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案例|音乐著作权侵权纠纷
本站原创文章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个人或单位主体严禁转载、复制。
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了一个关于著音乐著作权纠纷的一个案例,该案的当事人主要涉及嵊州市讴歌巨星量贩娱乐有限公司以及重庆索隆音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该案的当事人讴歌公司因不服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的民事判决,申请再审,具体案例如下:
具体案件
讴歌公司申请再审称,1.索隆公司不具有诉讼主体资格。索隆公司曾与北京天浩盛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浩盛世公司)签署《音乐作品著作权独占许可授权协议》,以此作为权属依据提起诉讼但被裁定驳回起诉。索隆公司在原授权协议不能继续使用的情况下,又与天浩盛世公司重新签署了据以提起本案诉讼的《音乐作品著作权转让协议》(以下简称转让协议)。但是,该转让协议未约定对价,索隆公司也未据此向使用者发放许可,索隆公司实缴注册资本为零,无企业员工和社保记录,亦无支付著作权转让费及通过授权获得收益的记录,更无经营收入。因此,转让协议系为诉讼制作的虚假协议。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在(2018)黔民终1036号案中认定索隆公司不能依据转让协议在针对卡拉OK经营者的诉讼中取得诉讼主体资格。浙江省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一审法院)及二审法院认定索隆公司享有著作权、具有主体资格,所依据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亦与在先的生效民事裁定对相关事实的认定相矛盾。2.讴歌公司已向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以下简称音集协)缴纳了著作权使用费,符合集体管理制度规范,不具有侵权故意和主观过错,依法不应承担侵权损害赔偿的民事责任。况且,一审、二审法院确定每首歌曲赔偿300元的赔偿数额,明显过高。综上,请求本院撤销一审、二审判决,裁定驳回索隆公司起诉或者改判驳回其全部诉讼请求。
索隆公司提交意见称,1.索隆公司与天浩盛世公司签订转让协议系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不存在合同无效的情形。涉案作品著作权的转让金额与给付事项因涉及商业秘密,通过补充协议进行约定。即使转让协议未约定转让金额,也不影响转让协议的成立。天浩盛世公司出具了《确认书》,证明涉案转让协议合法有效且已履行完毕,索隆公司依约取得了涉案音乐电视作品的复制权、放映权等著作权,有权提起本案诉讼。索隆公司的经营情况、是否许可他人使用作品与其是否享有涉案作品复制权、放映权无关。2.索隆公司以《音乐作品著作权独占许可授权协议》为权属证据提起的诉讼与本案无关。3.一审、二审法院确定的赔偿数额合理,应予支持。综上,一审、二审法院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请求本院依法驳回讴歌公司的再审申请。
在本案再审审查阶段,索隆公司提交了湖南省永州市潇湘公证处出具的(2018)湘永潇证字第0505号公证书(以下简称第0505号公证书),公证事项为该公证书中所附《确认书》复印件与原件相符。本院审查认定如下:第0505号公证书及所附《确认书》复印件系经公证机关以公证方式固定,讴歌公司并未提供充分的理由及证据否定其真实性、合法性,且该证据与本案有关联,故本院对该证据予以采纳。结合上述证据,本院审查查明如下事实:天浩盛世公司于2018年4月20日出具《确认书》,内容为:“关于本公司与重庆索隆音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于2017年10月15日签订的协议编号为DWXF-2017-013的《音乐作品著作权转让协议》事宜,本公司现确认如下事项:1.本公司已收到重庆索隆音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支付的所有款项。2.协议所涉的80首音乐作品相关权利按协议签订日期2017年10月15日起生效。3.本公司与重庆索隆音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不存在任何履行协议的纠纷。”
小编评析
该案系嵊州市讴歌巨星量贩娱乐有限公司、重庆索隆音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著作权纠纷,该案的主要争议焦点在于(一)索隆公司是否有权作为原告提起本案诉讼;(二)一审、二审法院确定讴歌公司的赔偿责任是否适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一条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作者;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作者。”《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规定:“当事人提供的涉及著作权的底稿、原件、合法出版物、著作权登记证书、认证机构出具的证明、取得权利的合同等,可以作为证据。在作品或者制品上署名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著作权、与著作权有关权益的权利人,但有相反证明的除外。”因此,小编认为一审、二审法院认定索隆公司有权作为原告提起本案诉讼并无不当,讴歌公司该项再审主张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
小编认为我国版权侵权的案件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对于版权的了解程度还是不够,加上知识产权相关法律的颁行也没几年,加上大力发展经济,对于版权的重视程度也不够,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构建一个秩序良好的版权体系。
(编辑 墨)
选自裁判文书网