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汝阳:生态优先建设宜居宜业山水城
11月26日,河南日报推出整版特刊《汝阳县:生态优先建设宜居宜业山水城》,全文如下:
“
一个个绿色环保型企业在产业集聚区安家落户、一个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展现着汝阳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作为、新气象。
一座座绿意盎然的公园、游园和宽敞明亮的城市书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处处彰显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
近年来,汝阳县坚持新发展理念引领,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汝阳的发展定位,以完善提升“1234”发展战略和“11363”工作思路为主抓手,建设好洛阳南部生态涵养区,着力打造“三山环抱、两水润城、生态优先、宜居宜业”的“酒祖圣地、山水汝阳”,奋力谱写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时代汝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华彩篇章。
”
1实施全境绿化打造南部生态屏障
汝阳县历史文化悠久,有“中国杜康文化之乡”和“中国恐龙之乡”之美誉。全县林业面积126万亩,森林覆盖率63.3%,年均空气优良天数316天以上。
下石庙村距离汝阳县城偏远,2014年前,该自然村原有住户45户167人,因“荒山秃岭困难地,飞鸟掠过无栖树”而造成人口大量外流。汝阳县近年来加大对该区域按照生态、景观、经济三效统筹理念科学规划,规范施工,先后完成造林1.5万亩。目前,该村荒山皆绿,绿树成荫,经济林硕果累累,核桃每亩收益3000余元,外迁住户大部分回迁,住户人口达到255人,房产价值由10万元提升到50万元,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下石庙村仅仅是汝阳县荒山造林的一个缩影。汝阳县立足洛阳南部生态涵养区的功能定位,大力实施全境绿化,“山上森林化、山下林网化、环城沿河顺路景观化、乡村田园化”,努力打造洛阳“后花园”和“最佳宜居地”。仅去年全县共完成全境绿化折合面积69135亩,栽植各类树木591万株,完成投资2.5亿元,全境绿化整体成活率达80%以上,部分路段成活率达95%以上。
按照“一年见成效、两年上台阶、三年全覆盖”的要求,汝阳县确定到2020年完成绿化28.5万亩的目标。
今年,汝阳县坚持生态优先,立足南部生态涵养区一个中心,紧盯生态、经济、景观效益三个统筹,全境绿化共规划造林6.6万亩,总投资3.1亿元,其中县财政直接投资8600万元。重点持续实施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城郊森林公园群提升、荒山困难地造林、山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经济林基地建设、镇村及工矿企业绿化六大工程,把绿色发展理念落到实处,全力打造南部生态屏障。2
实施水生态治理推进绿色发展
一滴水折射一座城市经济发展的质量,一条河反映一个地方居者的生活品质。
汝阳北汝河属于淮河流域沙颍河水系,发源于嵩县车村镇,流经汝阳县十八盘乡、上店镇、柏树乡、城关镇、小店镇5个乡(镇),至小店镇黄市村东北流入汝州市境内。境内全长354km,流域面积1159.14平方公里。
北汝河综合治理工程计划总投资l0.87亿元,西起前坪水库,东至汝州界,全长22.8公里。一期工程位于北汝河汝阳县城老大桥至小柏路桥之间,全长3.75公里,2015年7月开工建设,目前已全部完成,累计完成投资4.7亿元。建成生态堤坝、堤顶道路和生态休闲慢走步道各7.5公里;建成橡胶坝2座,形成水面1500亩,绿化71.4万平方米;建设体育公园1个、休闲广场15处。
围绕打造南部生态涵养区,汝阳县持续做好南部山区生态维护工作,依托县城“三山两水”的独特地域,高标准打造瑞云山、云梦山、凤凰山、薛山4个森林公园,形成环县城森林公园群。
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以前坪水库项目为依托,加快推进北汝河、马兰河综合治理,提升生态防护水平,打造城市水系景观带。汝阳县以水生态文明建设为切入点,按照“水与山、石、田、林、路、人”和谐共处的生态治理总体思路,规划先行,顶层设计,从2015年起与前坪水库建设同步,分年度、分批、分期实施谋划建设北汝河综合治理项目,同时还对马兰河城区段也进行治理。
汝阳县依托自然条件,因形就势、合理布局,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建设,着力构建出疏密有度、错落有致、显山露水、通风透气的城市形态。通过水生态综合治理,县城段基本实现水安全、水环境、水文化、水景观、水经济“五位一体”,实现堤防修筑、梯级水面工程建设、堤顶绿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形成了贯穿城市的连续水面,使往日的乱石荒滩成了如今的碧水湾。
目前,该县两大河流水质清澈、环境优美、水草蓬勃、沿河公园绿化、美化到位,温馨舒适,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让城市因水而美,市民们也真切地享受到了水生态文明带来的优雅生活。
3
做精特色产业壮大县域经济
产业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根基。
汝阳产业集聚区是2008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成立的洛阳市首批17家省级产业集聚区之一。主导产业为绿色建材和特种金属材料。发展定位为培育县域经济增长极和打造以工业为主导、产城融合发展的县域次中心。发展思路为在实施一期7.86平方公里提质增效的同时,重点推进新增4平方公里绿色建材产业园建设,着力打造以汝安路为轴线、两翼发展的绿色建材产业带。
近年来,汝阳县坚持传统产业转型提升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相结合,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下大功夫把主导产业做强、新兴产业做大、特色产业做精。抢抓装配式建筑重点推进区域等重大发展机遇,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打造“洛阳—汝州”产业带重要节点,加速建设装配式建筑暨新材料产业基地。
