旁边人的建议是对的。因此启示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一意孤行。【译文】【甲】宋国的一户丁姓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常常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被宋国的国君听说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只是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寻找到的传闻,还不如没有听到。【乙】有个盲人经过一条干涸的小溪,在桥上突然失手坠落。他两手攀住栏杆,胆战心惊地抓得紧紧的,自己料想只要一旦失手,一定会坠入深渊。过路的人告诉他说“别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实地了。”盲人不相信,握紧桥栏大声呼号。过了一会儿,力气渐渐用尽了,便失手坠落在地上,于是他嘲笑自己说:“嘻!早知道就是实地,何必长时间为难自己呢!”大道理(其实)很平实,陷在空想之中,执著而矜持自负的人,看看这个故事该醒悟啊?56.(2021·安徽瑶海·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今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乙)庞恭与太子质(做人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庞恭曰:“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赵国都城)去大梁(魏国都城)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庞恭从邯郸反,果不得见。(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①及其家穿井______②国人道之_____③闻之于宋君_____④谓魏王曰_____⑤王信之乎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①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②庞恭从邯郸反,果不得见。(3)甲乙两文描述了一个共同的现象:一件事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乙文庞恭说的故事可以用_____(填一个成语)来概括这种现象。(4)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答案】(1)待,等到说,谈论使……知道告诉代词,这件事(2)①我是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动力,并不是说从(在)井里挖到一个活人。②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恭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3)三人成虎(4)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令人问之于丁氏体现了他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求实求真精神,魏王听信三人成虎,可以看出他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与清醒的头脑。现实生活中对于传言我们要不听谣,不信谣,做到谣言止于智者,提高自身素质。【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①句意为:等到他家打了井。及:待,等到;②句意为: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道:讲述;③句意为: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④句意为:对魏王说。谓:告诉;⑤句意为:大王相信吗?之:代词,这件事。(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使,使用,使唤。非,不是。于,从。句意: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②重点词:反,同“返”,返回。果,果真。句意: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恭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乙文中“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可以概括出“三人成虎”成语,意思是一件事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从甲文“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以看出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令人问之于丁氏体现了他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实事求是精神;从乙文“‘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日:‘寡人信之矣。’”可以知道魏王听信“三人成虎”,可以看出他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与清醒的头脑。这两个君王对待传言的不同态度和结果,告诉我们:不可轻信传言,人云亦云,事情只有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译文】甲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乙文 庞恭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恭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市集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恭说:“如果两个人说市集上有虎,大王相信吗呢?”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恭又说:“如果三个人说市集上有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会相信。”庞恭说:“大街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恭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恭回国后,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57.(2021·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选自《韩非子》)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选自《吕氏春秋》)(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①何故一足________②夔一而足矣________③使为乐正________④家无井而出溉汲________⑤及其家穿井________⑥国人道之________(2)下列划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何故一足禽兽之变诈几何哉B.宋之丁氏学而时习之C.有闻而传之者曰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D.哀公问于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吾闻夔一足,信乎?②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4)阅读两则寓言,完成下面的对话。甲:我认为这两则寓言都告诉我们:________。乙:你说得真好,这两则寓言故事,不仅对我们的生活有启示,还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________。丙:听了你们的对话,老师很欣慰。看来,你们也可以做小老师了,教弟弟妹妹这样读寓言:________。【答案】(1)原因、缘故足够、够担任、做、当从井里取水等到、待讲述(2)D(3)①我听说夔只有一只脚,这是真的吗?②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4)示例一: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示例二:对于传闻,要有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示例三: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在学习中,既要学习探究书本的原意,又要躬身实践;读懂篇幅短小的故事,感受凝练的语言、简单的结构;虚构的故事情节;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的运用。读出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解析】(1)根据平时积累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注意“为”在文言文里属于一词多义,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句意理解。(2)A.什么/多少。B.结构助词,的/代词,代学过的知识。C.听说这件事/听说。D.对。故选D。(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然后再看是否为特殊句式,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一足:只有一只脚;信:相信。此句为省略句,翻译时应把省略的内容进行补充。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听说夔只有一只脚,这是真的吗?②使:使用,指劳动力;于:在。此句翻译时应调整为: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于井中得一人也。”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4)这道题前两空要求填写这两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这样的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能结合故事内容分析即可。结合故事内容分析,第一则通过夔只有一脚的故事说明凡是听到传闻,都不要轻信,而要去探究事实的真相。第二则寓言通过穿井得到一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第三空要求填写如何阅读寓言,这要求从语言的特点着手,寓言的特点是:①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②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③故事情节的虚构性;④常用手法: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⑤"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译文】哀公问孔子:“我听说夔只有一只脚,这是真的吗?”孔子说:“夔是一个人,因为什么会只有一只脚呢?他没有其他的异常的地方,只是特别通晓音律,尧说:‘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于是任命他为乐正。因此君子说:‘夔有一个就够了,而不是他只有一条腿的意思。’”三、课外阅读(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辨白檀树〔五代〕王仁裕剑门之左峭岩间有大树,生于石缝之中,大可数围,枝干纯白,皆传曰白檀树。其下常有巨虺①,蟠而护之,民不敢采伐。又西岩之半,有志公和尚影,路人过者,皆西向擎拳顶礼,若亲面其如来。王仁裕癸未岁入蜀,至其岩下,注目观之,以质向来传说。时值睛朗,溪谷洗然,遂勒辔移时②望之。其白檀,乃一白括树也。夹路溪谷之间此类甚多安有檀香蛇绕之事?又西瞻志公影,盖岩间有圆柏一株,即其笠首也;两面有上下石缝,限③之为身形;斜其缝者,即袈裟之文也,上有苔藓斑驳,即山水之毳文④也。方审其非白檀,志公不留影于此,明矣。乃知人之误传者何限哉!(《玉堂闲话》)(注释)①虺(huǐ):一种毒蛇。②移时:一段时间,③限:限制,限定。文末的“限”指界限、边界。④毳(cuì)文:像鸟兽细毛一样的花纹。5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相同的一组是()A.大可数围又数刀毙之B.乃一白括树也乃悟前狼假寐C.至其岩下待君久不至D.溪谷洗然晓之者亦舍然大喜59.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