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筋弯曲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控制角度的钢筋弯锚工具。
背景技术:2.目前在建筑施工中,上下两层钢筋网架之间应设置拉筋,在安装时,一般将拉筋的上下两端弯折至135度左右的钩状,并勾在上下两层的钢筋网架的绑扎节点上。现有的拉筋安装方法是,在安装前先将拉筋的下端折弯至120-135度,上端折弯至90-100度,然后将拉筋的上下两端分别勾在上下两层钢筋网架的绑扎节点上,最后使用工具钳将拉筋上端弯折至120-135度,进而完成拉筋的安装,然而使用工具钳对拉筋进行弯曲,但存在着弯曲效率低,费力而且弯曲效果差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3.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控制角度的钢筋弯锚工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洒使用工具钳折弯拉筋存在费力且弯曲效果差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种可控制角度的钢筋弯锚工具的技术方案是:包括第一折弯装置,所述第一折弯装置包括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一传动杆,所述第一固定板上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传动杆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内并套设有第一顶推柱,所述第一传动杆与所述第一顶推柱螺纹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卡板,所述卡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顶推柱的中心轴线垂直。
5.有益效果:当需要将拉筋的上端向下折弯时,将第一固定板沿竖向放置在拉筋的一侧,并使得卡板位于上层钢筋网架绑扎节点的下方,第一顶推柱位于拉筋的上方,然后启动第一驱动电机,使得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带动第一传动杆旋转,由于第一传动杆与第一顶推柱螺纹连接, 第一滑槽又对第一顶推柱跟随第一传动杆的转动形成限制,因此第一顶推柱会沿着第一滑槽向下移动,直至第一顶推柱向下顶推拉筋,由于卡板位于上层钢筋网架绑扎节点的下方,且卡板与第一固定板固定连接,因此第一固定板不会向上移动,此时拉筋在第一顶推柱的顶推下会向下弯曲,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通过借助第一驱动电机折弯拉筋,相比于传统使用工具钳的形式更加省力。
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折弯装置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折弯装置,所述第二折弯装置包括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板设置所述卡板的一侧, 所述第二固定板远离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驱动电机, 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二传动杆,所述第二固定板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滑槽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传动杆位于所述第二滑槽内并套设有第二顶推柱,所述第二顶推柱与所述第二传动杆螺纹连接,所述第二顶推柱朝向所述第一滑槽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沿所述第二滑槽延伸的第三顶推柱,所述第二固定板于所述第二滑槽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内开设有与所述第一滑槽延伸方向相同的钢筋孔。
7.有益效果:使用时将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连接,并将未折弯的拉筋穿入至固定块的钢筋孔内,然后启动第二驱动电机,使得第二驱动电机通过传动杆带动第二顶推柱朝向拉筋移动,以使得第三顶推柱顶推拉筋,进而将拉筋的下端折弯至接近90度的位置,然后再启动第一驱动电机,使得第一顶推柱将拉筋下端折弯至接近135度的位置;将该拉筋的下端抽出,并将其上端插入至钢筋孔内,启动第一驱动电机,将拉筋的上端折弯至接近90度的位置,进而完成该拉筋的预折弯,重复上述过程,当完成所有拉筋的预折弯后,再将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分离,以便后续拉筋安装时,第一弯折装置对拉筋的上端进行弯折;通过设置第二固定板并将其与第一固定板组合使用,使得施工人员可以方便的完成拉筋在使用前的预折弯,进一步提升了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板于所述第一滑槽的一侧设置有指示线。
9.有益效果:通过设置指示线可以方便施工人员控制每次拉筋的折弯角度。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上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螺栓穿过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将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连接。
11.有益效果:通过此设计可以方便的实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的连接和拆卸。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远离所述第一顶推柱的一侧设置有提拉把手。
13.有益效果:通过设置提拉把手方便施工人员使用和携带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控制角度的钢筋弯锚工具第一折弯装置和第二折弯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折弯装置的使用状态图。