紧抓“豫酒振兴”机遇,加快杜康古镇建设,发展杜康文化、生态旅游、高效农业等绿色产业,发展新能源、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深化汝阳“123”现代产业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积极实施“云梦英才”计划,厚植人才优势。以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为带动,以洛阳理工学院等院校为支撑,积极推动鸿路钢构、泰石岩棉、北玻硅巢等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凝聚创新发展动能。
该县紧紧围绕绿色建材主导产业,积极实施“一一四五”发展战略,打造全国装配式建筑暨绿色建材示范基地。按照“建链、补链、强链”“招大、引强、选优”的要求,全力实施精准招商、有效招商。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把产业集聚区打造成集生产、科研、检测等于一体,产业链条完整、集聚效益明显、产业配套、功能齐全、循环发展的国家级装配式建筑暨绿色建材产业示范基地。
目前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9家,其中绿色建材及装配式建筑主导产业占企业总数的85%以上,初步形成了以国邦陶瓷、强盛陶瓷等为依托的陶瓷产业集群,以洛玻龙昊、优克玻璃等为依托的玻璃产业集群,以鸿路钢构、北玻硅巢等为依托的装配式建筑的产业集群和以泰石岩棉为依托的保温装饰材料产业集群。
4
实施惠民实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脱贫攻坚是第一民生工程。汝阳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秦巴片区连片开发重点县,有贫困村78个,其中深度贫困村29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3776户53221人,计划到2019年实现贫困村稳定脱贫,摘掉贫困县帽子。截至2017年年底,全县累计完成28966人减贫任务,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2.7%下降至2017年年底的5.57%。
为进一步压实脱贫攻坚责任,提升帮扶成效,汝阳县成立了由县委常委或主抓副县级领导为组长的30个专项推进小组,进一步细化县级领导和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在208个村级脱贫责任组、147名驻村第一书记的基础上,增派78个驻村工作队234名驻村队员,实现了39名县级领导分包联系14个乡(镇)、78个贫困村、130个非贫困村,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5200名帮扶责任人定点帮扶和“一对一”帮扶全覆盖。
围绕脱贫摘帽目标,汝阳县委、县政府坚持精准施策,求实求效。
远程诊疗实施全覆盖,弥补城乡医疗资源差距。2017年8月,汝阳县加入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互联网医院”平台,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率先在全省建成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网络医院”,并于12月底实现了全县220个行政村全覆盖,使辖区群众享受到“看病不出村、专家在门口”的优质服务。“互联网医院”平台运营以来,累计接转诊7286人次,直接减轻患者就医经济负担100余万元,汝阳县因病致贫返贫率下降了5.08个百分点,基本实现了“县、乡、村分级诊疗,90%的病人看病不出县”的目标。
易地扶贫搬迁惠民工程,让百姓放心、舒心、安心。2017年汝阳县共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5户1134人,如期完成全年搬迁入住、拆旧复垦工作。2018年该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涉及8个乡镇,共规划建设11个集中安置点,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34户2352人。目前,11个安置点中6个安置点已基本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剩余5个安置点已完成总体工程量80%以上,12月底前全部搬迁入住。
产业扶贫确保搬迁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汝阳县按照产业扶贫“5个1”的要求,目前已实现光伏扶贫搬迁户全覆盖,每户1000元受益资金已全部发放到位;建成扶贫车间35个,在建扶贫车间5个,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安置点全覆盖,目前已投产扶贫车间23个。同时按户施策,通过增加公益性岗位、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实现转移就业等方式,确保群众在搬迁入住后每户至少有两项长期稳定收益。搬迁户中已安排公益性岗位351人,免费劳动技能培训1101人,实现转移就业2648人。
新担当展现新作为、新作为创造新业绩。
汝阳县委主要领导表示,下一步,汝阳县将按照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着力推动全面深化“9+2”工作布局,以完善提升“1234”发展战略和“11363”工作思路为主抓手,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快建设富裕、美丽、幸福、和谐新汝阳,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为在中原更加出彩中谱写浓墨重彩的洛阳篇章贡献汝阳力量。
(吴会菊/文康红军李正华李景堂/图)
—END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