16.图中:1、第一固定板;2、第一驱动电机;3、提拉把手;4、第一传动杆;5、第一顶推柱;6、卡板;7、第二固定板;8、第二驱动电机;9、第二传动杆;10、第二顶推柱;11、第三顶推柱;12、固定块;13、第一连接板;14、第二连接板;15、拉筋。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8.如图1和图2所示,参照图1中的方位,一种可控制角度的钢筋弯锚工具,包括第一折弯装置,第一折弯装置包括第一固定板1,第一固定板1的左侧设置有第一驱动电机2, 第一驱动电机2的左侧固定连接提拉把手3;第一驱动电机2的输出轴向右延伸并固定连接有第一传动杆4,第一固定板1上开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滑槽, 第一固定板1于第一滑槽的前侧设置有指示线,第一传动杆4位于第一滑槽内,且其右端与第一滑槽的右槽壁相接触;第一传动杆4外套设有第一顶推柱5,具体的,第一顶推柱5上开设有第一螺纹槽,第一传
动杆4的外周面设置有螺纹,第一传动杆4螺纹连接于第一螺纹槽内;第一固定板1的后侧固定连接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卡板6。
19.如图2所示,当需要将拉筋15的上端向下折弯时,将第一固定板1沿竖向放置在拉筋15的一侧,并使得卡板6位于上层钢筋网架绑扎节点的下方,第一顶推柱5位于拉筋15的上方,然后启动第一驱动电机2,使得第一驱动电机2的输出轴带动第一传动杆4旋转,由于第一传动杆4与第一顶推柱5螺纹连接,第一滑槽又对第一顶推柱5跟随第一传动杆4的转动形成限制,因此第一顶推柱5会沿着第一滑槽向下移动,直至第一顶推柱5向下顶推拉筋15,由于卡板6位于上层钢筋网架绑扎节点的下方,且卡板6与第一固定板1固定连接,因此第一固定板1不会向上移动,此时拉筋15在第一顶推柱5的顶推下会向下弯曲。
20.继续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折弯的后侧还设置有第二折弯装置,第二折弯装置包括第二固定板7,第二固定板7连接在第一固定板1的后侧, 第二固定板7的后侧开设有放置槽,放置槽内固定连接有第二驱动电机8, 第二驱动电机8的输出轴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固定连接有第二传动杆9,第二固定板7开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滑槽,第二传动杆9位于第二滑槽内,且其前端与第二滑槽的前槽壁接触;第二传动杆9上套设有第二顶推柱10,具体的,第二顶推柱10上开设有第二螺纹槽,第二传动杆9的外周面设置有螺纹,第一传动杆4螺纹连接于第二螺纹槽内;第二顶推柱10的前侧固定连接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三顶推柱11,第二固定板7的顶面靠近前侧的位置固定连接有固定块12,固定块12位于第二滑槽和卡板6之间,固定块12内开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钢筋孔。
21.使用时将第一固定板1和第二固定板7连接,并将未折弯的拉筋15穿入至固定块12的钢筋孔内,然后启动第二驱动电机8,使得第二驱动电机8通过传动杆带动第二顶推柱10朝向拉筋15移动,以使得第三顶推柱11顶推拉筋15,进而将拉筋15的下端折弯至接近90度的位置,然后再启动第一驱动电机2,使得第一顶推柱5将拉筋15下端折弯至接近135度的位置;将该拉筋15的下端抽出,并将其上端插入至钢筋孔内,启动第二驱动电机8,将拉筋15的上端折弯至接近90度的位置,进而完成该拉筋15的预折弯,重复上述过程,当完成所有拉筋15的预折弯后,再将第一固定板1与第二固定板7分离,以便后续拉筋15安装时,第一弯折装置对拉筋15的上端进行弯折;通过设置第二固定板7并将其与第一固定板1组合使用,使得施工人员可以方便的完成拉筋15在使用前的预折弯,进一步提升了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
2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电机2和第二驱动电机8均为正反转电机,正反转电机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2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板1和第二固定板7的上侧面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板13和第二连接板14,第一连接板13和第二连接板14内开设有穿孔,通过使用螺栓穿过穿孔,并在螺栓的尾端旋拧螺母完成第一固定板1和第二固定板7之间的连接;且为了加强第一固定板1和第二固定板7之间的连接,本实施例在卡板6的右侧开设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三螺纹槽,第二固定板7的右侧面开设有第四螺纹槽,通过将螺栓旋拧至第三螺纹槽和第四螺纹槽内实现第一固定板1和第二固定板7之间的连接。
24.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板的左侧设置有第一驱动电机,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一传动杆,第一传动杆与第一顶推柱螺纹连接,通过第一驱动电机驱动第一传动杆旋转以实现第一顶推柱的左右移动,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不设置第一驱动电机,并将第一传动杆设置为液压杆,液压缸与第一顶推柱固定连接,通过液压杆的伸缩实现第一
顶推柱的左右移动。
25.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的上侧面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螺栓穿过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完成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的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在第一固定板的后侧,第二固定板的前侧开设有供第一连接板插入的插槽,插槽的上槽壁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一连接板上开设有位置与第一通孔适配的第二通孔,通过插销穿过通孔和穿孔完成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的连接。
26.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